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 > 第54章 宝钗难:绣坊遇阻

第54章 宝钗难:绣坊遇阻

第45章《宝钗难:绣坊遇阻》

一、绣坊初兴,微光点亮生计路

暮春时节的江南小镇,烟雨朦胧,青石板路被细雨浸润得发亮。镇子东头的巷子里,一间挂着“金钗绣坊”牌匾的小屋格外醒目。牌匾是宝钗亲手题写的,字迹娟秀中带着几分刚劲,如同她此刻的心境——历经贾府败落的颠沛流离,终于在这江南一隅,寻到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

绣坊不大,却收拾得干净雅致。靠窗的位置摆着四张绣绷,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进来,落在各色丝线和绸缎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泽。宝钗正坐在最里面的绣绷前,手中拿着银针,娴熟地在素白绸缎上穿梭。她穿着一身半旧的青布衣裙,头发简单挽成发髻,额前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眼神却专注而明亮。

“宝姑娘,您这‘百鸟朝凤’绣得可真俊!”门口传来一阵清脆的声音,镇上绸缎庄的王掌柜笑着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位衣着体面的夫人。王掌柜是绣坊的老主顾,自从宝钗的绣坊开张,他便常常介绍客源过来。

宝钗放下针线,起身迎客,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王掌柜来了,快请坐。两位夫人里边请。”她端上早已备好的清茶,又将绣好的几幅绣品摆了出来。

两位夫人拿起一幅“牡丹戏蝶图”,只见牡丹开得雍容华贵,蝴蝶翅膀上的鳞片细腻逼真,连翅膀振动的姿态都栩栩如生。“真是好手艺!”其中一位李夫人赞叹道,“比起城里那些大绣坊的作品,也毫不逊色。”

“李夫人过奖了。”宝钗浅笑道,“若是夫人喜欢,我可以按照您的喜好定制样式,丝线和绸缎也都是上等的。”

一番商议后,李夫人订下了两幅屏风绣品,预付了定金,约定半月后取货。送走客人,宝钗看着桌上的定金,心中涌起一股暖意。自三个月前绣坊开张,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渐渐有了稳定的客户,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贾桂从里屋跑了出来,小小的身影扑到宝钗身边,仰着红扑扑的小脸问道:“母亲,刚才是有人来买绣品吗?”贾桂是宝钗的独子,如今已经六岁,懂事乖巧,知道母亲操持绣坊不易,从不哭闹着要东西。

宝钗蹲下身,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的头:“是啊,桂儿。以后我们的绣坊会越来越好,娘能让你过上安稳的日子了。”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绣坊不仅是她的生计,更是她和贾桂在乱世中的依靠,是照亮未来的一束微光。

二、邻坊发难,恶意压价抢客源

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宝钗雇了三位绣娘帮忙,绣坊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可就在她以为生活终于要步入正轨时,麻烦却悄然而至。

隔壁“玲珑绣坊”的老板张翠娥,是个精明泼辣的妇人。自从宝钗的绣坊开张,她便一直心存不满。起初见宝钗生意清淡,还暗自得意,可如今看到“金钗绣坊”门庭若市,心中的嫉妒便像野草般疯长。

这日,李夫人的丫鬟突然来到绣坊,神色有些为难地对宝钗说:“宝姑娘,我家夫人让我来告知一声,之前订的那两幅屏风绣品,我们不做了。”

宝钗心中一愣,连忙问道:“不知是哪里做得不合夫人的心意?若是样式或针法有问题,我可以修改。”

丫鬟摇摇头:“不是姑娘的手艺不好,是隔壁玲珑绣坊的张老板找到了我家夫人,说同样的绣品,她那里只收一半的价钱。夫人觉得划算,便改了主意。”

宝钗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一半的价钱?这根本就是亏本的买卖。张翠娥分明是故意刁难!她强压下心中的委屈,对丫鬟道:“劳烦姑娘替我多谢李夫人告知,定金我会原数奉还。”

送走丫鬟,宝钗坐在绣绷前,久久没有说话。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可她的心中却布满了阴霾。她知道,张翠娥既然开了头,就绝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接下来的几日,陆续有几位老客户上门取消订单,理由都是玲珑绣坊的价格更低。甚至有新客户刚走到“金钗绣坊”门口,就被张翠娥派来的伙计拦住,百般游说,将人拉到了隔壁。

