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972年3月,宝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
安词坐在椅子上,对着那一沓南市下乡地址仔细寻找。
整个省有1.2万的生产大队接收下乡知青,省会身份让南市拥有将近四万接收插队知青的生产大队,想要从这么多生产大队中找到她想要找到的名字可不容易。
不过安词不着急,她有时间,也有耐心。
她不着急,她对面的方华却是很纠结,最终忍不住开口:“安词,你真要把下乡地点换到南方?”
安词抬头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嗯,已经决定了。关于这件事还需要你帮我保密,我怕他们知道会不同意。”
方华一听立马摇头,但她这个摇头并非不同意保密,而是因为其他:“不不不,你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哪怕是去北方三省也好!”
方华先是看了看四周,发现同事们都没注意这边,压低音量:“那可是南方,先不提离这里很远坐火车都要好几天,那边可是因为天气水稻能成熟两季,下地时间比我们这里长。别说我们宝市,全国去那边下乡的都少。就算你以前在老家的生活不好,至少也比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好啊!”
安词感受到她语气中的担忧:“你说得对,南方那边地里的活确实不少。不过你也知道我的情况,去南方跟回老家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那可以选择去北方啊!
还不等方华给建议,安词就先询问:“你刚刚说,去那边下乡的知青很少?”
方华点头:“你是我朋友我就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了。不管是必须下乡的老三届还是后来的‘自愿’插队,除了知青办每年必须安排的一些往外省调动的名额之外,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到附近下乡。再不济那也选择能够长时间猫冬的更北方,选择南方的很少。那边活重,而且很多地方有大山,你选的这个更是传说中的十万大山,不管是上山还是下乡都会很艰苦。一般来说每个生产大队每一年接收知青的数量不超过五个人,少的时候只有两个人。”
说到这方华又给她打预防针:“还有,虽然你在这里选下乡的大队,但这只是我们给的建议,具体你会去哪个大队得看南市知青办的安排。”
安词对最后的结果略微失望,但还是点头:“一切听从安排。”
她想了想,给方华解释:“所谓的十万大山并非南市真的有十万座大山,十万是那边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过来的词,本意是顶天立地的大山。当然,那边的山确实不少。”
方华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再说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这个同学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说出去南方插队不比回老家插队差的话。
她听说安词家里重男轻女,又因为上边两个姐姐下边两个弟弟,作为中间的老三她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农村老家,直到高中才回到市里上学,她们也是高中的校园里认识的。
高中毕业后方华在家里的运作下进了知青办,来知青办更改下乡地址的安词很明显被家人放弃。
方华甚至怀疑安词之所以能够回市里上高中,而不是初中毕业后在乡下嫁人是因为政策需要城里多孩家庭必须有下乡插队的知青,在她的家人看来应该没有比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安词更适合下乡了。
方华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别人家的事,她虽然在知青办工作但也不过是工作不到半年刚转正的员工,既然帮不上忙那就不要插手。
安词低下头,继续埋头寻找,大海捞针,希望渺茫,甚至可能那个大队的名称根本不存在。
方华看她还要继续强打起精神:“不如你告诉我你想去哪个大队,我帮你一起找?”
只是从未出过省,或者说从未出过市的安词是怎么知道南市某个大队的名字?又怎么知道十万大山正确的解释?
在方华疑惑的时候看到安词摇头:“没有,只是想找个顺眼的大队名字。”
方华:...毕业不到一年,不仅仅性格变了行为也怪异起来。
“啊,这个!”安词脸上露出笑容,抬头的时候方华看到那原本柔和双眸里迸发光彩。
安词笑盈盈地说:“乐江大队,我去这里!”
