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穿越重生 > 海先生 > 第120章 旱灾3

第120章 旱灾3

家豪拍拍他的肩膀,“嗯,很健康。你的事儿我听说了,做的好!”

“二叔,我一定也能造出大船的。”正扬笑道。

“好。去找玉笙玩吧,他挺想念你的。”

“嗯。”

看着孩子欢快而去,家豪又看着颤巍而来的阿鹏。“老爷!”鹏叔对他颔首。

“鹏叔,坐吧!”他们去到桌前。

鹏叔一放下拐杖就抱起拳头,“老爷,我知道这些年您给正扬添置资产、照顾我们的生活,已经花了上百万两。可今日我还是要厚着脸皮来求您。家里遭了旱灾,少爷一定在那里,可他……一定没有钱了!”

“鹏叔,这事儿你不用操心,我已经安排下去了。”家豪说。

“真的?”鹏叔欣喜。

“是的,我让玉冰给他转了三十万两,够支撑一阵子了。”

鹏叔急忙起身来行礼,“多谢老爷!”

“赶紧坐吧,不必客套。”

“还有,我……想回去了。”鹏叔又说,“老爷,正扬虽已成年,但奴才还请您以后多关照他。”

“……回去?”那人惊讶。

“是的。孩子大了又有您照顾奴才很放心。奴才心里牵挂着少爷,想见他一面。”鹏叔说。

那人想了一下。“鹏叔,刘大哥誉满四方,不会有事的。而您年纪大了,舟船劳顿已经受不起,我想你还是在家里好好呆着吧。有你在家,正扬心里也安稳。至于刘大哥,以后我会写信给他,让他过来就是了。”

“南方现在局势好了,少爷也自由了,若他能来一回,老奴此生再无遗憾。”鹏叔便道。

“所以我说你放心呆着,我会写信过去的。”

“诶!”鹏叔非常高兴,又站起来鞠躬致谢。“如此,他和海先生一定能做好多事儿的!”

海先生!?那人听后看着他,一幅图像在脑中一闪: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孩子逗趣玩耍,让他发出“咯咯”的笑声,忽一人近前道:“海先生!”

“……鹏叔,您说……海先生?”他不觉问去。

鹏叔瞬间惊觉,“……哦,那是少爷的启蒙老师!”

“……哦!”

蔡府,一日老蔡见女儿眉头郁郁的,便问去:“招弟,你怎么啦,可是身体不适?”

“没。”招弟对他笑笑。

“是孩子们太淘气了?”老蔡又问。

“没有。”招弟只好去到近前坐下。“爹,大姐最近花了五十万两银子,家豪便也给了我五十万两。您说这钱他要是不给我,我便会生气他不公正,可给了我,这心里又觉得生分得很,一点也不舒服。您说我到底是咋了?”

“咳,”老蔡说,“我女儿啥时候变得这么小家子气了?……家豪是干净性子,可没你说的那多心眼。况且你们孩子又多,处处要花钱的。”

招弟听了才笑开来,“爹这样说我就高兴多了。南方遭了旱灾,我知道大姐那笔钱也是有去处的。”

“旱灾?什么时候,怎么我没听说?”老蔡十分惊讶。

“您知了干什么?那临安千里迢迢的,您又不去做生意。”招弟道。

老头想了想。“招弟,快去,去划五万两银子给你伯父。”他说。见她不动,口气便埋怨起来,“赶紧呀!”

“爹,”招弟眨了眨眼,碍口地说,“我一直没告诉您,白先生他……已经过世了!”

“……什么?”

“……伯父几年前就过世了,生前写了信来,说不必让您知晓。您还有很多事儿要做,所以孩儿就没说。”招弟低下头去。“爹,伯父他年纪大了,是自然而去的,您……”

那人瞬间悲郁。“你下去吧,让我一个人呆会儿!”

过了半晌,他自言自语地说:“你个老家伙,把什么事儿都推给我,我不高兴!”

傍晚明儒来到家里,一看就知道是来安慰他的。吃过晚饭,两人在书房聊一会儿后便听到老蔡的大叫声:“明儒,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姐夫,家豪已向皇上上书了,要开发薄岛后山,要一千万两。”那人说。

“一千万两?这些年他东用西用,有一点赚头都投进去了,哪来的一千万两?已近天命之年还要去折腾什么?”老蔡大叫。

“姐夫,您冷静点,这不还没成么?”明儒说,“我看这事儿百分之九十九是做不成的。”

“是吗?”那人听到做不成才冷静下来,“那就好。哦,他要干什么?”

