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大夫,您也多注意休息啊,这个气色太差了。”
殷照白正低头写病例,听到这话,抬起头来看向眼前的老奶奶。对方笑得温柔又有礼貌,只是那种“看着像自己孙子”的慈爱视线让他总觉得自己不存在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谢谢,医院里都这样,不常见阳光的。”他说。
这话听上去是谦虚,其实也是实话。殷照白口罩一脱,就是一张典型的夜班医生脸:苍白、干瘪、略带生无可恋。
毕竟他已经两百多年没见过太阳了。
“说到底,我都死了,还想要什么气色?”
当然,这种话他只能在心里说说。毕竟现代社会讲究文明,就算你是个合法持证的医学僵尸,也不能随便吓病人。
表盘上有两个时区。一个写着“北京时区”,另一个则是“尸界协调时区”,指针是倒着走的。所谓“尸界时间”,按照国际僵尸法规定:凡已终止生理活动的个体,其人生计时方式应与人类相反。不是从生算起,而是从死往回数。用官方说法就是,“避免与阳世时间同频共振,造成意识混线或节律复活。”
不过殷照白的理解一直是,“大概是为了防止我哪天突然活过来,误伤实习护士。”
他盯着那根倒退的秒针走了两秒,默默点了点头:
“嗯,正常运转,和我一样。”
此刻时间,清晨 6:47。
7:00,科室的早交班准时开始。
主任姓陆,名斐然。传说他年轻时曾一脚踹开院长大门,一人单挑三位保安,从此心内科在整个医院横着走,只有遇上胸外科的时候,才会棋逢对手。不过,现在的主任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不皱的白大褂,走路自带短暂静默,每次进病区查房都会像进战场一样。一般先掏出一支签字笔,再戴上老花镜,然后对着床头病例用笔尖轻点两下,仿佛在宣读判决。
今天早交班也是如此。
“第三个病人——”他顿了顿,眉头一皱,“这个人昨天的心率怎么突然这么快?你们谁复查过他?”
众人正准备翻记录,殷照白已经平静答道:“是我加的 Holter 监测,发现房扑趋势,所以今天安排进一步电生理检查。”
主任“啧”了一声,点点头,像是在思考,但语气里已经多了几分满意。
“嗯。”
大家一阵沉默。
陆主任又翻了翻本子,忽然停住,像是捕捉到了什么漏洞似的,语气一变,手也啪地拍在桌上:
“哎,我记得你昨晚不是刚值完夜班?今天还来?”
“嗯,值完了就顺便过来看看。”殷照白语气不紧不慢。
主任眯了眯眼睛,像是在辨别他是不是开玩笑,半晌忽然叹了口气:“年轻人啊,虽然不需要睡觉——”
他顿了一下,像是意识到什么不对,“……咳,总之注意劳逸结合,不然容易……呃……节律紊乱。”
“习惯了,值班不会困。”殷照白语气谦虚,像是那种不愿给科室添麻烦的好员工典范。
其他医生纷纷用敬佩又略带狐疑的目光看向殷照白。
有人在角落小声嘀咕:“照白是真的牛,年纪轻轻就副主任了,咱们谁不是卷断了脊柱才混个主治,他直接一步登天。”
旁边另一个人偷偷接话:“关键是他值夜班从来不抱怨,说不困就不困。像我,值完一晚得瘫两天,他值完还精神抖擞地给学生讲房颤。”
“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值夜班从来不喝咖啡。”
“是不是修仙了?”
“别瞎说,人家是生物节律特别稳定,这方面好像还有篇论文是他发的。”
陆主任猛地咳了一声,大家立刻装作在认真翻病例。
殷照白继续安静地看资料,仿佛这些讨论跟他没什么关系。
毕竟他们说的都对。
也都……只说对了一半。
殷照白:你们是真没发现吗?这都第十年了,我从来没眨过眼。
作为一名勤勤恳恳的打工人,一路从规培到副主任,殷照白可以说是业界的传说。很多人都怀疑过他的背景,他的关系,但是实际情况可能纯粹就是......身体太适合打工了。
夜班?随便排。急诊?随叫随到。凌晨三点传唤?他能顺便帮你看下一床的药单。有一次殷照白连着值了四个夜班,最后还帮别人写完了当天的手术病史,理由是:“我正好状态挺稳定。”
怎么不是一种战斗力呢?