方华拿过册子顺着她的指引找到地方,再次提醒:“在这里挑选只是一个参考意向,具体怎么安排得看那边的知青办。”她没说的是那边很少会安排知青过去,所以应该不会出问题。不过这种不是确定的事她不会说出口。
方华接着问一句,“怎么看上了这里?没什么特别的啊。”
她还是觉得安词的老家更好,哪怕安词在那里过得并不愉快,但毕竟是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人。
安词却是回了一句:“足够远。”
三个字让方华表情顿时严肃,然后立马在安词资料上下乡地址处工工整整填上详细地址:“虽然不知道你在家里遇到什么困难,好吧,哪怕知道我也做不了什么,以后好好照顾自己。”
安词不由得弯了弯嘴角:“帮我更改地址,替我保密,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你在这里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谢谢。”
方华扯了扯嘴角:“能帮到你就好。”
事情办完安词也松口气,然后给她画大饼:“等有时间我请你去国营饭店吃饭。”
方华噗呲地笑了:“好,我等着。”
后天就要下乡,方华觉得她们可能再也不会见面。
哪怕她只在这里工作不到一年,但插队的知青吃不了苦在插队的地方结婚生子的事已经听过很多,结婚生子,在乡下安家后就有了牵绊,跟以前认识的人天各一方,很难再回来。
这些她不会说,作为知青办的人她本应该说一些鼓励的话,只不过跟前的人是她的同学,她心亏,不好意思。
安词跟方华道了谢,没有再打扰她的工作,转身离开知青办。
走到公交站等了一会没看到车,安词想了想,迈开脚步走回去。
知青办离安家住的地方不远,公交车站只有两个站,但因为站与站之间的距离不短,两脚和四轮没法比,所以从这里走回去起码要四十分钟。
她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继承安词的身份,还继承安词的记忆,对这里的路有印象。
前天晚上被人从水里救起,安词花了一天的时间梳理这具身体的记忆。
安家是双职工家庭,这个时代双职工是很好的家庭条件,但因为家里有五个孩子,也因为父母的偏心,安词的生活着实不算太好。
安词上边有两个姐姐,大姐运气不好,碰上老三届,一毕业就下乡。
后来受不了,废了不少力气运作一番回来相亲,把自己嫁出去成功回城。
二姐运气好一点,不是必须下乡的老三届,安父安母各种找关系,最后终于花钱买了一份工作让她避开下乡。
至于安词,她从小在乡下被爷爷奶奶抚养,初中毕业后考上市里的高中成功回到自己家,高中毕业之后立马找工作,做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工。
不过很可惜,不仅没能转正还被开除,知青办就跟闻到血的鲨鱼一样当天找上门,动员下乡。
被知青办动员不是绝路,她依旧还能趁着缓冲时间找工作,真正把安词逼上绝路的是她的父母。
父母背着她给她报名下乡是第一个打击,最大的打击是她偶然间知晓自己之所以被开除,是父母找上工作单位进行举报。
安词也是这个时候猜到父母举动背后的含义。
政策的变化让每家必须有一个人下乡,知晓工作多么难找的他们怕安词转正后家里的下乡名额落到不久后毕业的儿子身上,所以用手段搞掉她临时工工作,然后立马给她报名下乡。
他们说得冠冕堂皇,什么‘现在工作不好弄’‘没有那个钱买工作’‘你就是在老家长大的,下乡也不要紧’等等,一切不过是为了让家里的下乡名额名正言顺地落在安词身上。
而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安词怀疑他们之所同意自己上高中,接自己回家住,为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安家还有这么个女儿,只要她下乡,家里两个儿子就能躲过去。
想明白这些的安词受不住打击,跳河自尽。
被救上来的是来自未来,同名同姓的安词。
安词无比庆幸把自己救上来的人是好人,否则这个时代被一个男人从水里救上来,只要对方没媳妇,不出意外就要嫁人了。
那个男人却是给她个麻袋通了口套上,让她赶紧回家,根本不提救命之恩,甚至没留下名字。
安词长出一口气,把心底压着的这些事都给抛下,开始计划接下来的事。
她不是原来的安词,不管是为了避免安家那些人发现端倪还是为了避开乡下那些可怕的亲戚,她都不能去那里下乡。好在现在更改地址的事已经弄好,她要去的是她真正的家乡,哪怕时代不同,哪怕时空不同,哪怕人不同,她都有信心在那里活下来。
安词仔细回忆历史,虽然没有经历这一切,但她记得一些。
现在72年,距离这场运动结束时间还长。她先要在乡下活下去,要好好准备五年后的高考。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进深山,高考可能是她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