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借钱 > 第41章 第 41 章菩萨

第41章 第 41 章菩萨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经》

解义:若菩萨想要获得清净的佛土,首先要清净自己的内心。自心清净了,佛土也随之清净。

心灵清净,则国土清净;心境平和,则万物安宁。净心即是净土,自性即是弥陀。

当然我们想的和佛陀悟到的是相反的。我们认为如果想得到净土,都看别人是否清净。别人不清净。我们就认为佛土不清净。别人不庄严。我们就认为佛土不庄严。我们不明白这个世界叫娑婆,婆娑本身就是不净的。所以向外看永远都得不到清净。永远也找不到净土,

——传圣法师

这段话呢,是我前一段时间发的,发在朋友圈里的,也发在很多群里面的,就是对佛经的经典的精句做做解释的,后面我都是这样走的,就是不固定讲哪一部经,只把经当中的经典精句,拿出来做解释就行了。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是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我们居士读的是比较少的,其实这个经是写的是太好了。

维摩诘居士的这个境界呢,它是不可思议的,哪怕就是就是酬答应对,就是文殊菩萨都费劲儿,其他的像弥勒菩萨呀,或者说呢,包括那些阿罗汉呀,还有就是一般的那些菩萨,根本和这个维摩诘居士酬答应对,就不在一个档上,就是这样子的。这个维摩诘居士,是金塑如来的道家慈航,他的境界是太高了。

《维摩诘经》也是禅宗必修的一部经典,里面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实际我们学佛,居士学佛呢,得一点一点的学,不能跑快了因因为你你每走一步路都要回光返照的。不是你只要看佛的境界,就变成你的境界了,不是那个样子的。你要不断的回光返照。就是通过读经啊,或者说呢,通过领悟佛法的真谛呀,然后去回光返照自己,不断的把自己身上的这个毛病呀,习气呀,烦恼啊,去除掉你,你这才有所提升的。

我们学佛,大部分人问题是太多太多了。大部分人学佛呢,他是一遇到事儿了,都是拿人法,拿人性,去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的。他不拿佛法,都是拿人法。就是佛法归佛法,人法归人法。佛法是吃饱了没事儿干的时候学的。然后呢,一遇到事儿呢,都是用人法来处理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

这个呢,其实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咱们一点点来破妄显真啊,就像这个群一样,断惑讲正,破妄显真啊。

其实就是讲这个解译,大家看到解译了啊,若菩萨想获得清净的佛土,首先咱们了解这个菩萨,什么叫菩萨呢?它的全称叫菩提萨埵,我们一般喜欢省略,菩提,选一个字,萨捶选一个字,就变成菩萨了。其实它叫菩提萨埵啊。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句梵语,就是古代印度的那个话。古代印度的语言。菩提呢,就是觉悟的意思。萨埵呢,是有情的意思。其实菩提萨朵就是觉有情的意思。你看,这句话讲的简单,其实很简单,菩萨就是觉有情。但是实际很多人都不知道,为啥这样讲呢?我曾经跟一些出家人探讨过,说我们要修行呢,是做个有情众生呢,还是做个无情众生?对这个问题还都弄不明白,就是有的修行人是这样子的。修修修啊,就是修的这个只知道自利嘛,只知道自觉,到最后就成了一种自私了。完了,守的那个戒,他又是小乘戒,像我们所知道的五戒,包括八关斋戒,包括我们出家人的比丘的250戒和这个比丘尼的348条戒,都是声闻界。声闻就是小乘声闻戒,只有那个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那是菩萨戒,或者六重二十八轻,那是菩萨戒。所以有的长期持小乘戒也是。是声闻界,慢慢的,他就他觉得修行人就应该是无情的,就像有一次我受戒的时候,给我们讲经的一个法师啊,给底下有500多出家的人受三天大戒嘛,他是讲戒的说戒的一个和尚。

