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北京。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在位于北京大兴区的聂卫平围棋道场,新一批学员报到。一个身材瘦小、面容沉静的男孩站在门口,手中提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他是党毅飞,九岁,从四川成都远道而来,正式成为道场的一名职业预备棋手。
根据公开资料,党毅飞于199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6岁(2000年)开始学棋,启蒙于成都本地棋校。2003年,年仅九岁的他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训练,离开家乡,进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围棋道场之一——聂卫平围棋道场,开启了长达四年的职业冲段之路。
道场的生活,是高强度、高密度、高压力的“三高”生活。每天清晨六点,学员们便开始晨练,内容包括死活题、手筋题、官子题等基本功训练。上午和下午,是密集的分组对抗赛,采用积分循环制,每月排名,末位淘汰。晚上,则是教练复盘、集体打谱、个人加练的“黄金时间”。
党毅飞很快发现,这里的竞争,远比成都激烈百倍。道场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少年棋才,人人都是“计算机器”,个个都渴望定段。在这里,胜负就是一切,积分就是生命。
他的初期表现并不突出。在分组赛中,他的成绩起伏不定,时而能击败积分榜前列的强手,时而又会莫名其妙地输给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教练在复盘时常说:“党毅飞,你的棋感很好,但计算不够细,官子太差,布局也常有缓手。”
党毅飞默默听着,不争辩。他知道自己的问题——他下棋时,常凭“感觉”行棋,追求棋形的“美感”与“势”的连贯,而对细微的官子、复杂的劫争计算不足。这种风格,在业余棋手中或许能靠灵性取胜,但在职业预备队中,稍有疏忽,便会满盘皆输。
2004年,党毅飞迎来了第一次全国性赛事的检验——全国少儿围棋锦标赛。
这是中国青少年围棋最高水平的赛事之一,汇聚了全国各省的冠军少年。党毅飞代表北京队参赛。他一路过关斩将,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关键时刻的冷静,成功杀入八强。
四分之一决赛,他对上了一位来自上海的选手。对方是公认的“技术流”代表,基本功扎实,官子滴水不漏,赛前被普遍看好。
对局开始,党毅飞执黑先行。他没有选择当时流行的“二连星”或“三连星”快攻布局,而是走出了“小目·无忧角”——一种看似保守,实则暗藏变化的传统开局。
对手显然没料到他会走这种“老派”布局,微微一愣,随即以标准的“星位挂角”应对。
棋至中盘,双方在左上角展开激烈争夺。对手凭借精确的计算,成功破掉了黑棋的角地,实空领先。进入官子阶段,对手的“磨王”本色尽显,每一步都力求精确,将微弱的优势一点点扩大。
局面对党毅飞极为不利。
读秒声响起,对手神情专注,显然已看到胜利的曙光。
党毅飞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他知道,此时不能靠“灵性”赌博,而必须用“计算”反击。
他开始仔细点目,计算每一处官子的大小。他发现,自己虽然实地落后,但在右下角和中腹,还保留着一定的潜力。尤其是右下角,自己之前的一手“大飞”,看似松散,却为后续的“搜根”和“破空”留下了余味。
他落子——右下角尖顶。
这一手,既是巩固自身,也是试探对手应手。对手不假思索地应了一手,试图简化局面。
党毅飞抓住机会,下一手——中腹跳。
这一手,将右下角的黑棋与中腹的黑棋连成一片,顿时,黑棋的外势滔滔,如江河奔涌。更关键的是,这手“跳”对白棋中腹大龙构成了潜在的攻击威胁,迫使对手不得不分心补棋。
对手脸色微变,开始长考。他意识到,党毅飞的“大飞”和“尖顶”并非缓手,而是深远的伏笔。现在,他必须在补棋和收官之间做出抉择。
最终,他选择了补棋。党毅飞趁机在边上连走两手大官子,一举逆转了微弱的目数差距。
最终,党毅飞以半目优势险胜,晋级四强。
赛后,教练复盘,指着右下角:“你这手‘尖顶’和后续的‘中腹跳’,是本局的胜负手。你官子计算得很细,没有给对手机会。”
党毅飞点点头:“我算了一下,如果不走那手‘跳’,他补一手,我就输了。我必须逼他补棋。”
教练欣慰地笑了:“很好。你的棋感一直不错,现在计算也跟上了。这才是职业棋手的路。”
这次比赛后,党毅飞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刻意追求“灵性”或“怪招”,而是开始有意识地打磨自己的“短板”——官子、计算、读秒能力。他每天加练死活题,反复打谱研究官子手筋,甚至主动找“磨王”型的队友对局,专门训练收官。
2005年,全国少儿赛,党毅飞再进一步,获得亚军。这一成绩,使他在道场内的排名稳步上升,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2006年,他开始系统学习职业棋手的训练方法,参加更多高水平的内部循环赛。他的棋风也逐渐成熟——不再依赖单一的“灵性”或“计算”,而是将两者融合,形成了稳健中带有锐利、扎实中不乏想象力的独特风格。
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凭感觉下棋”的少年,而是一个懂得在关键时刻用计算锁定胜局的职业预备棋手。
2007年,全国围棋段位赛。
这是党毅飞冲段之路的最后也是最关键一役。这一年,他十三岁。段位赛在浙江衢州举行,为期十五天,采用积分编排制,共进行15轮比赛,最终取前20名定为职业初段。
党毅飞的状态调整到了最佳。他带着四年来在道场的积累,带着对职业棋手的无限向往,走进了赛场。
比赛过程异常艰苦。每一盘棋都关乎命运,对手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党毅飞稳扎稳打,不求大胜,但求不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官子细、计算准、心态稳的优势,前十二轮取得了9胜3负的优异成绩,排名靠前。
第十三轮,他执白对阵一位积分相近的对手。中盘一度陷入被动,但他凭借顽强的防守和精准的官子,最终以1/4子的微弱优势逆转取胜。
第十四轮,他执黑对阵一位强敌。布局阶段稍有不慎,实空落后。但他没有慌乱,而是耐心等待机会。在对手一次稍显过分的进攻中,他敏锐地抓住破绽,通过巧妙的腾挪和精确的计算,成功逆转。
最后一轮前,党毅飞的积分已确保进入前二十名,定段在望。
最后一轮,他轻松上阵,执白对阵一位实力较弱的对手。他发挥稳定,中盘获胜,为自己的冲段之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7年8月,党毅飞以优异的成绩,正式定段,成为职业初段棋手。
消息传回成都,家人欣喜若狂。而党毅飞本人,却异常平静。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从今天起,他不再是“冲段少年”,而是一名真正的职业棋手。前方的路,还有全国冠军、世界冠军,等着他去攀登。
定段成功后,党毅飞回到道场,收拾行李。临行前,他走到训练室,轻轻抚摸了一下自己坐了四年的棋盘。
窗外,北京的阳光正好。
他想起四年前初来时的忐忑,想起无数次的失败与泪水,想起陈老师的教诲,想起那株老银杏。
他轻声说:“陈老师,我定段了。”
然后,他转身,走出了道场的大门。
身后,是青春的汗水与拼搏;前方,是职业棋坛的星辰大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