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青痕 > 第54章 南方的芭蕉雨与老城的竹影

第54章 南方的芭蕉雨与老城的竹影

赵玉青在南方的第一夜,是被芭蕉叶上的雨声敲醒的。

帆布包就放在枕边,紫檀木盒的棱角硌着颧骨,像块带着老城温度的石。他坐起身时,指尖蹭过内袋——那枚银杏叶信纸的边缘已经被南方的潮气浸得发软,陆泽珩的字迹在微光里泛着浅青,像他画里没干的淡墨。

“醒了?”周明宇的声音从外间传来,混着白粥的米香,“我把画具都搬进画室了,竹筛挂在院里的竹架上,你父亲的旧画筒也挂旁边了——老木匠修得真细,断过的竹条一点看不出来。”

赵玉青摸了摸枕边的砚台盒。昨晚拆开时,砚底的“泽”字在台灯下亮得像颗没说尽的星,他用松烟墨试了试,发墨果然快,墨色沉得像老城的夜色。“知道了。”他把信纸折回原样,“你不用等我,上班去吧——我自己收拾就行。”

周明宇端着白粥进来时,白大褂的袖口沾着点消毒水味,和画室的松烟墨味混在一起,像种奇怪的安稳。“张奶奶凌晨发消息说‘墨团昨晚蹲在画室窗台上,没回窝’,”他把粥碗放在床头的小几上,“还说‘泽珩半夜去添了猫粮,摸了摸猫的背,没说话’——你看这猫,比人还念旧。”

赵玉青舀粥的勺子顿了顿。墨团蹲窗台——那是它以前等他画完画的位置,现在要等别人添粮,像他要在南方的芭蕉雨里,等老城的桂花糕香。陆泽珩半夜去添粮——那个连咖啡凉了半分钟都要换的人,居然会在凌晨碰猫粮,想想都觉得笨拙。像他送松烟墨时说“三家墨坊才淘到”,像他送竹筛时说“老木匠修的”,所有“破例”都藏在“顺手”的壳里,钝得让人喉头发紧,却又暖得像被晨光浸过的绒布。

“替我谢谢张奶奶。”他喝了口粥,米香在舌尖漫开时,突然想起陆泽珩带的管家粥——瓷盅里的莲子炖得极烂,是母亲生前爱喝的款,“让她别总惯着墨团,猫粮吃多了该胖了。”

周明宇笑了笑,指尖在他手腕的浅疤上碰了碰——伤口已经长平,只剩道浅白的痕,像片没上色的竹叶。“陈舟刚才发消息说‘先生让老周把赵先生的画具清单整理了,按南方的气候标了防潮提示’,”他把一张纸条放在粥碗旁,“连‘松烟墨要放在密封盒里’都标了,比医院的用药指南还细——他还说‘先生昨天在办公室磨了半小时墨,说‘怕手生,忘了怎么用端溪砚’’,你看这练的,比学签合同还上心。”

赵玉青的目光落在纸条上——“松烟墨忌潮”“工笔画宜用熟宣”“竹筛每周晒一次”,字迹是陈舟的,却透着陆泽珩的影子,连标点都打得极齐。他想起在老城画室,陆泽珩翻他的画谱时,指尖总在“防潮贴士”那页停半秒,原来不是无意。这些细碎的叮嘱像根线,一头拴着南方的芭蕉,一头牵着老城的竹,把“离别”拽得又实又轻。

陆泽珩在老城的晨光里磨开第一砚墨时,指腹沾着的松烟墨还带着点生涩。

砚台是新备的端溪石,和送赵玉青的那方同料,只是没刻字——陈舟说“先生怕刻了字触景,又怕不刻字忘了手感”,最后让老匠人留了块素面,像片没题字的留白。墨条在砚堂里转了三圈,才磨出匀净的墨汁,比平时慢了半分钟,陈舟在旁记着:“6月14日,晨。先生磨墨耗时三分十七秒,比平时慢十二秒,墨色偏浅,像在模仿赵先生的‘淡墨法’。”

“南方分公司的装饰画方案,让设计部再改改。”陆泽珩把墨条搁在砚边,指腹蹭过砚堂的墨痕——浅得像赵玉青画里的远山,“空墙留大点,说‘以后可能要挂长卷’——别告诉他们原因。”

陈舟在笔记本上写下:“先生说的‘长卷’,应该是赵先生擅长的竹卷。他昨晚在老宅竹林待了两小时,福伯说‘先生用树枝在地上画了片芭蕉,旁边添了丛竹’,竹枝的弧度和赵先生画里的一模一样。”

窗外的阳光落在《雨夜归人》的画框上,竹纹在光里泛着暖。陆泽珩看着画里的车灯——那点朱砂亮得像颗没说尽的星,像他藏在猫粮里的牵挂,像赵玉青带在身上的檀木书签。手机在桌角震了震,是张奶奶发来的照片:墨团蹲在竹筛旁,爪子搭着筛边,像在认“这是我家的东西”。