张翠娥还故意在巷子里散播谣言,说宝钗的绣品用的是劣质丝线,看似精致,实则不耐用。镇上的百姓大多贪图便宜,又听信了谣言,渐渐都转向了玲珑绣坊。

宝钗站在绣坊门口,看着隔壁门庭若市的景象,心中一阵酸楚。她的绣品用料讲究,每一根丝线都是精挑细选的上等货,针法更是传承了贾府绣娘的精髓,怎么可能不如张翠娥的粗制滥造?可在低廉的价格面前,这些优势似乎都变得不值一提。

三、绣娘离散,孤灯独守绣绷前

订单锐减,绣坊的收入也骤降。三位绣娘看着日渐冷清的绣坊,心中渐渐有了动摇。

最先提出辞工的是陈绣娘。她找到宝钗,脸上带着愧疚:“宝姑娘,对不住了。我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养,如今绣坊生意不好,我实在等不起了。张老板那边给的工钱比这里高,我只能过去了。”

宝钗看着陈绣娘眼中的无奈,心中虽不舍,却也明白她的难处。“我理解你,”她拿出早已备好的工钱,还多添了二两银子,“这是你的工钱,多的这点算是我送你的路费。日后若是有难处,还可以回来找我。”

陈绣娘接过银子,眼眶微红:“多谢姑娘体谅。”说完,便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转身离开了。

有了陈绣娘的先例,没过两天,另外两位绣娘也相继提出了辞工。她们都是被张翠娥用高薪挖走的,临走时,脸上满是歉意,却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绣坊里瞬间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下宝钗一个人。看着空无一人的绣绷,宝钗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无助。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泪水忍不住滑落。这些日子,她起早贪黑,精心打理绣坊,对待绣娘如同姐妹,可终究还是留不住她们。

“母亲,你怎么哭了?”贾桂拿着手帕跑过来,踮起脚尖,笨拙地为宝钗擦拭眼泪。

宝钗抱住儿子,哽咽道:“桂儿,娘没事。只是绣坊里的阿姨们都走了,以后娘要自己做绣品了。”

贾桂紧紧抱住宝钗的脖子,小大人似的说道:“娘不怕,桂儿可以帮你穿线。娘做绣品,桂儿就在旁边陪着你。”

儿子的话像一股暖流,温暖了宝钗冰冷的心。她擦干眼泪,看着儿子纯真的脸庞,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不能放弃!为了桂儿,为了这个家,就算再难,也要撑下去。

四、指尖凝血,针藏执念抗风霜

当天晚上,宝钗便点燃了油灯,独自坐在绣绷前忙碌起来。还有几幅之前接下的订单没有完成,若是逾期,不仅要赔偿违约金,还会坏了绣坊的名声。

她拿起银针,穿好丝线,凝神静气地绣了起来。没有了绣娘的帮忙,所有的活计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从傍晚到深夜,油灯的光芒在她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她的手指在绸缎上不停穿梭,动作依旧娴熟,却渐渐变得沉重。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尖锐的疼痛从指尖传来。宝钗低头一看,原来手指不小心被银针扎破了,鲜血顺着指尖滴落在素白的绸缎上,晕开一小片殷红。她皱了皱眉,随手拿起旁边的布条,简单包扎了一下,便又继续刺绣。

可越是着急,越是容易出错。接下来的几个时辰里,她的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旧伤叠新伤,每一次穿刺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包扎用的布条很快就被鲜血浸透,指尖变得红肿不堪,连握针都有些吃力。

贾桂趴在桌子上,强撑着睡意,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他看到母亲手指上的伤口,眼中满是心疼,小声说道:“母亲,太晚了,你休息一会儿吧。”

宝钗回头,对着儿子露出一个疲惫却温柔的笑容:“桂儿乖,你先去睡觉。娘把这部分绣完就休息。”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她和贾桂的希望,若是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风声夹杂着雨声,显得格外凄凉。宝钗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继续埋头刺绣。指尖的疼痛不断传来,可她的眼神却越发坚定。她想起了当年在贾府的日子,虽然富贵,却处处身不由己;如今虽然清贫,却有了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的机会。

