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匠王师傅那番发自肺腑的“火山论”,如同一盆冰水,浇熄了黑水县刚刚燃起的狂热。县衙议事厅内,气氛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凝重。
苏月看着众人脸上的茫然与恐惧,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她不可能永远是黑水县唯一的“总工程师”。黑水县要真正地站起来,就必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可复制、可传承的知识体系。
她平静地对父亲说:“爸,点火仪式,推迟三天。”
说完,她便转身走进了自己的书房,闭门不出。三天后,当苏月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她手中没有新的图纸,而是一本厚厚的“书”。书的封面,是用木炭写下的、一笔一划、清晰有力的几个大字——**《高炉安全操作规程试行第一版》**。
她将这本手册,放在了议事厅的桌上。所有工匠头目,包括王师傅和赵老伯,都围了上来,好奇地翻看着。
这是一本用最通俗的语言和最直观的图画,将神秘莫测的“炼金术”,彻底分解为一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科学”的教科书。
手册的开篇,就是苏月亲自绘制的高炉结构解剖图,每一个部件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而后面,则是上百条清晰的、可执行的步骤:
望:如何通过观察炉顶火焰的颜色——从暗红、橘黄、亮黄到刺眼的亮白色——来判断炉膛内部的大致温度。每一种颜色后面,都配着清晰的图画和简单的注释(如:“色如熟杏,温度适中,可加料”)。
闻:如何通过烟囱排出烟气的气味和颜色,来判断煤炭是否燃烧充分,矿石是否开始熔化。
听:如何通过水力鼓风机运转的细微声音变化,和炉内燃烧时发出的不同“呼啸声”或“沉闷的轰鸣声”,来判断炉内状况是否稳定。
量:用苏阳最新校准过的、以“斤”为单位的石块作为标准砝码,严格规定了每一炉需要加入的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的精确配比和投放时间表。
规:整整五十条图文并茂的安全规定,从“开炉前必须检查所有风口和水管”,到“出铁口附近三丈内严禁站人”,再到“紧急熄火的三个步骤”,每一条都清晰明了,不容含糊。
当王师傅用他那粗糙的、满是老茧的手,颤抖地翻完最后一页时,他抬起头,看着苏月,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但震撼之下,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他一辈子凭感觉、凭经验的“独门手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诀”,如今被这个年轻女子,清清楚楚地写成了谁都能学的“道理”。他为这门手艺能传承光大而激动,却也为那份属于老师傅的、独一无二的神秘感的消失,而感到一丝怅然。
第二天,在高炉旁新搭建的“驯火堂”里,黑水县第一技术培训班正式开课。
教室里,坐着第一批精心挑选的学员。德高望重的老铁匠王师傅,被苏建国亲自聘为“名誉总顾问”,坐在了最前排。下面,则是李二牛等几个在之前建设中表现出色、胆大心细的年轻人。而苏阳,则以“总技术长”的身份,负责全程的技术指导和答疑。
苏月,是第一任讲师。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手册的内容,与王师傅的实际经验紧密结合。
“王师傅,”她指着手册上的火焰颜色图,“手册上说,炉温过高时,火焰会发白刺眼。您老凭经验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您在打铁时,看到铁快要化了,是不是也是这个颜色?”
王师傅连忙起身,恭敬地回答:“小姐说得丝毫不差!就是这个理!只是……只是老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这颜色的变化,还能分得这么细,说得这么清!”
苏月微笑着点头:“王师傅的经验,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本手册,就是把您这样的老师傅脑子里的‘秘诀’,变成了所有人都能看懂的‘规矩’。”
这种既尊重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老铁匠王师傅和所有年轻学员,都听得如痴如醉。
理论学习之后,是更重要的实践。
在点燃真火之前,苏月指挥众人,用泥土和石块,在“驯火堂”的中央,搭建了一个缩小了十倍的高炉沙盘模型。这个沙盘,精准地复刻了高炉所有的结构,包括加料口、风口、出铁口和出渣口。
“今天,我们进行沙盘推演。”苏月宣布道,“我来模拟高炉的各种状况,你们,作为高炉班的成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按照手册,做出最正确的反应。”
“加料组注意!现在是开炉第三个时辰,按规程,加第二批料!”
“是!”李二牛带着两个学员,立刻拿起装着小石子(代表矿石)和炭粒(代表煤炭)的木勺,有条不紊地从沙盘顶部的“加料口”投入。
“报告总技术长!”苏阳在一旁大声喊道,模拟着观察员的角色,“二号风口观察孔,火焰颜色由橘黄转为亮黄,温度正在接近一千度!”
“鼓风组!”苏月立刻下令,“风量保持不变,严密监视!”
“报告!三号风口突然变暗,声音沉闷!”
“不好!”王师傅的脸色瞬间变了,“这是‘结坨’的预兆!风口要堵了!”
“不要慌!”苏月的声音压倒了所有人的紧张,“按手册,应急预案第三条,执行!”
立刻有学员拿起一根细长的铁钎模型,从沙盘的“风口”探入,做着疏通的动作。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所有学员对着手册和沙盘,进行了数十次的“模拟操作”。他们一遍遍地背诵规程,熟悉流程,甚至连每一步的站位和手势,都在苏阳的严格要求下,形成了肌肉记忆。一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团队雏形,在这一次次的演练中,逐渐形成。
终于,实战的时刻到来了。
苏月向所有人宣布,这次点火,目的不是为了出铁,而是为了“试炼”——测试这支新组建的团队,能否像控制自己的呼吸一样,精确地控制炉温的升与降。
在万众瞩目之下,由经验最丰富的王师傅,亲手将第一把火把,投入了高炉的引火口。
熊熊的火焰,瞬间被“风神之心”吸入,发出了沉闷的怒吼。
新组建的“高炉班”成员,严格按照演练了无数次的规程,开始执行操作。加料组、鼓风组、观察组,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苏阳和王师傅则站在观察口,死死地盯着炉内火焰颜色的变化,不时地大声报出温度判断。
苏月则站在总指挥的位置,冷静地发出每一个口令:
“炉温八百度,状态稳定,一号风口,风量减半!”
“炉温一千一百度,颜色亮白,稳定!所有观察员注意,保持这个温度一刻钟!”
“一刻钟到!准备,按规程,执行一级降温程序!”
那座原本被王师傅视为会爆炸的“火山”,此刻却像一头被彻底驯服的巨兽,在高炉班成员们精准的操作下,温顺地执行着人类的意志。
最终,在耗时整整一个时辰后,高炉在没有发生任何意外的情况下,成功地升到了预定温度,稳定燃烧了许久,然后又被安全、平稳地降温熄灭。
这次成功的“温控试炼”,比炼出几百斤铁水,其意义要重大百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