尤其放在心内科这种节奏。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那是理想中的童话。现实情况一般是白天刚把术前准备做完,晚上就能收到一个“患者心跳骤停”的紧急电话。有些时候好不容易刚下班,电梯里还没来得及发呆三秒,护士长又把人摇了回去,说急诊来了个房颤,能不能先看一眼。如果再赶上术后并发症、术中突发情况、夜班查房踩点、上级加塞培训、手术总结会写PPT……
当然,这些都对别人来说是灾难,对殷照白来说都是小意思,洒洒水啦。
由于某种来自天选牛马的莫名威慑力,殷照白在官方年纪仅三十五岁的时候就荣升成为副主任。
等查房一结束,殷照白便像往常一样来到导管室。
导管室护士长正在看今天新出炉的排班表,看到他来,打招呼道,“今天十三台,您还习惯吧?”
“比前天少一台,算轻松。”殷照白点点头。
第一台是一个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患者53岁,频发多源性室早,部分呈R-on-T。术中殷照白用标测导管迅速定位灶点,一次烧灼命中,节律立稳。
“今天这台真干净。”一旁的工程师低声和护士说话。他刚来不久,很捧场,关键是这个速度和手术质量确实令人感到惊讶。
“殷老师的标测从来都像开导航一样准,”护士笑,“就怕导航还会走错,他不会。”
第二台是房颤复发,瓣膜置换术后,同步电复律。同步电复律在第二次放电后转为窦律,维持超过二十分钟,节律稳定。
“可以叫醒了。”殷照白说完下台,开始写术后记录。
护士长在隔壁边记录边提醒,“昨天那个系统崩了,今天先用备份。”
“嗯。”
第三台是一个左束支阻滞,只做电生理评估。七十八岁男性,CRT适应性筛查,窦律下QRS 130ms以上。术中传导标测清晰,无需射频消融。“等会儿工程师会来查植入通道接口,您这边先做完。”护士长在他耳边低声说。
“谁来?”
“小王。”
这个时间刚好是中午吃饭时间,工程师进门。“殷老师,我们这个建模系统最近内存估计快满了,我现在来调一下。”
“嗯,记得别碰我消融数据的那些。”殷照白一边看病史一边回道。
“保证不打扰您干活。”
等第六台开始,这台冷冻处理。患者40岁,频发室早。“稳定期延长,射频边界需保守。”
第七台,AVNRT,常规导管消融,慢通道顺利消融,未影响生理AV传导。“这台你可以多看看。”殷照白对一旁观摩的进修医生说。
第八台,ICD导线异常,程控检查。术中程控提示导线阻抗波动。“更换导线,非主控电极。”殷照白边说边打开放大视图,确认触点老化区域。
“殷老师,我做张记录片?”器械技师悄悄问。
“可以,别把我脸拍进去。”
“您平时也没脸色。”
“谢谢提醒。”
第九台,Brugada综合征,药物诱发。
“发ICU组群同步一份。”
“好的,我顺便艾特心遗传。”
第十台,隐匿性预激,房扑标测定位。术中明确左后间隔旁道,顺利消融,术后未再诱发。
护士低声说:“她前两天很紧张,一直问会不会复发。”
“这条路我们今天烧断了。不会。”殷照白回得不重,却很稳。
第十一台,术后房颤持续,左心耳封堵评估。电隔离 封堵路径联合评估。
“CT图已经调出来了,”工程师在旁边显示屏圈圈画画,“内径没问题,封堵稳定。”
第十二台,夜间晕厥,诱发监测。自主神经刺激诱发试验提示房性逸搏短暂停顿。
第十三台,术后误感应,设备程控调整。术中调整AV延迟和感应窗口,起搏器参数恢复平稳。
这个时候刚好是凌晨。
旁边新来的规培医生正捧着外卖准备值班,偷偷瞄了他几眼。
“殷老师,您怎么都不用吃晚饭啊?”
“我饭量小,等会儿吃。”殷照白顺口答。
规培医生一脸大为震撼的表情,悄悄跑到角落里和实习护士蛐蛐了。
“真不吃。”
“我说的吧,超人。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离谱,后来习惯了就好。”
“他这样一天能做完十三台,不会累吗?”
护士耸耸肩:“谁知道呢。反正我是腰快断了。”
“他晚上都不吃饭的吧?”
“对,他说他饭量小。”
“明天第一台几点?”
“七点。”
“他几点来?”
“估计……六点半。”
“他真不困?”
“不困。困的那不是他。”
办公室里没人,灯开着,地板上整整齐齐铺着一排今日病例的出院摘要。殷照白脱下白大褂挂好,坐下来,把一叠文件理整齐,最后把手机从包里摸出来,解锁,翻到一个APP打卡界面。
“今天步数:16327。”
他点了个赞,顺手点开外卖界面,看了看。
没胃口。关掉。
然后他顺手把椅子往后一推,靠着墙,闭上了眼睛。
这就是医生的一天。没有剧情,没有奇迹,只有时间、病例、术式和“下一位”。
对殷照白来说,也差不多。
区别只是:他不累。
因为他,已经死过一次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