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恒、郯齐双双殒命,乃天不佑也...为今之计,若不能赢这一战,我国将再无转圜之机。”
“将军,您千万不要过于伤怀,少将军和郯将军是为国而亡,死得其所啊。”
“………”
司绣握着书信,慢悠悠的向前走了几步,他背对着众人,脸上的光芒越来越暗,只有虚白的胡子迎着窗外吹来的冬风微微摇曳。
片刻后,他走向兵架,摸了摸自己的长刀,叹道:“老夫戎马半生,立下汗马功劳,夺得城池无数,纵然我今老矣,也绝不做那临阵怯战之人。”
他握着刀杆,力气越来越大,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过了一会,他挥袖正身,扬声说道:“命大军即日向庸关而去,步兵在前,车兵在中,骑兵在后,不得有乱。”
“是,谨遵将军之令!!”
司绣领军行至庸关之地时,与仪军交战数日之久,期间粮草不足,手下兵将也多有死伤,不得不在一短坡上暂时休养。
夕阳照在远处的大河上,司绣瞧了许久,他握着枪杆,算着时日,眼看春日将近,他疑惑的看向身旁将士。
“数月过去,为何靳军迟迟未到?”
“靳王来信说....怕是无力支援我军,故而...”
“前些时日不是说大军已至了吗?”
“是....谁曾想靳王听了大臣谏言,命大军中道折返,如今......”
司绣胸中愤懑,气血上涌,他看向身旁的将士,说道:“此番若不拼力死战,禹国将再无生机。”
“将军……”部下皱起眉头,忧心忡忡。
“求和...献地......我大禹何时竟沦落于此?”
半晌,司绣起身,摘下头盔,望向远方的城池。
“传我将令,拔寨起营,后撤三十里。”
部下点了点头,转身前去传令,夕阳的余晖逐渐散去,阵阵晚风吹来,司绣依旧站在坡上,不知在看着什么。
夜里,探子将消息传入仪军营中,众将围聚帐中,议论不休。
“司绣老儿前些日子龟缩不出,刚一出来又打了败仗,莫不是怕了?”
“茳莱至庸关处皆为平地,老贼就算要设埋伏,又该设于何处?”
“依我看,老贼是被打怕了吧,如此也好,知难而退,或许还能留一条老命苟活人世。”
玉子骁背对兵将,沉思片刻,回头望向黝黑的帐外。
过了一会,他坐了下来,缓缓说道:“司绣并非无能之辈,眼下援军未至,他自觉无路,故而用计想引我军懈怠。”
“将军是说,此乃司绣老儿的诱敌之计?”
玉子骁点了点头,言道:“他撤军之举,意在麻痹我军,若我料的没错,司绣军中粮草已然不足,此番动兵,一是休养生息,等待粮草,二是借此让我军放松警惕,一旦我军卸下防备,松散倦怠,他则必趁势率兵袭营,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
李校尉点了点头,说道:“既如此,将军,那我等何不趁此机会,杀奔茳莱?”
玉子骁沉默片刻,随即命裨将军率四万人攻打茳莱,其余人则随他一同追击司绣,司绣若败,必往巫峡而去,待过了巫峡,或是直奔邲水县,或是往崤行郡而去,手下兵将闻言,便问他是否要往平原郡传一文书。
玉子骁摇了摇头,随即便令手下兵将退去。
次日,大军于辰时出发。
仪军杀至茳莱郡时,百姓见状无不惊慌奔逃。老妇抱着尚在啼哭的孩子,做买卖的则背着行李撒腿窜逃,腿脚不便的老人则跟在人群后头,推着木车慢慢往前。
见状,将士们纷纷不解。
“我跟将军这么久,也没见过这副场面,这是怎么了?”
