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龙凤胎办完百天宴,余苒就开始享受假期了。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好带。回了老家,余苒也鼓励老爸多出去走走,不要老窝在家里。
这天,老柳收到了驾校的召唤,到驾校帮着检修车辆去了。老爸故地重游,应车间主任的邀请去了机械厂。余苒推着婴儿车去找老妈,在四合院的门口儿正好看到老妈和一个中年妇女聊天,再细看这人,余苒还真认识。是老妈原来的同事王玉敏,比老妈小个十来岁。不过,现在看面相和老妈差不多,说比老妈年纪还大估计都有人信。
“玉敏姨,没想到在这儿看到您,您过的挺好的?”余苒上前和王玉敏打招呼。
“我挺好的。苒苒啊,好长时间没见到你了。这是你的两个孩子?长的真好。你妈说你生了龙凤胎,儿女双全,你真是好命!”王玉敏笑着和余苒说话。
余苒和老妈邀请王玉敏到家里坐坐,王玉敏说还有事儿拒绝了。娘俩儿推着婴儿车进了门。“跃跃没在家?”余苒问老妈。
“说要买什么书,你哥带他出去了。”
“妈,我玉敏姨还上班吗?”
“我们原来上班的那个食品站前两年关门了。我那会儿为了哄跃跃提前两年退休了,现在每月拿退休金算是不错的了。其他那些同事,还不到退休的年纪,得自己找活儿干,到退休的年龄了才能拿退休金。这几年的日子不好过。养育孩子、赡养老人哪样不得花钱。每个月发的那点儿基本工资哪儿够啊,可不得想着法儿的挣钱。”老妈感叹生活的不易。
“我玉敏姨现在干什么呢?”
“她爱人原来是土产公司的,有点儿关系,两人就进了点儿货,追着赶大集摆摊儿就为了多挣点儿贴补家用。她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正是用钱的时候。要是以后考上大学,花的钱会更多。”
“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再没有订单没活儿干,下岗的会越来越多。”余苒说了句,又转移话题,“妈,您也提醒着点儿我哥,珍惜他那份工作。他是公务员,以前学历要求不高,以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他那个工作还挺容易犯错误,您得经常提醒他不要因小失大。人家对他好,送他点儿东西,给点儿小恩小惠,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他现在有钱花有房住,得知足。真受贿了,可就得进大墙里头踩缝纫机了。真那样了,以后跃跃考学、找工作都得受影响。”
余苒这一席话把老妈吓着了。平时余鸣拿回家点儿东西,她还挺高兴的。要是为了这些东西,影响到儿子的工作、孙子的前程,她坚决不能要。“以后我多提醒他。”
躺在婴儿车里的两个孩子见妈妈和姥姥说个没完,早就不耐烦了,挥着小手啊啊地抗议。
“知道了,小行、小语乖啊,妈妈给你们弄水喝。”余苒去卫生间洗了手,从婴儿车里拿下他们的奶瓶,里边装的是兑了水的水果汁。两个小家伙迫不及待地接过来,咕咚咕咚地喝起来。
余苒从婴儿车下边的储物篮里拿出一大袋儿水果,送到厨房。洗了桃子和草莓,做了一个果盘,端了进来。“妈,吃水果。”老妈拿过几个牙签插在上面,自己插了块儿水果吃了起来。余苒也吃了两块儿水果。
“苒苒,我前两天看见小华了。她就住在春暖小区,16号别墅,离小椿那套不远。旁边还跟着个小伙子,她说是她爱人,叫杨阔。小华结婚了?我怎么没听你哥念叨呢。”
“春节我爸过生日的时候,小华来了。说是见过家长了,五一结婚。四月份的时候,我还跟我爸念叨,想着她要是结婚,我就让老柳拉着我爸回来一趟。我爸给我二姑打电话,说没给送信儿。后来问到我哥,才知道我二叔二婶跟人家男方要两万块钱的彩礼,小华恼了,直接和杨阔领了证。现在还没有办婚礼。”
“怎么能这么办事呢?两万彩礼,也真敢开口……”老妈替小华抱不平。看余苒盯着她看,突然意识到什么,闭嘴不说了。
“当初您还说我给了我哥五万块呢,您可比我二叔二婶敢开口多了,好几倍呢。”余苒幽幽的说。
“我那会儿不是钻牛角尖了吗,以后不会了。你们哥俩儿好好相处,我不瞎掺和了。”
没想到老妈还有承认错误的一天。余苒也释然了,自己亲妈,自己又没有办法选择,只能接受,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