天快亮的时候,那幅绣品终于完成了。宝钗放下银针,看着自己布满伤口的手指,心中没有丝毫怨言,只有一丝小小的成就感。她轻轻抚摸着绣好的绸缎,上面的花鸟仿佛有了生命,在晨曦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五、旧友暗助,寒夜微光暖人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宝钗每天都熬夜刺绣,手指上的伤口好了又破,破了又好,渐渐结出了厚厚的茧子。可即便如此,绣坊的生意依旧没有起色。张翠娥依旧在恶意压价,抢走着为数不多的客户,甚至变本加厉地在背后诋毁宝钗。

这天,宝钗去绸缎庄采购丝线,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张翠娥正在和王掌柜说话。“王掌柜,你也别再帮着隔壁那个薛宝钗了。她一个败落家族的弃妇,能有什么真本事?不过是靠着以前的名头骗骗不懂行的人罢了。”张翠娥的声音尖酸刻薄,充满了不屑。

王掌柜皱着眉头,反驳道:“张老板,话不能这么说。宝姑娘的绣艺确实精湛,用料也实在,不像你,为了压价,用的都是劣质丝线。”

“我用什么丝线关你什么事?”张翠娥冷哼一声,“反正现在镇上的人都愿意买我的绣品,她的绣坊迟早要倒闭!”

宝钗站在门外,听着两人的对话,心中一阵委屈。她深吸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平静地对王掌柜说:“王掌柜,我来买些丝线。”

王掌柜看到宝钗,脸上露出歉意的神色:“宝姑娘,你都听到了?”

宝钗点点头,淡淡一笑:“无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她挑选好丝线,付了钱,便转身离开了。虽然嘴上说得洒脱,可心中的苦涩却只有自己知道。

回到绣坊,宝钗刚坐下,就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王掌柜的伙计,手里拿着一个包裹。“宝姑娘,这是我们掌柜让我交给你的。”伙计将包裹递给宝钗,又说道,“掌柜说,这些丝线是上好的云锦线,送给姑娘用。还说,他相信姑娘的手艺,会一直支持姑娘的。”

宝钗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是几捆色泽鲜亮的云锦线,都是平日里她舍不得买的上等货。她心中一暖,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在这样艰难的时刻,王掌柜的信任和帮助,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她灰暗的心房。

过了几日,一位老妇人来到绣坊。她是镇上的老住户,姓刘,之前曾在宝钗这里订过一幅“松鹤延年图”,送给生病的老伴。“宝姑娘,我又来麻烦你了。”刘老妇人笑着说道,“我女儿下个月出嫁,我想订一幅‘龙凤呈祥’的绣品,作为嫁妆。”

宝钗有些惊讶:“刘大娘,您不知道隔壁玲珑绣坊的价格更便宜吗?”

刘老妇人摆了摆手:“我知道。可张翠娥的绣品我看过,针脚粗糙,丝线也差,哪里比得上你的?我老伴说,你绣的那幅‘松鹤延年图’,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病都好了不少。钱多少不重要,东西好才是真的好。”

刘老妇人的话,让宝钗心中充满了感动。原来,还是有人认可她的手艺,认可她的坚持。她连忙说道:“刘大娘,您放心,我一定用最好的料,最细的针,给您绣一幅最好的‘龙凤呈祥’。”

六、稚子知情,童言催泪更坚心

自从绣娘走后,贾桂变得越发懂事。每天放学回来,他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出去玩,而是乖乖地待在绣坊里,帮宝钗整理丝线、裁剪绸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天傍晚,宝钗正在刺绣,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差点栽倒在绣绷前。她连忙扶住桌子,定了定神。这些日子,她日夜操劳,饮食不规律,身体早已不堪重负。

贾桂看到母亲的样子,吓得连忙跑过来:“母亲,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

宝钗勉强笑了笑:“娘没事,就是有点累了,休息一会儿就好。”

可贾桂却不信,他拉着宝钗的手,看到她手指上密密麻麻的伤口,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娘,你的手都破了,还流了好多血。都是我不好,我要是能快点长大就好了,就能帮娘干活,娘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看着儿子哭红的眼睛,宝钗的心中既心疼又感动。她将儿子搂进怀里,温柔地说道:“桂儿不哭,娘不辛苦。只要能让桂儿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娘做什么都愿意。”

“娘,我不要什么出息,我只要娘健健康康的。”贾桂紧紧抱着宝钗,哽咽道,“要不我们把绣坊关了吧,我可以跟着王大叔去放牛,也能赚钱养活娘。”

