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就是夸《诗经》的内容健康,思想纯正,合乎礼义,符合周朝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
这句话同时也反映了孔老夫子的文学观——诗教,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
和同属轴心时代的柏拉图虽然出发点不同,一个是从人心教化层面考虑,一个从社会管理角度分析,但两人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
统治者必须掌握文学这把软兵器,引导人民向善,主导社会风气。
道理很对,可惜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夫子不懂得最终解释权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要断章取义。”这句话,往往节选自《不要断章取义》这本书。
但众所不周知,有个冷知识。
断章取义这个成语的出处,和《诗经》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是王公大臣都要熟练掌握的外交辞令,两国交流时往往会引用其中的某一句,以诗言志。
《左传》里记载,齐国有个卢氏的勇士,老婆氏庄,就有人问他:“同宗不联姻,你俩都是姜姓的后裔,为什么你要娶她呢?”
这人就回答说:“我老丈人都不回避,我回避什么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篇某章某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要求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竟然还有我的事?
左丘明惊讶。
听后世人昨天大谈文学自觉,本以为自己的《左传》秉笔直书,为记史告诫后人而做,不符合后世人习书的品味,没想到会突然被提到。
有些意外,但也有些好奇,后世人的读书氛围是什么样。
也许比百家争鸣更热闹?
【为学生解诗时也常常根据教学需要断章取义的孔子,大概也想不到,有人把断章取义的玩法开发出了新花样。
一个教书的小老头断章取义,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当一个统治者要断章取义的时候,他想要的可就不止这些了。
统治阶级更想要的是,筛选出孔子话里符合自己思想利益的部分,再揉吧揉吧掺进去一些自己的小心思“教化”百姓。
于是,当当当当!
全新的、更符合皇帝宝宝们体质的儒教学说,堂堂登场了!
孔圣人说要重视诗教,重视民声,朕做到了啊!
给百姓们宣扬天地君亲师、感谢皇帝、感谢父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思想,他们学得可好了!
个个都夸朕英明神武,就算朕是个重色轻国、骄奢淫逸、人菜瘾大非要御驾亲征被俘的昏君废物,他们也不敢说半句朕的不是。
只能捏着鼻子说是红颜祸国、奸臣当道,反正不是陛下的错,我们陛下是我见过的最单纯善良的男孩子!冰清玉洁!一定是被坏人蒙蔽了。
啧!
咋滴了?
你家陛下是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神仙啊?不沾半点因果报应,先天无罪圣体,纯洁如稚子?
噫!
是孔子本人来了都要怒骂一声“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啊潮巴”的洗脑发言。
只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改儒学数百年。
回头一看不识书,细看方知要吃人。】
妖言惑众!
有不少人尤其是宋明以来的人,因为杨星宇一个女子自称“朕”引起强烈不适,接着又很快被她后面的明嘲暗讽气到几欲呕血。
但杨星宇比他们还气,具体表现在她把手里的鼠标摁得咔咔响。
想起自己曾经刷到过的为李隆基、杨广、朱祁镇等人辩解的发言,杨星宇越说越气,恨不得指着某些人的脸骂要点脸吧。
这回轮到施耐庵不咸不淡地饮了口酒,心想哪里是臣子看不破,分明是不敢说出来真相,乱自上作罢了。
【难怪鲁迅说是儒教吃人,难怪五四时说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被人嚷着要救出来的孔子本人,倒没有杨星宇那样气愤。
他拿着竹简站在月光下,已经听了有一会儿了。
从杨星宇讲起《诗》开始,孔子就站在那里,想要听一听后世人是如何理解《诗》的。
不曾想先听到的,是后世人对自己的有意曲解。
生气?
自然是有的。
宰予问他守孝三年是不是太长了浪费时间不如改成一年,就足以让他生气,骂他“予之不仁也”。*
(相当于上了一学期高数课指着极限符号说这个符号不太美观,我们能不能换成中文的啊老师。)
失望?
