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仙侠玄幻 > 明州尘修录 > 第21章 天地广阔,三脉始闻

第21章 天地广阔,三脉始闻

墨老那一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沉喝,如同在陆明尘识海中投入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久久未平。他并非感到恐惧,而是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清醒,仿佛一直萦绕在眼前的薄雾被骤然驱散,露出了隐藏在后的、既令人神往又危机四伏的真实世界轮廓。他原本因灵茶而有些微醺放松的身体瞬间绷紧,脊背下意识地挺得笔直,目光灼灼地望向墨老。

“请墨老为我指点迷津!”陆明尘毫不犹豫地起身,整理了一下其实并无褶皱的衣角,对着墨老深深一揖,语气恳切而带着一种溺水之人抓住浮木般的迫切,“晚辈蹒跚独行,误入玄奇之境,却如同手持残图闯入陌生山林,既不知宝藏何在,更不晓猛兽潜藏,心中积攒了无数困惑、不安,甚至……一丝惶恐。今日得遇前辈,恳请不吝赐教,拨云见日!”

墨老见他态度恭谨却不卑微,眼神清澈而求知欲炽盛,脸上掠过一丝真正的欣慰。他虚抬右手,一股柔和却不容抗拒的无形气劲稳稳地将陆明尘托起,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显露出对灵机精妙的掌控。“小友不必行此大礼。你能于红尘万丈中自行窥得门径,便是与道有缘。老夫痴长几岁,多走了几步路,多看了几处风景,今日说与你听,既是缘法,亦是乐事。坐下,静心聆听。”

待陆明尘重复正襟危坐,墨老又为他斟了半杯灵茶。茶水虽已微凉,但香气愈发沉凝。陆明尘双手捧杯,这一次,他不再仅仅品味茶中的灵机,更仿佛在品味即将揭晓的、关乎天地本质的奥秘。

墨老的目光变得悠远而深邃,声音低沉舒缓,仿佛在吟诵一首古老的史诗,开始为陆明尘描绘那幅隐藏在凡俗面纱之下的、真实而宏大的画卷:

“陆小友,你我眼中所见,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高楼林立,不过是这方天地最表层的浮光掠影。”他伸手指了指石桌上摇曳的烛火,又指了指窗外无垠的夜空,“在这可见可触的物质界之下,还存在着一个更为精微、更为本质的层面,其中充盈着一种无形无质、却又无所不在、孕育万物的本源能量,我等修行之人,称之为‘灵机’、‘元气’,或称‘天地灵气’。它如同血液流淌于天地脉络,如同呼吸存在于万物之间,是山川得以稳固、江河得以奔流、草木得以生长、鸟兽得以繁衍,乃至我等人类生灵能够思考、能够超越自我的根本源泉与动力。”

“而修行,”墨老顿了顿,目光如电,直视陆明尘的双眼,一字一句,重若千钧,“便是通过各种玄妙法门,以自身为鼎炉,以心神为火焰,引动、捕捉、炼化这天地灵机,将其转化为滋养己身的资粮,以此淬炼血肉皮囊,凝练精神魂魄,打通体内关窍秘藏,最终目的,是层层突破凡俗生命的固有桎梏,超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轮回,追求那逍遥于天地、长生久视、乃至与大道法则相合的无上境界。此路逆天而行,亦顺天而为,其修远兮,非大毅力、大智慧、大机缘者不能至。”

陆明尘屏息凝神,只觉得墨老的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碎了他过往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又像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勾勒出更加恢弘、更加不可思议的蓝图。一扇通往神秘领域的大门,正在他面前轰然洞开。

“然则,大道如青天,岂止一条路可达?”墨老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对先贤智慧的无限敬仰,“大道虽始于一,但其规则形式、其接近路径,却如星河沙数,无穷无尽。历经无数先贤大能的探索、实践、归纳与升华,当今华夏修行界,主要形成了三大主流传承脉络,称之为三脉。因其核心理念、修行侧重与运用手段的不同,三脉之下又演化出多流之别,以及更多细分的支脉、世家、秘传,构成了如今百花齐放、却又壁垒森严的修行生态。”

