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鬲来到禹王宫后,见正殿之内群臣肃立,目光炯炯,他环视一圈,面上并无诧异之色。
“而今两国正值开战之际,禹国却派使者前来,意欲何为?”
“外臣今来,是为陛下千秋大业和黎民众生着想。陛下心肠坦率,胸怀宽广,爱才之心四海皆知,然而,有一人却巧言令色迷惑了陛下,此人工于心计,其外表如同美玉,内里实藏锋棘,此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蛊惑陛下,借虚妄之事破坏两国关系,挑起战火,岂非古今最至毒至恶之人?”
“使者所言之人,究竟是何人?”
“乃是原靳国使者,现仪国大夫重子由。”
闻言,靳王叹了口气,说道:“此人被困仪国,已是难挨,何故扯起他来了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商鬲大笑,惹来众臣疑惑。
“使者笑什么?”
“我笑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看清此人的真面目,我笑陛下错信了这等不忠不义之臣,我更笑在不久将来仪国铁骑将踏破漆阳,我笑这疆土之上遍地狼烟,笑黎民百姓化为蚀骨!”
“你——大胆,给我拿下!”
商鬲拂了拂袖子,沉声问道:“陛下莫非是忘了断臂之辱?”
“重子由此人,极重孝道,外臣已探到早在入宫之前,他便命人秘密将两母送至仪国,可这远远不够,陛下难道就不好奇,一个酸儒文士,哪来的这么多钱收买大臣?”
“可见他早与人串通,故意施以奸计,让陛下与我禹国先打起来,仪国好坐收渔利,休养生息,陛下若不信外臣的串通之言,可问问当初的进言之人。”
靳王看向陆翕,陆翕不言,略显心虚的动了动眉毛,靳王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接着便看向商鬲。
“照使者所言,重彰对朕心怀忿恨,是故意为之…纵然如此,他所言也不无道理。”
商鬲愣了一下,似有些不解。
“先父在时,曾百般叮嘱于朕,莫忘了当初的草丘之辱,难道光凭使者几句挑拨之言,便想让朕下令退兵吗?”
“陛下,可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自然知晓。”
“仪王之心,豺狼也,他已夺了徐国之地,却仍是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若我国覆灭,陛下之国必为其俎上之肉,岂能独存?唇亡齿寒,此理昭然,望陛下念及黎民安危,释前嫌而谋久安,复修盟好,共抗仪国!”
“…………”靳王抬眼看去,似在踌躇。
“陛下,《管子·霸言》中有一句,‘知者善谋,不如当时’,可见明者不困于故常,智者不拘于旧法,随势而转,因机而变,方为至明至智者。陛下乃一代明君,胸怀四海,心系百姓,只需考量一番,便明白臣之所言皆出自肺腑,绝无虚妄。”
靳王沉默许久,才道:“众臣如何看待?”
“臣以为……”
诃昌沉思片刻,拱手说道:“后仓之战旷日之久,仍未分出胜负,若再耗下去,怕是于民生不利。”
“晋公怎么看?”
“此事…臣同意诃太傅的看法。”
“陆卿,你说。”
“臣以为,后仓之战已近两年,大军所到之处,物踊腾粜,斗米千钱,长此以往,百姓怨声载道,于陛下圣名和国家安稳都极为不利。”
靳王思忖片刻,说道:“使者所言纵然有理,然仪国而今并无兵发之意,这样吧,如今南国尚在,使者若能说动南王,以三国之力共抗仪国,朕也未尝不能退兵。”
“使者可有信心?”
“自然,陛下放心,一月之内,定有佳音。”
商鬲与靳王约定时日之后,便动身往南国赶去。
大殿之中,南王面色尴尬,相邦尹世安瞥向商鬲,已明白了他的来意。
“陛下不念我禹国在南国危难之时借十万兵马助陛下平乱,也该念张掖之战陛下浑水摸鱼我王未追究之恩,而今仪国攻势凶猛,待禹国覆灭后,灭南国不过弹指之间。”
“仪王心狠,素无仁义,纵有盟约在前,也未必不会发动战乱,而禹国就不一样了,我王仁爱宽厚,体恤众生,时常盼望与陛下心照神交,与南国永结盟好,禹国势大,必会相助南国,而仪国势大,必会溃灭南国,况且……”
商鬲抚须而笑,神态怡然。
“况且什么?”南王眉头紧锁。
“况且靳王已答应与我禹国联合,共抗仪国,陛下铭记旧情,自然可以轻视我一使者之言,然而…却不知靳国如何啊。”
“使者所言何意?”
“譬如同窗之友,亦只能各理其事,我禹国上下,皆能克己自守,至于靳国,则不可知也,同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两国之主呢?莫非我王要伸着脖子去瞧靳王每日所做之事?”
“使者所言…甚有道理。”
“陛下,老臣…”
尹世安上前一步,正欲开口,南王拂了拂手,说道:“相邦无须多言,朕意已决。”
“望使者将朕之言一一告知禹王,南王上下,今后必定与靳禹二国同心协力,共抗仪国!”
“陛下肺腑之言,外臣自然如实相告。”
商鬲将文书带回之后,靳王未曾犹豫,当即下令退兵后仓,并写下盟书,以璋为信,分开符节,各执其一,如此,靳、禹、南三国结成同盟。
一时间,局势大变,仪国不得已派遣使臣,应允退兵。
太和丞相府前,李玮气喘吁吁的走了过来,见萧玉悲神情疑惑,便叹道:“好大的阵势,吓坏老夫了!”