宝钗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擦干儿子的眼泪,认真地说道:“桂儿,绣坊不能关。这不仅是娘的生计,更是我们娘俩的希望。你想想,等将来绣坊好了,我们就能住上宽敞的房子,你也能去最好的学堂读书。娘再辛苦,也一定要把绣坊撑下去。”

贾桂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擦干眼泪,拿起一根丝线,学着宝钗的样子穿针引线:“那我帮娘穿线,这样娘就能快一点绣完,就能早点休息了。”

看着儿子笨拙却认真的样子,宝钗的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儿子在身边,她就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她重新拿起银针,指尖的疼痛似乎都减轻了许多。灯光下,母子二人的身影依偎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而动人的画面。

接下来的日子里,贾桂每天都会帮宝钗穿线、整理绣品。有时候,他还会拿着小画笔,在绸缎上画一些简单的图案,说要帮母亲设计新的样式。虽然那些图案稚嫩可笑,可宝钗却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有一次,宝钗带着贾桂去街上买东西,遇到了张翠娥。张翠娥看到贾桂,故意阴阳怪气地说道:“哟,这不是宝姑娘的儿子吗?啧啧,跟着你娘在这小绣坊里受苦,真是可怜。不如让你娘把你送给我,我保证让你吃香的喝辣的。”

贾桂抬起头,眼神坚定地看着张翠娥:“我不跟你走!我娘的绣坊是最好的,将来一定会比你的绣坊厉害一百倍!你是坏人,我们不跟你说话!”说完,便拉着宝钗的手,快步离开了。

看着儿子小小的背影,宝钗心中既欣慰又感动。她蹲下身,在儿子的额头上亲了一下:“桂儿说得对,我们的绣坊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七、绝境思变,巧思破局寻生机

日子一天天过去,宝钗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可绣坊的处境却依旧没有好转。张翠娥的恶意竞争让她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订单也越来越少。若是再这样下去,绣坊迟早要倒闭。

这天晚上,宝钗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她看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反复思索着破局的办法。张翠娥靠压低价格抢客户,自己不可能跟着她亏本经营,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出与众不同的绣品,打造自己的特色。

她想起了当年在贾府,贾母曾让她绣过一幅“缂丝百子图”,那种缂丝技艺,做工繁复,成品精美绝伦,是普通刺绣无法比拟的。只是缂丝技艺难度极高,耗费时间和精力,很少有人愿意做。

“或许,我可以试试缂丝?”宝钗心中一动。缂丝绣品价格昂贵,面向的是高端客户,正好可以避开和张翠娥的低价竞争。而且,这种技艺在江南小镇上很少有人会,若是能做出来,一定能吸引客户。

第二天一早,宝钗便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块上等缂丝面料,开始研究起来。缂丝的针法和普通刺绣完全不同,需要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一点点织出图案,每一针都要精准无误。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她屡屡出错,浪费了不少丝线和绸缎。

手指本来就布满伤口,在缂丝的过程中,更是被锋利的织梭划破了好几次,鲜血直流。可宝钗没有放弃,她一边研究,一边练习,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连饭都忘了吃。

贾桂看到母亲如此辛苦,便每天早早地做好饭菜,端到母亲面前:“娘,先吃饭吧,吃完再做。”

宝钗放下手中的活计,看着儿子懂事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暖意:“好,听桂儿的,我们先吃饭。”

经过半个多月的摸索,宝钗终于掌握了缂丝的基本技艺。她决定先绣一幅小型的“兰草图”试试水。这幅绣品耗费了她整整十天的时间,成品出来的那一刻,宝钗自己都惊呆了。画面上的兰草栩栩如生,叶脉清晰可见,仿佛能闻到淡淡的兰花香。

她将这幅“兰草图”挂在绣坊的墙上,刚挂好,就有一位路过的客商走了进来。客商是做丝绸生意的,常年往来于各个城镇,见识过不少珍贵的绣品。当他看到这幅缂丝“兰草图”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这幅绣品真是精美!”客商赞叹道,“没想到在这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精湛的缂丝技艺。不知这幅绣品售价多少?”

宝钗报了一个价格,比普通刺绣高出了三倍。客商毫不犹豫地说道:“这个价格很合理,我买了。另外,我还想订一幅大型的‘山水图’缂丝绣品,不知姑娘能否做出来?”