他端起茶杯,润了润喉,开始详细分说:

“其一乃道源一脉。” 墨老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向往与尊崇,“此脉源自上古道家先圣,直指天地本源,核心在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总根源和总规律,修行即是效法天地自然的无为与有序,炼养体内先天祖炁,追求金丹大道,成就纯阳元神,乃至飞升更高维度的世界。其手段包罗万象,玄妙莫测:符箓阵法可沟通天地法则,借自然之力;丹鼎药石旨在淬炼肉身,点化神魂;奇门遁甲窥探时空玄机,趋吉避凶。此脉历史悠久,体系最为庞杂精深,乃是修行界的中流砥柱。” 他稍微凑近了些,声音压低,如同分享某种秘辛,“据老夫所知,当今道源一脉,声势最盛、传承相对完整的,当推龙虎山(精于符箓雷法)、终南山(隐修丹鼎之道)、上清宗(存思炼神,通玄变化)这三家。当然,海外仙岛、名山大泽之中,未必没有其他道源高人隐修,其传承或更为古老,只是不显于世。小友你所获那古籍,注重观想虚无,感应气机,温养自身神意,虽路数古老偏门,未曾听闻,但其核心理念,无疑当归于此脉范畴。”

“其二乃禅心一脉。” 墨老神色转为肃穆庄严,仿佛在谈论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此脉源于释迦佛法,东传中土后,与华夏文化精髓深度融合,开枝散叶,演化出万千法门,八宗并立。其核心要义在于‘心性’二字,认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切外境根源在于自心。修行重在明心见性,直指本心,破除无明迷障与执着妄想。他们通过深奥的禅定功夫生发般若智慧,通过广发慈悲宏愿集聚无量功德,亦修习无上神通妙用,用以降服内外魔障,护持正法久住。此脉修士,往往于极静中照见真如本性,于极动中践行慈悲渡世。” 他略微停顿,继续道,“禅心一脉如今虽流派众多,但公认的四大菩萨道场——五台山(文殊,智慧)、峨眉山(普贤,行愿)、普陀山(观音,慈悲)、九华山(地藏,大愿)——乃是其精神圣地与传承重镇,影响力无远弗届。其余传闻如禅宗祖庭、密院古刹,亦各有殊胜传承,不可小觑。”

“其三,文脉一脉。” 墨老脸上露出一种复杂的表情,既有对圣贤道理的尊敬,也有一丝源于散修身份的疏离感,“此脉承自上古儒家圣贤,将个体修行与家国天下、人伦日用紧密结合。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的是胸中一股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他们认为,道理通达之处,人心纯粹之所,便可引动天地之力,达到‘言出法随’、‘笔落惊风雨’的境界,甚至能以礼乐文章调和一方风气,稳固一地气运。其最高追求,乃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世间留下不朽之业。” 他看向陆明尘,意味深长地说,“望湖书院的周老,以及他的弟子云舒姑娘,观其气象,言语举止间自有气度,文华内敛而气韵天成,便是此脉中人,而且极有可能,与当今文脉执牛耳者——浩然府关系匪浅。这浩然府,乃是天下文修心中的圣地,影响力遍布朝野文坛,底蕴深不可测。”

听到云舒的名字和她背后可能存在的庞大势力,陆明尘心中微微一动,仿佛对那位气质如空谷幽兰般的女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和一丝难以言喻的距离感。

“至于修行境界,”墨老将话题拉回到每个修行者最关心的根本问题上,“此乃衡量道行深浅、生命层次高下的标尺。古今各家因传承迥异,称谓千差万别,有循古称‘炼气、筑基、金丹’者,有依佛门‘开光、灵寂、元婴’者,更有诸多秘传独有的称谓。然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都是对生命能量和精神层次的层层超越与升华。现今修行界,为了便于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认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通用、且能大致契合三脉共性、描述修行阶段本质的划分体系,那便是:定静、观微、通意、融契、归一。每个大境界,又细分为初入、中期、后期、圆满四个小层次,一步一重天,艰辛异常。”