他说,我出家十年了我都没回过家,我离家都很近的,我都没回过家。他说就凭这句话,你们就应该给我鼓掌。然后大家都开始鼓掌,那我也得鼓掌啊。其实我心里就根本就不是那个样子想的。但是,那个戒扬是容不得你去反思的。因为场产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整个一个月的时间全是打板子。就是你不听话,就拿板子打,很严格的给我们教规矩嘛。其实规矩我当时是真不知道,因为出家没有在丛林里居住过,很多规矩不知道。但是教理我可是知道一些的呀。

虽然嘴上没有说,其实心里在想,你说我们出家人,你都十年了,你都不知道回家!不是出家人,他也是人啊。出家人难道不是人吗?难道头一剃就佛啦?没有这个说法吧,释迦牟尼佛都回家呀,他都有几次都回家,回家一样去度化他的那些家x。你看释迦族有很多都是出家的人。基本都快出家完了,都是叫释迦摩尼佛度化的,他的妻子,他的姨母。他的妻子耶稣陀罗,他的姨母后来出家,摩诃波舍波提夫人嘛,后来出家就是大爱道比丘尼嘛。包括提波达多、阿难。还有好多他那些堂兄弟也跟着出家了,到最后都成啥了呢?到最后都成了,就是净饭王都找到这个佛陀,说你再这样子的话,释迦族就没人继承王位了,都跑去出家的,很多都是出家了。大家想想,你看我们如果说你对家人都无情,那你说对众生可能有情吗?不是这个样子的。出家人也是人。我们这个大乘啊,它不是那个的。

这样讲吧,我们叫大众刻吧,按部派佛教讲大众部和上座部。其实大众部它就是比较杂的。各种各样的人都在这里面修行。当然,出家以后呢,出家也是人,不能说呢,家里的父母都不去看一看,那说不过去的。反正我觉得那个是不对的,你对家人有情,对众生才能有情啊。但有情,咱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要执情。执情就是典型的凡夫了。执着感情嘛,执情就是凡夫了。必须要有情啊,不要执情。

有不执着,有即是空嘛!其实这就是叫觉有情啊,有情而不住情,有情而不执情,这就是一个觉有情的人。这最起码要知道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还要去探讨,好像出家修行,就应该把所有的都断掉。它能断掉吗?它断不掉,你越想把它断掉,其实越断不掉,你只有有它,不住它,有,有相不住相,离一切相。那才是实相,才是无相嘛!

觉有情里面它还包含一种意思,“觉”即是上求佛道,上求佛道也是一个自利的过程。“有情”就是下化众生,就是利他。觉有情,合起来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渡渡人。

菩萨呢,就是我们大乘行人的名,大乘行人所必须具备的,大乘佛教所必须具备的。其实菩萨的境界呢,就像渡河是一样的。由此岸到彼岸,由烦恼的此岸到菩提的彼岸,由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船呢,就像法是一样的,船呢,要在水中流。此岸就是比喻的就是生死和烦恼,还有轮回;彼岸呢,就是这个菩提涅槃圣地。菩萨自了生死,菩萨要自己了脱生死的,但是菩萨呢,绝对不能离开生死。

你看这个菩萨,他伟大就在这里的,他既要了脱生死,而且还不离生死。为啥不离生死呢?因为众生就在生死当中,你要度众生嘛,所以不能离开生死。既不住生死,又不离生死,既不住此岸,又不住彼岸。既不厌倦度化众生,也不寻求这个,也不寻求极乐,就是也不不寻求涅槃。因为一旦成佛了,就是身处正位了嘛,就回到虚空当中去了。

