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娓娓 > 第21章 后记

第21章 后记

《娓娓》后记

——人心才是自己的天道,而爱才是真正的神明

《娓娓》完结啦!顺利收官!比我想象中更完美的完成了的一部作品,也算天应。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那就从文本身开始吧!

《娓娓》讲述的故事和以往我写过的所有文章都不同。除了感情之外,这一本书着重探讨了一个命题,即是“悟道”。很神奇,这是我第一次试图在作品里去感悟哲学,这一本书的写作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玄妙的悟道的过程。

作为一篇短篇小说,这一本的写作历程对我来说跨度实在是算是亘久。这样的篇幅我一般是一鼓作气写完,所以中间的断开其实有一段时间让我有些耿耿于怀,我觉得它应该更加行云流水。但是,很神奇的是,在后面的写作中,这个观点改变了。因为就像书里的环环相扣一样,生活也一样是环环相扣。如果当初一气呵成的话,可能未必会呈现现在的质感。

因为我那时候我对人生和“道”的了悟并没有现在这样深刻。

那么,还是从哪吒和敖丙的天道说起。

“天道”二字作为主线贯穿了全文的中心。从开篇就点明,到第三回借太乙之口引出当年之事的“天道响应”,又到第五回,借大圣之口,隐晦地指出了“表天道”和“里天道”这两个概念。

表天道,即是太乙口中的天道,这个天道的确是一种大道法则,但是这种法则是“人为制造”的。聪明的朋友想必在第五回就已经可以看出,太乙口中的天道并非是真正的天道。哪吒只不过是要借助这层“表天道”的应,去实现他真正的天道。

那个真正的天道,即是大圣对哪吒说的天道,就是这篇文的“里天道”。这个“里天道”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修行中将要真正去面对的天道。这个天道是老子口中的天道,是“天道无情,以万物为刍狗”的天道。

避免有朋友见文生义,还是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无情”并不是平常我们理解的“无情”,而是“没有任何感情和偏倚”,是一种“公正”。以“万物为刍狗”,不是贬义的意思,而是,对于“天道”来说,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没有区别,人类和动物、植物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这个“天道”,绝不会“要谁死,谁就得死”,因为它根本不会“要谁死”。它只是像不存在一样存在在那里,不为任何事物所动,而真正改变你的,是你如何去理解和呼应它。那么在这种呼应中,其实天道也是有情的。这种有情在于,它可能会降下磨难(就像哪吒与敖丙的分别),但是这并不是惩罚和罪责,而是一种领悟的契机。在契机之下,如果你悟到了,你就可以得之“大道”。

文中所谓的“哪吒不知天道眷怜”,即是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得到大道的机会”。因为“劫难”的本质是要我们“升维”,要我们灵魂进步,不浑浑噩噩度过这一生。

但是“天道”其实是不在意你是否能应的,它只是给到你。比如说哪吒如果没有应,陷在执迷里,那他就是去大闹天宫,走火入魔了。天道不在意。而哪吒了悟了,天道也不在意。而在此之上,冥冥之中的眷怜是指,千万条路终究没有把哪吒引向毁灭,二哥的心疼、大圣的点拨、敖广的支持、对敖丙的牵挂、哪吒自己的悟性……这一切种种,终于把哪吒引到了“悟道”的道路上。故而说,实际上,天道对哪吒依然是眷怜的。

这个眷怜也很唯心主义。那就是,你如何看待“天道”,你就将被天道如何“对待”。而“天道”其实什么也没做,它只是平稳地映照出你的心。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理解了文中的天道的两个层次。还有一点是,其实大圣的“道”和哪吒的“道”,依然是不同的。

我在行文过程中就在考虑,有一天写后记的时候,如何和大家解释他二人的“道”的区别呢?敏感的小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在大圣点拨哪吒的时候,哪吒是怒了的,他说如果大道要以此为劫,那我就不要得这个大道;而后面在哪吒“冥冥悟了鸳鸯道”之后,发觉自己依然会为敖丙醒来后的冷淡而痛苦,他又一次产生了自我怀疑——“我会不会根本没有得大道?”