“都别跑!别跑——”
“将军有令,不杀害百姓,都站住,站住——”
见状,裨将军拍马将他拦下,说道:“让他们逃吧,你这么一喝,更无人敢听了。”
一老者抱着烙饼,颤颤巍巍的爬上船只,没过多久又被挤了下来,眼看船只越来越远,老者只能悠悠的往回走,见状,一将下马而行,来到老者面前,屈身请他上马。
老者愣了一下,随即瞪着眼睛,将怀里的烙饼狠狠的扔在他的脸上,自己则加快脚步向江岸跑去。
还未等那将走来,老者便扔了行李,苍茫的江水裹着些许砂石,水溅到老者脚边,让他只犹豫了片刻,便如同砂石一般滚入了江水之中。
江边的风缓缓吹来,玉子骁策马入城时,枪尖上的血尚未完全凝固,他来到江边时,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只,不觉是怅然还是悲戚,一时间竟说不出一句话。
春风已至,农田里出现了不少百姓的身影,他们的脸上多有愁态,自两国交战以来,禹国屡遭惨败,朝中下令征召壮年男子入军,二月以来,百姓听着远方传来的战报,情绪一日比一日消沉。
“依我看,早晚要向仪国求和。”
“求和又能怎样?懋岭都死了十万人了,谁还想上战场?”
“朝廷强行征兵,我们又能做什么?村头那家倒想把人藏起来,还不是被找到了,结果一家都下了狱。”
“唉,现在上战场就是个死,我看不如多屯点粮食藏于家中,免得仪军打来,那些别乡逃过来的饥民来抢咱们的粮食。”
“对对对,是该多屯点粮食,到时候就算逃难也不至于饿死啊。”
百姓们议论许久,不知不觉便到了煮饭的时候,远处炊烟袅袅,似有歌声,大约是哪家的孩子在唱歌谣,坐在树旁的老者笑眯眯的问孩子在唱什么,孩子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说唱的是禹国的山神。
“山神好啊.....山神会庇佑每个人,禹国也会越来越好,大王....大王是不是在邙山祭祀呢...”
“老夫,您说的应该是禹先王吧,现在的大王不在邙山祭祀。”
“哦.....哦.....禹先王,禹先王......”
一阵山风吹来,隐没了两人的声音,几片叶子从树上刮下,落在了老者的手旁。
四月的禹王宫中,泛着阵阵凉意,自入了春,禹王的身子一日比一日差,而今只能缩在榻上,整个人瘦骨嶙峋,面上苍白。
“以诸位爱卿之意,此时…此时该当如何?”
“陛下,如今我大禹处境危机,三地皆有敌军来犯,郯奇、司温等一众大将皆已殒命,司将军率兵至崤行郡后,遭到平原、马牧两地之兵夹击,境况实属危急,如此再耗下去,无异于雪上加霜。”岺夅说道。
“国相怎么看?”禹王眼皮无力的眨了眨,他深吸了一口气,抬眼看向司诩。
司诩垂眸,拱手道:“陛下,以臣之见,此时确是不宜再战,眼下我国急需休养,不如派遣使臣往仪国商议求和,先平息战事,再筹划将来。”
“只怕是…只怕是萧青不肯…”禹王叹道。
司诩眸光微动,说道:“此时求和,时机最为恰当。臣已听闻,靳王趁我国与仪国交战之际,派出四十万大军杀奔峪郡,仪王得知,必然撤军抗衡靳国,那时我国遣使求和,仪王还会固执己见吗?”
“靳王卑鄙,屡次背弃盟约,此次求和,当以结盟为重,只要说服仪王与我国联手抗靳,我国则能借此休养,平息动荡,陛下当忍一时之辱,为图大业着想。”
禹王听后,撑起身子,轻声问道:“依国相之言,该派何人出使?”
“商鬲可为使。”司诩说道。
“那便下诏,命商鬲为使。”
不过多时,禹王坐了起来,喘息片刻后,他抬手命众臣退去,司诩也正欲离去,禹王却命他留下。
司诩跪在榻前,侧耳倾听。
“朕…朕自知时日无多,放眼朝堂,所托之人唯有国相,卿随朕多年,所做之事,皆是为朕着想,待朕死后,卿务必要扶持太子,稳固山河……”
“陛下龙体康健,切勿忧心,此时当以保养龙体为重。”司诩道。
禹王摇了摇头,说道:“朕近日总在做梦,梦到先王指着朕的鼻子唾骂,先王是否在骂朕没有看好他留下的江山…是否在指责朕不是一个出众的帝王?”
“朕若归于九泉之下,见到先王,又该是如何的景象?”
“陛下多思了,天意岂是人力能与之抗衡的?陛下宽仁爱物,心怀慈悲,先王见了自然会感到欣慰。”司诩说道。
禹王笑了一下,未再复言,司诩退下之时,视线若有若无的瞥向内室中的一个木盒,却也只瞧了一眼,他便离开了大殿,乘车往国相府而去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