菩萨既要了脱自我的烦恼生死,而且还能不离开生死,一直随着生死去流转。因为在生死当中才能去度众生的,所以你看,有些菩萨,他其实都成佛了,又回来了。不保佛位,然后又回来当菩萨,比如说观音菩萨,正法名如来的倒架慈航,文殊势利菩萨,龙种上如来的倒架慈航,还有我现在讲的这个维摩诘居士,金塑如来的倒架慈航。都是,当菩萨来的,其实已经成佛了。就跟那个上学一样的,其实都毕业了,但是为了帮助其他学习不好的人,他又来上,又从这个初一开始上,或者又从高一开始上,就是这样子的,或者又从高三开始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就是这个意思。不容易呀!其实啊,我们要回光返照一下。我们其实差的太远太远了。我们心里住的是啥呢?我们住的都是现实,都是人性现实。比如说,现在是经济社会,大家挣钱,不好挣,脑子也都是想的都是钱,想的利益,想着家里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明知是烦恼,也在住烦恼,明知是生死,也在执着生死。

我们差的太远太远了。菩萨就是这样子的,圆觉经上看待菩萨。本无生死,即于涅盘,亦无成佛即不成佛,无妄轮回即非轮回呀,他把这都破掉了。《维摩诘经》当中也讲到,他就讲到讲到这个菩萨,又讲到了莲花对吧,这个高原陆地它是不生莲花的。我们一般认为,好像平坦的大道才叫修行,它其实根本都不是那样子的,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只有辟实下贱,才能生出妙莲出来的。

我们心求成佛,心求成菩萨,其实就是住在这个住在这个人天当中啊,都想着享福,都想着得福报,都想着吉祥如意。都想这些好事儿,根本不想着有多少处离心的。其实,菩萨呢,他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众生都可以做。菩萨只要懂得慈悲去对待人就行了。未成佛而发心度人,以慈悲心,以智慧之心啊,去做这个人就好了。他就是菩萨的这种境界。

说到慈悲啊,我们有很多人,你没有把这个慈悲心领悟,总觉得对别人好,就给别人一个枣吃,就叫慈悲;给别人一个巴掌啊,就叫嗔恨。其实,他不是这么回事儿。只要心里没有一个我,不住在我执当中了。你用任何的手段去对待众生,只要你想度化众生,其实都是菩萨行。都是菩提心。

打个比方,我现在就在五台山。有一次呢,是这样子的,就是我旁边这个寺庙嘛,我在这个老爷庙修行的,我旁边就一个寺庙。这个出家人呢,他人不错的,也是个当家师父。反正我们俩关系是很好的。有一次他家里的亲戚来了,他让我陪着一块儿到那个景区去转一圈的,我们就一块儿就去了。他们家那个亲戚,其实问题也特别重的,尽管学佛学了十来年了,但是根本就不在道上的,就属于那种没有一点脾气了,忍的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叫人欺负的都没办法了。

反正我一路上给他家那个亲戚也是讲了很多东西,他家那个亲戚也是特别受益的啊。这段咱们就不说了。就是五台山有一个塔院寺,塔院寺去进去去拜那个文殊法塔的时候,在客堂旁边有一个**纪念馆。我不知道大家进去过没有,可能很多人都没进去。**在里面住过的,里面还保持着当时主席的这个起居呀,当时那些东西,那些陈设的东西,摆设的东西。那里面就有很多的就讲那个五台山爱国的一面,五台山在抗日战争时期,僧人自发的组成僧兵,保护五台山和这个日寇呢积极的斗争。

你看,那个里面就有很多东西。比如说,这个巨赞法师写的上马杀贼、下马念佛啊,这些照片儿都有的,大家都可以去看看的。其实你看我我们讲,如果从声闻戒上讲,是不能杀生的,更不能杀人了,杀人都是重不可逆罪嘛,对不对。那从菩萨戒上他不是这样讲的。菩萨戒,菩萨就是这样子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那都想着成佛了,谁入地狱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的众生谁度啊?

