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还在敲打着窗玻璃,发出密集的噼啪声,像是要把这老旧的屋子敲出个洞来。周茵安顿好林北一和那名情绪失控的母亲,转身重新走进案发现场,法医已经完成了初步勘查,正在收拾器材。
她戴上手套,先是在客厅里缓缓踱步。
地板是浅色实木,被雨水从门外带进来的泥脚印凌乱地延伸到客厅中央,又戛然而止——那里正是乐乐倒下的地方,此刻只留下一圈用粉笔画出的轮廓,以及轮廓边缘未被完全清理干净的暗红血迹。
“周队,这地板太干净了。”一名年轻警员在旁低声道,“除了死者周围和门口的泥脚印,其他地方几乎一尘不染,连点灰尘都没有。”
周茵点点头。林北一的洁癖她是知道的,可这干净里透着股不寻常。她弯腰细看那些泥脚印,大小明显属于孩童,和门口那只小熊拖鞋的尺寸吻合,但脚印的深浅不一,靠近门口的较深,往客厅里走却越来越浅,到最后几步几乎淡得看不见——不像是正常走动,倒像是孩子在极力忍耐着什么,脚步发虚。
视线移向沙发,沙发套是浅灰色的棉麻材质,叠得整整齐齐的抱枕放在一角,其中一个抱枕的边角有些微的褶皱,像是被人匆忙抓过。周茵伸手摸了摸抱枕内侧,触感微凉,却在角落摸到一小块硬硬的东西。
她小心地将其抖落出来,是半块没吃完的草莓味糖果,糖纸已经被捏皱,上面沾着点湿痕。
“去查一下这糖果的品牌。”她将糖纸放进证物袋,“看看周围便利店最近有没有小孩买过。”
厨房紧挨着客厅,推拉门是磨砂玻璃的,上面沾着几道模糊的手印,高度刚好到成年人的腰部。
周茵推开厨房门,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着油烟味飘出来。刀架果然空了一个位置,剩下的刀具都擦得锃亮,刀柄上没有任何指纹——显然是被人刻意清理过。
水槽里空荡荡的,连一滴水渍都没有,但排水口的滤网里,卡着几根极细的棕色毛发,长度和质地都与林北一不符。
周茵用镊子将毛发夹起,放进另一个证物袋,又打开橱柜查看,里面的餐具摆放得像列队的士兵,碗碟边缘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唯有最底层的一个青花瓷碗,碗口微微歪斜着,碗底还沾着点没洗干净的蛋羹残渣。
“这碗是小孩用的?”她问旁边的老警员。
老警员凑过来看了看:“嗯,尺寸比成人碗小一圈,上面还画着卡通图案,估计是那孩子经常来,林教授特意备的。”
周茵没说话,她环视四周,总觉得这屋子太“空”——干净的不像有人长期居住,却又在细节处藏着生活痕迹:茶几边缘磨出的浅痕,书架第三层歪掉的书脊。
她转身走向阳台,阳台很窄,只够放下一张小桌和两把椅子,桌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罐,里面插着几支风干的小雏菊,花瓣已经泛黄。
“周队,来这里。”不远处传来警员的声音。
周茵走过去,看到那间紧闭的次卧。门轴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混着窗外的雨声,在寂静的屋子里格外清晰。
门推开的刹那,她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床头那台恒温呼吸机,显示屏上的绿色波形正规律起伏,管道另一端插在男人鼻腔里,带出极轻的气流声。
男人躺在加宽的病床上,盖着浅灰色薄被,露出的手腕上连着心率监测仪,红线在屏幕上缓慢跳动。
他的眉眼轮廓与林北一极为相似,只是常年卧床让皮肤白的近乎透明,纯色淡的像蒙着层薄霜。
“周队,床头柜上有病历。”
身后的警员递来证物袋,里面装着几页泛黄的纸。
周茵接过来看,诊断日期停留在12年前,“林北辰——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字样被反复圈画,边缘处有深浅不一的指痕,像是被人无数次摩挲过。
最后一次复诊记录是上周,主治医生手写的备注里写着“家属护理得当,生命体征稳定。”
她的目光扫过房间。
墙面新刷过,贴着浅米色墙纸,角落却留着几处不起眼的霉斑——显然是梅雨季节漏雨造成的。
床尾放着一张折叠轮椅,坐垫边缘磨出了毛边,金属架上缠着圈防滑胶带,胶带颜色比轮椅本身新得多。
靠窗的位置摆着张书桌,上面整整齐齐码着几排药瓶,标签上的服用剂量被红笔标了重点。
最底下那格抽屉没关严,露出半截笔记本,周茵戴上手套轻轻抽出:里面记满了护理细节,“3月15日,喂流食时呛咳两次,调慢推注速度”“5月20日,左脚踝出现压疮,增加翻身次数”,字迹从最初的潦草逐渐变得工整,最后几页还画了简易的按摩示意图。
周茵的呼吸骤然放轻。她想起林北一清冷的眉眼,理性克制的样子,以及刚才脆弱的趴在自己怀里抽噎的样子,那些她曾以为是“清冷”的特质,此刻突然有了落点。
“联系医院,先确保病人安全。”周茵的声音有些沉,“另外,查一下林北辰12年前的病历,看看他是怎么变成植物人的。”
“这房间通风不好,但收拾得太干净了。”周茵伸手碰了碰床头柜,指尖没沾到半点灰尘,“你们看床底。”
警员蹲下身,用手电筒往里照,很快捞出个收纳箱。打开时,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散开,里面是叠得整齐的纯棉毛巾,每条边缘都绣着个极小的“北”字,还有几双软底拖鞋,尺码明显是给护理人员准备的。
