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萧彻与阿枢走遍了江南的苏州、杭州、扬州等地,拜访了近二十户雍朝旧部。
他们有的在杭州开了绣坊,用雍朝特有的 “赤焰绣法” 绣出的锦缎,在当地颇受欢迎;有的在扬州种着从雍朝带来的水稻,产量比当地品种高了三成;还有的在苏州教孩童读书,既教大靖的典籍,也教雍朝的诗词。
“我们早就不想复国了。” 在苏州教书的老翰林周先生,握着阿枢的手叹道,“当年跟着先帝打仗,是为了百姓能吃饱饭。如今在江南安稳度日,看着孩子们读书,看着稻子丰收,比什么都强。只是……” 他顿了顿,语气有些犹豫,“我们这些人,终究是‘前朝人’,怕哪天官府变了心,又要赶我们走。”
这话说出了不少旧部的心声。阿枢将这些都记在心上,当晚就给太子萧瑾写了信,详细说明江南旧部的生活状况与担忧,还提议让旧部中的有才之士入朝为官,或参与地方治理。
萧瑾收到信后,立刻进宫禀报给皇帝。萧景渊看着信,又想起之前萧彻与阿枢带来的雍朝旧部支援边关之事,沉吟片刻道:“传朕旨意,设‘雍民安抚司’,由太子与赵灵枢共同掌管,专司雍朝百姓的安置与诉求;再下旨,凡雍朝旧部,愿入朝为官者,经考核后择优录用;愿留居地方者,免除三年赋税,其技艺若能造福百姓,官府还需给予扶持。”
旨意传到江南时,阿枢正与萧彻在扬州的桑园里,看旧部李三郎教百姓养蚕。得知消息,李三郎激动得红了眼,当即放下蚕匾,对着京城的方向跪拜:“陛下圣明!我等定当好好养蚕,为江南百姓多产丝绸!”
林靖也来了消息,说 “雍记茶寮” 的生意好了不少,还有官府的人来问他要不要扩大规模,官府可以帮忙协调铺面。就连之前犹豫的周先生,也接受了苏州府学的邀请,成了府学的教谕,专门教授雍朝诗词与礼仪。
唯有少数旧部仍有疑虑,比如隐居在湖州的前雍朝兵部侍郎柳成。他觉得大靖皇室终究不可信,不愿与官府有过多牵扯。阿枢得知后,特意与萧彻去了湖州。
柳成的住处是一间简陋的茅屋,院里种着几棵梅树。见了阿枢,他依旧冷着脸:“公主何必来劝我?我这辈子,只认雍朝的天。”
阿枢没急着反驳,只是递给他一本册子 —— 里面记着这些日子江南旧部的生活变化,还有百姓送来的感谢信。“柳侍郎,” 她轻声道,“先帝的遗诏说,若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复国与否无关紧要。如今旧部们能安稳生活,能让雍朝技艺流传,这难道不是您想看到的吗?”
萧彻也补充道:“柳侍郎若愿出山,可任兵部参谋,协助我整顿边防。您熟悉雍朝的兵防,定能帮大靖守住边境,让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柳成看着册子里的字迹,又看了看阿枢真诚的眼神,沉默良久,终于叹了口气:“罢了,我便信你们一次。若真能让天下太平,我这‘前朝侍郎’,也愿为大靖效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