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万人迷天子的对象是九千岁 > 第7章 士子争锋

第7章 士子争锋

一个略带尖刻的声音响起,带着明显的嘲讽:

“与其在这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不如先想想怎么过了明年二月的会试吧!别连龙门都跃不过,空有满腹牢骚!”

此言一出,如同点燃了新的导火索,争论的焦点瞬间从抨击时政转移到了科考本身。

“会试头名?这还有疑问吗?自然是苏楷苏兄!苏兄乃苏州才子,三岁能诗,七岁成文,经史子集无一不精,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去岁乡试,便是南直隶解元!此番会试,魁首非苏兄莫属!”一名江南士子满面红光,大声推崇。

立刻有北方士子反驳:“笑话!苏楷虽有才名,不过是江南文风绮丽,善于辞藻罢了。论经世致用之学,胸怀韬略之气,焉能与我北地才子宋长淮相比?宋兄贯通古今,尤擅策论,关心民瘼,体察时艰,这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陕西李弘毅李兄,学识渊博,沉稳干练,为何不能争一争?”

“四川张允张贤弟,才思敏捷,尤精算学水利,于国于民大有用处,岂可轻视?”

……

一时间,清风楼内为了这“会元”之名,吵得不可开交。地域之见,门户之私,暴露无遗。

江南众士子见众人争论,其中一人傲然道:“尔等可知,苏楷兄师从何人?乃是九山先生!得九山先生亲传,学问人品,岂是寻常人可比?”

“九山先生?”这个名字一出,楼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随即议论声爆炸开来。

“可是那位名满天下,曾官至礼部侍郎,因不满阉党专权而辞官归隐,在江南开坛讲学的九山先生?”

“正是!九山先生乃我东林魁首,士林楷模!其门下弟子,皆一时俊杰!”

“想不到苏楷竟是九山先生的高足,难怪有如此才名!”

九山先生的名头显然极具分量,许多原本支持其他地方才子的声音都弱了下去。东林党在士林中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可谓根深蒂固。

先帝在位时,九山先生因多次上书弹劾阉党,最终被左执舟排挤出朝廷,此举反而让他赢得了更高的清誉。

骆骄行低声嘀咕道:“父亲在家时常说,这九山先生就是个道貌岸然的东西,肚子里除了墨水,还有满腹的坏水儿。他们那些江南世族,占着最好的田地,享受着最多的特权,嘴里却满是仁义道德。”

傅元泽神色平静,心中却是一动:“007,查一下这个九山先生以及他背后江南世族的详细情报。”

【收到。扫描中……九山先生,本名陈静安,江南松江府华亭县人,出身当地望族陈氏。

陈氏家族,田连阡陌,依附于其家的佃户数以千计。据不完全统计,陈氏及其姻亲家族,通过投献、兼并等手段,占据苏松地区近一成良田。

但其家族利用功名特权,隐匿田亩,逃避税赋,导致朝廷岁入锐减。】

【万熙朝末期,朝廷财政拮据,曾有意清查江南田亩,增加税收,以充辽饷。

此举遭到以九山先生为首的江南官绅集团激烈反对,他们利用在朝中的门生故旧多方阻挠,最终不了了之。】

【原剧情中,鞑靼攻破京城后,九山先生及其部分家族成员最初试图南迁另立朝廷,但因内部倾轧及男主势力迅速扩张未能成功。

后为保全身家性命,部分江南世族选择向鞑靼投降,但因其内部矛盾及对资源的掌控,仍被迅速统一北方的男主视为障碍,最终被清算。】

【综合评估:

九山先生及其代表的江南世族,是旧有土地兼并和特权阶层的典型。

他们善于利用清议和舆论维护自身利益,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大盛朝的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其对国家的危害,在于系统性、制度性的侵蚀,而非简单的个人道德问题。】

傅元泽心中冷笑,果然如此。

这些所谓的“清流”,口口声声忠君爱国,实际上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和庞大的家族利益。

他们垄断知识,把持科举上升通道,形成庞大的官绅利益集团;他们利用特权兼并土地,导致国家税基萎缩,底层百姓流离失所;他们党同伐异,将朝堂变成名利场和角斗场,却拿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救国方略。

等到真正的大难临头,骨头软的便屈膝投降,试图在新主子那里分一杯羹。

这样的“忠臣”,这样的“气节”,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悲!大盛朝如今的千疮百孔,这些道貌岸然的世家大族, “功不可没”!