有些恶魔没有办法的,只有叫他知道苦楚,才能度化他。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有的人就是这样子的,你给他枣吃是渡不了他的。你给他做好人好事,渡不了他,他反而觉得你就是个傻子,你就是个傻子!其实渡人的方法太多了,有的就需要当头棒喝的。只不过现在这个时代都没有这些觉悟的人来度众生的。为啥呢?因为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信佛的人是太少太少了,大家都拿个手机等着拍这些奇葩的事情,只要拍完了,就开始断章取义,然后就开始喷。度化众生,主要看发心。你只要不把心不住在我执上面,懂得去利他,助他,度他。都是菩萨的境界,至于用什么方法,这个都是全巧,都是方便嘛!

从一个凡夫的菩萨一直到成佛,其实在这一这条路上太不容易了。就像佛经上讲,其实佛经上讲的一般都是给这个法身的菩萨讲的。给圣位的菩萨讲的。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是跟我们讲的,其实是给这个身法身的菩萨讲的。他们境界都非常高的,任何一部佛经,你打开它,前面都跟你讲在座的有谁。对吧,在座的都是些什么大阿罗汉,或者说这个菩萨那个菩萨的。佛经通常所讲的菩萨,都是圣位的菩萨。

其实要严格的说,就像《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说,菩萨分52个阶位的。你像十信位的菩萨,就是凡夫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位的菩萨。直到登地了,初地的菩萨,登地的菩萨,这个才是圣位的菩萨。七地,阿维乐智的菩萨,就是不再退转了,八地以上是大菩萨,十地以上是菩萨摩诃萨。初地以上了呢,严格的讲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是真修的菩萨,实修的菩萨。

像我们这个凡夫的菩萨和贤位的菩萨,大家记住啊,都是元缘修的菩萨。缘修,另一种叫真修,那另外一种也不是假修,它叫缘修。什么叫缘修呢?就看因缘,就看缘起,他没有多少道心的,是这个样子的。我说的这个话,不管出家在家都在这个范围里面的。从修行上讲,一般都是在资粮位和加行位。其实我们修行人啊,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人是太多太多了,具体这个佛道到底是什么?到达见道位的人寥寥无几了。

到见道位都没有几个人了,能见到这个佛道的人,没有几个的。你跟他一说话就能感觉到的。有些人一跟他说话就能感觉到他能达到什么样的位置了。到达见道位之后,他依见道去修行,就是修道位,那就快了,那就真的很快的。然后一直到最后的究竟位,一般都分这五个位次,菩萨呢,又分成五十二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啊。

我们很多人,你连凡夫的菩萨都算不上,连一信位你都达不到。就这样子,还动不动学法身的菩萨那个境界所做的事情,那肯定是不行的,无论从慈悲心和这个智慧上,你都缺失的是太多太多了。其实啊,我们讲身为凡夫啊,就要听经闻法,要不断的去回光返照,要懂得自觉,要去除自己的烦恼,也懂得随缘去度化众生,自觉觉他嘛。

要懂得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就是这样子的,在自觉觉他在这条路上慢慢走。只要你这个路走对了,就快了。,其实快与慢都是一念之间而已。你哪怕三大阿僧祗劫,也就是一个念头生出来的。你念头不住他了,也就没有个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想起来它了,就有个事儿。没有想起来它,那也就没有这个事儿了。

这就是菩萨啊,大致就是这样,这样来解说这个菩萨的。而我们学的就叫大乘佛教,就是这个菩萨乘,只可惜学的是菩萨乘。但是大家可不是在菩萨道上,在菩萨道上的人就很少的。末法时代,大部分人心安住在假大空上的,或者增上慢上的,或者根本他就假大空嘛,他根本都不信这些东西的。他满嘴都是佛佛佛,实际他根本信不了啥的。我们有这样一句话,你的钱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你就根据这句话来检验你自己,你就知道你自己是啥样人了。你钱可能都在车子上,在房子上,在还贷呀,或者生活上面,那你的心就在那个上面。你别扯的那些没有用的,扯再多没用的,都是白瞎。所以你看为什么你们有的人发转载的,我都移出去了:这发那些干啥?有啥用啊?有啥用啊!这个微信也有20年了吧,也没见微信里面一个成佛的。发那些干啥?有出家人在这里的,我就是出家人嘛,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弘法的,就是讲经的。弘法立生的有个现成的嘛,就不需要那些链接和转载。

