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科幻灵异 > 民俗异闻录 > 第6章 荒废校园:书架后的书魂

第6章 荒废校园:书架后的书魂

【民俗调查笔记?育英中学旧图书馆 “书魂” 禁忌摘录】

(笔记封面标注 “校园民俗档案?编号 082”,内页贴满泛黄的图书馆老照片(照片中图书馆窗明几净,书架上摆满书籍,角落有女生低头复习的身影)、手绘书架分布图(图中西角书架用红笔圈出,标注 “苏晓常用区域”),文字为林砚惯用的蓝黑钢笔书写,字迹工整却带着对民俗现象的审慎思考,部分段落用暗褐色墨水批注(墨水似混合了陈旧纸张碎屑,颜色暗沉),边缘沾着陈旧的纸张碎屑与干涸的墨水痕迹,夹着半张烧焦的书页,书页上隐约可见 “高三(2)班苏晓” 的字迹,还有几行模糊的数学公式,像是未写完的解题步骤)

城郊荒废十年的育英中学,其旧图书馆是校园内最诡异的区域,“书魂” 传说始于 2015 年 6 月的一场深夜火灾。据当年幸存的值班老师回忆,高三(2)班学生苏晓因备战高考,向老师申请深夜留在图书馆复习,约定凌晨两点前离开。次日清晨,老师发现图书馆浓烟滚滚,火势已蔓延至整个场馆,消防人员扑灭火灾后,在西角书架旁发现了苏晓的遗体,她怀里还紧紧抱着一本《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书页被烧得卷曲,却仍能看清扉页上 “苏晓” 的名字。

那场火灾不仅夺走了苏晓的生命,还烧毁了馆内三千余册旧书,其中包括大量高中教材与高考复习资料。火灾后,学校计划拆除图书馆重建,却接连发生无法解释的怪事:

施工队夜间施工时,总能听见图书馆废墟内传来清晰的翻书声,“哗啦 — 哗啦”,像是有人在认真翻阅书籍,可进入废墟查看,却空无一人;

白天拆除的书架,次日清晨会自动复原,甚至摆回原位,书架上还会多出几本未被烧毁的旧书,书脊上标着 “苏晓” 的名字;

有工人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本未被烧毁的《数学必修五》,翻开后,书页上自动浮现出苏晓的字迹:“这道数列题还是不懂,明天问老师”,字迹淡褐色,像是用钢笔写上去的,却找不到任何笔墨痕迹。

【林砚的日记?2026 年 10 月 1 日 - 10 月 5 日】

(日记为棕色皮质封面,封面印有简单的书本图案,内页夹着从图书馆废墟捡的烧焦书页(书页上有 “梦想”“北京” 等字样)、纸张碎屑,还有一块半旧的橡皮(橡皮上印着 “育英中学” 的字样,边缘有磨损痕迹),字迹从工整逐渐变得潦草,部分页面有暗褐色污渍(像是干涸的墨水与泪痕混合),末尾几页的字迹被某种力量划得模糊,隐约可见 “做题”“交卷”“作文” 等字样,像是被人用指甲反复划过)

10 月 1 日阴育英中学旧址

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终于抵达育英中学旧址。这里位于城郊,周围是农田与树林,远远望去,破旧的教学楼与图书馆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荒凉。我是民俗学研究员林砚,这次来育英中学,是为了调查旧图书馆的 “书魂” 传说 —— 导师给的资料里提到,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近十年间有十余起相关异常案例,且所有案例都与 “高考复习”“苏晓” 有关,这让我怀疑,所谓的 “书魂”,其实是苏晓未完成高考的执念所化,背后藏着校园民俗中罕见的 “执念型魂魄” 现象。

下午,我在校园外的小卖部买水时,遇到了育英中学的前门卫张大爷。他现在守着校园旧址的大门,住在门口的小屋里,小屋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校园照片,照片里的育英中学崭新明亮,与现在的荒凉景象截然不同。张大爷六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说起旧图书馆时,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里的茶杯都晃了晃:“小伙子,我劝你别去碰那图书馆,尤其是西角的书架 —— 十年前那场火,烧了苏晓那孩子,也烧了满馆的书,可那孩子的魂没走,还在里面做题呢,谁碰她的书,谁就得陪她复习,没完没了。”