得道前的愤怒和得道后的疑惑,都是出于一个点,他以为自己的“大道”和大圣的是一样的。实则不然。如果用网文的说法讲,那就是,大圣修的是“无情道”,哪吒修的是“多情道”。如果用诸子百家来类比一下,那就是,大圣更像是“墨家”,他的道的准则是“兼爱”,他的爱是平等的,无有亲疏远近的;而哪吒更像是儒家,是有差等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

在对敖丙的爱别离中,一颗少年心的哪吒体会到了“生老病死离别苦”。以至于懂得了人世间的苦难,真正告别了“不通情”。自此他对人间的观望中,带有的不再是少年的一腔孤勇和嫉恶如仇,悲悯在这个神灵的心里生了根。

最开始我描写这个点的时候,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不要惧怕成长,少年是一个轮回”。就像我们普遍观念对哪吒的认知一样,他好像永远就是桀骜不驯的,就是少年的,就是非生即死的,悲壮的,长不大的。我看过很多说法,说,失去了这一点的哪吒,就不再是哪吒。

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对我的“少年时”松不开手。就像很多很多的大家一样,我觉得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个阶段。只要你超过了二十岁,就会发现,“十七岁”不再来。

人对时间的无助令我们痛苦。

可是当我走完这一个轮回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人不可能永远十七岁,但人可以永远是少年,这个少年与年龄无关。少年的宝贵在于一腔孤勇,而当你历尽千帆之后重新回到“少年的心境”里时,你会发现,你更勇敢,更无畏,因为这一次,你更有觉知的选择了这一切。

我们没有回到原点,我们只是螺旋上升了。我们也不会因为遭受了历练,心智变得成熟,而失去少年心性。我们只会因为我们选择不再做少年,而失去“少年”。

所以最开始的行文是打算写,敖丙活过来之后,哪吒是如何从“悲切的成年人”状态,变回“热烈的少年”的。经历了这些的哪吒依然是那个哪吒,而且更加的热烈、更加的强大。

但是后来我又得了新的道了。所以文章的落点变得更宏大了一些。哎呀,说不知道说什么,结果说起来就停不下来了。

这本书融入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越来越多,关于哲学的感悟越来越多。我在“展露”的同步学习。哪吒因我的“悟道”而悟到更深的道,我也因哪吒的“悟道”而更有觉知。

写哪吒看海的时候,我热泪盈眶。那么可能有的人要说了,把同人当你皮套穿呢?这么说话的人,虽然我现在已经很悟道了,但我还是会把你拖出去枪毙的。你挺没药救的,真的。

因为我没在写我自己。我是在写哪吒,但我写的也不只是哪吒。我在那一段的描写中,看到了生命是如何茂盛的生长,我看到了世界上的所有人。

“襁褓为难婴儿泣,四壁高悬遮远天。”

这是所有人。

我在哪吒看海的那一章的行文里,写的是人的一生。

人在一生的精神成长中,究竟面临着什么?

面临着长大、面临着曾经美好的花繁叶茂的院落,再也装不下我们了。面临着我们对自由的渴望,面临着我们以为,跃过那面墙,我们的困境就可以随之而解。

可是实际呢?并不是这样。

因为院子外面有城墙,城墙外面还有海。我们渴望的突破只有在突破的一瞬间获得了自由,就像是鱼儿跃出了水面。然后你就会发现,四方天地原来依然有四方天地的困境。

见到海之后,得到自由的同时,更大的不自由到来了。

“我乃灵珠子转世,如之奈何?”

朋友们,人生在世,如之奈何?

学业终结,有事业。逃离家庭,有社会。天罗地网不自由。

我们如何获得自由?大道是什么?什么能让我们解脱于这种灵魂的不可摆脱的困境?怎么让灵魂获得安宁?

我试图在这篇文中找到答案。我的答案是,痛苦和人生长久相伴,直至死亡也不可避免。我们最终修的大道,就是如何在人生这场旅途中,获得灵魂的安宁。在这条路上,没有任何人能帮助我们。哪怕之于哪吒,哪怕他拥有与他成之混元的敖丙,可他修成的大道依然是他本心的了悟。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九九八十一难,要“百般尝尽才化丹”。

这是一条孤独的朝圣路。

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

那么,路途的终点,灵魂安宁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朋友们,朋友们。对于这个永恒的追问,我在这篇文中,给出了哪吒,和我,和我们的一个暂时性的解答。它是我目前对于“大道无为”的肤浅理解。它是——

“这道理不好,我不要听从。”

“你有机会封神登天,却羡慕我的清闲。我父王置身事外,偏想要加入其中。这世间事真是不分明。”