当然也有。
弟子三千,自己的言论和思想虽然传了下去,却被当做掩人耳目的工具。
即使是周游列国十四年,屡遭碰壁,仍能坦然自嘲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丘,也不免有些泄气。
只是不至于发展到后世女子那般悲愤,至少听其言论。
后世的后世,会有人真正理解他的主张,并为之奔走。
这样,也足够了。
吾道一以贯之,不孤也。*
【抱歉,刚刚有点激动了,我们换个话题接着讲诗经六义。】
听到鼠标的哀鸣,杨星宇才回过神来,将话题拉回正轨。
【这是文学史上提到《诗经》,必不可少的六个字: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经》的内容,后三者指《诗经》的艺术手法,合称为诗经六义。
风雅颂用人话解释来说。
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反映民情,也就是之前我们讲到的十五国风。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总之都是贵族们摇晃着青铜酒杯听的上流音乐,那叫一个高雅!
颂则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区别在于祭祀歌颂的祖先不一样。】
周幽王姬宫湦一脸疑惑地看了看自己手里的酒器,亮灿灿的好似黄金,不明白为什么后世人说是青铜。
身边褒国献出的美人封了王后,依然不爱笑,低头想起了一件往事。
尹吉甫收集上来的诗,她也看过一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得就是褒国的风土人情,当时刚被献给大王,犹豫了很久才终于鼓起勇气下定决心,想要请尹吉甫入宫询问故乡的近况,却得知他多次进谏无果后,已经愤然辞官还乡了。
现在听天幕讲起这些,褒姒默然垂泪,尹公可以弃官还乡,她却再也回不去了。
【而赋比兴嘛,那解释就海了去了。
从周代到现在,新的定义和解说层出不穷,虽然大多都是老调重弹,让人想吐槽一句带着情妇上青楼——染旧作新呐。
但文学评论是这样的,苦逼的学生只要全身心投入到背书中去就可以,可是评论家要考虑的就很多了。】
项羽表示同意,真的不喜欢读书,更讨厌背书!
说来说去都是车轱辘一样的空而大的道理,全是废话,也不知道那些文人在辩论什么?
他的吐槽或许会对杨星宇的胃口,但没人觉得这是他焚毁咸阳宫珍藏的各类典籍的理由。
【先说一下作者印象最深刻,其实是因为熬夜背得滚瓜乱熟但是第二天没考莫名其妙就刻在DNA里的那一段。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是朱熹在《诗集传》里对于赋比兴的认识,意思很简单。
赋是铺陈直叙,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用在诗歌的开头。
这也正常,写过东西的人都知道创作的灵感,绝大多数时候来自于触景生情、感伤时物。
说完了朱熹,再说一下同属宋代另一个评论家的定义吧。
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老李同志认为,所谓的“叙物”,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才行。
这就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强调了三种手法的文学性以及造就文学性的原因。
两相比较,朱熹虽然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创作的实际。
然而由于朱熹理学大家的身份地位,还有统治者对他学说的推崇,想要把他捧成下一位圣人。
“赋比兴”最广为人知的定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朱熹的理论胜出。
up当年之所以背他的这段话,也是因为如此。
当然了,关于赋比兴的说法,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这里我们浅尝辄止就行了,不然就是不自量力单方面卖弄。】
也有可能是注水,因为实在太多又太类似了。
朱熹有点尴尬,又有点惭愧。
出身儒学世家,在父亲的教诲下“厉志圣贤之学”,一生按照儒家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扪心自问,自己距离圣人其实还差得远,仍需努力,结果突然就得知后来的当权者为了利益把自己吹成圣人。
总感觉徒有虚名,愧对父亲、先贤的教诲,完全高兴不起来。
1.出自《论语·为政篇》
2.(卢蒲癸)曰:“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3.出自《礼记·曲礼下》
4.出自《论语·阳货篇》
5.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6.出自《论语·里仁篇》,原文只有前面一句,后面一句化用不知出处但很帅的“吾道不孤”
7.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 11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