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圣母赞 > 第12章 第十二章 尽终

第12章 第十二章 尽终

第十二章 尽终

好长时间没见母亲了,孟轲甚是想念,抽空回家了一趟。孟母得知办学之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甚是欣慰

此时正值盛夏,炙炎难耐,次日一大早就热得不行。孟轲清早起来,恐母亲不起未去问安,便在园子里练习了一阵跟司徒牛先生学的养身拳术,不大会就汗流浃背。他准备回房取手巾擦汗,不料进屋,展眼一看,妻子独自一人只穿着下衣,**上身岔腿而坐,神情怡然自得。孟轲认为妻子的举止不雅有失风化,顿时怒从中来,决定休了她,一气之下便写了休书,写好后又一想休妻不是小事,必须得向母亲请示,于是跑去对母亲说:“妻子没有教养,赤胸露背,行为不雅,我要休了她!我是儒家弟子,孔夫子出妻,他儿子孔鲤也出了妻,因此我要效法孔夫子。”

在当时儒家非常重视礼仪,强调“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不合乎礼节,便会让旁人耻笑,讲究礼数的孟母也是用仁礼这一套来管理家事的。但她并没有马上表态,也未只听儿子一面之词。她吩咐孟轲:“你快把你妻子叫到客厅,我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孟轲应声去了东厢房,把田氏叫了过来。

田氏上前给婆婆请安后问道:“不知婆婆唤媳妇何事?”

“媳妇,我来问你。早上你可**上身岔腿而坐?”

田氏并未回避:“回婆婆,媳妇确实有不雅之处。”

“你可知儒家礼仪,尤其注重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吗?”

“媳妇当然知道。”

“那你为何还要明知故犯呢?”

“恕媳妇直言,媳妇认为并未违犯。”

“噢,你说说理由。”

“媳妇认为在自已房中,而且还是内室。内室是夫妻俩的私密空间,老婆可以放松自己,穿着随意,不必拘泥形式,讲究礼节,否则不就生分了嘛?可是,先生进来一无敲门,二无语言,看见我,勃然生气,转身就走,先生是不是把老婆当成客人了。”

孟母觉得儿媳言之有理,于是把脸转儿子:“轲儿,你夫人说得可是事实?”

“回母亲,事实不假,赤胸露背,有失风化也是真的。”

“我问你,进屋可敲门?”

孟轲当时没有回话。

孟母一脸严肃:“速速回答。”

“孩儿忘记敲了。”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冷静、客观、不溺爱。她必须给儿补上一堂登门规矩课,于是便开始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她说:“这是你不懂规矩,不是你老婆不讲礼仪啊。儿呀,礼法要求,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入屋时要看向地面,避免看见别人错误的行为,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卧室本就是私密之地,你妻子独自在屋里,以放松的姿态坐着,没什么不对。而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既未敲门,又无声响人家不知道,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懂规矩。这件事依我看,是你自己不懂夫妻之间关系的经营,不尊重夫人在先,怎么能怪罪她不懂礼貌,还扬言要休了她呢?是你自己失了礼仪。”

孟轲听了母亲这一席话,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这才感到自己有错在先,更没资格指责妻子礼数不周。

“还不快快向夫人道歉。”

田氏赶忙说:“官人不必道歉,奴家也有不雅之处,以后不论在何处都要遵守礼仪,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孟轲没想到休妻不成,自己倒落了个不懂礼仪的罪名,深感惭愧,不得不向田氏:“夫人,官人向你道歉。”又向母亲,“孩儿知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这就对了,孔夫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先正已,此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也。律己方律人,犹之乎身正则影直,源清则流洁。欲正他人,必先正己;欲律他人,必先律己。”自古以来,婆媳关系紧张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而孟母却能够站在儿媳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事论事。的确称得上一位好婆婆。