他详细解释道:

“定静之境,乃入门之基,亦是万丈高楼之地基,关乎未来道途能走多远。” 墨老目光落在陆明尘身上,带着审视与回忆,“此境首重心境,需降伏心猿意马,摒除心头一切纷繁杂念,使心神高度凝聚,如同古井无波,方能如平静的水面般,清晰映照并初步感应到自身丹田萌发的微弱气息(真气),乃至外界天地间飘渺游动的灵机,并尝试引导它们按照特定法门运转。小友你当初依照古籍修炼,第一步‘神意守中,似观非观’,追求的就是这‘定静’的心境,借此踏入了此境。此关看似简单,却不知卡住了多少心浮气躁、杂念纷飞之辈,是真正的‘修行第一关’。”

“观微之境,乃登堂之始,是真正区别于凡俗,开始掌握超凡力量的起点。” 墨老语气加重,带着一种引导后学步入新天地的郑重,“踏入此境,意味着‘神识’或称‘灵觉’的真正开启。能内视己身,清晰‘看’到经络的宽窄通塞、气海的容量盈虚、气息的流转轨迹与属性变化;更能外感天地,洞察环境中灵机的厚薄分布、流向趋势、五行生克,乃至感知万物(包括他人)身上散发出的气机强弱与性质,可谓明察秋毫之末,见人所不能见。至此,方能初步运用灵机,施展一些诸如轻身提纵、隔空御物、基础五行变化的小术法,拥有了超越常人的手段。” 他目光再次聚焦于陆明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与肯定,“若老夫所料不差,凭借你之前对银行地脉淤塞、三江口灵机异动的精准描述,以及你能隐隐感知老夫这院中简陋聚气格局的能力,小友你目前应已稳固在观微初期的境界。而待你修炼至神气内蕴、周天自转、感知外扩,且若你有足够的机缘修至圆满无暇、圆融贯通的境地,可入观微圆满境地。届时,你的神识覆盖范围与精度将极大提升,对自身力量的掌控如臂指使,灵机感应范围更广、更清晰,每一个境界的圆满境地并非一般的修士可修炼达成,但每一个境地的圆满境对修士的下一个境地修炼质量和实力展现却影响巨大。一般由圆满入境下一个境地的修士,其修为实力普遍要高于一般同境界修士的三至五成。”

陆明尘只觉得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许多原本模糊不清、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修炼体验和杂论描述,瞬间被赋予了清晰的名相和明确的层次定位!原来,《观虚拾遗录》中那“蛰龙初醒”,对应的便是打下坚实道基的“定静”之境;而“气感初现”以及后续日益清晰的“观想”内视、外感能力,正是“观微”境的体现!他这个意外走入修行圈的现代人,没有家族传承、没有宗门资源,甚至在没有师承点拨的情况下,居然已经修行入门并跨过了第一道修行门槛。他也对自己所处的层次、自身拥有的能力边界,以及手中这部看似破烂的古籍所蕴含的惊人价值,有了一个相对清晰和震撼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本入门引导书,而是一部可能直指“观微”圆满的珍贵传承!这让他心头火热,同时也感到了更大的责任——必须善用这份机缘。

“那墨老,当今修行界的势力格局又是如何?”陆明尘问道。

“天下修行界,宗门林立,修士归于宗门,均有系统的宗门传承和师承供于修士修炼,当然还有很多修士,或因传承断层,或因其他原因,游离于宗门之外,是为散修,老夫资质愚钝,未能归于宗门,也是一介散修。”墨老不无落寞地叹了一口气。

“除了散修,这些三脉各流的高门大派,是如何分布、如何影响天下的?”陆明尘压下心中的激动,问出了另一个关乎生存环境的关键问题。他意识到,个人的修行绝非孤立的,必然身处在这张无形的大网之中。