宝钗心中大喜,连忙点头:“当然可以,只是工期会比较长,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没问题,我可以等。”客商预付了定金,满意地离开了。

这笔订单,让宝钗看到了希望。她知道,自己的这条路走对了。

八、流言反噬,公道自在人心间

宝钗的缂丝绣品渐渐有了名气,一些外地的客商也纷纷慕名而来,绣坊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可张翠娥得知后,心中更加嫉妒,竟然开始散布更恶毒的谣言,说宝钗的缂丝绣品是用邪术做出来的,上面附着不干净的东西,买了会带来灾祸。

刚开始,确实有一些村民被谣言影响,不敢再来宝钗的绣坊。甚至有一位已经订了绣品的客户,也上门要求取消订单。

“宝姑娘,实在对不住。”客户一脸为难地说道,“我家里人听说你的绣品不吉利,说什么也不让我买了。定金我也不要了,只求你能取消订单。”

宝钗看着客户决绝的眼神,心中一阵无奈。她知道,这又是张翠娥在背后搞鬼。可她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说道:“既然如此,我便取消订单,定金我会原数奉还。只是我想告诉你,我的绣品都是用心做出来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诚意,所谓的不吉利,都是无稽之谈。”

客户接过定金,脸上露出愧疚的神色:“姑娘,我知道你是个好人,只是我家里人实在固执。日后若是谣言澄清了,我一定还来照顾你的生意。”

送走客户,宝钗坐在绣绷前,心中虽然委屈,却没有丝毫退缩。她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谣言总有不攻自破的一天。

果然,没过多久,那位买了“兰草图”的客商再次来到小镇。他得知张翠娥散布的谣言后,十分气愤,在镇上的酒楼里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说道:“我买了宝钗姑娘的缂丝绣品,不仅没有带来灾祸,反而因为这幅绣品,谈成了一笔大生意!宝钗姑娘的手艺精湛,为人正直,那些谣言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是有人故意嫉妒,恶意中伤!”

客商的话很快就在镇上传开了。之前取消订单的客户也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连忙来到绣坊,向宝钗道歉,并重新订下了绣品。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张翠娥的真面目,对她的行为十分不齿,反而更加信任宝钗。

有一天,张翠娥的绣坊里来了几位客户,他们本来是想看看低价绣品的,可看到绣品的质量后,都十分失望。“这就是你说的好绣品?针脚这么粗糙,丝线也这么差,根本不值这个价!”一位客户不满地说道。

“就是,我听说隔壁宝钗姑娘的缂丝绣品特别好,我们还是去那里看看吧。”另一位客户附和道。

客户们说完,便转身离开了玲珑绣坊,径直走向了金钗绣坊。张翠娥看着空荡荡的店铺,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她的恶意竞争不仅没有打垮宝钗,反而让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差。

九、以质取胜,绣坊重焕新生机

随着谣言的澄清,宝钗的绣坊彻底摆脱了困境,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镇上的客户络绎不绝,就连周边城镇的富商贵族,也纷纷派人来订购缂丝绣品。宝钗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便打算重新招募绣娘。

消息一传开,很多人都来应聘。其中,就有之前离开的陈绣娘。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对宝钗说:“宝姑娘,我知道我之前不告而别,很对不起你。可是张翠娥那里根本不像她说的那样,她不仅克扣工钱,还用劣质丝线让我们做绣品,我实在受不了了。我知道错了,你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看着陈绣娘眼中的愧疚与期盼,宝钗心中没有丝毫怨恨。她知道,陈绣娘当初也是被逼无奈。“回来吧,”宝钗温和地说道,“只要你用心做事,好好学手艺,我不会亏待你的。”

陈绣娘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多谢姑娘!我一定好好干活,再也不三心二意了!”

很快,宝钗就招募了五位绣娘。她将自己掌握的缂丝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还耐心地指导她们练习。绣娘们看着宝钗精湛的手艺和温和的态度,都十分敬佩,干活也格外认真。

绣坊里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绣娘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宝钗则负责设计样式和质量把关,每天虽然依旧辛苦,却过得十分充实。贾桂也常常在绣坊里帮忙,有时候还会给绣娘们端茶送水,深得大家的喜爱。

这天,李夫人突然来到绣坊。她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脸上露出愧疚的神色:“宝姑娘,之前我取消订单,真是对不起你。后来我才知道,张翠娥的绣品质量那么差,多亏了王掌柜告诉我真相,我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宝钗浅笑道:“李夫人不必自责,我知道你也是被价格蒙蔽了。”