孟轲休妻一事,经过孟母一番努力,既教育了儿子,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

那边书院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孟轲这边正为招生而忙碌,他将自己的教育方针和目的以及招生简章公诸于世,为争取更多的生源而努力奔波。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一座依山就势,层叠而上,气势恢弘的书院,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古风画卷?,令人叹为观止。大门上方篆刻着“子思书院”四个大字。门两旁墙壁上分别写着:广招天下英才,共兴鸿儒大业的巨幅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子思书院按时落成,随后便面向天下招生,而且不限社会阶层和地域,平民百姓的子女也可报名,但并不是来者不拒。为了保证生源质良,必须有一定学业基础的青年方可。开始报名的并不多,只收了几十个学生。但孟轲在教学中,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与孔子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其次就是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此外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品格,强调“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向善的能量,这种力量的保持和发扬必须通过教育方可完成?。

课堂上书声琅琅,院子里三两成群学子在讨论学问,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微风轻拂着他们的发丝,那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教室内。孟轲在讲“性善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学子们在下面聚精会神的听讲。

由于独特的教学理念,孟轲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学期后学子突然增加三百多,他们大都是慕名而来。而且还有齐国,赵国和魏国的学子,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如同流星划过天际,转瞬即逝。

孟轲于子思书院教学直教至四十二岁,这十多年间,他孜孜不倦地耕耘着,用知识的雨露滋润着众多英才的心田。他用满腔热血和无私奉献点亮了学生的未来。使他们干霄凌云,迅速成材。他像一个摆渡的艄公,把茫然而来的青年,渡至仁义的彼岸。他像一个手持火种的天使,将儒家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一时英才倍出。其中造诣颇深,名扬天下,被后世封谥的就有十八人,封候一人,封伯十七人。在当时可以说是贤才云集,桃李芬芳,令有识之士垂涎。经过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孟轲不仅精通儒家学说,而且有所建树和发展。不仅在本地名声大噪,而且在各个诸侯国,均享有贤名盛誉,不断有人前来访问,邀其出国一游,齐威王曾多次派人来邀。

岁月己在孟母的面容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稀疏的头发,如同严冬后的枯草,随风摇曳,尽显岁月的无常。皮肤如同陈年古树皮一般,满是斑驳与沧桑。她的眼睛虽不再明亮如星辰,却沉淀着无尽的智慧与世事洞察。尽管她年事己过花甲,儿子也学业有成,可她仍然不能满足现状,孟轲每次回凫村看她,总是用更高的要求去鼓励儿子一定要有所作为,来造福黎民百姓。

齐威王十年,齐威王在首都临淄成立稷下学宫,招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并邀请孟轲去讲学。孟轲决定游齐一展抱负,但是他仔细分析了齐国的政策纲领和齐威王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发现自己的观点理念和齐威王大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动摇,决定回家与母亲商量。孟母听后说道:“儿呀,这可是个大好机会,你千万不可错。齐威王能励志图强,招天下英才,选贤任能,说明他是一代明君。”

孟轲却说:“齐威王从初好淫乐,委政卿大夫,致朝政荒怠,诸侯并侵。后起而图治,赏罚分明。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先后任邹忌、田婴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虚心纳谏,国力渐强。的确是一代明君,不过,孩儿的思想理念恐与他的观点主张有所不同。孩儿认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建立在民众基础上的,为政以德,只有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强大。而不是一味的战争所能强大的,这么多年战事频发,死伤无数,百姓怨声载道,为什么不能为百姓想想。”

“我儿所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作为一个国君,自然有他的考量,有可能和你的想法不同,但是不能就因为这而放弃这次机会,也许你能说服于他,即使不成功也无所谓,全当是一次磨炼,孔先生从41岁开始周游列国,直到55岁才结束,共计十四年。吾儿和他有几分相似,孔先生三岁丧父,吾儿也是,孔先生41岁周游列国,我儿今年42岁。既然你己继承了儒家思想,就要效仿孔先生去周游天下,去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事业。”

