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二,小余老师的选修课时间。课堂人数好像又多了点儿。“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继续讲唐诗。我们知道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今天我们来了解下盛唐时期的几位大诗人。谁能来说一下,有哪几位大诗人?”
这个问题不难,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
“对的,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对这些大诗人的作品我想大家是耳熟能详,甚至有些是儿时的启蒙读物。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温习下他们的作品。我们先从李白开始。光这样背好像也没多大意思,老师给加点儿彩头。咱们这个阶梯教室的座位分成三个部分,那就按座位分成三组,一组一首诗,轮着来,哪一组说不出来了,就算输。大家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纷纷答“明白了!”
“至于彩头是什么,老师还没有想好,你们可以提建议,当然也得是老师能力范围内的。现在我们从靠窗户这组,也就是第一组开始。”
坐前排的一个男生站了起来,大声背诵: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间组,也是第二组,一个女生边起身边背诵了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靠门的一组,第三组,一个女生起来背了《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此循环五次,进入白热化,最后是很考验唐诗功底的《将进酒》、《蜀道难》,小比赛结束,获胜者是中间组第二组。
余苒宣布了比赛的获胜者,顺便建议以后大家固定座位,以后还会有类似的比赛,最后大家的课堂表现算作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课间给每个组发了张白纸,让大家按座位写上姓名学号。
然后把《望庐山瀑布》写在了黑板上,带着大家分析:“日照香炉生紫烟,这里的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紫烟呢,应该是物理上因日光折射水雾而产生的瑞利散射,文化上与道教的紫气祥瑞相合。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就将动态转化为静态。飞流直下三千尺,当然这是夸张,不是写实。庐山瀑布最高155米。唐代一尺约等于30cm。三千尺约等于900米。这是以空间拉伸来强化视觉冲击。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个比喻,而且是宇宙级别的神比喻,将瀑布比作银河倾泻。”
余苒的问题又来了:“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下这首诗,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有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我觉得这首诗很有美感。”
“对,这首诗具有四维动态美学的特色。这四维包括光色、形态、声响、通感四个部分。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她们是怎么在诗里体现的?”
经过余苒的讲解,这个问题不难。最后余苒总结:“这首诗以物理学现象为基、道教哲学为翼、盛唐精神为魂,区区28个字完成从分子运动(水雾)到宇宙尺度(银河)的N个数量级跨越。这想象力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巅峰。”
剩下的时间余苒又带着学生们对《将进酒》进行了深度解析,结合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情感内核及思想矛盾四个维度展开:
1. 创作背景:政治失意与酒中涅槃。此诗大概的创作时间是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八年后,与友人岑勋、元丹丘聚于嵩山颍阳山居宴饮时所作。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因权贵谗毁被排挤出长安,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诗中“万古愁”即是对此郁结的爆发。社会背景:盛唐表面繁荣下暗藏危机:玄宗沉溺享乐,李林甫专权,土地兼并激化矛盾。诗中“钟鼓馔玉不足贵”暗讽权贵奢靡,“古来圣贤皆寂寞”影射人才遭弃的时弊。
2. 艺术特色:浪漫主义的巅峰表达。
首先结构设计:大河奔流式的情绪脉络。大开大阖的起势:以两组“君不见”排比开篇,空间(黄河之水)与时间(朝暮白发)的夸张对比,形成“巨人式感伤”,奠定悲壮基调。
三重情绪转折:悲(人生短暂)→狂(纵酒欢歌)→愤(圣贤寂寞)→放(典马换酒),如江潮跌宕,终汇于“万古愁”。
其次,语言技法:数字夸张与节奏变奏。巨额数字强化豪情:“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等,以经济与物质的无限挥霍,反衬精神自由的不可估量。
句式参差突破格律:七言为主,穿插三言(“岑夫子,丹丘生”)、五言(“与君歌一曲”),形成劝酒现场的急促感,宛如醉语倾泻。
3. 情感内核:自信与绝望的悖论共生。
首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盛唐宣言。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则暗藏入世雄心。其次,酒神精神对抗政治幻灭。以“长醉不复醒”逃避现实,借曹植(陈王)典故自喻才高见弃,用狂饮消解“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结尾“呼儿换美酒”的戏剧性场景,以客凌主的任性姿态,凸显诗人在酒中重建尊严的企图。
4. 思想矛盾:盛唐精神的最后辉煌。首先是个体觉醒与体制压迫的撕裂。李白将“自我”置于历史中心(“惟有饮者留其名”),却因拒绝依附权贵而沦为边缘。这种“入世不得,出世不甘”的挣扎,成为盛唐知识分子集体困境的缩影。其次,酒的双重隐喻:既是解药也是毒药。酒既是反抗工具(“钟鼓馔玉不足贵”),亦是精神麻醉剂(“但愿长醉”)。最终“愁”字揭示狂欢虚妄——酒可销一时之郁,难解制度性“万古愁”。
这一分析就用了二十分钟。最后得出的结论:《将进酒》以酒为矛、诗为盾,在狂放中完成了对时代与自我的双重叩问。是盛唐悲歌的永恒回响。
余苒最后的结束语:“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岁月更迭,但经典流传。作为华夏人,我们更应该了解、学习华夏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同学们鼓掌表示赞同。
余苒微微一笑:“大家的作业是尝试着分析李白的一首诗。另外,我们下周讲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请大家课下做好准备。”选修课老师还留作业了,又有同学发出抗议声。
余苒抬起手腕看时间,“离下课还有五分钟,大家有没有问题问老师?”
下边立刻热闹起来,胆大的同学站起来:“老师,您是不是也写小说?您的笔名是不是千家雨?”
看起来上完课这帮学生也没闲着啊!该来的总会来。余苒点头称是。
“啊啊啊!”教室里啊声一片,还时不时地夹杂着“我草我草”的感叹。余苒拍拍手,“大家表达激动的感叹词太贫乏了,确实要加强古诗词的学习。”又是一片掌声。
又有同学站起来,“老师,您不是说小组竞赛的胜利者要有个彩头吗,彩头就是您的亲笔签名,怎么样?同学们,这个建议行不行啊?”
“行!太行啦!”
“可以。”余苒也同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