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之行的烟火气,如同一种顽固的附着品,在顾云深回到他那秩序井然的公寓后,依旧未能完全散去。外套上残留的、若有若无的油脂与香料混合气味,手臂上那短暂触碰留下的、近乎幻觉的温热触感,以及脑海中不断回放的、林星在喧嚣人群中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他惯常世界的持续性“侵扰”。
他坐在书房里,试图重新投入工作,指尖敲击键盘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却难以掩盖内心那份陌生的躁动。文献上的字句变得有些难以捕捉,思维的链条不时被那些鲜活的、充满色彩的片段打断。
他索性放弃了,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窗外。城市的夜景是规整的,由无数几何形状的灯光窗口和笔直的光带构成,与他几个小时前经历的、那混乱而蓬勃的夜市景象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他开始不受控制地反思。
反思“生活”这个词,对他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顾云深的词典里,“生活”长期以来是一个需要被高效管理、甚至某种程度上需要被“克服”的背景音。它由规律的作息、精确到分钟的日程、营养均衡但缺乏惊喜的三餐、必要的社交应酬以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专业追求构成。美,存在于经过千年沉淀的艺术经典和精妙的数学公式里;价值,体现在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基金和学术界的认可上;情感,则是需要被理性约束、谨慎处理的复杂变量。
他习惯于在抽象思维的海洋里遨游,习惯于用理论和逻辑去解构一切。他分析诗歌的格律与意象,剖析社会的结构与变迁,却似乎忘记了如何去“感受”一首诗最原始的情感冲击,如何去“体验”市井街巷里最真实的人间百态。
而林星,则完全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这个年轻人,他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论,他的世界由最具体、最细微的事物构成——一碗熬得恰到好处的粥,一片被晚霞染红的云,一份烤得焦香的猪蹄,一个廉价的陶瓷小猫,一次与摊主熟稔的寒暄……他用全部的感官在拥抱这个世界,他的快乐与满足来得如此直接、如此充沛,仿佛取之不尽的泉眼。
他带他去看日落,并非为了探讨光线的折射原理;他拉他去逛夜市,也并非为了研究城市消费文化的形态。他只是单纯地,想要分享他认为是“好”的东西,分享那份最本真的喜悦。
这种纯粹的感受力和生命力,是顾云深在自身严谨乃至刻板的成长与学术生涯中,早已被剥离或深深掩埋的东西。
他想起林星在天桥上,仰头看落日时那专注而满足的侧脸;想起他在夜市里,捧着冰粉时那毫不掩饰的幸福感;想起他描述路边一朵野花、一片奇特云朵时,那闪闪发亮的眼神。
这些瞬间,这些被林星视为珍宝的、微不足道的日常,此刻在顾云深的回忆里,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量。他开始怀疑,自己过去所坚守的那种高度提纯、高度秩序化的“生活”,是否在追求某种深刻的同时,也失去了同样重要的、属于生命本身的广度与温度?
林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他世界的某种……贫瘠。不是知识或物质上的,而是感知与体验上的。
这种认知带来了一阵轻微的战栗,并非全然不适,更像是一种被禁锢许久的部分,终于接触到新鲜空气时的悸动。
接下来的几天,顾云深发现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依然会按时坐在书桌前,依然会处理那些复杂的学术问题,但当他走在校园里,会不自觉地留意到银杏叶确如林星所说,正在逐渐变得金黄灿烂;当他路过西区那个老巷口,会下意识地寻找那个卖葱油饼的老爷爷,并真的闻到一股诱人的焦香;他甚至在某天傍晚,驻足停留,看着一群学生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那只风筝在高层气流中摇晃着,越飞越高,直到变成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点。
这些曾经被他忽略的“噪音”和“背景”,开始拥有了具体的形状、气味和声音,开始侵入他高度聚焦的视野,为那片非黑即白的理性疆域,涂抹上了一些模糊而温暖的色彩。
他意识到,林星正在以一种他无法抗拒的方式,重新教会他如何“生活”。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分享,通过将他拉入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鲜活的世界。
这种“再教育”很快延伸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周五下午,林星照例来送午餐。他用着那个深灰色的新饭盒,动作依旧小心翼翼。吃完饭后,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拿出手机,有些不好意思地凑到顾云深身边。
“顾老师,您……您能帮我看看这个吗?”他点开手机相册,里面是他最近拍的一些照片。有清晨挂着露珠的蜘蛛网,有阳光下打盹的流浪猫,有夜市里烟雾缭绕的烧烤摊,还有那张在天桥上拍的、色彩浓烈的落日。
顾云深接过手机,一张张翻看。照片充满了生活气息,能清晰地感受到拍摄者那一刻的情绪——惊奇,怜爱,兴奋,震撼。但客观地说,从技术角度看,这些照片存在着不少问题:构图随意,主体不突出,光线要么过曝要么不足,有些甚至因为手抖而略显模糊。
林星紧张地观察着顾云深的脸色,像等待老师点评作业的学生。“我……我就是瞎拍的,觉得好看就拍下来了。但总觉得……差点意思,没有当时眼睛看到的那么好。”
顾云深抬起头,看着林星眼中那混合着忐忑和求知欲的光芒,心中微微一动。他想起了自己刚接触摄影时,那种渴望捕捉美好瞬间,却又不得其法的笨拙。
“想拍得更好?”他问,语气平和。
林星用力点头,眼睛一下子亮了:“想!特别想!尤其是看到那么好看的日落,我就想把它留下来,但怎么都拍不出那种感觉。”
顾云深沉吟片刻。他不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尤其不擅长教导这种感性的、需要大量实践和悟性的技能。但面对林星这份纯粹的渴望,他发现自己很难拒绝。
