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泥阶 > 第69章 民政琐碎

第69章 民政琐碎

昭苏省平湘市梨安县柳湾乡政府的民政办公室,位于办公楼一层最西头,窗外正对着锅炉房的煤堆。夏日里,即便开着窗,也难免沾上些煤灰,空气里总浮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硫磺味儿。

周砥就坐在靠窗的那张旧办公桌后。桌子漆面斑驳,腿脚有些不稳,垫了块木头楔子。他身上的蓝灰色夹克洗得有些发白,袖口看得出磨损的痕迹。这是出院后,组织上的安排——柳湾乡民政办公室助理员。级别没动,但实打实地回到了最基层的起点,淹没在繁琐具体的民生事务里。

办公室里还有两个人:主任老谢,是个快退休的老乡镇,头发花白,鼻梁上架着深度眼镜,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报纸或者眯着眼打盹;另一个是干事小赵,刚毕业分来的小姑娘,充满干劲但经验不足,时常被各种条条框框和突发状况弄得手忙脚乱。

周砥回来,没引起什么波澜。乡里人只知道他大病一场,休养了很久。有人私下猜测他是不是得罪了人被发配回来,但看他样子平静,也就没了探究的兴趣。大家更关心的是自家的低保能不能评上,救济款什么时候发。

他的工作内容琐碎得近乎枯燥:审核低保申请材料,核对收入证明,走访困难家庭;登记残疾证办理,解释优抚政策;处理邻里纠纷扯皮拉筋,甚至谁家老人去世要开证明,也找到这里。表格如山,证明如海,每一个数字、每一句话都关系到一家一户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差错。

小赵起初有些怕他,毕竟听说他以前是干过“大事”的。但很快发现,这位周助理沉默寡言,做事却极有章法。他审核材料慢,但一遍过去,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能挑出来;他去走访,不像有些人走马观花,而是真的坐下来,听人家倒苦水,把情况摸得透透的;遇到政策不清、部门推诿的难题,他不急不躁,一遍遍打电话沟通,或者亲自骑着那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去县里对口部门问。

一天,坳下村一个老汉来闹,说儿子的残疾证办不下来,跑了几趟都没结果,气得在办公室里拍桌子。小赵急得脸通红,解释政策条文,老汉根本听不进去。

周砥放下手里正在核对的低保名单,走过去,给老汉倒了杯水。“老伯,您别急,坐下慢慢说,是哪一步卡住了?”

他声音不高,带着病后初愈的沙哑,却有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老汉看着他平静的眼神,火气莫名消了些,絮絮叨叨说起来。原来是医院出具的鉴定证明格式有点问题,县残联要求重新开,来回折腾。

周砥听完,没多说什么,拿起电话直接打到县残联□□科,沟通了几句,然后对老汉说:“老伯,明天我正好要去县里送材料,您把现有的证明都给我,我帮您去对接一下。应该不用重开证明,补个说明就行。”

老汉将信将疑地走了。小赵小声问:“周哥,这能行吗?那边可是出了名的难说话。”

周砥只是淡淡回了句:“按规定确实不用重开,他们怕担责任而已。我去说。”

第二天,他果然把事情办妥了。老汉后来特意提了一篮子鸡蛋来感谢,周砥推辞不过,收下后转身就让小赵悄悄按市价把钱塞回了老汉家的门缝。

这类小事渐渐多了起来。周砥不像有些人把“关系”挂在嘴上,但他做事靠谱,有难处真上,又讲道理,慢慢地,乡里各个村的人都知道民政办新来的周助理是个“能办事、讲规矩”的人。连乡里其他办公室的同事,遇到政策上吃不准的,也习惯来问他一句。

老谢主任依旧看报打盹,但偶尔睁开眼,看看伏案疾书的周砥,或者听他耐心地给来访群众解释政策,浑浊的眼睛里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

周砥自己却仿佛彻底沉入了这片“泥泞”之中。他不再梦见车祸的惨烈和医院的惨白,梦里更多的是各种表格数字和村民的脸庞。身体的疲惫是实实在在的,但另一种力量,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悄然滋生。他熟悉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褶皱,知晓每一个政策落到这褶皱里会激起怎样的水花。这种“知晓”,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基于经验和魄力的判断,更增添了一份基于无数细节和深切体察的沉静力量。

他甚至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梳理民政各项业务中的堵点和难点,以及政策与实际脱节的地方,密密麻麻地记在一个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上。没有宏大的建议,只有一条条具体的、可操作的观察和想法。

傍晚,他常推着自行车在乡间路上走。看到渠水漫灌,会停下看看是不是哪段沟渠堵了;看到老人颤巍巍地挑水,会记下这个村子是不是自来水还没完全入户。

一场暴雨过后,周家坳村一段土路被冲垮了,影响几户人家出行。村里报上来,等着乡里想办法。周砥下班后,自己踩着泥泞去看了现场,估摸了工程量,回来连夜写了个简单的情况说明和建议申请少量应急资金的报告,第二天一早就放在了老谢主任桌上。

老谢扶着眼睛看了半天,慢悠悠问:“这点小事,也值得打报告?村里自己不能凑合修修?”

周砥平静地回答:“谢主任,路不大,但关系到几户老人出行安全和秋收运输。申请资金不多,但走了程序,以后审计巡查都清楚。而且,这也是我们民政该关注的民生小事。”

老谢盯着他看了几秒,没说什么,拿起笔签了“拟同意,请乡长阅示”。

报告送到乡长那里,很快批了。钱不多,但路很快修好了。村里人没想到这么件小事,乡里这么快就解决了。

周砥的名字,在一次次的“小事”中,像春雨渗入泥土一样,重新一点点浸润回柳湾乡的日常里。没有张扬,没有喧嚣,只有日复一日的具体和坚持。

他坐在民政办的旧椅子上,窗外煤灰依旧,表格如山。但他知道,自己正在重新学习如何走路,如何在这最具体、最微末的“泥阶”上,踩下最坚实的脚印。这第一步,必须稳,必须沉,必须沾满最基层的泥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