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的夏天总是黏腻得让人难受,知了在老槐树上扯着嗓子叫,柏油路被太阳晒得发软,踩上去像踩着一块融化的黄油。我站在“诚信杂货铺”的柜台后,看着街上稀稀拉拉的行人,手里的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可越算心里越堵得慌。
这已经是我接手杂货铺的第三个月了。铺子是我爹传下来的,他经营了大半辈子,原本是南城小有名气的旺铺,可自从他去年冬天突发脑溢血走了,铺子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一天比一天冷清。我跟着爹学过三年生意,可真到自己上手,才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进货看不准行情,要么积压一堆卖不动的货,要么紧俏的东西一早就断了货;记账更是一团糟,应收的账款记混了,该付的货款忘了结,上个月盘点,账面竟然亏了两千多块,把我爹留下的那点积蓄都快填进去了。
“唉。”我重重地叹了口气,把算盘推到一边,从抽屉里翻出厚厚的账本。账本上的数字密密麻麻,像一群调皮的小虫子,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拿起笔,想把这个月的收支理清楚,可刚写了两行,就发现上个月的一笔货款和这个月的混在了一起,越理越乱,最后索性把笔一扔,趴在柜台上发起了呆。
铺子的门是敞开着的,一阵穿堂风刮进来,带着些许凉意,也吹起了账本的纸页,“哗啦哗啦”地响。我抬头看了看天,乌云渐渐聚了起来,看样子是要下雨了。街上的行人更少了,偶尔有几个路过的,也只是匆匆瞥一眼铺子的招牌,脚步不停。
就在这时,我眼角的余光瞥见柜台对面的椅子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人。
我心里一惊,猛地抬起头。那是个穿着青灰色长衫的男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一副圆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的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也没什么血色,身上透着一股淡淡的、说不清的凉意。
“您……您要点什么?”我站起身,警惕地问。这男人来得太突然了,刚才街上明明一个人都没有,他就像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微微一笑,目光落在我桌上的账本上:“老板,看你愁眉苦脸的,是账目算不清楚?”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飘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我愣了愣,点了点头,心里有些纳闷。这人看起来不像是来买东西的,倒像是来看热闹的。可我现在心烦意乱,也没心思跟他客套,便随口说道:“是啊,乱七八糟的,越算越糊涂。”
他站起身,走到柜台前,伸出手,指了指账本上的一处:“这里,上月三号的进货账,你把单价算错了,一斤白糖进价三块二,你写成了三块五,多记了三十块。”
我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拿起算盘噼里啪啦一算,还真如他所说,确实多记了三十块!我心里一阵惊讶,抬头看着他:“您怎么知道?”
他笑了笑,没解释,又指了指另一处:“还有这里,十五号卖给张大户的两袋面粉,他当时说过两天付款,你记成了现金收款,这笔账应该记在应收款里。”
我赶紧翻到那一页,仔细一看,果然是我记错了!张大户确实说过两天来结账,我当时忙着招呼别的客人,随手就记成了现金,后来也忘了改。
“您……您到底是谁?”我心里的警惕更重了,这个人对我的账本了如指掌,实在太诡异了。
“我叫李善之,以前也是做买卖的。”他温和地说,“路过这里,看你对账发愁,就多嘴说了两句。”他顿了顿,又说,“你这账本记得太乱了,收入、支出、应收、应付混在一起,没有分类,也没有日期排序,难怪算不清楚。”
我脸上一红,有些不好意思。我爹在世时,账本记得清清楚楚,分类明确,一目了然,可到了我手里,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要是不嫌弃,我帮你理一理?”李善之看着我,眼神里带着一丝善意。
我犹豫了一下。眼前这个男人虽然来历不明,但他刚才指出的两处错误都很准,而且看他的样子,不像是坏人。现在我确实无计可施,不如让他试试。于是我点了点头:“那就麻烦您了。”
我把账本推到他面前,又拿出算盘和笔。李善之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开始仔细翻看账本。他看得很认真,时不时用手指点着纸面,嘴里念念有词,偶尔还会用算盘核对一下数字。他的动作很熟练,显然是个行家。
不知何时,外面下起了雨,豆大的雨点砸在屋檐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屋里的光线也暗了下来。我起身去开灯,回头一看,却发现李善之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有些透明,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我揉了揉眼睛,以为是光线的问题,可再仔细一看,还是一样。
我心里咯噔一下,一个荒谬的念头涌上心头:难道他不是人?