“告诉张奶奶,”他指尖在照片上的猫爪处碰了碰,“给墨团换个大点的猫窝,说‘南方潮,这边的窝怕它睡不惯’——别说是我让换的。”

陈舟憋着笑应了。他知道先生的心思——换猫窝是假,想找个由头跟南方的人“间接相关”是真,像给墨团添粮,像修葡萄架,像磨这方没刻字的砚台,都是怕断了牵连的借口,笨拙得让人心头发软。

赵玉青在南方画第一幅画时,雨已经停了。

院角的芭蕉叶还挂着水珠,阳光透过叶缝落在竹筛上,筛出细碎的光斑,像老城画室的银杏影。他把紫檀木盒放在画案中央,砚台里的墨刚磨好,沉得像浸了夜的黑。提笔时,指尖在狼毫笔杆上顿了顿——笔是陆泽珩送的兼毫,说“画竹有力,画叶有柔”,现在要用来画南方的芭蕉,倒也不算辜负。

“玉青,张奶奶让周哥给你带的桂花到了。”林小满的声音从院外传来,帆布包上的猫绣在阳光下亮得像团火,“她说‘用去年的陈桂花泡新茶,能压南方的潮’——还说‘泽珩上周去帮她摘的,说‘要选带梗的,香得久’’,你看这摘的,比挑宣纸还讲究。”

赵玉青的笔尖在宣纸上晕开个小墨点,像颗没说尽的痣。带梗的桂花——他记得张奶奶去年说“桂花要摘净梗才香”,陆泽珩偏要反着来,像在留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号,好让南方的人收到时,能认出“这是老城的味”。像他送砚台时刻的“泽”字,像他修竹筛时换的新竹条,所有“特别”都藏在“顺手”的壳里,钝得让人鼻头发酸。

“放桌上吧。”他把笔尖的墨点描成片芭蕉叶尖,“你怎么来了?不用看店?”

林小满把桂花罐放在画案边,指腹蹭过砚台的石纹——青得像老城的竹,“周哥说你一个人在这儿闷,让我来陪你说说话。”她拿起张草稿,上面画着半只猫,像墨团,“还画它呢?陆泽珩昨天发朋友圈了,就一张猫窝的照片,没配文——我猜是给你看的。”

赵玉青的笔尖在宣纸上顿了顿。朋友圈——陆泽珩那种连生日都不发动态的人,居然会发猫窝,想想都觉得刻意。他没接话,只是把草稿翻过去,露出背面的竹影——是下意识画的老城竹林,石桌上隐约有个“青”字,像陆泽珩老宅的那方石桌。

林小满看着他把桂花罐塞进柜角,动作轻得像藏件宝贝:“你啊,嘴上说‘忘了’,画里全是念想。”她拿起那方老砚台,指腹在“泽”字处摸了摸,“这字刻得真浅,要不是我知道,根本发现不了——跟你们俩的心思一样,藏得比工笔画的白描还细。”

赵玉青的喉结动了动。他低头继续画芭蕉,笔尖在叶筋处用了“逆风笔”——是陆泽珩说过“有劲儿”的笔法,现在用来画南方的叶,倒也合适。墨色在宣纸上漫开时,他突然在叶底添了丛细竹——竹影淡得像雾,像老城的竹不小心跑到了南方,像他没说尽的牵挂,借着画笔漏了点出来。

陆泽珩在老宅的竹林里画完第一幅竹时,指腹沾着的竹汁已经干了。

竹枝在宣纸上立得很直,叶尖却带了点弯,像赵玉青说的“每片叶子都在跟风较劲”。福伯端着茶过来时,青瓷杯沿的热气在竹影里漫开,像层流动的纱。“先生这竹叶的笔触,越来越像赵先生了。”他把茶放在石桌上,“尤其是叶尖的留白,跟他画里的《秋竹图》一个路数——您昨晚对着他的画谱看了半宿吧?”

陆泽珩的指尖在叶尖的留白处碰了碰。留白是赵玉青教的,说“给风留点地方”,现在用来藏点牵挂,倒也合适。“随便画画。”他把画纸晾在竹枝上,“让陈舟把这张送去装裱,说‘挂在老宅书房’——别说是我画的。”

福伯笑了笑,没戳破。他看着先生蹲在石桌旁,指尖在“青”字刻痕上蹭了蹭——刻痕里的旧泥已经被抠干净,露出浅白的石质,像道被反复摩挲的心事。“张奶奶刚才来电话,说‘赵先生在南方画了芭蕉,还添了丛竹’,”他递过手机,屏幕上是张奶奶转发的周明宇的照片,“周医生说‘那竹影像老城的,玉青画的时候盯着砚台看了很久’。”

陆泽珩的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照片里的芭蕉叶底,竹影淡得像雾,砚台放在画案中央,石纹在光里泛着青。他能想象赵玉青画画时的样子——指尖捏着兼毫笔,目光落在砚台的“泽”字上,像他现在盯着竹影,心里装着个人。这些没说出口的牵连,像竹根在土里缠,隔着南北的距离,也能知道“有人在画你”。

