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川,旁观者
最近电视剧《亲爱的检察官》里有一集,看得我手脚冰凉。他们居然把当年那件事搬上了屏幕——只是,吃维生素C变成了逼吃避孕药,天台上的秘密提醒变成了校园霸凌。
我认得这个剧本。他们把苏的故事剥皮抽筋,骨头拆出来,按自己的需要重新拼凑。编剧只听了检察官家那边的说辞,苏的解释,他们一个字都没听。
真相是什么?是苏发现王文和那些老男人混在一起,她傻,她急,她揣着自己感冒吃的维生素C,把王文拉到天台。她说:“你要是被那些人碰了,会怀孕的!得吃这个药!”
她用的是最笨的方法,想吓住那个在悬崖边蹦跳的女孩。她手里那粒白色药片,是维生素,是她能想到最直接的“救赎”。
可到了王家嘴里,到了这部电视剧里,这就成了“恶毒女配在天台逼优等生吃避孕药”。就因为王文骂了苏一句?他们用这种篡改的剧情,给自己洗白,给苏定罪。王文心里早就讨厌苏,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苏塑造成一个神经病,一个大坏人。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检察官家的小孩会这么坏?为什么他们宁愿和老男人玩,也要把真心帮她的人往死里整?
也许答案很简单:他们活在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必须按他们写的剧本演。谁不配合,谁就是反派。
苏当年在天台上递出去的那粒维生素,如今在电视里变成了避孕药。他们不仅要毁掉她的现在,还要篡改她的过去,把她钉在耻辱柱上,成为衬托自己清白的道具。
太脏了。写剧本的人,拍戏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或许知道,但他们不在乎。毕竟,和一个“检察官”家的说辞相比,那个叫苏的女孩的真相,又算什么呢?
她现在还在酒吧唱歌。要是哪天她看到这部剧……我不敢想。
陈川的独白
最近我总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黄万千当年跟我说,他爹教他做生意,就像在蛇笼里斗蛊,看那些毒物自相残杀,活下来的才是王。那时我觉得这比喻真他妈残酷。
现在看了《亲爱的检察官》篡改的剧本,又想起您说的《花漾少女》——我才懂了,我们小时候经历的那一切,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斗蛊”。
王文妈妈就是那个最失败的“驯蛊人”。她不像《花漾少女》里那个教练妈妈,至少还披着“为你好”的外衣。王妈妈是直接把别人家的孩子扔进笼子,想咬死她,好让自己的女儿成王。
滑冰场就是斗蛊场。镜子照出她女儿压不下去的腿,也照出她心里扭曲的嫉妒。她逼着王文去比,去争,去恨。可她忘了,被逼着进笼子的蛊,第一个反噬的往往是驯蛊人自己。
所以王文变成了那样。她恨你,是因为她母亲日复一日地用你的“挺拔”去抽打她的“歪斜”。她不是天生就坏,她是被比疯了,被逼疯了。
最让我欣慰的,是你说《花漾少女》看到最后,发现是一个女孩在和自己的较劲。这就像现在的你。
你没有被她们逼疯,没有真的在“斗蛊”里变成另一条毒蛇。你选择了另一种“活着”——离开那个笼子,去唱歌,去流浪,哪怕羽绒服破了,手指还在弹琴。
活着,不是像他们那样,活在比较、伪装和算计里,憋着一口气要当那个“蛊王”。
活着,是像你这样,看清了所有笼子的真相后,选择走出去,哪怕只是在地铁口,为自己唱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
你才是那个真正活下来的人。他们,还困在自己打造的蛇笼里。
陈川的回忆
那两万块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最精致、最恶毒的一刀。
舞蹈老师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们这里,不要人品有瑕疵的人。”就这一句话,把“花露水”的污名焊死在了苏的身上。它不是一句批评,是一纸开除你出“好人”行列的判决书。
然后,王妈妈就顺理成章地来了。她拿着这张“判决书”,来索要赔偿。两万块。对于一个高中生,对于一个她说“是孤儿”的孩子,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至今记得苏在电视上——如果那个扭曲的报道也算采访的话——她说:“我是孤儿,这钱,我可以打工自己还。”