他从屋里的抽屉里,翻出一张塑封的旧照片,照片拍摄于 2015 年春天,画面里的旧图书馆窗明几净,西角书架旁,一个扎马尾的女生坐在书桌前,低头写题,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身上,显得格外认真。“这就是苏晓,” 张大爷指着照片里的女生,语气带着惋惜,“这孩子成绩好,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就想考去北京的大学,学文学,她说以后想当作家,写关于家乡的故事。结果高考前一个月,在图书馆复习时,不小心打翻了煤油灯,火一下子就烧起来了……”

我提出想进图书馆看看,收集民俗研究的素材,张大爷突然激动起来,抓住我的手腕,他的掌心粗糙,力道很大:“不能去!绝对不能去!上个月有个大学生不信邪,偷偷溜进去,出来后天天抱着旧书哭,嘴里念叨‘考不上了,苏晓在催我交卷’,后来他家人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也没治好 —— 那魂认死理,认定了谁碰她的书,谁就是‘陪她复习的人’,不帮她完成‘备考’,就一直缠着你。”

最后,张大爷拗不过我的再三请求,只允许我在校园内活动,不准靠近图书馆 50 米内,还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黄色的符纸,塞到我手里:“这是当年火灾后,老和尚来校园做法时给的,说贴在身上,那孩子的魂就不敢靠近你。你要是实在想调查,就拿着这个,别弄丢了。”

夜里,我住在校园外的民宿,民宿的窗户正对着育英中学的方向。大概十一点,我洗漱完准备睡觉,突然听见一阵微弱的翻书声,“哗啦 — 哗啦”,像是从旧图书馆的方向传来的,声音很轻,却能清晰地分辨出是书页翻动的声音,断断续续,持续了很久。我好奇地掀开窗帘,朝着育英中学的方向看 —— 月光下的旧图书馆黑沉沉的,外墙被烟熏得发黑,窗户玻璃大多破碎,只有西角的那扇窗户,透出一点微弱的光,像是有人在里面开了台灯。

更让我头皮发麻的是,西角窗户上的烧焦印记,突然亮了起来,淡褐色的印记慢慢拼成一个女生的侧脸轮廓,眼睛、鼻子、嘴巴都清晰可见,侧脸正对着民宿的方向,像是在看我。我赶紧拉上窗帘,心跳得飞快,手里紧紧攥着张大爷给的符纸 —— 那轮廓,和照片里苏晓的侧脸,一模一样。

10 月 2 日多云育英中学旧址附近

今天天气转多云,阳光偶尔透过云层照下来,却没给荒凉的校园带来多少暖意。早上我去张大爷的小屋,想再打听些关于苏晓的事,却发现小屋门锁着,邻居说张大爷去镇上买早饭了,要中午才回来。

我坐在小屋旁的石凳上等待,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校园深处的旧图书馆 —— 西角的窗户依旧黑沉沉的,昨晚看见的 “侧脸轮廓” 消失了,只剩下黑乎乎的烧焦印记,可我总觉得,有双眼睛在图书馆里看着我,等着我进去。

大概上午十点,我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趁张大爷没回来,偷偷翻过校园的围墙,溜进了校园。校园里的石板路长满了青苔,踩上去滑溜溜的,破旧的教学楼门窗大多破损,里面散落着废弃的桌椅,墙上还贴着十年前的高考倒计时海报,海报上的数字 “30” 已经褪色,却仍能看清。

旧图书馆在校园最深处,周围长满了杂草,外墙被烟熏得发黑,像是被墨汁染过,门口堆着废弃的课桌椅,上面爬满了藤蔓,只有一扇门虚掩着,门楣上 “图书馆” 三个字的油漆已经脱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我慢慢走到图书馆门口,犹豫了很久,还是推开了门 —— 门轴生锈,发出 “吱呀” 的响声,像是在抗议我的入侵。一股陈旧的纸张味与焦糊味扑面而来,呛得我咳嗽了几声,我拿出提前准备的手电筒,照亮馆内的景象:里面一片狼藉,书架东倒西歪,有的摔碎在地上,有的倾斜着,上面的书散落一地,大多被烧成了灰烬,只有少数书籍残留着焦黑的书页;地上铺着厚厚的灰尘,灰尘上印着杂乱的脚印,像是有人在里面走动过。