“周队,这有台旧电脑。”技术科的人在书桌旁喊道。
主机箱上落着层薄灰,但接口处的金属片却很亮——显然经常被插拔。开机后,桌面只有一个文件夹,命名为“醒”。点开后,全是历年的颅脑损伤研究论文,最早的日期是12年前,最新的一篇下载于昨晚11点。文档间隙夹杂着几段监控录像,画面是小区门口的街景,拍摄角度像是从林北一客厅的窗户往外拍的。
周茵的视线落在床脚的地板上,那里有块地毯颜色比周围深些。她让法医过来检测,果然提取到少量血迹,血型与地上的男孩一致。更关键的是,地毯纤维里混着几根深棕色的长发,长度和发质都与林北一不符。
“查这间屋子的用水量记录,还有最近三个月的外卖订单。”周茵走到窗边,推开积着水汽的玻璃,“另外,调林北一客厅窗户对着的监控,重点看昨晚8点到10点。”
雨还在下,打湿了她的袖口。她望着对面楼墙上斑驳的水渍,突然想起林北一风衣下摆的泥点——那不是小区里常见的水泥地灰,倒像是混合了青苔的湿土,和这间屋子窗外花坛里的泥土质地很像。
书桌一角的台历上,今天的日期被红笔圈了圈,旁边写着行小字:“给哥换床单,乐乐说要来送画。”
周茵的指尖在台历上那行小字上顿了顿,墨迹还带着些微的洇湿,显然是不久前才写下的。她转身看向那台旧电脑,技术科的警员正在逐一点开那些监控录像,画面里的小区门口被雨水冲刷得模糊,只能勉强看清往来行人的轮廓。
“周队,这段录像有问题。”警员突然放大其中一段,画面在昨晚9点17分时猛地跳了一下,像是被人刻意剪辑过,“前面十分钟和后面五分钟的光线不对,中间少了段内容。”
周茵凑近屏幕,缺失的时间段正是乐乐遇害的关键时间。她的目光扫过电脑旁的插线板,上面还插着个小小的U盘,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红光。“把U盘内容导出来。”
U盘里只有一个音频文件,点开后,嘈杂的雨声里混着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个男人粗哑的低吼:“那小崽子肯定躲你这儿了!我看见他跑进来的!”紧接着是林北一的声音,带着她从未听过的颤抖:“你别乱来,我已经报警了!”
音频里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碰撞声,像是桌椅被掀翻,随后是孩子压抑的哭腔:“林阿姨……我怕……”这声哭喊只持续了一秒,就被一声闷响打断,紧接着是林北一撕心裂肺的尖叫。
周茵的手猛地攥紧,指节泛白。她看向床脚那片深色地毯,突然明白那血迹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乐乐当时一定是躲在床底,却被那个男人拖了出来。
这时,法医拿着初步检测报告走进来:“周队,地毯上的血迹除了乐乐的,还有少量成人血迹,DNA与林北辰不符。另外,那些深棕色长发的毛囊完整,像是被人用力扯下来的。”
“查林北一的通话记录,”周茵的声音冷得像冰,“特别是昨晚9点到10点之间,有没有打过报警电话。”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外面的花坛里果然有片新翻的泥土,混着青苔的湿土上,还留着半个模糊的鞋印,尺码与成年男性吻合。
技术科很快传来消息:“周队,林北一昨晚9点03分打过110,但通话只持续了7秒就被挂断了。还有,三个月的外卖订单里,几乎每天都有一份儿童套餐,收货地址都是这里。”
周茵望着花坛里那片被翻动的泥土,突然想起林北一风衣下摆的泥点。她弯腰从花坛边缘捏起一小块沾着青苔的湿土,与证物袋里林北一风衣上的泥点比对,颜色和质地分毫不差。
“搜花坛。”她沉声下令。
雨还在下,泥土被雨水泡得松软,警员很快从花坛深处挖出了一件被塑料布包裹的东西。
打开时,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混着铁锈味涌出来——是件黑色夹克,领口还沾着几根深棕色长发,口袋里装着半盒烟,烟盒上印着附近便利店的地址。
周茵拿起那件夹克,搜索一番,里面空空如也。
台历上“乐乐说要来送画”的字迹被窗外飘进的雨丝打湿,晕成一片模糊的蓝。周茵仿佛能看见那个八岁的男孩,攥着画纸跑向这间屋子的样子,他大概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满心信任跑来的地方,最终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周队,查到了!”郑天一拿着手机冲进雨里,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乐乐父亲昨晚在那家便利店买过烟,监控拍到他穿的正是这件黑夹克!他现在就在火车站,已经派人去堵了!”
周茵抬头看向窗外,雨幕里的明珠花园像座沉默的孤岛。突然想起林北一笔记本里的最后一句话:“等哥醒了,就带他去看乐乐画的向日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