这个念头让我浑身一僵,手脚都有些发冷。我不敢再看他,只好假装整理货架,心里却七上八下的。
“老板,你这铺子的问题,不光是账目乱。”李善之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看了一下你的进货记录,很多货都是跟风进的,比如上个月流行的那种花布,你进了五十匹,可咱们南城的人偏爱素色,现在只卖出去三匹,都积压在库房里了吧?”
我心里一惊,连忙点头:“是啊!当时我看别的铺子都在进,就跟着进了一批,没想到根本卖不动。”
“还有这些糕点,保质期只有十五天,你一次进了二十斤,现在还有大半没卖出去,再过几天就该坏了。”他又说。
“您说得太对了!”我忍不住感叹道,“我就是不知道该进什么货,每次都凭感觉,结果要么积压,要么断货。”
李善之合上账本,看着我:“做买卖,讲究的是‘知己知彼’。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铺子适合卖什么,有多少周转资金;知彼,就是知道街坊邻居需要什么,行情怎么样。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凭感觉进货。”
他顿了顿,又说:“我帮你重新整理了账目,分成了收入、支出、应收、应付四类,每一笔都标好了日期和明细。另外,我根据你这三个月的销售记录,统计了一下哪些货卖得好,哪些货卖得差,给你列了一个进货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下。”
我接过他递过来的账本和一张纸,只见账本上的字迹工整清秀,分类清晰,每一笔账目都记得明明白白,一目了然。那张进货建议上,详细列出了每种货物的建议进货量,甚至还标注了进货的最佳渠道和大致价格。
“太谢谢您了!李先生!”我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您真是我的贵人!”
李善之笑了笑:“举手之劳而已。你爹当年做买卖,可是出了名的实在,我当年还跟他打过交道呢。”
“您认识我爹?”我惊讶地问。
“算是吧。”他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怀念,“你爹为人正直,做生意童叟无欺,可惜……”他没再说下去,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外面的雨渐渐停了,天边泛起了一抹晚霞。李善之站起身:“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以后有什么账目上的问题,或者进货拿不准主意,你可以在晚上关店后,把账本放在桌上,我会来帮你看看。”
“您……您要去哪里?”我看着他,心里的疑惑越来越深。
他笑了笑,没有回答,转身朝着门口走去。走到门口时,他的身影忽然变得越来越淡,最后竟然消失在了空气中,只留下一句轻飘飘的话:“好好做生意,别辜负了你爹的心血。”
我惊呆了,站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来。刚才发生的一切,就像一场梦。我看了看手里的账本和进货建议,又看了看空荡荡的门口,终于确定,李善之不是人,而是鬼魂!
这个发现让我心里一阵发毛,可更多的是感激。如果不是他,我这铺子恐怕早就倒闭了。
从那天起,每天晚上关店后,我都会把账本放在柜台上。第二天早上开门,账本总会被整理得整整齐齐,上面还会有李善之留下的批注和建议。有时候是指出我账目中的错误,有时候是提醒我哪些货该补货了,哪些货该降价处理,有时候还会给我出一些做生意的点子。
按照李善之的建议,我开始调整进货策略。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街坊邻居的需求进货。比如,南城的老人多,我就多进一些质优价廉的粗粮和常用的日用品;附近有几所学校,我就进了一些文具和孩子们爱吃的小零食。同时,我还清理了库房里积压的货物,把那些卖不动的花布改成了枕套和桌布,降价出售,没想到很快就卖光了。
账目也越记越清晰,我按照李善之教我的方法,分门别类,每天晚上睡前都会核对一遍,再也没有出现过记错账、漏记账的情况。收支一目了然,我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个月赚了多少,亏了多少,哪里需要改进。
李善之还教我做“回头客生意”。他说,做买卖,诚信是根本,服务是关键。每次有顾客来买东西,我都会热情招待,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遇到老人和孩子,我会主动帮忙把东西送到家门口;顾客买多了,我会适当给一些优惠,或者送一些小赠品。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我的杂货铺买东西,都说我这里货真价实,服务周到。
有一次,一个顾客在铺子里买了一袋大米,回家后发现袋子破了,洒了不少。他第二天来店里,本来是想抱怨几句,我二话没说,就给了他一袋新的,还主动道歉,说可能是我打包的时候没注意。那个顾客很感动,后来不仅自己常来,还介绍了不少朋友来光顾。
还有一次,我根据李善之的建议,进了一批应季的水果。刚开始卖得一般,李善之在账本上批注:“水果要新鲜,摆放要好看,价格可以稍微下调一点,薄利多销。”我按照他的话做了,把水果洗干净,摆成漂亮的造型,还降价了两毛钱一斤。没想到,当天的水果就卖了个精光,比平时多赚了不少。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我的杂货铺也渐渐有了起色。原本冷清的铺子,现在每天都人来人往,顾客络绎不绝。每个月的利润也越来越高,不仅还清了之前亏空的积蓄,还攒下了一笔钱。
我心里清楚,这一切都离不开李善之的帮助。虽然他是鬼魂,但他不仅帮我理清了账目,还教会了我很多做生意的道理。我很想当面感谢他,可除了每天早上账本上的批注,我再也没有见过他的身影。
有一天晚上,我关店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而是坐在柜台后,想等李善之出现。我点燃了一支香,放在桌上,轻声说:“李先生,谢谢您一直以来的帮助。我知道您是个好人,也是我爹的朋友。如果您能听到我的话,能不能现身让我见您一面,让我好好谢谢您?”