唯一例外的是西角的书架 —— 它竟然还保持着整齐,没有倾倒,也没有破损,上面摆着几十本未被烧毁的旧书,书脊上大多标着 “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考真题”“作文素材” 的字样,像是有人特意整理过。我走到西角书架前,手电筒的光扫过书脊,突然看见最上层放着一本《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书脊上贴着一张白色的标签,标签上用蓝黑钢笔写着 “苏晓高三(2)班”,字迹清秀,与张大爷照片里苏晓的笔记字迹一致。

我想起调查笔记里的禁忌,没敢碰这本书,却注意到书架前的地面上,有一个清晰的脚印 —— 是女生的帆布鞋印,尺码很小,像是苏晓的鞋码,脚印周围没有其他痕迹,也没有灰尘覆盖,像是刚踩上去的。

突然,我听见身后传来 “哗啦” 一声,像是有书从书架上掉在地上。我猛地回头,手电筒的光扫过身后的区域 —— 一本《数学必修五》掉在地上,书页正自动翻动,速度不快,像是有人在认真翻阅,最后停在了 “数列” 那一课的习题页面。我想起之前收集的案例,苏晓的笔记本里,正好记录着这一课的错题,她说 “数列题太难,总是算错”。

我壮着胆子走过去,想把书捡起来放回书架,刚碰到书页,就看见书页上慢慢浮现出一行淡褐色的字迹,像是用钢笔写上去的,却没有任何笔墨痕迹:“这道数列题我还没懂,你教我怎么解”。字迹浮现得很慢,每个字都清晰可见,停留了大概半分钟,又慢慢消失,只留下淡淡的印记,像是从未出现过。

我吓得手一抖,书掉回地上,转身就往图书馆外跑,刚跑到门口,就撞见了回来的张大爷。他看见我从图书馆里出来,手里还拿着手电筒,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抓住我的胳膊问:“你是不是进图书馆了?是不是碰了西角书架的书?”

我点点头,声音有些发颤地把刚才的经历告诉了他。张大爷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半旧的橡皮,橡皮上印着 “育英中学” 的字样,边缘有磨损痕迹,递给我说:“这是苏晓当年用的橡皮,火灾后我在废墟里捡到的,一直带在身上。你拿着,要是她再找你,就用橡皮在书上擦一下,她就会暂时离开 —— 那孩子当年最宝贝这块橡皮,说用它擦笔记不会留痕迹 。那孩子当年最宝贝这块橡皮,说用它擦笔记不会留痕迹,每次写错字都要小心翼翼地用它擦,生怕把纸擦破。” 张大爷的声音带着哽咽,他摩挲着橡皮上的 “育英中学” 字样,像是在触碰十年前的时光,“你带着它,苏晓看见,或许会念及旧物,不那么执着地催你做题。”

我接过橡皮,指尖触到橡皮磨损的边缘,忽然觉得心里发酸 —— 苏晓不过是个想考去北京的学生,却因为一场意外,把十年光阴都困在了图书馆的复习时光里。张大爷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苏晓的复习计划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 “语文作文”“数学数列”“英语阅读” 的复习时间,最后一行写着 “6 月 7 日:高考,加油!”,字迹被泪水晕开了一点,却依旧透着坚定。

“这是我在她书桌抽屉里找到的,” 张大爷把计划表递给我,“你要是想帮她,就照着这个表,陪她过一遍没完成的复习 —— 她不是要害人,就是太想完成高考了。”

当天晚上,我把橡皮和计划表放在床头,果然没再听见翻书声。但我梦见自己坐在图书馆的西角书桌前,苏晓坐在对面,手里拿着《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轻声问:“你说,我的《北京梦》作文,能得多少分?” 我想回答,却发不出声音,只能看着她慢慢消失在淡褐色的雾气里。