墨老闻言,神色一正,语气也带上了几分凝重与敬畏:“我等着眼于明州一隅,争执于三江口灵机之得失,实则不过是坐井观天,不见汪洋之浩瀚。天下之大,能人辈出,奇才无数,传承如星河沙数。当今华夏大地,修行势力盘根错节,犹如老树之根,深入四方。但历经无数岁月冲刷与势力更迭,如今公认有六大顶尖派系,如同四根擎天巨柱,雄踞四方,其势力根深蒂固,影响力辐射全国,深远莫测,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整个修行界的风云:”

他屈指数来,每个名字都重若千钧:

"禅心一脉,有东西两大圣地。"

"东方普陀山,雄踞东海仙岛,是观音菩萨应化道场。此派传承□□,以慈悲智慧度化众生,其'耳根圆通'之法独步天下,于音律、心感之道造诣极深。"

"西方金刚寺,坐落于西陲雪山之巅,传承金刚乘密法。此派注重实修,戒律森严,以金刚怒目之相降妖伏魔,守护西陲安宁。"

"文脉一脉,分南北两大书院。"

"中原浩然书院,坐落于洛州古城,乃是文脉祖庭。秉承'为天地立心'之志,门人多入世修行,于朝堂文坛影响力深远,一言可为天下法。"

"齐鲁先圣书院,位于泉城秘境,守护先圣遗泽。专注经义传承,养浩然正气,其'春秋笔法'玄妙莫测,一笔可定乾坤。"

"道源一脉,立天地两大福地。"

"中部龙虎山,天师道统源流,精于符箓雷法,代天行罚。其五雷正法威力无穷,镇守中原气运。"

"西南终南山,隐于秦岭秘境,传承丹鼎大道。门人多避世清修,追求长生久视,其金丹之术冠绝天下。"

“当然,”墨老语气转为低沉,带着一丝自嘲与难以化开的无奈,“这些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是老夫这等层次的散修所能接触、听闻的‘常识’。真正的修行界,水深不可测。除了这四大明面上的巨擘,谁敢断言,在那更深、更古老的层面,没有其他一脉的祖脉、或者其他更加古老、更加恐怖的存在隐于世外,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或许那些传说中的巫觋遗脉、神兽后裔、乃至更不可思议的存在,依旧在某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延续着它们的传承。老夫修为低微,所知有限,这些就不是我能妄加揣测的了。”

他最后总结道,目光扫过听得心神摇曳的陆明尘:“除此之外,便是如老夫、韩晴、柳随风这般,或因祖上偶得残篇,或因自身奇遇获宝,散落于江湖四海,如同无根浮萍般自行摸索前行的散修,以及一些依附于上述大派生存的小型修仙家族、地方性的修行社团。散修之路,最为艰难险阻,传承往往残缺不全,修行资源极度匮乏,无人指点,易入歧途,甚至因功法缺陷而走火入魔者亦不鲜见。放眼天下,困于观微之境,终其一生苦苦挣扎,却难以窥见‘通意’门径,最终化作一抔黄土者,十之**啊。” 这声悠长的叹息,道尽了散修群体的心酸、无奈与悲凉,显然,这也或多或少是墨老自身修行生涯的真实写照,是他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残酷现实。

听着墨老将这波澜壮阔、层次分明却又隐藏着无数未知与凶险的修行世界娓娓道来,陆明尘只觉心胸为之开阔,眼界为之提升,仿佛站在了更高的山巅俯瞰大地。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是纵横捭阖的豪情,而是更深的敬畏与明晰自身渺小、道途艰难的清醒。他不再是一个孤独的、茫然的探索者,而是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已然置身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严密体系、残酷竞争和无数未知的宏大世界之中。他的道路,从这一刻起,注定不会平坦,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却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万古第一战皇

武道天帝

我!直播当皇帝

视频通万界,剪辑十大装逼人物!

盖世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