“姐夫,海那边来了一种植物,名叫棉花,是一种非常好的东西。”明儒说。“家豪请人来看过了,说薄岛背面适合种植,所以他要种。”

“植物?棉花?……好好,那就种吧,种吧。”老蔡以为那是一种树木或花卉,把种子扔进土里就不用管了。

“……哪有那么容易!”明儒笑一个。

“……为什么?”

“那棉花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很高,种子入地前后土壤必须滋养才会发芽茁壮,而开花之后对气候又有严格要求,日照充足且基本不能下雨——或者说只能经受一点小雨。所以……”

“直接说他要干啥?”老蔡一瞪。

“薄岛背面光秃,人家师傅说了,要种棉花得先把森林建起来保证土壤的蓄水,接着才能去种,所以家豪得先育林。而要育林必须买水种树。”明儒只好长话短说。

“买水种树?他是不是疯了!”老头又叫了起来。

“是啊,所以我说这事儿做不成嘛。现在朝廷多方并举,国库已经空了,还跟永福钱庄贷了一大堆债,可给不了他一个子儿。”

“不种!”老蔡眼神一狠。“一千万两对他而言虽然不多,可也要攒好些年。现在日子稳稳当当的他可不要再胡乱折腾。”

“姐夫……不是一千万两银子!”明儒又对他讪笑一个。

那人……

“……是黄金!”

此时,豆腐店里,家豪正在院中小桌上欣赏着一簇白色的花朵:一根细细的茎条上长着一朵巨大的白色花朵,它洁白如雪,如几只巨型的蚕茧聚合在一起,饱满满的。他用指腹轻捏着那些“蚕茧”,眼神发亮。

“夫君,”珍遥送来甜茶。

“俏俏,你看!”家豪对她说。

“咦,这不是木棉花么?可怎的又这么小!”珍遥放下茶盏,看到那东西十分惊讶,不觉也用手指探去。“好软,真的是木棉花!”她叫道。

“这叫棉花,算是木棉的亲戚。”家豪应她道。

“这从何而来?”

“是艾梭哥哥从福建带过来的。”

珍遥又摩挲着那些花朵,“木棉产量少,家里有木棉被子的人家可不多。老爷,您看,这花朵这么大,可这茎条竟如此细弱!”

“是的。”看她兴奋的样子,家豪不觉发笑。“俏俏,看来你很喜欢它。”

“喜欢。”珍遥笑道,“其他的妾身不懂,可木棉对我们百姓而言是最好的东西。”

“何以见得?”

“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做棉被了,再不用怕冬季的寒冷;也不用再拿稻草搅碎编成被子,或是收集芦花或干的花朵去缝制;皮肤也不会发痒。那冬儿寒天的也再不会因为怕冷呆在家里,而是可以穿上棉衣棉裤如常生活。所以妾身觉得她极好。”

“说的太对了。”家豪拍拍她的手背。“那你是支持我了?”

“怎么,老爷要种这个?……当然支持……可这是不是很难?”珍遥又惊又喜,又看他的情绪没那么放得开。

“是有一些困难。”家豪说。

“老爷,那就权做试试,若是成了就多种一些,败了咱也不后悔。”

“好。不急!”

谍国。这日海边,所有重臣都陪着渭和在高台观看新武器的发射。高台之下,一个开阔的场子里,投弹车陈列得像方块一样规整。它们在旗手的指挥下,分类向前实验。

第一排投石车最先上前,用支臂将一些岩石抛出——这是从古至今,最古老的进攻工具。

它们毕后,第二排便接着向前,抛出一个个球体。它们动作更轻便,发射距离更远。一个个火球落地后,便熊熊燃烧起来。

“皇上,这就是李纲改良过的火包。他将石头换成火包,投掷到敌方阵营,造成火攻之势,其灵感是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而来。”渭和身旁的一官员禀道。

“嗯。”渭和点头。

火包组发射后,第三排接着向前 。这次支臂投出的是更小的物体。它落到地上后发出巨大的巨响,还将地皮炸出了一个坑凹。渭和看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皇上,这是火炮。火药从南方而来,已经过改良。”那官员又禀。

“可这距离还是太短,目标也不够准确。你看,发生了偏移呢。”渭和看他一眼。

“请皇上恕罪,这是投石机的推进有阻,的确不尽人意,臣等还在研究中。”那官员忙行礼。

渭河的脸色暗了起来。散场后,那官员即向左丞相行礼:“左相大人,”

“咱是海战,目标必须百分百准确,否则炮弹打水里了有什么用?”那人对他说,“另外,这投石器实在笨重,必须改良,否则放到船里去岂不把船压垮了。”

“左相大人说的极是,属下会立即改进。”那人应道。

“速去安排工部、船厂和所有匠工,择日议事。”

“属下遵命!”