“孩儿听母亲的,就去齐国一试。”

“这就对了,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就要坚持,即使不成功,也没有所遗憾的,毕竟这次一定能见到一些有学问的大人物,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孔先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即便不成,但也能学到平时难以学到的知识。”

孟轲便遵照母亲的吩咐,第二天就去了齐国,因为他学识渊博,有教养,颇有贤名。因此受到齐威王的尊重,他对孟轲的态度和接待既热情又恭敬,但是当谈到治国安邦理念时,果然如孟轲所料,二人的观点发生了严重分歧,威王对他的仁政主张却冷漠,毫不热衷,最后分道扬镳。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不过此次也未虚行,期间认识了好多有志之土,其中称著于世的有匡章、邹衍、淳于髡、慎到、环渊、田骈、荀况、邹宋、尹文等。和他们一起论书判道。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来弥补自已的不足。

他回到家,把这次出游齐国的结果告诉了母亲,孟母听后并不奇怪:“这是很正常的事,孔先生周游了十几年,你想几个月就完成,那绝对不可能。以前有位叫勾践的越国国王,被迫成为吴国的俘虏。在吴国期间,表面上伺候吴王,实际上暗中观察、积蓄力量,他为自己的国家复仇,每天在夜深人静时,躺在粗糙的柴薪上,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嘴里嚼着苦胆,忍辱负重。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后来吴王放他回国,他回到越国,最终打败吴国,这个故事是在说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坚定信念,默默积蓄力量,寻找机会。你这又算得什么,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孟轲在母亲的劝说和鼓励下,率领数十名弟子,车乘十余辆,浩浩荡荡,踏上周游之路。他先后出游了宋、滕、魏、鲁,齐等诸国,历时十多年。在他五十五岁时,终于被齐王拜为客卿。

此时孟母己七十五岁高龄,虽然满头银发,但是这并没有显得虚弱衰老。相反,他的气质中透露出一种从容大气,让人感到安心舒适。脸颊上布满了老年斑,但是这并没有掩盖住他深藏在心底的那份慈祥和善良,仍然保持着乐观和慈祥的态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深秋时节,孟母不慎染上肺病,高热不止,咳嗽不断。孟轲不在家,全靠儿媳田慧一人伺候,有时黏痰噎于喉管出不来,憋得脸色发紫,随时都会产生窒息的可能。每当这时,田慧便用嘴对着婆婆的口,将痰液吸出,然后再吐掉,最危险的几天里,田慧怕婆婆万一有三长两短,一口气上不来,就要叫人去齐国叫孟轲,可孟母坚决不同意,她说:“还是让他安心干事业,别让他分心了。我这病过两天就好了。”

田慧只好依着婆婆。经田慧每天精心护理,半月后病情有所好转,不料因吃药又引起便秘,粪结于□□便不出来,田慧只好用手指往外抠,几次下来,肛口破裂,鲜血淋漓,最后感染化脓,腥臭难闻。田慧一天数次用药水给婆婆擦洗。她之所以这样做,一说明她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媳,二是来报答婆婆的重恩懿德。

春节时,孟轲回来得知此事深感愧疚,跪在母亲面前痛心疾首,失声痛哭:“孩儿对不起母亲,孔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孩儿没有尽到孝顺母亲的责任。”

孟母安慰他:“话虽是孔先生所言,但他家也有母亲,他为了事业周游十四国,历时十四年。俗话说:自古不能忠孝两全。要以事业为主,不能把时间放在这些小事小节上。

有如此孝顺的媳妇在母亲身边和你在一样,你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这就是你最大的孝顺。”

孟轲默默地流着泪,自己在外闯荡几十年,既未能尽到一个儿子的孝心,也未承担一个丈夫的责任,不仅愧对母亲,同样也对不起妻子。回想起提亲时母亲说:丑妻近地家中宝,骆驼单走罗锅桥的那些话。就觉得脸上一阵阵发烫。回到自己的房间,第一次把妻子紧紧地搂在怀里,两眼顿时充满愧疚的泪水:“对不起夫人,这些年让你受苦了。”

