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晴日星海 > 第21章 第 21 章

第21章 第 21 章

摄影,这个由顾云深亲手引入两人之间的新媒介,像一株被迅速催生的藤蔓,以其独特的方式,缠绕、改变着他们关系的形态。最初那套严谨的、基于光学原理和美学法则的理性框架,在遭遇林星那不受约束的、充满生命直觉的视角时,开始呈现出顾云深未曾预料到的化学反应。

教导仍在继续,但重心已悄然偏移。顾云深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维持那种纯粹客观的“教师”姿态。林星的“作业”不再仅仅是需要评判对错的技术练习,更像是一扇扇不断被推开的窗,让他得以窥见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具体,也更具冲击力的“林星的世界”。

这天下午,林星发来了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处老城区正在进行的拆迁现场。断壁残垣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粗糙的水泥断面、裸露的钢筋和散落的碎砖构成了一片冰冷的灰色。然而,就在这片废墟的边缘,一株不知名的野草从裂缝中顽强地探出头来,舒展着几片嫩绿的叶子,背景虚化处,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正蹲在瓦砾堆上休息,侧影疲惫。

照片的构图大胆地将废墟作为主体,野草和工人处于三分线的交点,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光线是阴天柔和的散射光,忠实地还原了现场的萧索与那一点微不足道却不容忽视的生机。

顾云深看着这张照片,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停顿了许久。他本能地想从技术层面分析:构图过于压抑,主体(野草)不够突出,色调偏冷……但所有这些理性的评判,都在那张照片所传递出的、复杂而真实的情绪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他能感受到镜头后的那双眼睛——那双眼睛看到了破败,也看到了挣扎求生的生命;看到了宏大的城市变迁,也看到了个体在其中微不足道的存在。这种观看方式,超越了技巧,直指人心。

他最终回复:「很有力量。」

林星的回复很快,带着点被肯定的雀跃:「真的吗?我就是路过那里,觉得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就拍下来了。」

顾云深沉默着。他意识到,林星正在用他给予的工具,反过来向他展示一个他或许永远无法真正抵达的、充满粗粝质感和原始情感的现实层面。他的教导,仿佛只是为这股原本就奔涌的泉水,疏通了河道,让其流淌得更加顺畅、更具方向性。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林星抱着一摞打印出来的照片,兴冲冲地来到顾云深的公寓。这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实体化。

“顾老师,我把最近觉得还不错的都打印出来了,您帮我看看呗?”他将照片在茶几上摊开,眼神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顾云深放下手中的书,走了过去。茶几上铺开了一个由林星视角构筑的城市切片。有清晨菜市场里摊主布满皱纹却笑容灿烂的脸,有地铁通道里闭眼拉琴的流浪艺人,有雨后积水倒映出的扭曲霓虹,有孩子们在旧巷子里追逐踢毽子的瞬间……

这些照片技术参差不齐,有些对焦不准,有些曝光略有偏差,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强烈的现场感和生动的人物情绪。它们记录的不是风景明信片式的美,而是生活本身错综复杂的脉络与温度。

顾云深一张张仔细地看着,没有说话。他被一种无声的震撼攫住了。林星的镜头有一种天赋般的、捕捉瞬间情感的能力,那种未经雕琢的、甚至有些笨拙的真实感,比他看过的许多技术精湛的摄影作品,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照片上。那是在他们常去的那座天桥上拍的,但不是日落时分。画面里,顾云深正凭栏远眺,侧脸轮廓在傍晚渐暗的天光里显得有些模糊和柔和,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似乎在思考什么,又似乎只是放空了。背景是城市华灯初上的模糊光斑,带着一种流动的虚幻感。

他完全不记得林星是什么时候拍下这张照片的。

“这张……”顾云深拿起那张照片,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滞涩。

林星的脸一下子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啊,那个……就是有一次,我们看完日落,您在那站了一会儿,我觉得……觉得那个瞬间挺好的,就……就偷偷拍了一张。顾老师,您要是不喜欢,我这就扔掉!”

他说着就要伸手去拿回照片。

顾云深却下意识地将手微微移开,避开了他的动作。他的目光依然停留在照片上那个陌生的自己身上。在林星的镜头里,他看起来……有些孤独,甚至带着点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脆弱。这种被第三方视角捕捉并呈现出来的形象,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心悸。

“不用。”他最终说道,将照片轻轻放回茶几上,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平淡,“拍得……不错。”

林星仔细观察着他的脸色,见他没有生气,才松了口气,脸上重新露出笑容:“顾老师您不介意就好!”

