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锦瑟深院 > 第6章 朝堂风起暗潮涌

第6章 朝堂风起暗潮涌

回门之后,沈文渊的三日婚假便结束了。第四日,天还未亮,他便起身准备上朝。阿沅也跟着醒来,如同前几日一般,沉默而熟练地伺候他穿上那身象征着一品大员身份的紫色仙鹤纹朝服,束上玉带,戴好梁冠。

整个过程,两人并无多言。只是在最后整理衣襟时,沈文渊的目光在阿沅沉静的侧脸上停留了一瞬,忽然开口:“今日起,府中诸事,你多费心。”

阿沅手上动作微顿,随即垂眸应道:“是,妾身明白。”

沈文渊不再多言,转身大步离去,身影很快融入黎明前的黑暗中。锦瑟院内,只剩下阿沅和摇曳的烛火。

皇城承天门外,灯火通明,早已聚集了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三三两两聚在一处,低声交谈。

沈文渊的轿辇一到,原本嘈杂的声音顿时低了下去,无数道目光或明或暗地投向他。他神色不变,径直走向文官队列的最前方,所过之处,官员们纷纷躬身行礼,口称“沈阁老”、“沈尚书”。

“文渊兄,新婚燕尔,气色更胜往昔啊。”一个略显圆滑的声音响起,正是户部尚书**。他面带笑容,眼底却毫无暖意。

沈文渊淡淡回礼:“郑尚书说笑了,为国效力,不敢因私废公。”

“那是自然。”**捋了捋短须,话锋一转,“只是北疆将士的粮饷,关乎国体,亦是不能耽搁。前几日所议削减三成用度以充东南漕运修缮之资,不知文渊兄考虑得如何了?陛下对此,可是颇为关切。”

沈文渊目光平静,声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北疆防线,乃我朝屏障,一饮一啄,关乎数十万将士性命与边境安危。削减三成?郑尚书莫非是觉得,突厥铁骑会因我朝国库空虚而止步关外?东南漕运固然重要,但拆东墙补西墙,绝非良策。”

他语气坚决,没有丝毫转圜余地,周围几位兵部、与沈文渊交好的官员也纷纷附和。

**脸色微沉,正要反驳,却听得净鞭三响,宫门缓缓开启。

“百官入朝——”

争论暂歇,百官整理衣冠,按序鱼贯而入。沈文渊与**对视一眼,目光在空中短暂交锋,旋即各自移开,步入那象征着至高权力与无尽风波的金銮殿。

金銮殿上,皇帝端坐龙椅,面容在旒珠后看不真切,只透着一股天威难测的威严。

各项常规政务奏报完毕后,**果然率先出列,手持玉笏,朗声道:“陛下,臣有本奏。今岁东南水患频仍,漕运多处淤塞梗阻,关乎漕粮北运与民生稳定,修缮刻不容缓。然国库空虚,臣与户部同僚殚精竭虑,核算多方,唯有暂从北疆军饷中抽调三成,以解燃眉之急。北疆近年并无大战事,将士用度或可稍作节俭,待漕运畅通,国库充盈,再行补足不迟。”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议论声。

皇帝未置可否,目光转向武将队列前列的靖安侯,又看向沈文渊:“沈爱卿,你执掌吏部,亦参赞军务,对此有何看法?”

沈文渊稳步出列,躬身一礼,声音沉稳有力:“回陛下,臣以为,郑尚书此言差矣!”

“北疆确无大战,然小股突厥骑兵扰边从未间断,边防将士枕戈待旦,不敢有一日松懈。军饷乃维系军心、保障战力之根本!昔日汉高祖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若削减军饷,轻则令将士寒心,士气低落;重则恐致边防松懈,给外敌可乘之机!届时,恐非东南漕运延误所能比拟!”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东南漕运,款项固然紧张,但绝非唯有克扣军饷一途。臣听闻,去岁各地皇商承办宫中用度,其中不乏虚报价格、中饱私囊之举。若陛下允准,臣愿协同都察院,彻查皇商账目,追缴赃款,或可解漕运修缮之部分急需。既可整饬贪腐,肃清吏治,又可开源节流,岂不比动摇国本、削减军饷更为妥当?”