“让陈舟给南方寄两刀熟宣。”他把手机还给福伯,声音比平时软,“说‘新到的,适合画芭蕉’——别写我的名字。”

赵玉青在傍晚收到熟宣时,夕阳正把芭蕉叶染成金红。

快递单上的寄件人是“青砚斋”,地址是老城画室的——张奶奶的字迹,却透着陆泽珩的影子,连“请妥收”三个字都写得极齐。周明宇帮他拆箱时,指尖在宣纸上捻了捻:“这是‘蝉翼宣’,薄得能透光,画芭蕉最合——陈舟说‘先生对比了五家纸坊,才选的这款,说‘晕墨慢,适合玉青的淡墨法’’,你看这挑的,比我们选手术纸还严。”

赵玉青的指尖在宣纸上蹭了蹭。纸纹细腻得像皮肤,是他去年跟林小满念叨过的那款,当时陆泽珩在画室翻画谱,侧脸对着纸架,他以为对方没听见。原来有些“随口一提”,早被人记在了心里,像他送松烟墨时说“三家墨坊才淘到”,像他送竹筛时说“老木匠修的”,所有“特意”都裹在“恰好”的壳里,钝得让人心里发暖。

“替我谢谢张奶奶。”他把宣纸放进柜里,和陆泽珩送的兼毫笔放在一起,“说……这纸很好用。”

周明宇看着他把最后一片芭蕉叶补完——叶底的竹影被夕阳描了层金边,像镀了层老城的光。“你这画里,藏着两个地方的景啊。”他把画搬到竹筛上晾着,“南方的芭蕉,老城的竹,像你这个人,一半在这儿扎根,一半还在那儿挂着。”

赵玉青没接话。他走到院角,看着竹架上的旧画筒——父亲的竹制款,筒身被南方的潮气浸得发亮。远处的快递车又停在巷口,快递员举着个木盒喊:“赵玉青的件,老城寄的!”

他走过去接时,指尖碰到盒盖的雕纹——是片竹林,和他砚台盒上的一模一样。拆开时,竹筛的清香漫出来,筛底贴着张便签,是陈舟的字迹,却透着陆泽珩的意思:“老木匠说‘竹筛要每月用桐油擦一次,防潮’——张奶奶让我转告的。”

赵玉青的指尖在“桐油”两个字上顿了顿。他知道这是陆泽珩的意思——张奶奶哪懂桐油擦竹筛,是他怕南方的潮伤了旧物,又怕说得太直白,才借了张奶奶的口。像所有没说出口的牵挂,都借着旧物、借着别人,从老城到南方,悄悄传递,像竹影穿过窗,不用碰面,也能知道“有人在记挂”。

陆泽珩在深夜处理完文件时,桌角的猫画还亮着台灯。

画里的墨团旁多了片银杏叶,是赵玉青离开那天他夹进去的,叶脉已经干透,像道没褪色的痕。陈舟发来消息:“先生,赵先生给竹筛擦了桐油,周医生拍了照片,说‘玉青擦得很仔细,边边角角都没漏’。”

他点开照片——竹筛在南方的月光里泛着桐油的亮,赵玉青的手搭在筛边,指尖捏着块软布,手腕的浅疤在光里若隐若现。陆泽珩的指尖在照片上的疤处碰了碰——那道伤是画《断竹》时划的,当时他攥着这只手往医院跑,掌心的温度现在还能想起。

“让陈舟把我画的那幅竹装裱好了送老宅。”他关掉手机屏幕,墨色在眼底漫开,像南方的芭蕉雨,“明天去张奶奶家看看墨团——说‘顺路,不是特意’。”

窗外的月光落在未刻字的砚台上,素面的石纹在光里泛着暖。陆泽珩知道,有些牵挂不用急着说破——像他画的竹里藏着南方的芭蕉,像赵玉青的芭蕉叶底藏着老城的竹,像这方砚台等着被磨出墨痕,像那方刻着“泽”字的砚台在南方等着被使用,只要这些“藏”还在,就不算真的离别。

赵玉青在睡前最后看了眼画案。

晾在竹筛上的芭蕉图已经半干,叶底的竹影淡得像场快醒的梦。他把那方老砚台放进紫檀木盒,砚底的“泽”字在台灯下亮了亮,像颗没说尽的星。明天,他要在新宣纸上画幅竹,用陆泽珩送的兼毫,用这方砚台磨的墨,像在南方的雨里,给老城的人寄去片竹影。

院外的芭蕉又开始滴水,嗒嗒地敲在竹筛上,像在数“还有多久能再见到”。赵玉青摸了摸柜角的桂花罐——去年的陈香混着南方的潮,像老城的味在这儿生了根。他知道,有些东西不用刻意记住——砚台的石纹、竹筛的网格、桂花的香、陆泽珩的字迹,都会像竹影穿过窗,不用碰面,也能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道淡却清晰的痕。

就像现在,他在南方的雨里想着老城的竹,而老城的那个人,或许正在竹影里,想着南方的芭蕉。这就够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婚内上瘾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