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阑,风凄,芦寒。
灯火相従,月影含霜,江涛低诉。
今夕何夕?
痴人总不寐。
杨戬站在鱼嘴堰头,铁锸钉在沙地里,锸刃是新的,比任何神兵都更沉。
他单薄的白衣被风刮着,却毫不在意,只是望着缓缓逝去的江流,任寒冷冲刷身躯。
他不惧寒。
神多寡言,不叹悲,不多情。
尘世间,血泪事,已太多。
却终是,唯有痴者,血未尽,担未完。
“你来了。”
他没有回头,声音混在风里。
黑暗中传来一声轻笑。
“你倒是会挑地方。”
来人是一名少女,一袭青衣,发间缀着几枚贝壳,赤足踩在潮湿的砂石上,踏着月光走近。
杨戬从腰间取下一竹筒,抛了过去。
他淡淡道:“峨眉山的竹叶青,敌不过你东海酿。”
少女接过,仰头一饮,随后皱眉道:“苦。比我救人呛水时喝的还苦。”
杨戬道:“本就是醒神的,不是享乐的。”
两人沉默下来,潮涨潮落,芦叶沙沙。
良久,少女又开口道:“去中原了?”
“水利会。”
少女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李二郎,你当真不善撒谎哩,你其实,是想借此去看看你那个浪子吧。”
杨戬终于转身。
“媱。”
这个遗落已久的称呼被唤出来,带有一丝警告的意味。但少女依然笑道:“大禹已同我讲过,可别不认。” 她凑近点点杨戬心口,似乎早已习惯这种带着几分小辈恼怒的警告。
杨戬眯起眼,冷冷道:“你就为这而来?”
少女收起笑容:“不,我有个消息。”
“何事?”
“今夜中原有场决斗,说是能改变整个江湖的走向。”
“我知。”
“太一说,他不知这两人命数。”
杨戬沉默。
少女问:“他能赢吗?”
江风突然停了。
杨戬闭眼,流云纹在额间一闪而逝,却未正面回答:“我信他。”
三个字,轻得几乎被浪声淹没,却又重得让少女怔了怔。
少女又笑了,她没有追问杨戬究竟信的是浪子会赢,还是浪子会如誓言那般骨血化为堤土。她抬手,一枚石子落入江中,惊散月影。
“昔日大禹问我信不信人能胜天,” 她望着涟漪道,“我说不信。”
石子一颗颗坠水,似欲填平岷江,也似她千年前东海边的执着。
“可后来呢?” 杨戬问。
少女的指尖顿住:“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信的从来不是 ' 胜天 ',而是......”
杨戬接道:“活着本身。”
活着,不是因为能赢,是因为还有人等你去救,有人值得你去爱。
所以神也痴,痴于人间未灭的火,痴于那句承诺必回的誓言。
少女一愣,随即大笑出声,这笑不是调侃,不是嘲弄,而是久违的欣慰。
“你变了,” 她意味深长的看着杨戬耳后的红痕,似乎比之前更艳了,接着说道:“变得... 更像个痴人了.....”
杨戬反问道:“哪个神不痴的?”
少女叹道:“神之责出于人之痴。痴人,痴神,有何异?”
她摇头笑了笑,接着说道:“但你知我说的并不是这个。”
杨戬低头,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白衣依旧,眉目依旧,可眼底的冰霜早已化成了岷江的春水。
他轻声道:“他教我......”
“神不该是尺子,该是桥。”
少女默默凝视他,然后上前拍拍他的肩:“三百多年了,你终于走出来了.....”
杨戬没反驳,只是问她:“你当年填海,可曾后悔?“
精卫拾起一块卵石,在掌心掂了掂:“后悔什么?”
“明知填不平,救不完。”
“那你呢?” 精卫反问,“明知水终会冲跨堤坝,为何还去补?”
杨戬按住心口处的枫叶,终于也笑了,此刻眉间流云纹淡去,看起来倒像个疲惫的堰工,而非神明。
“因有人与我同痴,同疯,同蠢。”
精卫笑叹一声,扬手将卵石抛向江心。石子划出一道弧线,在月光下像颗坠落的星。
“你那小探花..... 还挺懂这个。” 精卫看着杨戬,摸出一枚铜钱,正面刻着 "山河永固",背面是 "人定胜天"。
三千年前,大禹铸此钱为誓 —— 若人真能胜天,钱币将沉入江底不朽;若不能,便随波化沙。
如今这钱锈迹斑斑,却仍完整如初。
“如果他活着归来,把这给他,” 她跃上浪尖,衣袂化作羽翼,“跟他说 ——”
“汛期将至。”
话音未落,身影已化作白喙赤足的乌青鸟,飞向远山。
长夜已将尽,风浪与云平。
杨戬仍站在堰边,将唇轻轻贴上掌中那片枫叶,他闭眼想到李寻欢曾说的话 ——
“十年后,我尽量赶在汛期前回来。”
当时那浪子说得信誓旦旦,眼里还带着治水成功的快意。如今十三年过去,承诺的期限早已逾了三年又七个月。
可杨戬从不去催。
他知道李寻欢会回来,就像知道岷江每年汛期都会涨水,知道精卫永远在填海和救人,知道太一永远无形而衡理。
活着的人,终会走向该去的地方。
晨雾渐散,对岸的堰工们已经开始劳作。杨戬系紧腰间竹笼,旁边别着李寻欢的小木刀。
今日的江河,依旧需要李二郎。
《九衡-其三》
太一不生于神界,不生于玄黄,
生于执念之间,存于百姓之望。
其身无形,其名无字,
然衡天定理,万法皆循。
若人心不灭,太一便长存。
二郎非天将,乃山川之子,民愿之形。
其身源古蜀祭祀之魂,执锸以待洪水
不求神威,只为守土不溃。
痴者行其道,傻者补其漏,
愚者不问命,甘为苍生下神坛。
精卫者,非冤魂之怨,乃救人之志。
非逆天之怒,乃顺心之痴。
海不可填,命不可复,
然人愿不死,鸟行不止。
东海为碑,誓死为祭,
为万民溺亡者,填出一点岸。
? 关于设定补充:
太一,非“东皇太一”,历史上源于战国楚地祭祀神明,由众生对秩序与存在的执念所化。注意区别漢朝祭神“太一”。
二郎,都江堰竣工后,由先烈治水缅怀与古蜀祭祀执念所化为人形,后拜李冰为父,性格及外貌融合宝正戬。原型考自《二郎神原型的历史探析》。
精卫,又名“女娃”,“媱”,为炎帝族溺亡少女之魂与东海沿岸人民救人执念所化为人形。人形外貌可参考非人哉,但为黑发。原型考自《神话“精卫填海”之“女娃遊于东海”文化原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归途篇(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