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的战略如同灯塔,指引着航向,但通往未来的航路上,并非只有自主研发这一条路。2004年春,一个潜在的“捷径”机会,出现在了张钰的案头——韩国一家名为“高科传感”的中型电子元件厂,因家族内斗和经营不善,正寻求出售。
这家工厂规模不大,但其在工业级传感器,尤其是特定型号的压力和温度传感器领域,拥有近二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正是“星火实验室”希望突破,但短期内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快速构建的能力。
张钰立刻召集了周嘉颖、新任CTO以及投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项目小组,飞赴韩国仁川进行实地考察。
工厂位于仁川郊区,略显老旧的厂房里,却保持着令人惊讶的洁净度。流水线上的老师傅们手法娴熟,检测仪器精密。然而,空气中同样弥漫着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气氛。厂长的介绍缺乏激情,员工的眼中则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
尽职调查的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常见的财务和法律陷阱,更棘手的是“人”的问题。
“张总,工会代表明确表示,担心收购后裁员,要求我们承诺三年内不削减任何岗位,并保持现有福利水平。”项目组负责谈判的成员汇报。
“技术团队抵触情绪很大,尤其几位核心工程师,他们认为我们的技术管理水平不如他们,担心收购后会被外行领导,技术路线被破坏。”新任CTO也面露难色。
此外,还有隐形的文化隔阂和韩国本土竞争对手的潜在搅局。
内部评估会上,分歧巨大。投资部门算了一笔经济账:“收购价加上后续升级改造、消化人员的成本,远远超过我们自主组建团队、研发类似技术的投入。从纯财务角度看,不划算。”
新任CTO则从技术角度担忧:“强行整合,可能导致技术骨干流失,最后只得到一个空壳和一堆过时的设备。”
张钰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他走到窗前,看着仁川港进出的巨轮,忽然问道:“你们说,我们收购的,到底是什么?”
众人一愣。
“我们收购的,不仅仅是专利、设备和市场渠道。”张钰转过身,目光深邃,“我们真正要的,是那二十年沉淀下来的‘工艺Know-how’,是那群老师傅手指尖的‘肌肉记忆’,是那个在特定领域里深耕形成的‘技术氛围’。这些东西,是钱和时间都难以快速复制的。”
他做出了决断:“收购必须继续!但策略要变。我们不是征服者,我们是‘求学者’和‘赋能者’。”
他调整了谈判策略:第一,亲自与工会代表和技术核心见面,不是给承诺,而是描绘一个“中韩技术融合,共同开拓全球市场”的愿景,并邀请他们参与制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图。第二,承诺投入资金升级部分关键设备,改善研发环境。第三,设立“技术融合委员会”,由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确保技术决策的科学性和尊重。
最重要的,张钰提出了一个“本土化运营,全球化整合”的方案:保留工厂和大部分韩国团队,只派驻少量管理和财务人员,将其作为“星火科技”在传感器领域的海外研发和生产基地,专注于其优势领域;同时,将其纳入“电子商情港”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利用平台的渠道能力,为其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
真诚的态度和清晰的共赢蓝图,慢慢化解了隔阂与敌意。当那位最初抵触最强烈的首席工程师,看到张钰带来的、基于“电子商情港”数据对全球传感器市场需求的精准分析报告时,他的眼神从怀疑变成了惊讶,最终转为信服。
收购案最终以合理的价格顺利完成。整合过程虽然仍有摩擦,但大方向平稳。几个月后,当“高科传感”改造后的生产线,生产出符合新标准的第一批传感器,并通过“电子商情港”平台接到来自欧洲的订单时,韩国团队的归属感和积极性被彻底激发。
张钰对周嘉颖说:“看,并购不是简单的1 1,而是两种基因的融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找到了那个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催化剂——共同的梦想和相互的尊重。”
这盘跨国并购的棋局,张钰以其独特的视野和格局,下出了一手妙招。它不仅为“星火”补上了关键一环,更为公司后续的全球整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