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最近精神头不太好,要李妙真说,大概是正月里浪多了,天天喝酒、听曲、纵欲,似乎真觉得“神谕”祝他长寿就是给他续了二十年寿命一样。
李妙真把《定唐传》的大纲拿过去的时候,因为精神头不好,再加上觉得李妙真一个孩子也写不出个什么,随手放到了一边。
一直到偶然有一天,李妙真接收到了来自太极宫的召唤。
此时李妙真已恢复正常上课,虽然杨华因为即将生产请了长假,可谢偲还能来,郑观音也会抽空来教学,再加上玄元观的一些宗教相关课程,所以李妙真白天的时间还挺紧的。
可时间再紧也得去啊,尤其是这次还不单叫了李妙真一个人,李承宗、李承道,连久不外出在家养伤的李建成都被叫到了。
看来今天的事和我关系不大,李妙真有自知之明——虽然这一年来的风云变化和她有关,但她也知道,在长辈们眼中,她和正事的关系还不如沉迷玄幻小说的李承道呢。
毕竟,她的年龄和性别都是很大的弱势。
李妙真心平气和去了太极宫,然后怒气冲冲出来。
事情是这样的。
抛开行礼问好寒暄等一系列没什么实际意义的“礼节”,李渊就开始夸《定唐记》的设定很好,夸得李妙真晕晕乎乎,还以为李渊也到了笃信鬼神的昏君岁数了。
但紧接着,他又说写书不易,需要和众多史馆官员通力合作,而李妙真又是个小娘子,不方便出入史馆,且学识也有限。
听到这里,李妙真的心就开始往下沉。
然后李渊图穷匕见,任命李承宗总揽此事,又听说李承道对这些也颇有研究,让他辅助。
当然,李渊也很先进地尊重了民主决策,问了李妙真意见。
李妙真都气笑了,这是什么,摘桃子还要把当事人叫过来签个“自愿让渡所有权同意书”吗?
她当然知道,李渊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无非是在李建成要退的时候,给他最年长的两个儿子找个退路。
毕竟新的继任者总会忌惮原太子及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年长、已记事、享受过太子之子待遇的儿子们——这里特指李承宗和李承道。
和史馆的官员们混在一起,修点不涉及朝政也不涉及注经的传奇故事,无法结党也无法获得读书人的簇拥,甚至还会被看做不务正业,可以说是对皇位毫无威胁了。
不得不说,这个退路的确是很妙,如果不是李妙真突发奇想写了个《定唐传》,李渊未必能想到这里。
但李妙真一写,李渊就抓住了机会给大孙子谋福利,可想而知他有多苦心孤诣,在陪伴年轻貌美的妃嫔、享受年幼儿子撒娇的时候,竟然还能分出心神给孙子考虑这么多,谁听了不得感动得涕泗横流,高赞圣人有德呢?
而且李妙真知道,李渊都不会觉得这是在欺负李妙真,说不定还觉得李妙真会感激他呢。
在他看来,一家人的东西,给谁都一样,肉烂在锅里了。
更何况,兄长保住了命且在朝堂有位置,做妹妹的日后谈婚事也更好挑,成婚了也有娘家撑腰。
这有什么不愿意的?
可李妙真就是不愿意,肉烂在锅里,那是她的东西给李承宗他们了,才会被说句“肉烂在锅里”。
明天她抢了李建成要留给李承宗的政治资源,李渊还能这么理所当然地认为“肉烂在锅里”吗?
但李妙真无法表示反对,她还太弱小了,一切出格的行为和想法,都建立在她是李渊的孙女、李建成的女儿,且她没有影响他们根本利益上。
更何况,李建成也没有反对。
李妙真沉默地看着李渊走了个过场,就这么把《定唐记》的事交给了两个哥哥,又给了她一堆赏赐,还承诺了给她加封二百户食邑。
得了这么多钱和源源不断的税收收入,原本应该是开心的,但她并不觉得开心,一路沉默地回东宫。
她能看出来李承宗和李承道的表情有愧疚,也有隐隐的抗拒,其实他俩未见得想做这种事。
李承宗一向骄傲,也受身体影响无法习武,甚至读书都经常停课,但还是把学问学到他这个岁数能做到的最好状态。
他也真心实意觉得自己是长子要承担起庇佑弟妹的责任,肯定不愿意抢夺妹妹的功劳。
李承道呢,想得就更少些,一是不愿意抢功,二是他想喝鸡汤不代表就想养鸡,对他来说,写《定唐传》就属于养鸡行为。
总之,这事不怪他俩,李妙真很应该情商高点地安慰他们,表明自己的不介意甚至支持。
但她不想。
她猜着李建成应该会找他们几个谈次话,解开心结,如果想怀柔一点,可能还会让郑观音先来安抚她情绪。
但很奇怪,也没有。
这事好像就这么悄无声息过去了,李妙真没有抱怨什么、反对什么,父母也没有多说什么。
倒是李承宗兄弟俩事后找上了她,承诺编出的书会把她的名字放在他们前面——放第一个估计是不可能?
