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二人跟姜父分开,姜芷跟在沈氏身侧,母女二人穿梭在热闹的街巷中。
她是穿越而来的,在云雾村待久了还以为古代真是物资贫乏,缺衣短食,不如现代有那么多美食玩乐,但如此看来是她肤浅了。
桂花镇街边的铺子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姜芷抬眸,不只是铺子,还有街边的商贩,那瓜碗瓢盆或是针线笸箩,这些寻常家用的都是应有尽有。
自然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卖小吃的,刚出油锅的炸饼,外皮酥脆,香味扑鼻,引得许多孩童凑在一块。
“芷儿,咱们先到布铺去。你和你爹都许久不添置新衣裳了,如今咱们手头有了钱,你们合该穿得暖和些。”沈氏笑吟吟望着亭亭玉立的女儿,又是欣慰又是怜惜。
姜芷点了点头,那布铺前头支了个幌子,上头正写着“粗细布匹尽有”,这便是古代卖布的铺子了,这种规格不如镇上的绸缎庄,绸缎庄自然是绫罗绸缎,但能穿得起的人家不多。像他们庄户人家,只讲究夏天穿得凉快冬天穿得暖和便是了。
布铺不大,但里头整整齐齐摆放了许多粗细布匹,铺子里的伙计甫见了人,便堆着笑迎上来问:“娘子需要些什么?咱们这有新到的细布,还有耐穿的粗麻布,应有尽有。”
沈氏顺着他手指的麻布看去,见那布料还算扎实,她笑着道:“你爹整日在地里干活,这藏青色的粗布耐磨,开春给你爹做件新衣,他好多年没添置过衣裳了。”
姜芷点头,笑着打趣道:“还是娘最心疼爹了,爹见了一定欢喜,这一欢喜啊保准舍不得穿。”
沈氏听了这话满脸都是笑意,目光一转便落在角落里那卷淡绿色的棉布上,那布料薄软,做春衫也合适,正适合自家闺女了。
沈氏瞧在眼里,又添了那边粉色的细布,颜色也鲜亮的很,都是适合姑娘家穿的。
她望着姜芷和声道:“娘好久都没给你添置新衣了,你正是爱美的年纪,索性今天多买两匹,春衫和夏衫都做,等明年开了春就能穿,往后出门也体面一些。”
姜芷心里一暖,沈氏和姜父虽然老实,有时候可以说是懦弱无争,但他们对原主的爱胜过一切,原主是个幸福的小姑娘,有极好的爹爹和娘亲疼爱。
今日除了买布还需要添置些碗碟,沈氏跟布铺的伙计说了许久,好说歹说价钱才实惠了些,付了钱母女二人又赶着去杂货铺。
古代的杂货铺跟姜芷所生活的现代超市很像,现代是柴米油盐,古代也大差不差。各种日用品,或是碗碟陶罐都有,沈氏想着分家分的那些破的破,旧的旧,有些已经不能用了,所以她才想要挑拣便宜的。
杂货铺里更是热闹,都是人,沈氏仔细挑着碗碟,一面要顾及价钱,一面也要顾及东西实用。
姜芷在一旁陪着看,挑挑拣拣半晌,等需要的东西都凑齐了,姜芷眼角余光瞥见那油壶,想起分家的时候分的那个旧油壶,底下破了个小口子,她道:“娘,咱们买个新的吧。”
沈氏拿起油壶掂量了一下,最后零零碎碎挑了些东西,付了钱便要去办今日最后一桩要紧事了。
砖瓦摊再要往前走远些,店家正坐在门口,见着人来,起身招呼道:“二位是要盖屋子?”
“我家要修灶房,要买些砖块。”沈氏说着,指了指堆在一边的砖。
店家瞧了眼沈氏怀里的布料,又看了看姜芷,便报了价,沈氏盘算了一下,虽说砖块不便宜,但灶房是实实在在需要的,便说了实惠价钱。
她又特意嘱咐道:“送到云雾村东边的姜家,可莫要找错了人家。”
街边的摊贩叫卖声越来越大,卖肉的小摊前围着三三两两的人,更有孩童扯着家里大人袖子喊着吃肉。
姜芷看着这场景,这充满烟火气的街市啊,反倒有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如今既然分了家,接下来就是一家人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红火了,如此甚好。
沈氏和姜芷准备回村了,街上人头攒动,忽然听到两个妇人在高声议论,其中一位穿着青衣的妇人道:“说来也怪,这如意食肆在咱们镇上开了许多年了,说关就要关门了。昨儿我带着家里孩子去吃饭,看见店家在那摇头晃脑的叹气。”
另一个妇人却是一副了然于心的模样,她见怪不怪道:“以前如意食肆是红火,可这不是来了个吉祥食肆么?自从吉祥食肆开了,生意就一天不如一天。听说吉祥食肆的店家跟上头沾亲带故,不过也是如意食肆最近的厨子手艺不行,怨不得吉祥食肆。”
“我听如意食肆的伙计说,店家整日愁的很,说后厨几个师傅都不成。偏店家咽不下这口气,说打算把食肆先关了门,重新装修一番,等明年寻个好日子开张呢,我想着,要是能请到好厨子,说不定还能抢回些生意。”那妇人说着,往吉祥食肆的方向瞥了一眼。
姜芷心里一动,果然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她正谋划着能找个事做,补贴家用,这就是现成的了,不说山珍海味,跟现代大厨比肩,但是家常小菜和一些特色菜式她还是做得得心应手的,这点子在如今想来也够用了。