田慧倒显得有些受宠若惊,赶忙说道:“官人不必这样,奴家在事业上不能帮助您,也只能在家为官人分担一些责任,做好一个媳妇和一个妻子的应尽的义务。”

孟轲这才真正懂得好儿不如好媳妇的含意。热泪夺眶而出,仿佛在冲洗妻子心灵上蒙受的冤屈,在赎自己从结婚以来始终认为妻子丑陋的过错。

过了春节,孟轲为了尽一个儿子和一个丈夫以及一个父亲的责任,决定把母亲、妻儿一起接到临淄共同生活。开始孟母怕耽搁儿子的时间,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孟轲说:“母亲您整天教育儿子,要以效法孔先生,孔先生说父母在,不远游。那我只有辞官不做,在家伺候您了。”孟母一听顿时无语,最后只好勉强答应:“既然这样,那就去吧,不过,必须在城郊找个地方住下。”孟轲不解地问:“母亲这又为何?”他母亲说:“为了不让你分心,专心做好你的事业。你可十天回家一趟,家中无事,就不必回来了。”孟轲无奈只有接受。

年后,孟轲便将母亲和妻儿接到临淄,在城效租了几间房子住下。孟轲遵照母亲的吩咐,每十天回来一次,尽管孟轲每次回来在母亲面前都是眉开眼笑。可离开母亲后就开始长吁短叹。有句俗语说得好:知子者莫若母。孟母从儿子的喜不自胜的容颜背后,已察觉到儿子不悦的心情。孟母马上意识到儿子的仕途并不顺利。

一日,孟轲以为母亲不在,止不住在室内唉声叹气。孟母听了突然来到儿子面前,问:“轲儿,你不必再隐瞒了,快把你在齐国的实际情况告诉母亲。”

孟轲当时愣住,稍停片刻,不得不说:“啥事都瞒不过母亲这双锐利的眼睛,既然这样,孩儿也不瞒母亲了,我虽然得到宣王的礼遇,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我的政治主张,孩儿多次向齐宣王陈述自己的主张,然而齐王却屡屡不听我的劝告。只是把我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对待,先师孔老先生的政治主张难以推行,因此孩儿非常苦恼,既然这样还不如离开齐国回家伺奉母亲。”

孟母十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迹,心里也明白儿子所行之道,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是难以实现的。但她不能给儿子泼冷水,必须鼓励他坚持下去。可又不愿成为儿子的累赘,好让他把身心全都用到事业的追求上去。于是便以妇孺之道劝告儿子说:“世上任何一项伟大的学说,并非一人一世能完成的。儿子能接过孔子传递的事业前进,沿着孔子指引的道路奔波。你的事业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母亲虽然是一个普遍的农妇,只粗略懂些简单的礼仪而已,与儿子的事业相比是那么微不足道。如今你已步入壮年正是干事业的最好阶段,而且我已土埋半截,你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而坚持下去,这样才是母亲所期待的。齐国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这样的泱泱大国正是儿子施行“仁政”最理想的国家。”

母亲一番话,说得孟轲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他非常理解母亲的用意,望着母亲严肃而又慈祥的面孔:“孩儿一定铭记母亲的教诲,决不辜负母亲的期望,继续在齐国沿着孔先生的足迹,将儒家思想传递下去。”

就这样孟轲在齐国继续推行他的仁政治国理念。

就在这时,孟母突然身患恶疾,孟轲昼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差人请来临淄最好的郎中,但全都无济于事。孟母在临终前抓住儿子的手,用尽全身力气断断续续地叮嘱道:“轲儿……母亲要走了……遗憾的是……母亲没能等到我儿……成事的那一天……但母亲相信……我儿一定能成功的……母亲临走前……还要嘱咐你几句……你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把儒家思想发扬下去……”