第二天晨,渭和在御书房呆半日后叫道:“真文,速去安排,朕要出海。”门口的真武急忙进门。“主子,真文病了,已经两日没来了。”

“病了?朕怎么不知道?”渭和问道。

“这两日您不是在议事吗,都没出来。”真武说。

“哦。”渭和突然心落落的,“备车,朕要去看他。”

“主子,这……皇后娘娘若是知道了,奴才可就惨了。”

那人眼眉一狠。

“是!”

外城,真文家——外面看来尚算华丽的一栋小楼。午后,屋内一妇人闻得门口有声便前去查看动静。待看到是皇帝亲驾后,她便恭敬跪迎在侧。进了院子,渭和发现那家里实在寒酸得很,一点不像真文斯文秀丽的性格,这让他心里很是疑惑。

“主子,”卧榻的真文想要起来行礼,被他制止了。床边的桌上,还放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药。随行而来的御医急忙上前给他看病。

“怎么,朕的贴身侍卫竟过得如此寒酸么?给你的那些赏赐都被用到哪里去了?”渭和看着屋里周遭,朝他瞪去。

“主子……”真文只笑笑。

渭和拿起托盘里的汤匙准备给他喂药,吓得真文坐了起来,好似病一下就好了。他看到渭和看着那黑乎乎的汤匙发呆……

出门后,真文妻子上前禀道:“皇上,是奴婢的两个儿子学识不好,夫君便给他们置了田地家宅,到乡下种田去了。孩子们心里不悦,说不能靠着夫君的职位谋个闲差;可夫君说他们没有才学无法为朝廷效力,所以这些年家中一切,还有夫君的薪俸等都补贴给孩子们家用了。”

“知道了。”渭和说,“适可而止。回头朕会给他重新安排,不可再过得如此清苦。”

“是,多谢陛下!”

回宫后渭和又问真武:“真武,你呢?”

真武笑禀:“主子,奴才只有一个女儿,还嫁了好人家,甚好!”那人听后瞪着他。

“您也知道真文的性格,是不会给您添任何麻烦的!”真武只好说。

自鬼门关闭后,谍国的走向似乎明了,如一幅迷蒙的画卷渐渐变得清朗起来:

海外,三王爷作为联络大使,周游世界,和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雀场商船出出进进;家里,粮食渔业年年丰收,民生安定。重建后的雪灾地区更是因为有了最先进的规划和重建,道路宽阔,城镇漂亮,吸引了大批富商的入驻。所以鬼绝老头说的没错,关上鬼门,让他的发展道路上了一个台阶。

至于鬼绝,在某一天就不见了,只有那以后不断变老的小童每年在他生辰之日,端着一个托盘站在那快被植被覆满的洞口……

“师傅,徒儿煮了汤圆,您吃一碗吧,师傅……”

北山,老宅。端午快到了,虽有旱情粮食紧缺,但家家户户还是会包粽子做炸糕。为此,进宝托人专门从贵州进了一批糯米来,以满足民生的需要——贵州的糯米,在大山里成长,得自然雨露滋养,黏润劲道,是全国最好的糯米之一。他还积极地在这场旱灾里发起了商业募捐,自己先掏了大大一笔,并聘请商会中清正的上辈记录做账,由永福钱庄统一划拨出去。这些钱将会为衙门用于支付应对灾情的一切开支。

商会中的同门,自私的便不说了,无颜前往他们的场所,其他的,即便没多少钱,也会发挥自己事业的优势,进上一份薄力。

这不,全县买卖牲畜的大户们和各村里正就接到了县衙的一个差使:家家户户收集牲畜粪便并全部晒干储备;每家都要养鸡养鸭,每种不少于十只。若不照办或无力照办,可自行购买或出银子代替。

大家不知道这是为何,甚至有的暗里还将它当成了行事无为的笑柄,但既是衙门通知,也会照做。

“怎么,连你也看不透?”书礼看儿子也是一脸懵懂。

清扬摸了摸头,“爹,这个孩儿还真没学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术有专攻’,为父理解。”书礼说。“你的任务是把图绘的准确。那爹今天教你,以后你就知道了。”

“好。”清扬应道,又说:“爹,还有一事儿……为何您看起来一点都不着急呢,甚至成竹在胸的样子,孩儿可觉得这旱灾可怕极了呢!”

书礼看着他,“……这是因为你没去过更为严峻的地方。南方植被丰富茂盛,若没有水如何能活下来,所以水源只是在得深邃罢了!”

“那您是说这灾情是完全可以应付的?”

