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全家穿越:在乱世搞基建 > 第14章 生存的代价

第14章 生存的代价

高炉温控试炼成功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一天,就被一个残酷的现实冲得烟消云散。

清晨,一场不大不小的春雨过后,从西山矿场到高炉区的那条土路,彻底变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上百辆独轮车和新造的马车,深陷在混杂着煤灰与草屑的烂泥里,车轮空转,溅起冰冷的泥浆。空气中弥漫着牲畜的喘息声、人们的号子声和车轴不堪重负的呻吟。负责运输的青壮们,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让车队以龟速向前挪动。

珍贵的煤炭和铁矿石,撒得到处都是。这条被苏家视为“工业生命线”的道路,此刻却像一条被淤血堵塞的、脆弱的血管,随时可能瘫痪。

苏月站在高炉旁,看着这混乱不堪的景象,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当晚的家庭会议上,面对这个新出现的运输瓶颈,苏建国提出了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人手不够就加人手,车子不够就多造车子。我明天再从重建营里调拨五百人过去,专门负责运输。”

“爸,这没用。”苏月摇了摇头,她指着窗外还在滴水的屋檐,“这不是工具和人力的问题,是道路本身的问题。路是软的,我们就算投入再多的人,也只是把更多的力气陷进泥里。只要再下一场雨,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会归零。”

她顿了顿,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可能,造出一种不怕水的路面?”

“不怕水的路面?”苏建国一愣,“那除非是用青石板去铺,那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等路铺好,我们早就断粮了。”

“不,不是用天然的石头。”苏月走到桌边,从两个不同的袋子里,分别捻起一小撮粉末。一撮是烧剩下的石灰粉,另一撮,是苏阳从窑厂带回来的、最细腻的黏土粉。

她将两撮粉末混合在一起,看着父亲,问道:“爸,您是学历史的。您应该知道,古罗马人建造的那些角斗场和万神殿,为何能屹立千年不倒?他们用来粘合石块的,是什么?”

苏建国陷入了沉思。他作为历史学家的知识储备被瞬间激活了。“我想起来了……史书上记载,他们用的是一种火山灰和石灰的混合物……那种火山灰有种特性,遇水后,非但不会松散,反而会变得更坚硬,他们称之为“胶凝”。”

“完全正确!”苏月的眼神一瞬间变得无比明亮,仿佛有火焰在其中跳动,“他们利用了天然的火山灰。我们这里没有火山,但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出性能更好的“火山灰”!”

她指着桌上那两撮粉末:“将石灰石和特定的黏土,按精准的比例混合,再用煤炭提供的高温进行煅烧,我们就能得到一种全新的粉末。这种粉末,加水和砂石混合后,会发生“胶凝”反应,最终凝固成比石头还坚硬的“人造石头”!”

苏阳看着那堆粉末,也激动起来:“姐,我明白了!石灰和黏土烧过之后,竟能遇水成石!这……这简直是点石成金的仙术!是造物之法!”

苏建国看着那堆平平无奇的粉末,又看了看自己充满智慧光芒的儿女,心中感慨万千。他喃喃道:“以水和泥,造出坚石……好,好一个“水泥”!此物一出,我黑水县的根基,才算真正稳固了!”

“水泥”,攻克它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苏阳的头上。

黑水县材料工程院内,苏阳很快发现,烧制水泥的难度,远超烧制石灰。传统立窑无法提供煅烧水泥熟料所需的、均匀且持久的超高温。

在苏月的启发下,一个超越时代的“旋窑”构想,在苏阳的脑中成型。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难题,苏阳耗费了数个不眠之夜,画废了上百张图纸,最终从孩童玩的滚石游戏中获得灵感,设计出一种以高硬度滚石替代滚木的简易轴承结构,虽然粗糙,却堪堪解决了这个看似无解的传动问题。

当第一批色泽灰绿、质地均匀的水泥熟料,从缓缓转动的旋窑低端滚落时,整个材料工程院都沸腾了。苏阳又按照姐姐的嘱咐,加入了一种从矿山另一侧挖来的、被称为“石膏”的半透明石头粉末进行混合,作为“缓凝剂”,以控制其凝固的速度。

当那最终的灰色粉末,加水和砂石混合后,在所有人惊奇的目光中,于短短一个时辰内,就凝固成了比石头还坚硬的、敲起来“梆梆”作响的石块时,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黑水第一大道”的铺设工程,随即全线展开。

道路竣工的那一天,一场盛大的“通车仪式”在路口举行。苏月让人将一辆旧的独轮车和一辆新造的四轮马车,同时放在泥地和水泥路的起点。

随着苏建国一声令下,泥地里的独轮车步履维艰,推车人深一脚浅一脚,车轮在泥里打滑。而水泥路上的马车,则在车夫一声清脆的鞭响中,如一道离弦之箭,平稳地、带着呼啸的风声绝尘而去!

马车飞驰而过,卷起的疾风甚至吹动了路边人们的衣角。寂静了片刻之后,人群中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几乎要掀翻西山!

这条路,不仅仅是解决了运输问题。它更像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强劲有力的纽带,将所有人的命运,和黑水县这个崭新的大家庭的未来,紧紧地、不可分割地绑在了一起。

傍晚,苏月和苏建国并肩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感受着脚下那种前所未有的、坚实的触感。

苏建国看着远处拔地而起的高炉和热火朝天的矿场,正要抒发感慨,却看到不远处,那个曾被妻子救活的孩子,正光着脚,在窝棚前的一片泥水地里追逐着一只蝴蝶,他的母亲在一旁担忧地看着。

这个景象刺痛了他。他这才从宏大的工业图景中回过神来,意识到,对于一个父亲、一个“县令”而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干净、温暖的屋子里长大,或许比炼出多少钢铁都更重要。

他久久地凝视着那个景象,然后缓缓收回目光,转头对苏月说,声音里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沉重:“月月,我们造出了最坚固的路,但百姓还住在最泥泞的屋里。这路,是通向未来的。可未来,不能只有高炉和坦途,还得有能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屋檐。安居,才能乐业。解决了‘行’,下一个,该轮到‘住’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