毕竟皇室安排史馆编这种自吹自擂的书已经够不要脸了,安排自家人参与编书更不要脸,若是再把主编的位置安排给李妙真,那这不就成了李家圈地自萌的意淫作品了么。
当然是想办法安排个在读书人中口碑高的大儒背书,再不济也得找个得道高人背书。以显示这书的内容是经得起验证的,你不信?你不信就去找大儒或者高人辩经去吧。
两个哥哥很上道,也不无耻,按理来说署名权都分给她了,也算是不埋没她的付出,但李妙真还是觉得不爽。
人一旦不爽,就想把情绪传染给更多人,来啊,一起陷入EMO时刻吧!
于是,李妙真连着给李渊投放了好几天的神谕,都是狂吹广大帝的,内容也基本是她曾经在网上冲浪看到的一些键上论政。
比如,闭口不谈人口锐减,大吹特吹运河功在千秋;闭口不谈战术上的弱智失误,大吹特吹征高句丽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
于是,最近在玩问答系统的网友们,都能看到这样一只上蹿下跳的猹,在任何无聊的水积分问题下,都虔诚得像是个隋朝的忠臣,牵强附会地给广大帝洗白。
李渊当然不至于被这种话术蒙混过去,毕竟隋末的乱象是他亲眼所见,即使他不反,隋朝也得凉。
但作为抢了老杨家皇位的亲戚,李渊多少有点点心虚,再加上这是神谕投放的,就更让李渊担心了。
怎么个意思?
这是让我再把杨广刨出来立为太子?
还是让我下个罪己诏,反思谋朝篡位的错误?
迫不得已,李渊开始把两个知情的儿子叫过去,了解一下他们最近收到什么神谕,并讨论一下神谕总夸杨广是个什么操作。
李建成接收到的神谕最少,还没摸透背后神明的脾性和喜好,只能尝试着建议。让李渊派人去探查一下隋朝的几座帝陵有没有被损毁,再偷偷让人祭拜一下,实在不行,就翻出杨家的远支,封个延恩候之类的。
说不定是隋朝宗庙传承断绝,神明看不过眼,要替他们讨个公道。
而李世民接受到的神谕更多,而且有一些还是单独发给他的,他隐隐觉得,神谕背后的神明,颇有些嬉笑怒骂阴阳怪气的意味。
此时拿杨广说事,未见得是喜欢杨广,很大可能是觉得自家亲爹哪里做得不对但又不好直说,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扰他安宁。
李世民心念一转,又一转,想到了什么,但没和自家亲爹说。
隔了几日,朝堂就开始有人弹劾李渊得几个有子的宠妃娘家如何如何嚣张,由此发散出李渊过于偏爱小儿子,养大了他们背后之人的野心,不分长幼嫡庶,是动摇国本。
而作为曾立于隋朝朝堂却又助力李渊取代隋朝的“两朝元老们”,朝上很有一些大臣深谙脱粉回踩的奥妙,一旦劝诫李渊,就要拉上隋炀帝。
被这么劝了一段时间,李渊自己都觉得,神谕应该是劝诫他不要沉迷美色,不分长幼。
而且的确能圆回来。
按神谕的意思,隋炀帝那么有能为,做的都是高瞻远瞩、功在千秋的大事,可还是把皇位搞丢了,抛开其他原因不论,奢侈腐化、耽于声色,的确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李渊对照着答案审视自身,的确也发现自己最近是放浪了点,对小儿子们太过娇纵,于是决定遵从神谕,收敛行为。
李妙真很快就听说了李渊最近一系列翻脸不认人的骚操作。
比如前几天还允许宠妃们在太极宫后面的书房伴驾,突然就申饬她们不守宫规随意进出太极宫。
比如前几天还夸某个小儿子“此子颇类朕”,好像下一秒就要推小儿子上位似的,突然就跟被火烧了屁股一样,急着要把小儿子扔到封地,逼得孩子娘哭求了好几次。
……
李妙真打听了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再傻也知道这是李世民借着杨广的名头来忽悠老爹呢。
未成年又寸功未立的弟弟们对李世民没威胁,但李渊不甘心被李世民这个未来千古一帝的儿子抢了风头、于是把小儿子们拉出来打擂台的行为,却让李世民不满了。
正好有神谕这个幌子,不用白不用。
李妙真觉得不爽,但也知道自己没什么理由,人家会借力打力,那是人家的本事。
倒是自己折腾着要做事,结果不是被摘桃子,就是被扭曲原意,总是事倍功半,是蠢了点。
李妙真带着这样的惆怅,待杨华新生的女儿要办满月酒时,准备了礼物坐着车去了武家,顺便放放风。
感谢毓秀哒哒送的营养液[害羞][害羞]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肉烂在锅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