“摄影,本质上是用光的艺术。”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属于教师的、自然而然的清晰条理,“首先,是构图。”
他拿起自己的手机,调出相机功能,对着书桌上的一个笔筒和几本书,开始讲解最基础的三分法构图。“试着不要把主体放在正中间,想象画面被横竖两条线分成九宫格,把重要的元素放在这些线条的交叉点上,或者沿着线条放置……”
林星听得极其认真,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紧紧盯着顾云深的手机屏幕,不时地点头,嘴里喃喃重复着:“交叉点……沿着线……”
“然后是光线。”顾云深走到窗边,示意林星过来,“顺光、侧光、逆光,不同的光线方向,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现在这个侧光,能让物体的轮廓和纹理更清晰……”
他讲解的方式依旧是他惯有的理性风格,逻辑清晰,条分缕析。林星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对他而言全新的知识。他时不时会提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在顾云深看来天真得近乎幼稚,比如:“为什么这样放会更好看?”“是不是就像画画要留白?”,但这些问题往往又直指核心,让顾云深不得不停下来,从更本质的角度去思考和解释。
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对顾云深而言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他习惯于面对已经具备相当知识储备的学生,讨论前沿和深奥的问题。而像这样,从最基础的原理开始,用一种对方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并且还要应对那些跳出框架的、直觉性的提问,对他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带来了一种别样的乐趣。他看到林星眼中因为理解了一个新概念而迸发出的光彩,那种纯粹的成就感,竟也微妙地感染了他。
“最后,是稳定。”顾云深示范着如何持稳手机,如何利用呼吸来控制按快门的瞬间,“尤其是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稳定很重要,不然照片就容易模糊。”
林星学着他的样子,笨拙地调整着拿手机的姿势,试图找到最稳当的握持方法,神情专注得像是在进行一项精密操作。
理论知识讲解告一段落,顾云深将手机递还给林星:“原理大概就是这样。剩下的,需要多拍,多观察,多练习。”
“嗯!谢谢顾老师!我记住了!”林星宝贝似的接过手机,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跃跃欲试,“我下午就去试试!”
他抱着饭盒,几乎是蹦跳着离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地重复着“三分法”、“光线方向”、“要稳”……
顾云深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嘴角却不受控制地牵起一个极淡的弧度。教导林星,似乎比他预想的……要有趣得多。
而这种“有趣”,在随后的几天里,得到了持续的验证。
林星将学到的技巧立刻投入实践。他开始更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寻找有趣的角度和光影。他的信息开始频繁地出现在顾云深的手机上,附带着他的“作业”。
「顾老师!您看这张!我用了您说的三分法,把小猫放在右下角的交叉点了!(图片)」
「今天下午的光线特别好,我试着拍了侧逆光下的树叶,感觉脉络好清晰啊!(图片)」
「晚上路过路灯,拍了下影子,这样构图可以吗?(图片)」
顾云深会在工作间隙点开这些图片。他能清晰地看到林星的进步。构图变得有意识了,光影的运用也开始有了想法。虽然还有些生硬和刻意,但比起之前那些随意抓拍,已然有了质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顾云深能从这些逐渐变得“像样”的照片里,更清晰地看到林星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那只蜷缩在角落的小猫透露出的慵懒与安宁,那片在逆光中脉络分明的树叶所展现的生命力,那盏路灯下被拉长的、孤寂的影子所营造的氛围……林星正在学会用镜头,更准确地表达他感受到的那个世界。
而他分享的快乐,也变得更加具体和富有层次。
「顾老师!我觉得我好像有点懂了!原来换个角度看东西,真的不一样!」
「哇!原来拍照有这么多门道!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今天拍到一张特别满意的!(^▽^)」
顾云深看着这些充满兴奋的文字,以及那些承载着林星新发现和新成就的照片,内心那种奇异的满足感再次涌现。这不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教学成果,更是因为他正在参与并见证着林星的成长,见证着他如何用新的工具,去更深入地探索和热爱他所处的这个世界。
他们之间的交流,因为摄影这个话题,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从单纯分享结果,到讨论拍摄时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发现的惊喜。一种基于共同兴趣(或者说,是基于顾云深的“教”与林星的“学”)的、新的联结正在悄然形成。
顾云深站在书房窗前,看着窗外。秋意渐深,天空是一种清澈高远的蓝。他想起林星刚刚发来的一张照片——一片旋转着落下的梧桐叶,被恰好抓拍在落地前的一瞬,背景是虚化的、穿着各色衣服的行人腿脚。构图算不上完美,但那种捕捉动态瞬间的意图,以及透过这片落叶窥见的、匆忙城市的一角闲适,却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
他拿起手机,回复了两个字:「不错。」
然后,他放下手机,重新坐回书桌前。电脑屏幕上依然是他需要处理的文献,但他的心境,却与几周前截然不同。那片曾经被他视为贫瘠的理性荒原,似乎因为一颗不断带来生机与色彩的星星的闯入,正在悄然孕育着新的可能。
他不再仅仅是从林星的分享中被动地感受“生活”,他开始主动地,在自己的领域里,寻找那些曾被忽略的、细微的闪光点。而这种改变,他知道,源头在哪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