就在傅元泽心绪翻涌,对这群争吵的士子愈发感到失望之时,楼下人群中,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瞬间压过了嘈杂:

“诸位!请静一静!”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袍的年轻士子站了起来。

他面容算不上十分英俊,但眉宇间自有一股坦荡正气,身形挺拔如松,眼神清澈而坚定。

正是被北方士子推崇的宋长淮。

他环视一周,目光平静,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适才听闻诸位争论谁会元归属,言必称苏兄师从九山先生,学问渊博,家世显赫。在下宋长淮,有一事不明,敢问诸位:朝廷开科取士,究竟所为何来?”

他顿了顿,不等有人回答,便自问自答道:“莫非是为了考较谁师承更显赫?谁家世更煊赫?谁更擅长辞藻华丽、歌功颂德之文?”

“非也!”宋长淮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考取士,为的是选拔能匡扶社稷、治理天下、解民倒悬之才!考的是经世致用之学,验的是忠君爱国之心!”

“如今大盛朝局如何,天下形势怎样,诸位难道不知?关外鞑靼虎视眈眈,屡犯边关;境内天灾频仍,流民渐起;朝中……朝中亦有不少亟待整顿之处。此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急需能臣干吏之时!”

“可诸位在此争论些什么?争论的是江南才子与北方俊杰孰优孰劣,争论的是谁师从名门、谁家世清白!将眼光局限在地域之见、门户之争、师承之别上,却将国家安危、百姓疾苦抛诸脑后!”

“难道报国之心,还分南北?难道济世之才,还看师门?苏楷兄若真有才学,自可在考场上一展抱负,何必借师长之名?我宋长淮若学识浅陋,纵然出身寒微,亦不敢怨天尤人!”

“科场较技,凭的是真才实学,是写在答卷上的治国方略,是藏在胸中的安邦良谋!而非在此逞口舌之利,靠家世师门压人一头!此等行径,与市井之徒攀比斗富何异?岂是我等读书人所为?”

宋长淮这番话,如金石坠地,铿锵有力。

他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堆砌辞藻,言语朴实,却句句切中要害,直指本质。

楼内一时间鸦雀无声。许多方才争吵得面红耳赤的士子,都面露惭色,低下了头。就连那些原本极力推崇苏楷的江南士子,也一时语塞,难以反驳。

傅元泽在楼上听得眼中异彩连连。

好一个宋长淮!不慕虚名,直指核心,胸怀格局远超同济!这正是他需要的人才!不拘一格,务实肯干的人才!

之前的顾折霜是情报上的利刃,这宋长淮,或许能成为将来整顿吏治、推行新政的得力臂助。

他心中瞬间下定主意,接下来的会试,考题绝对不能是那些陈腐的八股文章,之乎者也的空谈。必须转向实务,要考时政策论,考他们对当前国家困境的理解和解决之道!

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只会清谈的酸儒!

经过宋长淮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言论,楼下的争论虽然并未完全平息,但气氛已然不同,多了几分对实务和真才实学的思考,少了几分浮躁的门户之见。

由于今天消耗了太多精力,傅元泽神色间流露出些许倦怠。

骆骄行一直在暗中观察傅元泽的神色,见他兴致缺缺,便凑近低声道:“公子,可是觉得此处嘈杂无趣?眼看也快到晚膳时辰了,不如去我家坐坐?不瞒您说,我家厨子手艺极好,尤其擅长几道家常小菜,味道那是一绝!保证您吃了还想吃!”

一旁的王福贵闻言,脸上肌肉微不可查地抽动了一下,欲言又止。

陛下万金之躯,岂能随意去臣子府上用膳?这于礼不合啊!但他看到傅元泽瞥过来的眼神,终究没敢出声。

傅元泽倒是来了兴趣。

他正想找个机会见见这位被007评价为“忠臣良将”的英国公骆承宗,亲眼看看这位镇守北疆多年的老将是什么模样,顺便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京城的实际情况和军队的状态。这可比在宫里听那些经过层层粉饰的汇报要直观得多。

“哦?骆公子如此盛情,那某便却之不恭了。”傅元泽微微一笑。

骆骄行闻言大喜,连忙起身:“公子请随我来!我家就在不远处的积英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天幕:皇帝聊天群

六十二年冬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