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医师,大夫,江湖术士前赴后继,为这闻所未闻的病症研制药方,孙保光便是其中一个。
孙保光行医大半辈子,什么病都见过了,便喜欢研究疑难杂症,研究新药,房间里摆的一些奇奇怪怪的药丸说不定此时正好能派上用场。但是治病需得对症下药,需要临床经验,为此,孙保光必须亲自去一趟冀州。
林精卫劝阻孙保光不让他去,白虚室知道劝阻无用便提出要代替孙保光前往冀州。平日做什么都随性自在的小老头此时却异常认真。
孙保光道:“瘟疫要销声匿迹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有药可医,二是活人死绝。冀州人不死光,瘟疫就一直有寄生的肉身,除非研制出解药,否则瘟疫不会停。这场瘟疫前所未有,要做出一种全新的解药有多难可想而知,多一个人就多一分胜算,我行医一辈子也算得上有点本事,这趟我非去不可。”
最后孙保光毅然去了冀州,他拗不过白虚室,便任由白虚室陪同,白虚室又拗不过裴钰,便又有裴钰陪同。裴钰的理由是由他独家赞助,他带来近乎一半的家底过去,关键时候钱能买命。
医馆便只留了林精卫,姜蔚琬,王小满三人,日日等得心焦如焚。以免瘟疫传播,他们在冀州连一封信都没有寄回来过。
瘟疫的肆虐对官府来说是个极大的管理难题,尤其是大战在即,使他们的征兵任务举步维艰,统帅之人也迟迟没有人选,到了调兵遣将之时,需要能人上场,满堂文武却是噤若寒蝉。
新登基的小皇帝总算没糊涂到家,否则也不会有胆量刚一登基便大刀阔斧地改革吏治,发动战争。乾合帝亲自到霍府,请出昔日兼任文臣武将,如今已经告老的相国公霍启,由他领兵挂帅。
霍启效忠了一辈子的京国,制衡他的大儿子,害死他的小儿子,他一个空有头衔的相国公,如今花甲之年却仍要为其卖命,想想真是讽刺。但霍启无法拒绝,霍叔赢同他一样,认为人可以不爱君,但必须爱国。
忠义是英雄的墓志铭,也是让英雄这把利剑甘愿出鞘的口令。霍启苍老的嗓子里低沉地发出一声叹息,接过了帅印。
霍劭钦怀着一身高超的骑射本领,有心为国参战,便随军一起前往江南。
一个月后,南北正式开战。
北边的京国势力有两支大部队,一支正规军,一支由流民组成的民军,皆是士气高昂,甚至格外高涨,原因是京国这边将舆论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双方交战之时,民间暂停一切娱乐活动,所有的露布,牌报,告示栏写的全是前线战况,一边痛斥完颜单丑恶行径,一边对沦陷地百姓生活描绘字字泣血,死于瘟疫的人也会常常被搬出来调动民众情绪。
考虑到不识字,接触不到告示的人,便由各地知府亲自接待族长、村长,他们在民间拥有甚至超过官府的话语权,需要向他们借势。官府给足了他们面子,再与他们交流意见,让他们回去为民宣讲,预判战役的最终胜利。这样既能鼓舞民心,也能鼓动更多人参军。
一时间,京国所有百姓,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穷富贵,皆在讨论战况,任何人都能就战事说出个一二三来。对于很多人聊惯了家长里短的人来说,他们说的话题从未如此高大上,他们的见解从未得到如此多人的认可,甚至一呼百应,高度一致。
在民间,这是一场超越了阶级鸿沟,意见几乎一致的“大狂欢”。
在江南那边,京国则是专门派出一队步兵,在夜间游走于市井街头散发传单,上面大气磅礴,简单直接地写着“完颜狗败,天朝国胜”。等到翌日一早,铺天盖地都是白花花的纸,像不要钱一样在冬风里到处乱飞,甚至随着凌冽的冬风飘进了完颜单的军营。
这场战前的心理战,对内对外都是京国完胜。两方交战,攻心为上,霍启深谙此道,他从前也是如此教导霍叔赢的。
平民百姓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选择以后的表达,是带有意识的,不一定不客观,但一定不全面。
比如京国的军营里,每隔几天就会被送进来一批新兵,他们基本上都是受了鼓动满腔热血进来的,甚至都没来得及经过训练,就和老兵一起在战场上英勇赴死。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前线战场,金戈铁马,铁甲森森。长□□死战马,铁蹄踏死小卒,多得是人挂尸而亡。
乾合二年伊始,江南传来捷报,彼时正值新春佳节。
街头的宣讲终于安静下来,布告栏里的内容再也没有更新,最后一场冬风冷却了这场群情激奋的敌后战场。人们终于回过味儿来,政治的操纵者高居庙堂毫发无伤的收到了捷报,而他们却不能从城门外等到前线回来的亲人。
今年备的年货,怕是吃不完了。
这一年的春节过得格外萧条,没有张灯结彩,没有人群喧闹,谁都用不下大红色的东西,家家户户只在门上贴了白色春联,白纸黑字,像是一对挽联,千家万户连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奠堂。
此时,冀州的瘟疫也终于平息。各方医者合力为这种史无前例的病症研制出了解药,其中因为感染牺牲掉了一部分的医者。孙保光不幸也被感染,一时间病情垂危。
白虚室记得孙保光以前跟他交代后事的时候,说过不要火葬,他害怕被火烧,他要入土为安。白虚室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死在瘟疫里,要不然此时的冀州恐怖如斯,一定会被拉去烧了。
白虚室和裴钰在旁边日夜不息的照顾,才从阎王手里给他抢回半条命来。可怜的小老头,一直以来除了风湿腿疼都没什么毛病的,身体一向要比同龄人硬朗,显年轻,此时却一下老了十几岁,坏了身体的根基。