“是的。岳州也是,”

“那就好。”

这天傍晚,清扬回到老宅,一进门便听见一个男孩发出的大叫声:“娘,我要回家,我要回临安!”他小站听了一会儿,笑了笑,然后板起脸来。

“夫君!”一妇人高兴地向他跑来。

“婵娟!”他张开怀抱,将她抱了起来。

紧接着一位穿着丝绸锦缎的老太也闻声出来了。

清扬惊讶地看着她。“咋滴,阿拉不能来?”老太向他一瞪。

清扬也瞪她,“娘可不许欺负我二娘啊!”

小溪过来听到他的话笑了。“小溪,你瞧,这臭小子!”那人便对小溪说。

“我有那么坏么?”她又对清扬言去。

“娘,总之一句话,您可不准挑精捡瘦!”清扬回她。

“哎呀……”老太给他一个嫌弃的眼神,又说:“快去快去,快去把你弄干净,都变成个什么了,臭烘烘的!你这样我可吃不下饭。”

清扬一笑,便准备去井房,这时,一个十一二的男孩来到他面前,眼神胆怯怯的——看那穿着,就是个富家公子。他又板起脸来。“再过两年就给我到军营去,你也无法无天了!”

“爹,孩儿是无聊罢了。”那孩子对他说。

“无聊?那明天去山里捡牛粪,孩子们现在都做这个。”

“……不要!”

在这当儿,有三个孩子走了进来。那男孩抬眼见了他们,便高兴得不管他爹了。

“小米,月儿,金瀚宇!”他大叫着——来的两个女孩是秋米和秋月,还有一个子高一点的男孩石头。

“刘敬浩,”他们都瞪着他。

“刘敬浩,嫌弃奶奶家是乡下乱发脾气!”秋月对他说。

“没有啦。”那家伙尴尬地笑道。“我这不是无聊么?听说你们在成都我可想去了,可奶奶不让。现在好了,我们终于在一起了。那接下来我们去哪儿玩呢?”

“不玩,我们要去书院,反正你都懂了,是不用去的。”石头对他说。

“别,我也要去。”那人忙道,又对秋米说:“小米,反正以后我们就是一起了,对不对?”

“是的。”秋米说。“大人们要抗灾,我们可不能添麻烦。”

“嗯。”

厨房里,老太等人正在张罗晚饭。小溪对老太小区:“太太,奴婢倒觉得您跟清扬很亲密的。”

“是的,阿拉是看着他长大的。”老太点头。

“二娘,甭说您了,有时我也觉得好像我娘是我的婆婆,清扬才是她亲儿子!”婵娟凑上来。

小溪笑了。

“小溪呀,孩子只要安好,在哪儿都一样的。你看你还能天天陪着书礼,我呢,二十几岁就守寡了,而今连老头的模样也快忘干净了。”老太对她说。

“太太说的极是。”小溪便道。

此时,衙门里,众“抗灾队员”正在开一个“圆圈”会议:数人围着县太爷张大人的桌子。而他呢,正在桌前看着“笔记”。

“现在大家都说一下各自的情况,本官好做后续的准备。”末了他看向众人。“麦大叔,您先来。”

“是,大人,”麦大叔便道,“黍米已经快打包了,后续只要伺候好就行,所以我这边还算顺畅的。”

“好的。”县太爷笑道,然后接看向徐大叔。

“我这边会有点慢,也细,但入秋之前支援一定赶到。”徐大叔说。

“好。进宝,你呢?”

“需要的物资商会已经去安排,会全部送到仓库。资金当下也充裕,可以应对。”进宝说。

那人不断点头。“圆圈”背后,文书正在详细记录着他们的谈话。

“书礼……”张大人最后看向书礼。

“现在灾区的饮水已问题已经解决,种植作物却是没法进行的。”书礼说,“接下来我会和徐大叔一起到各村去。至于胡达他们,八月前必须赶回京城复命就不管了。我这现在就是如此,其他的事儿,只有大人能安排了。”

“好。”张大人点点头。“本官这里,在接下里的三年中会保证济粮的充裕,绝不会再出现一个流民。”

……

此次会议意味着他们未来的脚步可以慢一拍了。

尽管今年的雨季雨水少而干燥,但对一个人来说,这里的空气在鼻孔里仍然是润丝丝的——他就是正东。这个快而立之年的青年第一次远行就来到了五千里外的南方,简直大大开了眼界:他在“鱼米之乡”的江陵驻足,看着那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田;在长江边上停下脚步,一边饮马一边好奇它究竟流向哪里。他在襄州看到脸蛋白净净的女孩,心里就想着“南方女人果真是水做的”……穿过繁华喧嚣的大地方,他最后来到了这个小县。而这里,更加平和、安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炮灰的人生2(快穿)

我妻薄情

变形金刚之伪装者

迢迢仙途

少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