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微光指引
第二节职场转机
市儿童医院输液室的荧光灯管嗡嗡作响,像一群恼人的蜜蜂。陈慧将静脉穿刺针精准地送入小女孩的血管,动作快得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就结束了。贴在针管旁的星星贴纸立刻吸引了患儿的注意力——这是从小星那里学来的小技巧。
“陈姐,”护士小李探头进来,“王主任让你去一趟会议室。”
陈慧摘下手套,腕骨发出轻微的咔哒声。自从上周小星的音乐治疗突破后,她每天只睡四小时——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研究音乐治疗文献,凌晨记录儿子的行为变化。镜中的自己眼窝深陷,唯有白大褂依然笔挺如新。
会议室里除了护士长王敏,还坐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胸牌上写着“副院长赵明”。
“陈慧”王敏的表情罕见地柔和,“赵院长看了你在《儿科护理》上发的文章。”
陈慧眨了眨眼。那篇《自闭症患儿静脉穿刺的视觉引导策略》是她熬夜写的,投出去时根本没抱希望。
“我们准备试点特殊需求儿童关爱角,”赵院长推过一份企划书,“想请你负责。”
文件上的预算数字让陈慧手指一颤——足够买三台光谱琴。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自己的名字写在“项目负责人”后面,职务从“护士长”变成了“”专科护理督导“”。
“工资上调30%,”王敏补充,“但需要你每周去分院培训团队。”
陈慧的视线落在企划书附带的照片上:一个角落用星空帘幕隔开,墙上贴着各种质地的触觉板,架子上摆着降噪耳机和压感玩具——活脱脱是小星治疗室的医院版。
“为什么突然……”她声音发紧。
赵院长笑了笑:“上周市领导孙子输液,看了你的星星贴纸法全程没哭。家长很满意。”
这个荒谬的理由让陈慧想笑又想哭。她花了三年恳求医院改善特殊患儿就诊环境,不如权贵家孩子一滴眼泪。
“我需要考虑。”她最终说。
王敏挑眉:“因为孩子?”
“因为我想做得更好。”陈慧指向企划书上感官过载应对方案一栏,“这部分缺少音乐干预的内容。”
会议结束后,陈慧直奔更衣室,从储物柜取出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小雨昨晚发来的视频——小星在光谱琴伴奏下弹奏自创旋律。她将音量调至最低,看着儿子发光的侧脸,突然有了主意。
护士站的打印机嗡嗡作响,吐出十份修改版企划书。陈慧在“创新措施”栏增加了三条:1.音乐治疗师驻诊计划;2.视听联动镇静方案;3.家庭干预指导手册。每一条都附着小星干预案例的二维码。
“陈姐,”小李好奇地探头,“真要搞这么大?”
陈慧将企划书装订成册:“你知道为什么大多数自闭症孩子害怕医院吗?”
小李摇头。
“因为没人告诉他们,消毒水的气味像暴雨前的空气,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像节拍器,而穿刺针的闪光……”陈慧指向窗外渐暗的天色,“……像夜空中突然出现的流星。”
这番诗意的描述让小李瞪大眼睛。陈慧自己也有些惊讶——以前的她只会列举临床数据和操作规范。或许是小星教会了她用另一种语言描述世界。
下班前,王敏发来短信:方案批了,下月试行。但院长要求先给你儿子做个案例展示。
陈慧盯着“要求”二字看了很久。小星不是实验品,但这次机会能帮到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她回复:需遵循以下条件:1.不超过10分钟;2.不在患儿清醒时拍摄;3.由他的音乐治疗师陪同。
走出医院大门时,暮色已深。陈慧没像往常一样直奔公交站,而是拐进了隔壁的乐器城。橱窗里陈列着各种型号的光谱琴,最贵的堪比她三个月工资。她摸了摸钱包里的新工资条,推门走了进去。
回家的地铁上,陈慧抱着装光谱琴的大纸箱,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平板电脑播放着小雨今天的训练记录:小星已能识别并命名12种音色对应的颜色,开始展现绝对音感能力——能准确辨别钢琴上所有88个键的音高。
车厢摇晃间,陈慧想起确诊时医生的预言:“终身需要监护”。现在这个预言被改写为“音乐天才”,却同样令她惶恐。天才是更沉重的标签,意味着更高的期待和更苛刻的目光。
公寓楼下的快递柜前,林志远正在取包裹。看到妻子怀里的光谱琴,他瞪大眼睛:“你买了?这东西比钢琴还贵!”
“加薪了。”陈慧简短地解释,“小星呢?”