其实很简单,你心在哪,钱就在哪,心在哪,钱就在哪。就是就这么简单。再说那些绕的太多的话,又修到假大空上去了。我们都忙着好为人师,你根本都不知道众生到底是啥,那你怎么去度众生呢?那众生都是住在人性上面的。人性五千年没有改变,人性都是羡慕嫉妒恨,见不得人好,都是贪婪、嗔慧、愚痴、疑心,慢心,都是这些东西。

钱在哪儿,心就在哪儿。你看得懂你自己,你认识自己了,有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浪费时间了。我们一个人,你不管是成佛也好,或者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或者哪怕,成为一个合格的,打工仔,合格的老板,合格的这个那个个。干任何的工作,你只要明白,你了解你自己,认识自己。就行了,就是一辈子就活好了。大部分人,他不了解自己,他不认识自己。佛法是干啥?就是让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

你看,你知道了你的钱在往哪放,你就知道你的心搁在哪里了。有的是我根本都不信佛嘛,我钱都是用在我自己吃喝嫖赌上的,那你就不用浪费时间学这个佛,干啥呢?其实,你不学佛的时候,你在感悟吃喝嫖赌的时候,就在悟道了,就在学佛嘞,你认识自己就在学佛嘞。你回光返照,这才叫学佛啊。是这个样子的。不是你满嘴佛佛佛,佛佛佛,嘴里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那个不叫学佛,那叫自哄哄他,自骗骗人。

我有一次在一个群里面,我那个群里面都是出家人。他们有时候发这些东西。我说你别发,你那就自哄哄他,自骗骗人嘞。什么那自立利他,自觉觉他的,你别跟我说这些没用的话。你心在哪,我一下就能看得到的。嘴上一讲,自觉觉他,自立利人的实际都是自哄哄他,自骗骗人,都是这个样子,没有意思的啊。没有意思的那个不叫悟道,悟道就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世界。了解世界,我们改造呢?改造谁呢?改造自己,那个就对了。哪怕你一个佛的名字,一个菩萨的名字,你不喊出来,那个也叫念佛,那叫实相念佛嘛,那叫悟道,就叫实相念佛。只不过说辞是不一样的啊。

我现在讲了这么多话,就讲了两个字,就是“菩萨”这两个字。咱们再往下看了啊,菩萨想要获得清净的佛土,佛土在哪里?都在你心当中。我们都是大眼睛朝外看,外面找不到佛陀,外面都是秽土,都是脏,都是烦,都是生死,都是烦恼。外面是找不到净土的,你不要觉得你到了哪个山上,哪个庙里,就找到净土了。有的东西,人家想让你看到,你就看到了呀,我不想让你看到,你看不到啊。

能理解吗?我们都是人,都是人!就像这个厕所里面都是蛆,蛆身上都有屎。你再装,装的干净,你只能是装。本质上它都是有屎的!我们讲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人,所以你朝外找不到净土,菩萨若想获得清净的佛土,首先你要清净自心。你自心清净了,把心安住在清净当中,佛土就清净了。其实佛菩萨他就是个名字而已,我们为了形容一种境界,一种状态,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我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佛,菩萨,佛土。佛土代表了啥呢?代表你今天心清净,心清净啊!一个人,大家记住啊,最大的福报就是你心清净。你心里清净就是最大的福报了。剩下大家记住啊,只你要朝外看,你只看人吃肉,你没见人挨打。你看,我们看许家印,跳跳那个扭起来爽的很,看他的歌舞团,个个都是美若天仙的美女。

