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像无形的网,越收越紧。孟寰海索性不再出门,整日泡在二堂,对着那几本旧账册和沉船卷宗,眼珠子熬得比灶膛里的火还红。赵铁柱抱着那几本命根子似的账册,守在门口,像个门神。
这日午后,王主簿战战兢兢地进来,说府衙来人了,这次来的不是师爷,是周通判身边的一个姓郑的押司,带了几个人,说是奉府衙令,要调取沉船案的相关卷宗,并“协助”调查。
“协助?”孟寰海从卷宗里抬起头,冷笑一声,“怕是来摘桃子,或者……来灭口的吧?”
他整理了一下官袍,大步走到前堂。那郑押司是个黑壮汉子,穿着府衙的号衣,腰间挎着刀,见孟寰海出来,只是随意拱了拱手,态度倨傲:“孟大人,奉周通判令,沉船一案由府衙接手,请大人将一应卷宗移交,并配合我等问话。”
“移交?”孟寰海站在堂前,身形挺拔,尽管官袍陈旧,那通身的气势却压了对方一头,“此案发生在清川县境内,人证物证皆在本官辖内,理应由本官主理!府衙若要协助,本官欢迎,若要越俎代庖,恕难从命!”
郑押司脸色一沉:“孟大人,这是府衙的命令!你敢抗命不成?”
“府衙的命令,也要合乎《大明律》!”孟寰海寸步不让,“律法明文,地方案件由地方官初审!郑押司若要强夺卷宗,除非有刑部或者按察司的文书!否则,就请回吧!”
“你!”郑押司没想到这九品芝麻官如此强硬,一时语塞。他身后几个府衙差役手按在了刀柄上,气氛顿时剑拔弩张。
王主簿和县衙的衙役们吓得腿肚子转筋,赵铁柱却往前站了一步,紧紧抱着账册,怒视着对方。
就在这僵持时刻,门外忽然传来一个平和的声音:“何事如此喧哗?”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崔敬祜不知何时到了县衙门口,一袭青衫,负手而立,神情淡然。他身后只跟着一个老仆。
孟寰海和郑押司都是一愣。
郑押司显然认得崔敬祜,态度收敛了些,拱手道:“崔家主,您怎么来了?府衙正在办案。”
崔敬祜缓步走进堂内,目光扫过双方,最后落在孟寰海身上,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才对郑押司道:“路过,听闻此处有争执,特来看看。郑押司,孟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地方案件,自有章程。府衙若急于了解案情,派人旁听协查便是,直接调卷,于法不合,也容易惹人非议,说府衙……越权。”
他语气平和,却字字点在要害上。郑押司脸色变幻,他敢对孟寰海耍横,却不敢轻易得罪崔敬祜。崔家在府城乃至省城,都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崔家主说的是,”郑押司勉强挤出一丝笑,“只是周大人催得急……”
“周大人那边,若有疑问,崔某或可代为说明情况。”崔敬祜淡淡道,“清川县近来多事,漕粮沉船,民心不稳,此时府县更应同心协力,稳定为上。若因程序小事起了龃龉,传到上面,恐怕对周大人声誉也有碍。”
这话听着是劝和,实则隐含威胁。郑押司不是傻子,知道今天这卷宗是要不走了,再僵持下去,自己也讨不了好。
他狠狠瞪了孟寰海一眼,对崔敬祜拱拱手:“既然崔家主如此说,那在下就先回去禀明周大人。孟大人,你好自为之!”说完,带着人悻悻而去。
一场风波,被崔敬祜三言两语化解。
前堂只剩下孟寰海和崔敬祜两人。
孟寰海看着崔敬祜,心情复杂。这家伙,又来当好人?他憋了半天,才硬邦邦地挤出一句:“多谢。”
崔敬祜看了他一眼,目光落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憔悴的脸上。“孟大人客气。维护地方规矩,是分内之事。”他顿了顿,似是无意地问道,“看来,孟大人是决心要在这淤泥河里,趟到底了?”
孟寰海挺直了腰杆,脸上又恢复了那混不吝的神气:“老子脚已经湿了,还怕蹚浑水?倒是有些人,站在干岸上,小心别闪了腰!”
崔敬祜闻言,不仅没恼,嘴角反而泛起一丝极淡的弧度。“如此,甚好。”他不再多言,转身带着老仆飘然而去。
孟寰海看着他的背影,心里那点感激又变成了莫名的憋闷。这家伙,每次出现都像算准了一样,打一棒子,给个甜枣,让人捉摸不透。
王主簿这时才敢凑上来,心有余悸:“大人,刚才可吓死下官了!多亏了崔家主啊!”
“哼!”孟寰海哼了一声,“指望他?还不如指望后院那些番薯能立刻长出粮食来!”话虽这么说,他心里却清楚,今天若不是崔敬祜,恐怕真要跟府衙的人动起手来,那局面就难以收拾了。
他转身往回走,对赵铁柱道:“把门看紧了!从今天起,没有本官的手令,谁也不能动那些卷宗和账册!”
“是!大人!”
孟寰海回到二堂,看着桌上那堆决定他命运和清川县未来的纸张,深吸一口气,再次埋首其中。
狭路相逢,他这过河卒子,算是暂时顶住了第一波冲击。但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而那个看似站在干岸上的崔行川,究竟是想帮他过河,还是等着看他淹死?他看不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