孟轲泪流满面地答应着:“母亲放心,孩儿一定将儒家思想继承光大。绝不让母亲失望。”

孟母微微点头:“还有我走后……千万不要大办……你也不要守丧三年……守一年就可……你要以事业为重……”说过便与世长辞,永远闭上她那双慈祥仁爱的眼睛,享年75岁。时值公元前317年。

孟轲和田慧悲痛欲绝,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齐王闻知,亲自率大臣前来吊唁。孟轲的好友与数百弟子纷纷前来悼念。场面之大盛况空前。

孟轲抚柩将母亲的尸身送回老家,并亲自为母亲料理丧事,尽管母亲临终前叮嘱他一切从简,但他觉得这样对不起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母亲,当年父亲去世时,自己年幼,家境贫寒,只好简葬,让自已终生遗恨。如今情况不同了,自己身为齐国客卿,可以卿大夫之礼安葬母亲了。再说现在己成儒家的代表人物,名声大噪。况且母亲不仅给了自己七尺之躯,还费尽一生心血把自已培养成孔老先生的接班人。因此孟轲决定倾其所有,厚葬慈母。不然无法报答母亲比大海还深的恩情。棺木选用两百年以上树龄的柏树为材质。柏木以其坚固的质地和细腻的纹理而闻名,具有良好的耐腐性和驱虫作用。民间有“千年松,万年柏”的说法,象征着柏木能够长久保存。棺材的规格为五七,两厢墙板为独木厚五寸,盖和底厚七寸。

当时他的弟子充虞认为棺木有点奢侈。孟轲回答道:“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省钱,棺木的厚度尺寸以及用料在周礼中己有规定,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母亲为了我付出那么大的代价,难道我尽一点孝子之心不可以吗?”

充虞被他说的闭口无言。

葬祀用五鼎羊一豕二肤三鱼四腊五。以上等灵车载棺,以驷乘载送葬者从于后,浩浩荡荡,凄凄惨惨。葬于马鞍山前的墓地。

安葬母亲后,孟轲悲痛万分,遵照母亲遗言,为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儒学思想,辅佐齐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便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亲殉葬,在家守墓一年返齐。继续推行他的仁政治国理念,尽管齐王并未采纳,但是他在齐国的活动最为后世称道。在这里不仅完善了自己的学说,还传播了儒家思想,不但深刻教化了齐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影响到其它诸候各国,使儒家学说名扬天下。

通过自己不懈地拼搏,孟轲不仅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亚圣”,而且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发展,甚至有所突破:他将“仁”推广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强调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使百姓受益?。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突破了孔子强调的上尊下卑的观念,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种民本思想对后世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代明君所采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另外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与孔子的“性近习远”有所不同。总之,孟子虽然没有孔子搏大,但在以“仁”为核心的修身养性人格学和亲民的国家政治学上都比孔子精深。在继承,阐发、创新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他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塑造,以及精神禀赋的滋养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思想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仍照耀着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与社会和谐。

孟子之所以能功成名就,孟母自然功不可没。

孟母一生成就斐然。她不仅把孟轲培养成为一代圣贤与孔子并驾齐驱,更为后世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意义深远而厚重。她就像一支腊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后人鉴于她的丰功伟绩。唐玄宗天宝七年,朝廷诏历代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封为孝妇。元仁宗延祐三年,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二年,追封孟母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南宋《三字经》中称赞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成为第一个被提及的榜样人物。她和岳母、徐母,号称中国“贤良三母”孟母位居其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2006年为了纪念孟母的母爱和教子精神,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孟子诞辰日定为中华母亲节。2014年孟母教子被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彰显伟大的母爱和母亲的伟大。意在唤醒现代人能够更加的尊重母亲、关爱母亲的强烈意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3年9月25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婚内上瘾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