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没想好用什么回答惊艳亮相,但李妙真已经开始兴致勃勃地给自己挑名称了。
她比较懒,本来想蹭则天大帝的创意。来个圣神皇帝啦,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啦,但觉得耻度有点高;她很心水“日月当空”这个意象,但想想又不合适,这毕竟是武则天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规划了半天,李妙真的心逐渐回归理智,若是想让女性掌权变为正常的事,那就没必要在这些称呼上搞特殊,否则只会给人留下因为她特殊她才能和主流价值观违背的印象。
所以,她看上了世宗这个庙号,世,世代、传承,延续了前代基业,使王朝走向兴盛,这个寓意很好诶。而且上一个朝代的世宗是汉武帝,进行重要变革、开疆拓土,多吉利啊。
她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八字没一撇却给自己选好庙号的预制皇帝了。
如果没成就很尴尬了。
不过到时候命都没了,尴尬也无所谓了。
李妙真开始披马甲留言。
唐世宗:固根本,蓄士力,待时机。
感觉其他人已经说得很全面了,她也没太多可以补充的,就决定走言简意赅路线,主要是先留个印象——唐世宗已出场。
她又开始换原本的马甲,九霄云外一散仙,在下面回复:太宗、世宗,唐因二位而盛,不知两位千古一帝想得知未来何事?
这是专门给千古一帝的特权,其他人所得知的“未来之事”,都是李妙真自己决定的。捆绑营销,最有效的出名方式。
李妙真潇洒扔出炸弹,炸出一地猜测,却没有回头看爆炸现场,因为她要正式开始上杨华的一对一授课了。
杨华再次进宫,衣裳已经从去岁进宫的冬装换成了春裳,老师时隔几月登门,自然要先去见见学生家长。原本,李妙真的教育问题,杨华是只需要和郑观音对接的,这也是此时的常规习惯,但难得地,李建成今天也在。
杨华很难不产生一丝怀疑,这个岌岌可危的太子,最近是不是太闲了。
李建成身体很闲,脑子却忙极了,每天都在思考这三个问题:李妙真到底会成为谁?世宗是谁?他该怎么做?
思来想去,他决定跟着郑观音来关心一下李妙真的学业问题。
郑观音有些莫名,但猜测可能是经过《定唐传》一事,李建成对李妙真有点愧疚,多关心一些,也就随他去了。
李建成人不仅去了,还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弘农杨氏善治《尚书》,而杨华当年立志不嫁,也获得了学习《尚书》的资格,不知道能不能教教李妙真。
你听听你说的话,郑观音面色尴尬,难得地不知道如何自然地展现出社交性微笑。
这话有多冒犯呢?这么说吧,郑观音自己都没法要求家里允许她的儿女们学习郑家家传的主治经书。
此时世家对知识的封锁,就是这么变态。
但李建成不是一点把握都没有,他隐约得知,武家下一代对杨华有些排斥,而是武士彟,不客气地说,已经年老,无力照拂杨华的孩子长大,且更偏重已经长成的儿子们。
杨华当然也可以依靠杨家,但是,他又隐约发现,杨家和杨华的关系,看似互相尊重,实则各自提防。
他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原因,但这些已经足够了,他不觉得杨华对杨家的忠诚度能高到不在意自己和女儿的未来,坚决瞒住《尚书》的家传。
而且他要的又不是杨家家传的注释版,而是杨华自己对《尚书》的理解,至于她的理解怎么来的,你别管。
当然,这事传出去会得罪人,但他都不指望当皇帝了,得罪几家又怎么了?说不得李世民更安心呢。
于是,当天下午,李妙真就知道了,她接下来的课程主要安排是杨华注释版的《尚书》。
可真欲盖弥彰啊。
但也必须得说,这课程,挺有含金量的。
李妙真都忍不住开玩笑问:
“老师,你是被我耶耶威胁了吗?”