霍劭钦去江南之前,用鸽子给姜蔚琬传过信,姜蔚琬没有看,后来闲来无事终于想起来拆开信笺的时候,才知道霍劭钦去了战场。
姜蔚琬给霍劭钦回了信,问他是否安好,可惜那鸽子只认得医馆到霍府之间的路,飞不去江南,姜蔚琬便没有把信寄出去。
春节过后,姜蔚琬拜别师父和师兄师姐,独自返回广陵。今年他十八岁,依当初那道士所言,正是该认祖归宗的时候。
姜蔚琬收拾出来一个瘪瘪的包袱,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就两身衣裳。霍劭钦留给他的那些每一颗都价值不菲的宝石,姜蔚琬尽数放在了医馆,如果霍劭钦能平安回来,那便叫他把宝石都拿回去。姜蔚琬想了想,其实宝石与霍劭钦还是很相配的。
药生尘的哪个徒弟要走,都不会有人强留。姜蔚琬虽然自己只有一个瘪瘪的包袱,但是却被师父师兄师姐们塞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抗饿的干粮,有急救的药包,有防身的烟雾弹,甚至还有炸药。小满也往姜蔚琬的包袱里放了一大把铜板。
姜蔚琬如果留在这里,应该会过得不错。这里有医馆的同门关心他,有霍劭钦护着他,甚至如果出了要命的大事,周栾也会拉他一把。
但姜蔚琬想回家。
姜蔚琬回到广陵,眼前景象已与他记忆中的大相径庭。江南作为主战场,一场战役下来已是千疮百孔,广陵亦是破败不堪。可能再过几年,这片土地会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运河再次繁荣兴盛,抹平政变和战役的所有痕迹。
但这场变故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的伤害,是一座背不起翻不过的大山。
不止姜蔚琬,很多当年逃出来,如今还侥幸活着的人,都在陆陆续续的返回故土。然而,他们当初的房屋土地早已不属于他们。官府不论这些人昔日的贫穷富贵,只按人头均分房屋和土地,这样简单粗暴的办法对曾经的富人来说很是不公平,但比起一无所有已是知足了,对于曾经的穷人来说,算是一个好事。
因为姜蔚琬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便只分得了一个小房子和一小块土地。姜蔚琬站在他分得的房产面前,毫无推门进去的**。这个小房子如果把周围的杂草收拾干净,种些菜蔬,再装饰一下,会成为一个还算温馨的小家。
可姜蔚琬没有力气做那些,他总觉得这些事应该由他哥来做,他哥会把一切都收拾妥帖,如果没有他哥给他收拾,那他就不要了。
姜蔚琬去了曾经的姜宅,姜宅门口有官兵把守,他不过往前多迈了两步,便被官兵厉声呵斥,拦了下来。姜蔚琬这才知道,他昔日的家如今已经充公,不知做了何用。姜蔚琬心知要不回这座宅子,他只是想进去看看,仅是这样,把守的官兵也是决不允许的,他连回自己家都做不到了。
姜蔚琬绕着姜宅踱步走了三圈,像是被门神阻拦进不去孤魂野鬼,像是进不去亲人怀抱的孤儿。
他走到一处无人把守的墙根下面,失力地躺在地上,用指腹摩挲着面前的那一块墙体,这是他离自己家最近的方式。
姜蔚琬又在广陵一个人来来回回绕了一圈,这里早就变样了,说是回家,可他哪里还有家啊,回来的这一趟只不过是一次刻舟求剑罢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好没意思。
姜蔚琬把分到的房屋和土地卖了,只卖得了一点银子,他把这些银子和自己攒下来的积蓄全都换成一片一两的银叶子,然后返回京城。
姜蔚琬原本就是想带他哥一起回家的,可是他哥带不走了,他就把他们的房子换成银子带来京城。
一来一回,京城已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回魂山上的海棠开得正好,一片豪华坟墓里,坐着一个姑娘打扮,要死不活的姜蔚琬。
他用银叶子仔细搭出一个小小的,摇摇欲坠的房子。他打量着这座银光闪闪的豪华新房,满意地扯出一个笑容。
“哥,我好想你。”
“哥,我们回家。”
完结啦。这本二十多万字的文,把我断断续续,零零散散八个月的时间都留在了这里,也是一种人生的存档方式啦。
一直看容易发现不了问题,过段时间我会重头修一遍,我知道写得多少会有不足,感谢大家的包涵啦。
能和读者宝子们有缘分在这里遇到,我觉得很神奇,不知道完结以后还会不会有新人。每一个看到这里的宝子们我都谢谢你们到此一游,祝你们平安顺遂。其是看连载和发评论的宝子们,真的很感谢,大部分时间我都感觉自己在单机,哪怕是偶然的一条评论,我都会很开心。
中间也度过一段没有动力,自我怀疑的阶段,但我做一件事喜欢有始有终,为了给书中角色一个交代,也要写到完结。
对于角色们,有时候写到虐的地方就觉得挺对不起他们的,唉。
我了解他们的很多事情,当然也有一些我不知道的,他们没有告诉我的事。比如裴钰和白虚室两口子会不会关起门来尝试反攻哈哈~希望在没有续写的故事里,悲伤的人生能遇到转机,幸福的日子可以继续。2024.8.24
------分割线-------
修改完啦!
我还是很喜欢写,下一本想写现代的,两位主角都是记者,一个是温和渊博的官媒科班记者,一个是热血愤青少爷记者(贿赂我可以,但我该骂还是骂)。粗略构想了一下人设暂时是这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1章 太阳照常升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