说完,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过了很久,就在我以为他不会出现的时候,一阵轻微的凉风拂过,李善之的身影渐渐出现在了我面前。
他还是穿着那件青灰色的长衫,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里却带着一丝暖意。“不用谢我,”他温和地说,“你能把铺子经营好,不辜负你爹的心血,我就很开心了。”
“李先生,我一直想问您,您为什么要帮我?”我忍不住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李善之叹了口气,眼神里带着一丝悲伤:“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生意人,开了一家绸缎庄。那时候我年轻气盛,急功近利,为了赚钱,不惜以次充好,还做了假账,欺骗顾客。后来,事情败露,绸缎庄倒闭了,我也因为欠了巨额债务,走投无路,最后上吊自杀了。”
他顿了顿,又说:“死后,我一直被困在这里,看着你爹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好,心里很是愧疚。我后悔当初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想做点什么来弥补。你爹走后,我看你接手铺子,屡屡受挫,就想帮你一把,也算是给自己积点阴德,希望能减轻一些我的罪孽。”
我听了,心里很是感慨。没想到李善之还有这样的经历。“李先生,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您也别太自责了。”我说,“您现在帮了我这么多,也算是做了很多好事,相信您的罪孽早就减轻了。”
李善之笑了笑:“谢谢你能这么说。其实,帮你的这些日子,我也明白了很多。做买卖和做人一样,诚信为本,踏实做事,才能走得长远。你能坚守诚信,善待顾客,这才是你生意越来越好的根本原因,我只是帮你指了条路而已。”
他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起来:“我在这里的心愿已经了了,也该离开了。以后,铺子就要靠你自己了。记住,不管生意做得多大,都不能忘了诚信二字,不能辜负了街坊邻居的信任。”
“李先生,您要走了吗?”我心里一阵不舍。
“是啊,”他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欣慰,“祝你生意兴隆,万事如意。”
说完,他的身影彻底消失在了空气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那以后,李善之再也没有在账本上留下批注,也没有出现过。但我并没有因此而迷茫,因为他教会我的道理,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我按照他教我的方法,诚信经营,善待顾客,不断改进自己的经营方式。
几年后,我的“诚信杂货铺”已经变成了南城最大的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种类齐全,每天都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很多人都羡慕我,说我运气好,把一个小小的杂货铺经营得这么好。但只有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李善之的帮助,离不开他教会我的那些道理。
我也一直没有忘记李善之的嘱咐,坚守诚信,童叟无欺。不管是进货还是销售,都严格把控质量,绝不以次充好;遇到顾客有问题,总是第一时间解决,绝不推诿扯皮。我的超市也因此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信任和好评,成为了南城家喻户晓的良心商家。
有时候,晚上关店后,我会坐在曾经的杂货铺柜台前,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想起李善之。想起那个穿着青灰色长衫、文质彬彬的鬼魂,想起他帮我理清账目时的认真,想起他教我做生意时的温和。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他,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知道,李善之虽然已经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会一直陪伴着我,激励着我。而“诚信”这两个字,也会一直作为我做生意的准则,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