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屿轻蹙着眉睫翻着林霁晓给他看的账号。
【怎么样?】林霁晓坐在沙发的另一侧等待着对于她刚才的提议的回答。
【你是说,我们也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账号?】沈一屿把手机还给林霁晓。
林霁晓给沈一屿看的那个博主是个开咖啡馆的创业人,在他的账号里会分享在店里拍的一些关于咖啡、无咖啡因饮品、甜品的精美照片,有时还会发他在咖啡厅一天工作的vlog。
文案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慢生活对于当代都市青年的吸引力,积攒了一批粉丝,每篇笔记的点赞和收藏都很高,足以见其影响力。
【是的,假如我们的账号做得好,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静海”,知道象盱镇,到时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我们店内的经营情况,或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象盱镇的旅游业】
【而且做账号并不需要我们资金的投入,你会摄影,有现成的设备和技术,何乐而不为?】
【可是能做到他们这样体量的人少之又少,这里面的数据又有多少能变现,万一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呢?】沈一屿担心道。
【我说过做账号并不需要资金,只需要多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这已经算是成本极低的投资了,就算是失败了也不至于损失惨重。再说了凡事总要去做了之后才会知道结果,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
【我并没有说不可以试试看,我只是想你能先想到最坏的情况后再动手】
林霁晓嘴上应承了下来,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这不是她第一次和沈一屿提起关于“静海”的改进意见,但此前沈一屿却从未对她提到过类似今天这种“你需要先想好失败的情况再动手”的说辞。
哪怕是提出营业模式在夜间改为清吧那次,沈一屿也只是和她说后续会慢慢考虑,没有明确拒绝她。而他今天的那句话明显带上了拒绝的意味。
哪怕最后的结果依旧是“同意”,但她能感受到这次是有些不同的。
沈一屿是觉得自己插手“静海”过多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她还有些不敢继续把这条线推进下去了。
好在,沈一屿只是上午嘴上提了那句话,实际上行动还算积极。
他今天干脆也不叫马小野过来帮忙看店了,自己把相机带到了店里,在出餐的时候顺便拍了几**霁晓口中所提到的那种美食照,在下班的时候给林霁晓发去。
【沈一屿:是这样的么?】
【沈一屿:[图片]】
【沈一屿:[图片]】
……
【沈一屿:[图片]】
林霁晓直接从睡梦中被他的消息震醒,通宵后的她补觉到一半被强行开机,硬是反应了十余秒才意识到这是沈一屿惯有的推进力。
说要做甜品的时候第二天就借来了器材,确定要做清吧的时候当天就带了书回去学调酒,这一次林霁晓上午说要做账号,他下午就去研究了她所提到的博主,学习了风格拍了美美的美食照来。
其中多数是他和陆献做的饮品,饮品种类多,拍的也多,其中还夹杂着几张甜品的照片。
甜品是沈一屿做的,他每天下班后陪林霁晓准备甜品食材,耳濡目染的就学会了,如果林霁晓有什么事不能到店,他可以顶上。
林霁晓看着有意思,还挺像模像样的。
【林霁晓:拍的很好!】
【林霁晓:[崇拜小猫表情包]】
【沈一屿:图片这样就行了么?】
【林霁晓:嗯嗯】
【沈一屿:那你说的笔记打算什么时候发?】
林霁晓不敢对沈一屿的老板身份僭越。
【林霁晓:得先注册个账号,用谁的手机号?】
【沈一屿:我的手机号已经绑定了其他账号,我去问问陆献】
【林霁晓:陆献要是也不能用的话就用我的吧,我的账号是刚注册的,可以用作店里的】
林霁晓的账号早在网暴事件后就注销了,现在用的号是今天凌晨注册的新号。
沈一屿不知道,只是有点意外,像林霁晓这样大城市里来的人居然之前会没有社交平台的账号。
但他没有多问。
【沈一屿:陆献说他也有账号正在用】
【林霁晓:那就用我的吧】
【沈一屿:好的】
【林霁晓:账号的名字起什么呢?】
【沈一屿:就叫“静海”吧】
【林霁晓:头像呢?】