萧玉悲正想发问,李玮身侧的傅阙美摇了摇头,他扯住萧玉悲的衣袖,将他带到一旁,随即轻声言道:“不好了,出大事了。”
“怎么了?”
“逐野跟陛下大吵一架,然后……”
傅阙美微微向下一瞥,又将声音压低几分,才道:“他撂下一句话‘请陛下允臣回封地暂居’便走了,现如今已动身往湳堤去了。”
“当真?”
“怎的不真?兄长,为今之计,恐怕……”
李玮挤入两人中间,拍手叹道:“这可如何是好…”
片刻后,越临与荀漷两人纷纷来此,萧玉悲见两人神情,便知两人是觐见之后而来。
几人对坐堂中,正商量对策之际,忽闻仆役通传。
“来者是何人?”
“是重彰重大夫。”
“哦?他从禹国回来了?!快迎进来。”
重彰入内后,理了理衣袖,问道:“诸位为何如此神情?”
“子由此去,境况如何?”
“尚能应对。”
重彰抿了口茶,继续道:“昔年罘国遭五国来犯,尚且不惧,而今诸位又何必先生怯意呢?依我观之,禹国刚经战事,急需休养,靳王摇摆不定,最是多疑,至于南王,畏首畏尾,乃是一只图苟安之辈,纵然结成同盟,又何足挂齿?”
“子由已有应对之策?”李玮问道。
“大人可知禹国为何将懋岭之地拱手相让?”重彰抬起眼帘,微微一笑。
“这……”
“一是惧怕,二是休整,三是离间。禹国若不惧,以三国之力难道不能撼动我仪国分毫?其次,征战已久,损兵折将,云将军带兵之道与玉将军大相径庭,每至一处,必以断粮为先,虽不曾伤害妇孺,然其杀伐果断,从不留情,禹国损失之大,难计其数,唯一能与之抗衡只有司绣,而司绣被困后仓,其统兵之能,与狄昴旗鼓相当,势均力敌,长此以往,只会徒增伤亡,故而,需得将司绣召回以安民心,巩固城防。”
“其三,便是离间之计,云将军伯父身亡,实乃可惜,此事关乎人情,确实不好为之。”
李玮点了点头,拉着他的胳膊问道:“子由智谋过人,想必已有妙计。”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实,世间万事就如打仗一般,打仗讲究排兵布阵,用人之道,世事也是如此,弥漫烽烟的是战场,隐匿无声的也是战场,彰回来的时候,见路边老者交头接耳,孩童欢笑不止,便想出一条计策。”
重彰看向门外,轻声说道:“可召来四方文士,将我国上下一片和乐,兵强马壮的景象一一传出,纵然此言为虚,也能瞒过一时,好为我国争取时机,休养生息。”
闻言,荀漷笑道:“听闻重大夫有言‘我王仁厚备至,德被四海’,重大夫不愧是我大仪的社稷之臣,不仅智计百出,且忠心耿耿,真让老夫敬佩啊。”
萧玉悲瞥向荀漷,知晓他素爱玩笑,便附和了一句:“子由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对了,听闻此番出使,子由是毛遂自荐?”
“…………”傅阙美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知戒恐怕还不知道吧,重大夫刚得到消息,便火急火燎的呈上折子,请求面见陛下,如此忠直,岂是你我能比的?”
“哦哦,原是如此,倒是悲孤陋寡闻了,子由如此高风,悲自愧不如啊。”
“兄长切莫如此,弟…弟亦心中惭愧……”
说罢,越临佯装悲戚,掩面不能。
“…………”
重彰抿了抿嘴,垂下眼帘,良久未言。
“彰忽觉身体不适,诸位请便,彰先行一步。”
“诶?子由何必匆匆而去?方才不过玩笑而已,坐,坐。”
说罢,荀漷拉着他坐了回去。
“子由?”
李玮拍了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个橘子。
“…………”
重彰咳了一声,将橘子塞入袖中,继续道:“为今之计,还需防备南国才是,我料定禹国不敢轻易来犯,必定施压于南国,南国派兵,必从菢莱之地进发,兵分三路,分别袭击囱祍、泙湖、镬崖三地,三地若破,则张掖郡必失,张掖郡失,则密郡难守。”
“兵法之道,我不如诸位,还望诸位尽早思虑对策,若闻风声,便派遣一良将应对。”
听他所言,荀漷摸了摸下巴,叹了口气。
“大人何故叹息?”越临问道。
“老夫的两个儿子,虽文武兼备,性格却是大相径庭。陛下曾与老夫提过,让二子一同出征,也好相互照应,可是兵法之事,若不能同心协力,脾性相合,则对战事不利,后患无穷啊。”
李玮揉了揉眉心,一脸无奈,啧啧叹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你叹什么?”荀漷略显不解。
“我与荀府只有一墙之隔,你那两个儿子不是打到你家就是打到我家,好不烦人呐!还有仪之那个毛头小子,小时脾气火爆,长大倒收敛了些,威宇和映晦倒是一点没变。”
“仪之?”
荀漷愣了一下,随即看向众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