**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急忙出列:“陛下!沈尚书此言乃是污蔑!皇商承办乃内务府管辖,账目清晰,岂容……”

“郑尚书何必急于辩解?”沈文渊淡淡打断,“清者自清。若皇商账目果真清晰,彻查一番,正好可还其清白,亦可彰显陛下清明吏治之决心。”

龙椅上,皇帝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半晌,缓缓开口:“北疆军饷,关乎国防,确不宜轻动。”一句话,肯定了沈文渊的主张。

**等人面色一白。

皇帝话锋一转:“然东南漕运亦不可废弛。沈爱卿所提彻查皇商一事……容朕再思。吏部与都察院,先拟个章程上来。”

这场朝会,沈文渊看似占了上风,但他深知陛下对皇商问题的犹豫,也表明他并不想立刻打破朝堂现有的某种平衡。

散朝后,沈文渊并未回府,而是直接去了吏部衙门的值房。他刚坐下不久,亲信幕僚赵先生便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掩上门。

“东翁,今日朝堂之上,可谓惊心动魄。”赵先生低声道。

沈文渊揉了揉眉心,卸下朝堂上的威仪,露出一丝疲惫:“**此举,不过是投石问路,试探陛下对北疆的态度,也想借此削弱我在军中的影响力。陛下……终究是疑心重。”

“东翁明鉴。不过,您将矛头引向皇商,实乃一步妙棋。只是陛下似乎……”赵先生欲言又止。

“陛下不会轻易动皇商,那里面的水太深,牵扯太多宗室、勋贵利益。”沈文渊冷笑一声,“但此事既已提出,便像一根刺,扎在陛下和那些人心里。日后我们行事,或许能多几分转圜余地。”

“是。另外……”赵先生声音压得更低,“我们的人查到,三爷前日在醉仙楼与之争执的那位御史,与**的门生过往甚密。”

沈文渊眸色一寒:“果然如此。看来,有人是迫不及待地想从我沈家内部下手了。告诉沈荣,加强对三房的看管,再派人盯着**那边与各府邸的往来,尤其是……与宫中某些人的联系。”

“明白。”赵先生领命,又道,“还有一事,北疆密报,突厥王庭近来似有异动,几位王子争权,恐生内乱。但边境巡逻的小队,最近遭遇小股精锐骑兵骚扰的次数,反而增多了,颇为蹊跷。”

沈文渊神色凝重起来:“内乱之时,更需对外展示武力以凝聚内部……这不是好兆头。给北疆去信,让他们加强戒备,斥候再放远五十里。所需军备物资清单,尽快报上来,我设法在朝中周旋。”

“是。”

夜幕降临,沈文渊才带着一身疲惫与寒意回到府中。他先去了书房,与等候的幕僚又商议了半个时辰,才踏着月色走向锦瑟院。

院内,灯火温暖,阿沅并未歇下,而是在灯下看着账册,等他归来。桌上还温着简单的宵夜。

见他进来,阿沅起身相迎,如常伺候他脱下沾染了夜露的外袍。

“还没歇息?”沈文渊问道,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账册还有些未看完。”阿沅回道,将温热的莲子羹推到他面前,“夫君用些宵夜吧。”

沈文渊看着灯下她沉静的侧脸,以及那碗冒着热气的羹汤,紧绷了一日的神经,似乎微微松弛了一丝。他坐下,拿起汤匙,默然食用。

1. 明朝一品文官朝服为绯色(近似紫色),补子为仙鹤,佩戴玉带,冠饰为七梁冠

2. 督察院是明朝出现的。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督察院。督察院是明代最高的监察机构,下辖十二道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各级官吏,还设六科给事中分察六部,以加强监察职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朝堂风起暗潮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怀上前夫他哥的崽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