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张云深在重庆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
战时的重庆,作为陪都,承受着日军持续不断的猛烈轰炸。天空时常被硝烟笼罩,刺耳的防空警报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张云深主持重建的无线电工厂,设在重庆南岸一个相对隐蔽的山谷里,条件极其简陋。厂房是临时搭建的竹木结构,设备是千辛万苦从上海转运过来和在内地拼凑的,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还要时刻提防敌特的破坏和汉奸的窥探。
困难重重,但张云深的意志却如同磐石般坚定。他几乎将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厂中,与工程师们同吃同住,一起攻克技术难题,改进生产工艺。在日军空袭的间隙,他指挥工人抢修被震坏的设备和厂房;在夜深人静时,他伏案设计新的电路图,规划着如何提高产量和质量。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天生产出合格的设备,前线的将士就能少流一些血,抗战就多一分希望。而支撑着他在这艰难环境中坚持下去的,除了家国大义,还有远在香港的那份牵挂。李承昀千方百计筹措来的物资,如同雪中送炭,不仅解决了工厂的燃眉之急,更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慰藉。
他知道,承昀在另一条战线上,同样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每一次收到来自香港的加密电文,看到那熟悉的、关切的字句,他疲惫的身心仿佛就重新注入了力量。
在一次日军持续数日的猛烈轰炸后,工厂的供电系统被炸毁,生产陷入瘫痪。张云深带着技术人员,冒着随时可能再次轰炸的危险,日夜不休地抢修。就在他们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一批由李承昀设法搞到、并通过特殊渠道运抵的发电机关键零件,及时送到了工厂。
看着那些珍贵的零件,张云深眼眶发热。他仿佛看到了李承昀在香港四处奔走、殚精竭虑的身影。他立刻组织人手,连夜安装调试。当发电机重新发出轰鸣,工厂的灯光再次亮起时,所有工人都欢呼起来。
张云深站在厂房的门口,望着山谷外依旧被火光映红的重庆夜空,心中充满了坚定的力量。他知道,他和承昀,虽然相隔千里,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国家的黎明而奋斗。
这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