正值下午,烈日当头,阳光照在“静海”招牌后的白墙上映出金灿灿的辉光。
沈一屿走到店前的沙滩上,举着相机在正中央的位置照了一张“静海”的门头照发给林霁晓。
林霁晓当即将修改完信息的账号主页截图发给沈一屿,沈一屿察觉到了什么。
【沈一屿:运营账号的事可能今后主要还是麻烦你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和陆献说】
林霁晓回了个小猫点头的表情包。
想着现在还是“静海”营业的时间点,沈一屿在忙,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放权”后,林霁晓再没给他发消息。
林霁晓的电脑桌面上不喜欢放太多图标,只有一个名为“画”的文件夹,今天之后,在“画”文件夹旁,又多了一个名为“静海”的文件夹。
她把沈一屿刚才发过来的图片一一保存下来,放到这个文件夹中,又选了几张图配上文案,编辑了一篇笔记发布到某书上。
“如果可以,我想与你在海边相遇。”
笔记的发布,一时间并没有吸引大量的流量,林霁晓频繁地刷新网页,浏览量点赞评论等各项数据却不为其所动,依旧以龟的速度缓慢上挪着。
一个小时后,浏览量堪堪过百,其余数据还是难看的个位数。
林霁晓知道在这个充斥着海量信息的时代,想要被人们看见是很难的,被淹没在滚滚浪潮中的才是大多数。但即便她有了如此的心理准备,真正看到惨淡的数据时还是有种闷堵的无力感。
在经历了多次失望后,林霁晓索性不再看,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的事儿了。
等林霁晓忙了一圈回来已经是晚上,待她再打开账号,数据有所上涨,但两位数的点赞量还远远达不到好的程度。
林霁晓回想起自己以前的那个账号,在它最开始还是作为分享日常生活的账号的时候,因为有互关的现实朋友,随手发的一条记录生活的图文轻轻松松都能有大两位数的点赞。
后来她小有名气,偶尔发一些随笔画和参展的照片,流量最好的时候也有过五位数的点赞。
回忆与眼前是截然不同的两幅光景,林霁晓再感慨也只能接受现实。
她一一点开各类图标又退出,右上角因为数据更新而产生的红点逐个消失不见。
点赞和收藏列表不算长,随便划两下就到了底,即便里面的陌生头像她不可能看一次就记住,但林霁晓还是会把它翻完,这是她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
但当她点开新增粉丝列表的时候,有个头像她记住了,因为那个列表里只有他一个人,是这个账号的第一个粉丝,也因为那头像是一片澄清到几乎透明的玻璃海和其单字为“屿”的用户名。
某种直觉让林霁晓点进了他的主页。
这个账号有着两千多的粉丝量,简介是简洁的“摄影博主”,每条笔记的点赞收藏不算少,平均是三位数,每条笔记下也基本都有着几十条评论,但从没见博主回复过。
他也从不配文案,标题是图片的文字翻译,例如这条笔记里他发的是山和海,那么标题就是“山,海”;如果他发的是天空和建筑,那么标题就是“天空,矮房,灯塔”。
林霁晓见多了标题党和各种带着各种吸引流量的热词的标题,看到这样的标题后,第一反应是觉得冷冰冰的,但他所发的图片却带着与这种冷冰完全相反的温度。
他会发在烈阳下蒸腾着热气儿的大海,会发朝阳穿透云层冒着金尖儿的山头,他会发小院里笑看着穿背心的娃娃摇着蒲扇的乘凉的老人,也会发朦胧月色下牵着手在蓝调大海旁散步的侣人。
林霁晓觉得这样的标题有点配不上他这样温暖的照片,人们很有可能会因为这样无趣的标题而错失这样的内容,但她细想又觉得,或许这样的内容吸引的正是那种肯为细碎平常而驻足的人罢。
林霁晓看了很久,这个博主发布第一篇笔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四五年前。
看得眼睛有些酸了,林霁晓想退出去了,却被一张封面吸引。
那是一张在夕阳下,面向着大海的女孩的背影。
女孩逆着光,火红的晚霞下只能看见她背影的轮廓。她似乎微抬着头,像在感受风,感受光,又或许是在感受着海浪拍击脚踝的力度。海边风大,吹起了她的发丝和长裙的裙摆,朦胧又温柔。
这个博主主要以拍景为主,偶尔发的一些人物照多作为副图夹杂在组图中,像这样作为封面的极少极少,并且像这样单发出来的更是只有这一篇笔记。
其实从这个博主的资料和他发的照片上明显的象盱镇痕迹,林霁晓已经猜出他就是沈一屿了。
那么,这个女孩是谁?她好像……有点眼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第 27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