杨华无奈一笑,多少觉得李建成有点发癫,但也不好对着学生说学生家长的坏话,于是摊开书本,准备讲课。
杨家——弘农杨氏自东汉时起就主修《尚书》,传承多年,虽然难免夹杂了一些私货,炮制了点伪学,但水平还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杨华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考虑到李妙真的水平不是很高,讲起来也尽量往深入浅出的方向走,还要结合一些史书事例进行说明,听起来倒不枯燥。
听着听着,李妙真就知道李建成为什么要用不当手段去利诱杨华讲《尚书》了。
这玩意,说是古代版化龙术都不为过,看看这书中的内容,春秋及之前历代帝王和大臣的诰命、誓辞、训诫,有探讨讨治国**的,有记载地理区划与贡赋制度的。
杨家把这东西当作自家主治的经书,代代往上添砖加瓦,还藏得严严实实,除非出现另一套更先进的政治思想体系,否则的确能在帝王手下苟个几百上千年。
当然,他们也没想到,大搞知识垄断的世家,把皇室压制住了,却被黄巢“踏尽公卿骨”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不要把底层逼到光脚无鞋可穿的程度啊。
当然,杨家传承的《尚书》的确也有一些魔改的内容,但李妙真也不怕,她还有现代网友可以询问,既能从这种苟了千年的家族身上学到适应此时代的“政道”,也能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两相对照,完全可以用杨家的家传打败杨家的家传。
李妙真正式开课了几天后,李世民才在李妙真专门给他投放的“千古一帝想得知未来何事”的问题下回复了自己的需求:他想知道唐的基业能延续多久,又是为何而灭。
不愧是真千古一帝,的确挺有格局,李妙真还以为他更想知道世宗是谁。
毕竟,已知他的长子和次子会因储位而来个简陋版本的玄武门事变,那这俩孩子肯定被排除在继位的行列外了。而此时的“世宗”已经出现,且能回答问题,年龄肯定是在十几岁以上,也就是说,和李世民的血脉没什么关系了。
面对这种家业他传的前景,李妙真觉得没几个皇帝能忍得住不问。
而李妙真也想好了怎么回答,肯定不能说真话,但又不能让李世民破防到针对适龄的李家子侄,那就是继续捆绑。
比如“世宗和太宗一样,都是唐的气运化身,在确保他们能顺利继位前,不会对外透露身份”,这也是符合李妙真对李世民的态度的,要知道,在李渊突发奇想激化长子次子之间矛盾之前,李妙真可没让李渊知道李世民的身份。
再比如,“世宗虽非太宗血脉,但却是太宗事业上的承继者”,诶,这话术,怎么那么像“汉高祖才是秦始皇继承人”呢?
万万没想到,李世民自制力这么强,竟然没问,而是问了终极答案,唐的未来。
那就说点真话吧。
[唐历经三百年,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世家逼民反而亡。]
回答了李世民的问题,李妙真也没忘把应该给其他人透露的未来之事批发下去。
于是,第二日,得到李妙真这个伪仙人青睐的几个人就被李渊叫过去了。
李渊很大方地亮出了自己得到的神谕。
[李唐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成就中国历史中最荣耀的帝国]
他当然大方了,因为说的都是好听话。
虽然李渊心里对那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不是很满意,觉得是在内涵他们李家是胡人血脉,但后面夸得太好听,他也就认了。
还没等他坐等其他人拍他马屁,顶着个硕大黑眼圈、面色憔悴的李世民都顾不上兄弟顺序了,直接亮出了他得到的神谕。
[唐历经三百年,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世家逼民反而亡。]
李渊沉默了,当然啦,纵观历史,王朝都是要亡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秦会亡,千古一帝的汉武帝的汉要亡,那唐会亡也很正常吧。
但是,他们出了两个千古一帝,凭什么比汉朝还短啊?
还有这原因,藩镇,宦官,世家。
李渊勉强控制表情,才没被、对某几位重臣流露出阴郁的表情。
李建成和李秀戎见状,连忙也把各自抄录下来的神谕摆出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李建成的,不确定这句意象是在指李建成自己,还是指唐的基业,但总归是好话,李渊的面色好了一点。
[真奇女子也。唐三百年,李氏诸女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皆自平阳昭公主而起。]
继续捆绑,潜移默化种下李家女儿即使夺权也是为了拯救社稷的初印象。
李渊面色更好了一点,任哪个爹被人这么夸自己孩子,也很难不自豪吧。
原本李渊对于女儿掌兵还有些迟疑,总想着让李秀戎退居内宅,此时也多少改了点主意,如果没了李秀戎这个榜样,日后没有李家女儿们挽救社稷,大唐的寿命万一缩水了呢。
所以哪有什么真的恪守传统啊,无非是利益之争。
李孝恭、李靖看了眼另外三位,见他们没有动作,就先把自己的神谕拿出来了。
[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
[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虽然人还活着就得知了死讯有点让人心情复杂,但都是好谥号,都被君王好好对待,李姓二人表情都不错,看向李渊的眼神都带了点感激涕零的意味。
这两人心情好,裴寂、杨恭仁、唐俭就一般了,因为他们得到的是以下的神谕。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天街踏尽公卿骨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