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谈话之后的日子,仿佛被投入一颗石子的深潭,表面涟漪渐渐平复,水下却暗流涌动,等待着下一次的激荡。周砥将郝科长那句“安心工作,不要受外界干扰”牢记在心,越发沉静下来,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扑在了柳湾乡灾后恢复和春季生产上。
他跑遍了每一个受灾的村落,查看水毁道路和农田的修复进度,协调种子、化肥、薄膜等农资的调运和分配,确保不误农时。他亲自盯着农技站,要求他们拿出切实可行的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新产品”,推广经过验证的老办法、土办法,虽然见效慢,但扎实可靠。
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田间地头,裤腿上常常沾着泥点,手里拿着那个磨破了边的笔记本,和 farmers 蹲在地头算账,听他们抱怨天气、价格、孩子的学费。他很少再在乡政府的会议室里高谈阔论,更多的是在现场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的难题。
这种沉默而扎实的耕耘,起初被一些人解读为“蛰伏”或“被磨平了棱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另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产生。那些原本对他敬而远之的村干部和普通百姓,发现这位年轻的周乡长并非想象中的“官老爷”或“麻烦精”,而是个真能蹲下来听你说话、帮你想法子的人。虽然他话不多,但答应的事,总能想办法落实。西山沟的泉水、王老五家新补种的果苗、几个村终于修通的机耕道……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信任,像春雨润物般,悄无声息地重新积累。这种信任不再源于对“狠角色”的畏惧,而是源于对“实干者”的认可。
乡政府内部的氛围也随之发生着不易察觉的变化。孤立依旧存在,但那种刻意的、带着敌意的疏远渐渐淡了。农业站新任的站长(原副站长提拔,是个踏实肯干的技术干部)主动来找周砥汇报工作的次数明显增多;民政办的老吴依旧会给他泡浓茶,偶尔还会嘀咕几句“哪个村又有什么难处”的小道消息;甚至连一向圆滑的党政办主任,送文件来时笑容也真切了几分。
老陈乡长似乎也慢慢从那种紧绷和忌惮的状态中缓和过来。他依旧避免与周砥有工作之外的交流,但在班子会上,开始更有意识地听取周砥关于农业和民生方面的意见,有时甚至会点头认可。或许他也意识到,身边这个年轻人,虽然能惹事,但更能做事,在眼下百废待兴的关头,是一把不可或缺的快刀。
周砥清晰地感知着这些变化,但他依旧谨慎,不骄不躁,将所有心思都沉浸在具体的事务里。他明白,这是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一点点赢回的局面,比任何投机钻营都来得稳固。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关于他即将调动的传闻,却像地下的暗河,在某个小圈子里悄悄流淌。消息来源不明,版本各异,有的说他可能要调到县里某个局任副职,有的说可能去另一个更偏远的乡镇担任要职,甚至还有捕风捉影地说他可能被哪位县领导看中,要去担任秘书。
周砥对此一概不予理会,也严禁身边唯一知情的司机小杨和办公室人员议论。他知道,这些传闻要么是空穴来风,要么是有人故意放出的试探气球。在组织正式决定下达之前,任何猜测和躁动都是有害的。他牢记着郝科长的“安心工作”,将这视为又一次考验。
这天下午,周砥刚从大湾村查看完新引进的一批果苗长势回到办公室,党政办主任就敲门进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好奇和谨慎的表情。
“周乡长,刚接到县委办通知,明天上午,市委政研室有位副主任要下来调研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点名要到我们柳湾乡看看,尤其是西山沟村和大湾村。县里要求我们做好接待汇报准备。”
市委政研室?周砥心中微微一动。这个部门虽然不直接管人管钱,但贴近决策核心,其调研报告往往能直达市领导案头,影响力不容小觑。他们怎么会突然对一个偏远乡镇感兴趣?还点名要看西山沟和大湾?
“知道是哪位副主任吗?调研重点是什么?”周砥不动声色地问。
“说是姓李,李副主任。调研重点就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这些常规内容。”主任答道,又补充了一句,“通知里特意强调了,要轻车简从,不要搞形式主义,主要是实地看、随机听。”
“好,我知道了。按通知要求准备,实事求是,不搞虚的。汇报材料侧重做法和实效,数据要准,问题也不回避。”周砥吩咐道,心里却快速盘算起来。
这真的只是一次常规的随机调研吗?还是另有用意?联想到最近的传闻和郝科长那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他无法不将这次调研与自己可能面临的变动联系起来。这会不会是一次非正式的考察?
第二天上午,两辆普通公务车驶入柳湾乡。市委政研室李副主任四十多岁,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话不多,但观察得很仔细。陪同的只有县委办一位副主任和一名工作人员,果然很是低调。
周砥和老陈乡长陪同调研。在西山沟,李副主任重点看了饮水工程后续管理维护和如何带动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在大湾村,他深入果园,仔细询问了果树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合作社运行模式以及前期农资问题整顿后的情况,问得很细,甚至随机找了几位在地里干活的农民聊天,问他们的收入、对村干部和乡里工作的看法。
周砥负责主要汇报,他抛开事先准备的稿子,结合实地情况,如数家珍般地介绍,既讲成绩,也不避讳困难和挑战,比如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市场销售渠道单一等,思路清晰,数据扎实,提出的下一步想法也切合实际。
老陈乡长在一旁偶尔补充几句, mostly 是强调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李副主任听得认真,很少打断,只是偶尔追问一两个细节。他看周砥的眼神,带着一种专业的审视和探究。
调研结束后,在乡政府小会议室简单座谈。李副主任没有做长篇大论的指示,只是简单肯定了几句柳湾乡在艰难条件下做的探索和努力,尤其提到“基层同志能立足实际,敢于面对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子,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午饭安排在乡政府食堂吃工作餐。席间,李副主任很随意地问起周砥的经历,在哪读的大学,学什么专业,在柳湾乡工作了多久,感觉基层最大的难处在哪里等等。周砥一一作答,语气平和,内容实在。
送走调研组后,老陈乡长看着远去的车尾灯,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周砥,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汇报得不错。”
周砥回到办公室,独自坐了很久。这次调研,看似平常,却又处处透着不寻常。李副主任那些问题,那种审视的目光,绝不仅仅是出于政策研究的需求。
他走到窗前,看向远处起伏的山峦。静水流深。表面的平静之下,命运的航道似乎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方向。他感觉到,一股力量正在推着他,离开这片他倾注了心血、也曾历经风波的土地,走向一个更广阔、也更未知的舞台。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无论下一步走向何方,在柳湾乡的这段岁月,那些汗水、泥泞、挣扎与收获,都已深深融入他的骨血,成为他攀登下一级泥阶最坚实的底气。
他拿起桌上那份关于春季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方案,重新埋首其中。在命令正式下达之前,这里,依然是他战斗的阵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