他们开始就着这些打印出来的照片讨论。顾云深尽量从技术角度给出建议,比如某张照片如果构图再收紧一些会更好,另一张或许可以尝试不同的色调来强化情绪。林星听得认真,不时点头,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有时候模糊一点也挺好的,”林星指着一张有些失焦的、拍夜市人群背影的照片说,“就像那时候的感觉,热热闹闹的,但又有点不真实,迷迷糊糊的。”

顾云深看着那张模糊晃动的光影,不得不承认,这种技术上的“失误”,有时反而能更准确地传递出某种特定的氛围和感受。林星对摄影的理解,正在迅速超越机械的规则,触及到更本质的表达层面。

讨论间隙,林星摆弄着顾云深放在书架上的一台有些年头的单反相机——那是顾云深学生时代用过的,如今已很少碰触。

“顾老师,这个我能看看吗?”林星好奇地问。

“可以。”

林星小心翼翼地拿起相机,笨拙地摸索着开关和按钮。他透过取景器看向窗外,发出惊叹:“哇,从这里看出去,好清楚啊!跟手机完全不一样!”

看着他像得到新玩具的孩子一样兴奋,顾云深心中微动。他走过去,站到林星身后。

“这是镜头,”他伸手,虚虚地指点着相机上的部件,声音不自觉地放低了些,“通过旋转可以变焦,拉近或者推远。”

“这里是光圈环,控制进光量的多少……”

“这个是快门按钮,半按是对焦,全按下去就是拍摄。”

他的讲解依旧清晰,但因为距离很近,声音仿佛就在林星耳边响起。林星身体微微僵了一下,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传来的、顾云深身上那股淡淡的、混合了书卷气和一点冷冽须后水的气息。这气息让他有些分神,心跳莫名漏跳了一拍。

顾云深也察觉到了两人之间过近的距离。林星柔软的发丝几乎要蹭到他的下颌,年轻人身上那股干净的、带着阳光味道的体温隐隐传来。他教导的动作停顿了一下,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变得粘稠而安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作为背景。

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张力在无声中蔓延。

林星率先打破了这沉默,他有些不自然地稍稍往前倾了倾身体,注意力重新集中在相机上,耳根却悄悄染上了一层薄红。“哦……哦,明白了,半按对焦……”

顾云深也顺势后退了半步,重新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但方才那一瞬间的靠近所带来的异样感,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久久未散。

接下来的教学,表面上依旧在进行,但某种心照不宣的、躁动的东西,已经潜入了空气里。顾云深发现自己的目光,会不自觉地落在林星专注摆弄相机的侧脸上,落在他随着操作而微微颤动的睫毛上,落在他因为理解了一个新功能而微微上扬的嘴角上。

而林星,则比平时更加沉默,回答问题时常带着短暂的迟滞,眼神偶尔与顾云深接触,也会像受惊的小鹿般迅速闪开。

当林星终于尝试着用那台单反相机,对着窗台上的绿植拍下第一张照片时,他兴奋地回过头,将相机显示屏递给顾云深看:“顾老师!您看!这样对吗?”

他的眼睛亮得惊人,脸上因为激动而泛着红晕,那毫无阴霾的、纯粹的喜悦,像一道强光,瞬间穿透了之前弥漫在空气中的那层暧昧薄雾,直直地撞进顾云深的眼底。

顾云深看着显示屏上那张虽然构图简单、但成像质量远超手机的照片,又看看林星那毫不掩饰的、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般的快乐表情,一种前所未有的、柔软而汹涌的情绪,毫无预警地席卷了他。

他清晰地听到自己心里,有什么东西,伴随着这强烈的、几乎无法承受的触动,发出了细微的、碎裂般的声响。

仿佛是某个一直坚守的、坚硬的壁垒,被这过于纯粹的光热,灼开了一道裂缝。

他垂下眼睫,掩去眸中翻涌的复杂情绪,再抬起时,已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他接过相机,检查了一下参数,语气平稳地指出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林星依旧认真地听着,点头记下。

时间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下来。林星将相机小心地放回原处,收拾好自己打印的照片,准备离开。

“顾老师,今天谢谢您!我又学到了好多!”他站在门口,笑容依旧灿烂,但眼神里似乎多了一点别的东西,一丝不易察觉的、朦胧的羞怯和依赖。

“嗯。”顾云深点了点头。

送走林星,公寓里重新恢复了寂静。顾云深没有立刻回到书房,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林星的身影融入夜色。然后,他转身,目光落在茶几上,那**星偷拍的、他凭栏远眺的照片,还静静地躺在那里。

他走过去,拿起那张照片,再次端详。

照片里的那个自己,陌生而遥远。而拍摄这张照片的人,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鲜活温热的力量,强势地闯入了他规整的世界,不仅改变了他观看外界的方式,似乎……也开始搅动他内心那片沉寂多年的深海。

他放下照片,走到书架前,拿起那台还残留着林星指尖温度的单反相机。取景器里,世界的影像清晰而稳定。

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然失焦了。

不是镜头,而是他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那条清晰而冰冷的理性基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我的18岁男房客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