“以后我再也不会贪图便宜了。”李夫人说道,“我想订一幅缂丝‘百鸟朝凤图’,挂在新房里。不管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宝钗点了点头:“好,我一定为你绣一幅最好的‘百鸟朝凤图’。”

看着越来越多的客户上门,宝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自己的坚持没有白费。那些曾经的艰辛与磨难,都变成了成长的养分,让她变得更加坚韧、更加从容。

十、邻里和解?昔日恩怨难消散

绣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金钗绣坊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相比之下,玲珑绣坊则越来越冷清,几乎没有客户上门。张翠娥看着隔壁的热闹景象,心中既嫉妒又不甘,却又无计可施。

有一天,张翠娥突然来到了金钗绣坊。她脸上带着不自然的笑容,对宝钗说道:“宝姑娘,之前是我不对,不该恶意压价,不该散布谣言。我在这里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我。”

宝钗心中一愣,没想到张翠娥会突然来道歉。她看着张翠娥眼中的算计,心中了然。张翠娥一定是看到自己的绣坊经营不下去了,想求和,或许还想从自己这里得到好处。

“张老板,”宝钗平静地说道,“过去的事情,我可以不追究。但我们之间的恩怨,不是一句道歉就能化解的。以后,我们各自经营好自己的绣坊,互不相干就好。”

张翠娥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她没想到宝钗会如此不给面子。她咬了咬牙,又说道:“宝姑娘,我知道你手艺好,生意也做得好。不如我们合作吧?我把我的绣坊交给你打理,你分我一部分利润就行。”

宝钗摇了摇头:“张老板,我不需要合作。我只想安安稳稳地经营好自己的绣坊,靠自己的手艺吃饭。”

被宝钗拒绝后,张翠娥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她冷哼一声,说道:“薛宝钗,你别得意太早!你的绣坊能不能一直红火下去,还不一定呢!”说完,便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看着张翠娥的背影,宝钗无奈地摇了摇头。她知道,张翠娥不会轻易放弃,日后或许还会给自己制造麻烦。但她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软弱可欺的女子了,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她已经有了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翠娥果然没有安分。她试图再次压低价格抢客户,可因为之前的名声太差,根本没有人愿意光顾她的绣坊。她又想找人来绣坊捣乱,可刚一动手,就被镇上的百姓发现并制止了。大家都很感激宝钗平日里的善良和正直,愿意站出来保护她。

渐渐地,张翠娥的绣坊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只能关门大吉。离开小镇的那天,她路过金钗绣坊,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和来来往往的客户,眼中充满了悔恨与不甘,却也只能无奈地转身离开。

十一、母爱如丝,针针线线系牵挂

绣坊的生意稳定后,宝钗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贾桂。她知道,这些日子以来,儿子跟着自己受了不少苦,心中充满了愧疚。

这天是贾桂的生日,宝钗特意放下手中的活计,给儿子做了一桌子好吃的,还亲手绣了一个平安锁,上面绣着“长命百岁”四个字,用的是上好的丝线,针脚细密,充满了母爱。

“桂儿,生日快乐!”宝钗将平安锁戴在儿子的脖子上,温柔地说道,“这个平安锁是娘亲手绣的,希望它能保佑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长大。”

贾桂摸了摸脖子上的平安锁,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谢谢娘!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他扑到宝钗怀里,紧紧抱住她,“娘,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赚很多很多钱,让娘再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宝钗抱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的泪水:“娘相信你。桂儿,你只要开开心心地长大,娘就满足了。”

晚上,母子二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聊着天。贾桂问道:“娘,你以前在贾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宝钗愣了一下,随即缓缓说道:“以前的贾府,很大很繁华,有很多人。只是那里的日子,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开心。娘更喜欢现在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很自由,还有桂儿在身边。”

贾桂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我以后要一直陪着娘,永远不离开娘。”

宝钗紧紧抱住儿子,心中充满了幸福。她知道,无论未来遇到多大的风雨,只要有儿子在身边,她就有了全世界。

日子一天天过去,贾桂渐渐长大,也越来越懂事。他知道母亲喜欢刺绣,便常常在放学后,去山上采摘一些漂亮的野花,晾干后送给母亲做标本,让母亲可以照着花的样子设计绣品。

有一次,贾桂在山上采摘野花时,不小心摔倒了,膝盖被划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忍着疼痛,把采摘的野花小心翼翼地收好,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

宝钗看到儿子膝盖上的伤口,心疼得眼泪都掉了下来:“桂儿,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疼不疼?”