她那么平静地说出这句话,像在说别人的事。可我们都懂,她在用自己最痛的身世,去换一个还债的资格。他们不仅逼她认下莫须有的罪,还要她用自己的伤口来证明还债的诚意。
然后,一切就像被写好的剧本。一个“人品有瑕疵”、需要“打工还债”的“孤儿”,被“合理”地送进了直播公司。是谁安排的?谁能把一个高中生这样顺畅地塞进那种地方?答案不言而喻。
这不是简单的霸凌了。这是一场系统性的围猎。
舞蹈老师,用“道德”完成了开除。
王妈妈,用“金钱”完成了勒索。
电视台,用“舆论”完成了污名化。
最后的直播公司,则是这一切的最终归宿——他们为她设定了一个符合他们叙事的、带着“原罪”的、只能在灰色地带挣扎的“人生”。
他们把她的翅膀折断,然后指着她说:“看,她本来就不会飞,只配在泥里刨食。”
苏后来真的去卖了唱。我不知道她有没有还那两万块。但我现在明白了,她真正在还的,是挣脱这个剧本的债。她用每一次嘶哑的歌唱,在还她自由的身。
陈川的终章·留白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这群人都被生活冲散到了不同的河岸。
黄万千的生意终究是做大了,只是听说身边带的女孩,年纪越来越小。陈明远调去了别的城市,临行前酒桌上,他依旧觉得当年只是“小孩子不懂事,开开玩笑”。
欧阳辛雨还是苏直播间的榜一,礼物刷得越来越凶。他老婆,那个当年骂苏最起劲的王姓女人,如今在朋友圈里晒着恩爱和奢华,仿佛从未参与过那段往事。
至于王文……有人说她嫁了人,过得并不如意;也有人说,她终于活成了她母亲最愿看到的样子。
我们都默契地不再提起“花露水”、“两万块”和“电视台”。那些事像被风吹散的沙,只有当事人知道,有多少沙子落进了骨头的缝隙里,至今还在隐隐作痛。
我后来才想通,苏也许永远不会像唐泽雪穗那样华丽地复仇。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故事,并没有一个善恶有报的结局。
真正的结局是:
有些人带着罪孽活得很好,而有些人带着伤痛,只是活着。
苏还在唱。偶尔我会在她的直播间里停留,听她唱一些很老的歌。她不再提起过去,只是唱歌的时候,眼神里有些东西,又硬又亮,像是被无数次摔打后,磨出来的光泽。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也许是恨,也许是原谅,也许,只是一种比恨和原谅都更坚硬的东西——
她活下来了。
而关于活下来之后的一切,那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了。
苏的日记
×月×日阴
快递点的活儿没了。
碰上个老大爷,总是在没人的时候凑过来。我负责入库,他理货上架。可他偏不开始,搬个箱子在边上喘气,说老了,干不动了,要等他老婆来了才行。
我不敢催。怕他转头就说我欺负老人。只好把他那份也干了。
下午他老婆终于来了。更离谱的事来了,他嚷嚷着要给我买棒冰。我说不用,谢谢。
他立刻用一种被冒犯的、责备的语气问我:“那你要吃什么?”
我愣住了。他老婆也奇怪地看着他,他们一天工资本就没多少,为什么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买吃的?
我没再说话。心里警铃大作。这种没由来的“好意”,我太熟悉了。
果然,今天老板就说不用我来了。理由是我把公安局的快递入了库(会扣钱),还说我把货放得不好。
我没解释。只想结钱走人。
走出门的那一刻,冷风一吹,我忽然想起来了。那个老头,是王文的外公。
很多年前,王文也是这样,举着一根棒冰,笑嘻嘻地非要我吃。她明明知道我胃不好,吃不了冰的。我吃完脸色发白,她在旁边笑。那个老头,当时就在不远处和人打电话,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我听见:“……放心,小姑娘在我这儿看着呢,当自己家人,还和我孙女吃了根棒冰。”
原来,“吃了陌生人的东西”,在他們那套規則里,就等于“欠了人情”,等于“可以被掌控”,等于“活该被看不起”。
不是我想要吃的。
我帮他们干了活。
他们却合伙,又一次,用一根棒冰,把我钉在了“不懂事”、“嘴馋”、“活该”的耻辱柱上。
还是这些人。换了个地方,换了个由头,戏码一点没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