告别老妈,推着龙凤胎回了家。余苒想起了忙于生计的王玉敏,以及改革阵痛期的千千万万个下岗工人,想起刘老师唱的那首《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辛辛苦苦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期待的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余苒突然就来了灵感,想写一部以下岗工人为主题的小说,书名就定为《从头再来》。小说的第一部分是阵痛期。故事的发生地余苒选了辽省沈市这个老工业基地。故事的主人公是对四十出头的夫妻,丈夫魏国安,是沈市机械厂有名的多面手(曾做过电工、油漆工、电焊工),车间主任,省劳模。妻子于心蕊是纺织厂的厂办主任,厂里的先进工作者。两个孩子,老大魏子浩是个男孩,正读高一。老二魏紫薇是个女孩,读初一。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八十年代中期,华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全国上下都在经历改革的阵痛。几年时间,魏国安夫妻先后下了岗。昔日的铁饭碗成了泥饭碗,还打破了。昨天所有的荣誉都变成了遥远的回忆。
魏家有三兄弟,魏国安是老大,电焊工。魏国栋是老二,在家具厂做木工,厂子经营不善,关门了。妻子李艳艳跟大嫂是同事,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老三魏国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和妻子罗莉是大学同学,两人在市一中教书,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他们是三家中唯一没有受到波及的幸运儿。只是两人都是家里的老小,从小就被哥哥姐姐让着、老人宠着,没有同情心,事事要拔尖儿,看不上哥哥嫂子这样的大老粗,认为他们被时代淘汰是必然的。
第二部分创业期。下岗了怎么办?自怨自艾吗?孩子要上学,一家人要吃饭,真的没时间去自怨自艾,只能咬紧牙关从头再来。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孩子、父母那期待的眼神。厨艺不错的于心蕊拉上弟妹李艳艳去中小学的门口摆摊卖早点,肉包、菜包、红豆粥、小米粥,油条、豆浆、豆腐脑。味道不错,价格也能接受,妯娌俩儿很快吸引了一批美食爱好者、回头客。魏国安兄弟俩也上街找活干,开始是什么活儿都接,后来发现房屋装修很有发展前景,两人掌握的技术也能派上用场。两人加入了一个装修队,从小工做起,了解其中的各种门道。
万幸双方父母都是退休的工人,有自己的一份收入。在子女陷入困境时尽自己所能拉孩子一把。孩子忙于生计时,为孙子孙女提供热乎的饭菜、家里的洗洗刷刷也接了过来。魏家父母为此还要时不时地忍受三儿媳的酸言酸语。终于有一天,魏父魏母忍无可忍,痛斥魏老三:“你小时候你两个哥哥是怎么对你的?你都上大学了,你大哥二哥还时不时地给你零花钱呢。现在他们遇到难处了,你就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哥哥?你们要是这样,我就去找你们一中的校长去评评理。你这样的老师不适合教书育人,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一点儿人味儿都没有。”一番训斥,老三两口子老实了,又在心里埋怨老两口太偏心。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于心蕊、李艳艳的街头小摊变成了中小学校门口的两个小饭馆,还招了下岗的小姐妹做饭店的厨师、服务员。魏国安、魏国栋哥俩也掌握了装修的门道,拉了一支十多人的装修队伍开始对外营业。
写作过程中,余苒还注意了东北方言的表达。有张芸这个做了四年室友的东北人,宿舍里的四个人都被张芸同化了,一张嘴就一口大碴子味儿。余苒这个宿舍住的少的都没有少受影响,毕业了分开了才慢慢恢复正常。东北人的幽默、苦中作乐的精神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这两部分余苒忙了两个星期,写了小二十万字,都是利用空间的时间差完成的。觉得自己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余苒的心情大好。抱着双胞胎逗他们两个说话。两个孩子真的很乖,余苒忙的时候,都是两个孩子自己玩儿,或者是和几只宠物互动。
求收藏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0章 开写《从头再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