10 月 4 日小雨育英中学旧图书馆

今天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雨声打在图书馆的玻璃上,像是在轻声叹息。我带着苏晓的橡皮、复习计划表,还有昨晚熬夜整理的作文素材,再次来到校园 —— 这次张大爷没有拦我,他给了我一把旧雨伞,伞面上印着育英中学的校徽,“这是苏晓当年用的伞,下雨天她总带着,说伞大,能遮住书本不被淋湿。”

走进图书馆时,雨丝顺着破碎的窗户飘进来,落在西角书架上。我惊讶地发现,书架前的书桌竟然被收拾干净了:桌面上的灰尘被擦去,摆着一本打开的笔记本,正是苏晓的复习笔记,笔记翻到 “语文作文” 那一页,上面用淡褐色字迹写着:“昨天的数列题,我还是没懂,但我想先写作文,北京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我坐在书桌前,把作文素材摊开,轻声念:“北京的秋天,有地坛的银杏,有胡同里的糖炒栗子,还有大学教室里的灯光……” 刚念完,笔记本上就浮现出一行新的字迹:“我没去过北京,你能多跟我说说吗?”

我想起张大爷说苏晓想当作家,就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一幅简单的北京胡同:青灰的砖墙,挂着红灯笼的门楣,还有坐在门口看书的学生。画完后,书架上的《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突然 “哗啦” 一声翻到某一页,页面上印着一篇题为《我的梦想之城》的作文,旁边用淡褐色字迹标注:“我也想写这样的作文,可我怕写不好。”

我拿起苏晓的橡皮,轻轻擦了擦页面上的标注,笑着说:“别怕,我帮你一起写。你想先写家乡,还是先写北京?” 话音刚落,笔记本上就慢慢浮现出一行字:“先写家乡吧,我想让北京知道,我从哪里来。”

那天下午,我陪着苏晓 “写” 了一下午作文:她用淡褐色字迹写家乡的麦田、村口的老槐树,我用蓝黑钢笔补充细节,告诉她北京也有卖家乡小吃的铺子。雨停的时候,作文已经写了大半,最后一段却停住了 —— 苏晓的字迹变得犹豫:“我不知道结尾该怎么写,我怕我永远去不了北京。”

我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梦想不会消失,就像图书馆里的旧书,即使被火烧过,字迹依旧清晰。北京会等你,等你带着家乡的故事,走进那里的校园。” 写完后,图书馆里突然响起一阵轻快的翻书声,像是有人在鼓掌,西角窗户上的烧焦印记,慢慢透出温暖的光。

10 月 5 日晴育英中学旧图书馆(续)

我把保温杯放在书架前,又把那本《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放回原位,轻声说:“苏晓,我帮你找来了作文素材,你要是有不懂的,可以告诉我。”

突然,书架上的书开始自动翻动,所有书都翻到了有苏晓字迹的那一页:《数学必修五》的数列题旁写着 “现在懂了”,《英语阅读》的空白处画着小小的笑脸,《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的最后一页,慢慢浮现出完整的《我的北京梦》结尾:“我会带着家乡的麦香,走进北京的秋天,让那里的每一缕风,都听见我的故事。”

我看着结尾处的字迹,眼眶突然发热 —— 这是苏晓用十年时间,终于写完的句子。图书馆内的阳光越来越暖,淡褐色的雾气从书架旁升起,慢慢凝聚成苏晓的身影:扎着马尾,穿着校服,手里拿着那本《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对着我鞠了一躬。

“谢谢你陪我复习,” 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落在我耳边,“我终于可以去参加高考了。” 说完,她的身影慢慢变得透明,连同书架上的旧书一起,散成了淡褐色的光点,飘向窗外的阳光里。

我走出图书馆时,张大爷正在门口等我,他手里拿着一个崭新的笔记本,“这是我今早买的,苏晓说,想让你把她的故事写下来,告诉所有人,她去北京了。” 笔记本的扉页上,用淡褐色字迹写着:“谢谢你,让我的梦想没有迟到。”

(日记至此完整结束,最后一页夹着苏晓的橡皮、复习计划表、崭新的笔记本,还有一片从图书馆捡的银杏叶,叶片上用淡褐色字迹写着 “北京见”,像是来自十年前的约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禁婆骨

全球诡异入侵:万倍强化天赋

寻尸人

地球人可以娶星际老婆吗

Alpha最强少将揣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