“在他的私人空间。”林志远苦笑着展示包裹里的物品——防撞护膝、硅胶牙胶、还有印着钢琴键图案的连体睡衣,“网购了一堆自闭症友好产品,结果全是智商税。”
电梯镜面映出两人疲惫却明亮的眼睛。过去一周,小星的进步像坐火箭:从命名颜色到哼唱音阶,从拒绝触碰到现在每天主动弹琴十分钟。这种爆发式成长既令人欣喜,又让人担心透支。
家门一开,钢琴声扑面而来。不是小星常弹的碎片化旋律,而是一段结构完整的《小星星》变奏曲。陈慧惊讶地看向客厅——小雨坐在钢琴旁打拍子,而小星站在光谱琴前,手指在空气中指挥着什么。
“妈……妈……”小星看到陈慧,突然停下动作指向光谱琴,“红……色!”
琴面上的LED灯应声变成鲜红色。小雨跳起来:“他刚学会用语音控制调色!这设备本来没这功能的!”
林志远手里的包裹掉在地上。陈慧跪下来与儿子平视:“小星怎么做到的?”
“他记住了每个颜色对应的频率,”小雨激动地解释,“然后调整哼唱的音高来匹配……”
小星似乎对成年人的震惊毫无察觉,继续着他的“色彩交响曲”。随着不同音高的哼唱,光谱琴变幻出赤橙黄绿的光浪,将整个客厅变成流动的极光海洋。在这个由他自己创造的光影世界里,他不再是那个被诊断为“社交障碍三级”的孩子,而是个小小的造物主。
“医院批准了特殊患儿关爱角项目”陈慧轻声告诉丈夫,“但要求小星做案例展示。”
林志远的笑容消失了:“拿儿子当宣传工具?”
“是示范案例。”陈慧纠正道,“能帮到更多孩子。小雨会在场,只拍手部动作和光谱琴效果。”
钢琴前的小星突然弹了个不和谐和弦,打断了父母的低语。他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然后做了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动作——他拉起小雨的手放在琴键上,又抓起陈慧的手叠在上面,最后望向林志远,眼神里是罕见的明确期待。
“他想我们……一起?”林志远声音发颤。
小雨率先会意,按下录音键:“家庭乐队第一次合奏,开始!”
那是个奇妙的夜晚。没有专业训练的陈家夫妇笨拙地按着琴键,小雨负责和弦伴奏,而小星站在光谱琴前,用哼唱指挥着整个“乐团”的色彩与情绪。
当小星的喉结以440Hz振动时,其声带黏膜的颤动幅度精确到0.01毫米——这个曾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器官,此刻正在调控价值28万的光谱琴芯片,将C大调分解为1678万种RGB色值,如同宇宙大爆炸后第一缕光的量子态重现。
在这个由声音和光线编织的魔法泡泡里,没有自闭症患儿和焦虑父母,只有四个探索音乐宇宙的旅人。
深夜,送走小雨后,陈慧发现小星罕见地没有抗拒刷牙。孩子站在小凳子上,盯着镜子里自己沾满泡沫的嘴角,突然哼了个升F调。浴室暖风机的嗡嗡声恰好是这个频率,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回应他的音乐。
“明天开始,”陈慧在床上对丈夫说,“我负责医院的新项目,工作时间会更规律。”
林志远正在查看公司邮件,闻言抬起头:“不担心小星……”
“我们得重新定义正常的意义”陈慧打开平板,播放今晚的录音,“对他来说,这才是正常。”
扬声器里传出混乱却欢快的家庭合奏。林志远关掉电脑,伸手搂住妻子。他们肩并肩靠在床头,听着这首不完美却真实的生活交响曲,直到小星的监控器传来平稳的呼吸声。
第二天清晨,陈慧穿着新熨烫的督导制服出门时,小星破天荒地站在门口递给她一张纸——上面画着个穿白大褂的小人,头顶有颗歪歪扭扭的五角星。没有“妈妈”之类的文字,但意图明确得令人心碎。
陈慧把画小心地夹在工作证里。今天她要向院方演示光谱琴的使用方法,要培训第一批护士使用视觉辅助工具,还要应付可能的质疑和阻力。但此刻,所有这些挑战都比不上别在白大褂上的这张涂鸦——她的小星星用自己方式画的“妈妈”,将陪她一起照亮更多特殊孩子的黑暗时刻。
公交车上,陈慧翻开修改好的企划书,在扉页加了一行字:“谨以此项目献给所有用不同频率闪烁的小星星。”
车窗外的晨光正好照在这行字上,让它看起来像是被宇宙盖了个金色的批准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