如今姜家分了家,爹娘虽然没明说,但她知道他们心里肯定还在愁生计,姜父今日还去搬货,前几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要是她能去如意食肆当厨娘,也能让爹娘少些操劳,一举几得。
正想着,沈氏拉了她一把,纳闷道:“芷儿,怎么一直心不在焉的?娘看见前面有卖菜种的,咱们过去看看。”
姜芷回过神,把心里的念头压了下去,跟着沈氏走到菜种摊前。沈氏挑了些菜种子,打算等开了春就种在院子的角落里。
路过吉祥食肆时,姜芷特意看了一眼,食肆门口挂着醒目的红灯笼,伙计穿着干净的衣裳,正殷勤地招呼客人,门口停着好几辆马车,一看就是生意兴隆。
而正对面的如意食肆,门口的灯笼都蒙灰了,门半开着,里面冷冷清清,食客不多,果然像那妇人说的一样。
姜芷想着,等回家就跟爹娘商量商量,要是他们同意,她就去如意食肆试试。
回到云雾村,时间正到午时,沈氏买的那些砖瓦都送到了,母女二人刚走到屋门口,就瞧见吴老太出来,见沈氏和姜芷手上都抱着布匹还有些杂货,不免皱着眉头。
“刚分了家就忙着买砖垒灶房,我瞧着老二家的你是越来越不会过日子了。你别以为有里正来撑腰,就能咋样了,我告诉你,往后你和老二每个月给我的孝敬钱一分都不能少。”
姜芷抬眸,吴老太还跟着一脸不高兴的许氏,这婆媳俩昨天生了一肚子气正愁没地方撒。
许氏撇了撇嘴道:“我说二嫂可真会过日子啊,咋从前看不出来,刚分了家手里有了钱就买这买那,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家发了大财呢。可怜二哥成日在外搬货,倒让你们母女俩挥霍。”
沈氏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姜芷可不惯着她们,拔高音量道:“这分了家,我家垒灶房也碍不着三婶娘的事吧?三婶娘说话这么不客气,别是心里对里正大人有气,不敢当着面说,背地里嘀咕可不好。”
“你,你这个丫头片子牙尖嘴利的,真是没规矩。”许氏气得脸色变了变,没好气道。
吴老太帮着许氏道:“你这小孩子家家一点都不尊敬长辈,你娘就是分了家翅膀硬了,我告诉你们,别以为分了家就万事大吉了,你男人可是我生的,将来还得给我养老。”
姜芷也不生气,似笑非笑道:“奶,这分了家,各过各的日子,我们垒个灶房没什么不成,花的是我们该得的那份。但我怎么记着,分家的时候,您说跟着三房过,三房会给您养老的,咋现在又扯着我爹说呢?”
“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吴老太瞪着姜芷,“要不是你在里正跟前胡说八道,咱家能闹成现在这样?现在倒好,你家得了好处,你就开始不把长辈放眼里了。”
许氏也跟着附和道:“娘说的是,你看你们分了四贯钱,还有那么多粮食,心里得意坏了吧。可怜我家元宝还小,往后还要上学,到时候娶媳妇都要花钱,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沈氏实在忍不住了,对吴老太和许氏道:“娘,二弟妹,我买这些砖块是花了钱,但也是为了往后过日子方便。分家的时候,我们分到的东西都是该得的,里正也说了,要按出力多少分,芷儿他爹为这个家做了多少,您心里清楚。”
“我清楚什么?我只知道你们现在眼里只有钱,没有我这个娘。”吴老太说着,就开始抹眼泪,“我真是命苦啊,老头子走得早,好不容易把三个儿子拉扯大,现在分了家,不孝子和儿媳就开始嫌弃我了。”
许氏赶紧上前扶着吴老太,帮腔道:“娘,您别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值当。二嫂和二哥不孝敬你,还有我和老三呢,您放心。”
姜芷没理会许氏,走到沈氏身边,帮她把布料放进屋里。沈氏叹了口气:“芷儿,别跟你奶顶嘴了,她这人从来认不清的,怎么说也没用了。”
姜芷点点头,多说只是白费口舌,心里却想着,往后跟吴老太和三房少些来往,省得惹一身麻烦。
到下午,姜父从镇上回来,听说家里发生的事他啥话都没说,没歇一会就准备垒灶房了,沈氏去井边打水,打算和泥,姜芷则帮忙把砖块摆齐整。
一家三口分工明确,虽然累,但脸上都带着笑容。
姜芷一边摆砖块,一边想起在镇上听到的关于如意食肆的事,心里盘算着,等灶房垒好了,她就跟爹娘好好说说。
等到天黑了,灶房垒了大半,沈氏煮了一锅粟米粥还有粟米饼,难得炒了一盘菜,还有腌的萝卜,虽然菜不丰盛,但比从前没分家时要好得多。
一家三口吃得格外香甜,姜父脸上露出了笑容道:“往后我多去镇上做活,争取下个月再买些肉,过年就不用愁了。”
沈氏点点头:“你也别太累了,身体要紧。”
吃完晚饭,姜父又去院子里忙活了一会儿,把垒灶房的地方再平整了一下,明日再接着干,这才回屋休息。
沈氏还坐在油灯下,开始缝补姜父的旧衣裳,姜芷则坐在一旁,帮她穿针引线。
姜芷看着沈氏认真的模样,轻声说:“娘,我有个想法想跟你说。今天在镇上,不是听到有人说如意食肆翻年就招厨娘么?我想试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七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