许家印吃肉的时候你看到了,他现在在监狱里面挨打,你没见到,对不对?监狱啊,一间房子把你焊在里面。一住十年,几十年把你焊在一个房子里,你像我们有的人有这个焦急症的,有这个抑郁症的,可能都疯了,在里面都是急死了。我们看谁都是这样子的。

咱们就说钱嘛,这个世界大家记住,全都缺钱,你要不相信我说的,你问马云,你问任何一个大老板,都是只要有**在,只要有想法在,只要想上项目,都是缺钱。都是不够啊,都是缺,都缺钱!我就说这个话,千真万确,你别说哪个人了,哪个国家都一样的。哪个国家都缺钱,都没钱,都没都,都缺钱。那什么时候不缺钱了?其实,你只要心知足了,他就不缺钱了,心清净了,就不缺钱了。你看心清净的人是这样子的,心清净的人你会发现,其实一百块钱都吃不完,你去做个实验的,你一百块钱买个什么东西,你都吃不完,放坏了,你都吃不完。

知足了,心清净了啊,就好了,就富足了,福报就来了。有的说哎呀,师父啊,我就是没法清净啊,我久了一钩子帐啊,那个是你前世,什么叫前世?就是昨天以前的都是前世,通通都在前世范围里面。你前世造的业,那没办法,前生伪者是,今生受者是嘛,对吧?其实啊,那些东西都是虚幻,相该把心调整在清净当中。清净一分,就享受一分,就得一分的福报。清净一秒就得一秒的福报。反之,来到这个娑婆,都是受苦来了,受罪来了。

心灵清净则国土清净,心境平和则万物安宁。净心即是净土,自性即是弥陀呀,其实这句话是谁讲的呢?蕅益大师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的我们的自性。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爷呀,自性清净,佛土清净,自性庄严,则佛土庄严。这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维摩诘经上讲的。其实啊,讲一千说1万,都是让我们要修心啊,要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啊,去寻找这份净土啊,这个才是悟道,才是学佛,不要朝外看。朝外看看不明白。

打个比方,我们朝外看看少林寺,你看十万人在那评论,在那骂,那你觉得少林寺应该怎么活才行?怎么活成你心中的少林?怎么活?原先少林寺就几间小破房。你也不去,你也不管,跟你没关系。你忙着吃喝,跟你没关系。少林寺大片的土地都叫当地周围那些的百姓占着,这跟大家也没关系。

少林寺有三百多年了,他都没有在受戒了。300多年没受戒了,啥叫受戒呢?就是一千,就是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受戒,受三坛大戒,就是这种大戒嘛。少林寺已经三百多年没见,没上戒了,没受戒了。大家可以百度查的。那后来你看出来一个这样一个人,不断的在复兴。其实人是这样的,你干的越多,你的错误越多,你干的越多,你问题越大,你干的越多越错。你就是个造粪的机器,大家都不说你。真的,你就是个没用的人,大家都不说你。

但凡做点事,都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你看,现在少林是这样子的,少林跟我没关系啊,我是在五台山的。少林寺跟我没关系的。我也没去过少林。但是我都能看到真相的,整个登封市,它靠啥呢?他GDP靠啥?就靠少林寺。反过来就是少林寺在影响整个登封市啊,带动了整个登封市的经济。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把这个少林文化,少林的这个功夫,传到了外国很多地方。以前的外国人就知道中国有长城,现在知道还有一个少林。

不容易啊!你像我们任何一个在家人或者一个出家人,你能达到这种成绩的话,我觉得不容易。剩下的是这样子的,剩下大家记住啊。钱,谁都带不出这个地球的,这个地球的钱,它不会多的,也不会少的。谁也带不来,谁也带不走。钱从哪里来,它还会回到哪里去的。不用去起那种分别心啊,不用用人性去看待,用那个羡慕嫉妒恨去看待,没有意义的。你与其用羡慕嫉妒恨,还不如回光返照,多看看自己的无知无明,看看自己的烦恼,比什么都强。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儿啊,阿弥陀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

夫君是纯爱文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