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像惯常喜欢将别人放置在自己的想象里,可是时间一久,就会突然发现,其人本身已经和自己的想象离得越来越远。
所谓“亲人”,好像总是喜欢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做事。口口声声说:“我是不会害你的。”
且不说人类的想法本身就复杂难以界定,有时候自己都分不清是“想害”还是“不想害”。再者,“我不想害你”和“我不会害你”本来就是两个概念,这世界上许多人都经历过【好心办坏事】不是吗?
周边的人有时候会阻止自己变好,因为一旦变了,就不是原来印象里的那个人了。
从朋友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然开始看书学习泡图书馆,朋友就会有危机感。大学宿舍熬夜打游戏行,早起去图书馆不行。如果一旦开始有计划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习、规律锻炼,就很有可能遭受到周围人的阻碍……或者说影响。因为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邀约出来吃饭、逛街、聊天、打电玩、打台球等等。但是约不出来了,因为计划里是有其他事情需要做的,比如说看书、考证、跑步……陪他们的时间被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了。
朋友当然会希望你过得好,但是不能过得太好。改变得太多,ta也许就会失去一个朋友。
他们会劝说:
“就出来一次,今天麻将三缺一,就缺你啦!”
“就一小会,偶尔喝一次酒没事的。”
“好几次不来了,你还拿不拿我当朋友!”
从亲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子女忽然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就会受到家人的阻碍——尤其是父母。尤其在东亚的文化背景下面,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父母,并不允许小孩有太多的自我意识。一旦子女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开始疯狂阻碍。因为他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子女不再听话,正在试图脱离他们的掌控,而他们并不想失去掌控权在自己手里的这种感觉。
他们可能会使用类似道德绑架、贬低、谩骂等种种方式,想方设法把掌控权拿回来。而其他的亲人,年龄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可能受不了年纪小的人比他们懂得多、赚得多——即使他们可能也知道这么想并不好,也不现实。而年龄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则更容易受到“大人”们的影响,奇怪为什么ta总是不听话,总是让“大人”们生气、让家里的氛围变得剑拔弩张,并与“大人”们持相同的态度,因此与之保持距离。
可是如果想要改变生活,就只能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水平。当自己的水平能够摸到新生活的时候,才能换一个环境,换一种生活。
所以有时候思维交流是场比拼,因为不是你侵蚀我,就是我侵蚀你。
如果不想被侵蚀,就找好交流对象,或者别说。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事以密成。
信息茧房有时候是种弊病,但是用好了又是一种工具。
仔细想一想,三分钟热度这种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的呢?大约是因为信息爆炸吧。
因为信息透明度提高了,人们很容易看到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东西很好,但是过一会又会看到更好、更吸引人的。网络总是强调正能量和好的东西,然后放大,以吸引更多的人,故而很容易让人忽视掉一件事的坏处和需要付出的东西。
互联网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却让人更加容易短视和三分钟热度。这种信息透明让【持续做一件事情,解决诸多难题,直到取得成效】变得困难。
而想一想此前,没有自己的手机的时候,绝大多数时间只在做一件事情——学习。因此而获得的成果,如今我仍然受益。
当然由于信息茧房的弊病,并没有充分发挥成果的效用,但也受益良多。
所以现在探索到的较好模式就是,左右衡量,选定一个目标后,做好路径安排,然后打造一个信息茧房,在达成目标之前接收不到任何其他信息,屏蔽所有影响,只关注目标,直到取得成果。
尽管仍然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但总比一直举棋不定好一些。
如果这个子不落下,怎么落下一个子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