贾桂摇摇头,笑着说道:“娘,我不疼。这些花很漂亮,娘可以照着绣在绸缎上。”

宝钗抱着儿子,哽咽道:“傻孩子,以后不要再去山上了,太危险了。娘不需要什么标本,娘只希望你平平安安的。”

从那以后,宝钗便不再让贾桂去山上。可贾桂依旧会用自己的方式关心母亲,比如帮母亲捶背、揉肩,在母亲熬夜刺绣时,为母亲端上一杯热茶。

十二、声名远播,匠心坚守传佳话

随着金钗绣坊的名声越来越大,宝钗的缂丝技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有一天,江南织造府的官员来到小镇,专门拜访了宝钗。

“宝姑娘,久仰你的大名。”官员笑着说道,“你的缂丝绣品技艺精湛,独具匠心,深得大人的喜爱。我们想邀请你为皇宫绣一幅‘锦绣山河图’,不知姑娘是否愿意?”

宝钗心中又惊又喜。能为皇宫绣品,是对她技艺的最大认可。她连忙说道:“能为皇宫效力,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大人的期望。”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宝钗全身心地投入到“锦绣山河图”的刺绣中。这幅绣品篇幅巨大,需要绣出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工艺极其复杂。宝钗带领着绣娘们,日夜操劳,每一针每一线都精益求精。

贾桂也常常在旁边陪伴着母亲,为她加油打气。他看着母亲专注的神情,心中充满了自豪。他知道,母亲是最厉害的绣娘。

经过半年的努力,“锦绣山河图”终于完成了。当这幅绣品被送到皇宫后,立刻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赏。皇帝不仅赏赐了宝钗许多金银珠宝,还御笔亲题了“江南第一绣”的牌匾,派人送到了金钗绣坊。

消息传到小镇上,全镇的人都沸腾了。大家纷纷来到绣坊,向宝钗道贺。王掌柜笑着说道:“宝姑娘,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成功!这‘江南第一绣’的称号,你当之无愧!”

宝钗看着眼前的牌匾,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声名远播,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知道,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她自己,更属于那些一直支持她、帮助她的人。

后来,宝钗收了几位徒弟,将自己的缂丝技艺传授给她们。她常常对徒弟们说:“刺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要用心去对待每一件绣品,用针脚传递情感,这样才能绣出有灵魂的作品。”

她的徒弟们都牢记着她的教诲,用心学习技艺,将缂丝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金钗绣坊也成为了江南一带最有名的绣坊,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成为了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三、岁月静好,初心不改守希望

多年以后,贾桂长大成人,考取了功名,在外地做官。他多次想接宝钗去身边享福,可宝钗却拒绝了。她舍不得自己的绣坊,舍不得这里的乡亲们。

“桂儿,娘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早就习惯了。”宝钗笑着说道,“绣坊是娘的心血,也是我们娘俩曾经的希望。娘想留在这里,守着它,直到走不动为止。”

贾桂知道母亲的心思,便不再强求。他常常派人送来书信和财物,关心母亲的生活。每年放假,他都会回到小镇,陪伴在母亲身边。

此时的宝钗,已经不再年轻,眼角也爬上了皱纹。可她依旧每天坐在绣绷前,拿着银针,专注地刺绣。她的手指虽然布满了老茧,却依旧灵活。绣坊里,依旧有许多绣娘在忙碌着,她们大多是宝钗的徒弟和徒孙,将她的技艺和匠心一代代传承下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绣坊里,照亮了宝钗的身影。她放下手中的银针,看着窗外的景色,脸上露出了平静而幸福的笑容。曾经的艰难与磨难,都已化作岁月的沉淀,让她变得更加从容、更加淡然。

她想起了当年那个在乱世中挣扎的自己,想起了那些熬夜刺绣的夜晚,想起了儿子稚嫩的话语,想起了那些帮助过她的人。她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那份永不放弃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金钗绣坊的牌匾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就像宝钗心中的希望,历经风雨,却始终明亮。这里不仅是她的生计,更是她一生的牵挂与坚守。在江南小镇的烟雨朦胧中,她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什么是匠心,什么是坚守,什么是乱世中的希望与力量。

而那些针针线线中蕴含的情感与故事,也随着岁月的流转,成为了一段佳话,在江南大地上代代相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天幕:皇帝聊天群

六十二年冬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