是——“只作为一条龙儿遨游于世间,苍穹漫漫无穷,不知有天界人间。”

是——“从始至终,他未生过企图心。”

它仍然是生动的,有喜怒哀乐的,是一切由心而发的,是任由万事万物自由来去的。

从出生就是璞玉的敖丙,在中间的劫难中短暂的为其所扰,在之后又仿佛流水一样,回到了他的璞玉天真。

在这其中,他同样体味了七情六欲,从懵懂的“少年”状态,长出了一颗心。

敖丙悟道比哪吒要早。他悟道在那个冰冷冰冷的夜,不是哪吒割肉剔骨的那一夜——那是他入执的时候。他悟道在水淹陈塘关前,看着小小凡人挣扎的那一刻。滔天的浪最终没有把陈塘关化为一片汪洋,而落雨如线,笼罩着孤独立于天地间的敖丙。在那一刻他比哪吒更早的看到了众生苦,更深刻地了解到了生命的无可奈何。也是在那一刻,他习得了悲悯,告别了懵懂,比哪吒要早数个一千年。

而人正是因悲悯得以成神。

这是中国式的情怀和浪漫。我们的儒释道,没有哪一家不心怀苍生——哪怕是老子。

文章的最后,得了自己的“大道”的藕饼,得到了自己的“婴孩”。这一章节的描写,充满了我对世上“养育孩童”的最理想主义的期盼(对敖广和敖丙父子关系的描写也可算是了)。如果说这是我认为的何时适合养育生命的“答案”,不如说,是一个美好而不能达成的祈愿吧。

而哪吒和敖丙在这里,是斩除了所有代际的悲哀的父母。付出这样巨大的爱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拥有了如此强大的爱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自身伤痛的抚平。他们如同赤子一般,真诚纯粹,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不求任何回报。这既是对孩子的爱,也是哪吒对自己的重新养育、对敖丙的爱意的呈现,自然也是敖丙对哪吒的心疼和爱意……好多好多,说不清。

最后那一幕太盛大也太美好了,温暖和爱意流动在群像场面中,像是我期冀看到的一种“天下大同”。所有的爱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被揉得松松软软的大面团。

这治愈了我自己,我也希望这能治愈大家。因为一切的美好,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力量。即便实现它很艰难,即便它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但光是这种念头存在着,就足以获得巨大的能量了。

在文章的结局,返璞归真的藕饼从少年走向成人,又重返少年,并且成了一对最懂得爱的双亲。此时的他们与最开始有什么区别?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我也很期待听到大家的答案。

要我来回答的话,我的答案是:慈悲心。

少年是不懂慈悲的,少年只有一往无前。而慈悲是辽阔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包容。是等同于神明的力量。

我正在努力习得中,或许这篇文就是我的“课题作业”。辛苦老师们批阅啦!好辛苦,上网还要批作业,真是不好意思~哈哈哈。

感谢大家陪伴。感谢所有的你们,也感谢哪吒和敖丙。我和角色之间,我和你们之间,究竟是我们谁温暖了谁,谁陪伴了谁,谁在帮助谁悟道。这种种种种,也如庄生梦蝶般,说不清了。

那么,放下一切形而上的说法吧,让我们回到CP本身,回到“同人”本身。

我很高兴有这篇文能留下来。我很高兴我的同人创作生涯,能以《娓娓》来收官。这一篇文充满了我对藕饼的爱意,也不仅是我对藕饼的爱意,还有我对这个世界的爱意,特别是,能看到这篇文的大家的爱意。

而这爱意,是从大家的爱意中而来的。是我感受到大家的盛大爱意之后,受宠若惊的感恩回馈。正如我说过的那样,虽然开玩笑说是哪吒约稿,但实际上是大家约稿,爱才是神明。

此外,还有善意和勇气。

想要做点什么的善意和勇气,希望能做点什么的善意和勇气。不害怕误解和批驳的善意和勇气。我从《西游记》中习得了许多,它是我的人生之书,在它如同天书般复杂的奥义里,我至少读懂了吴承恩想要传达的“释厄”二字。我愿意继承这两个字,我尝试传承这两个字。我试图用文字的力量,为大家解除一点执迷、愁烦和困顿,化解一些灾厄——如果我能做到的话。

这就是我作为小小人类的慈悲心。

——也是我作为作者的野心。

《娓娓》是一个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句号,这在我来说是一种圆满,或许对大家来说却是“天地本不全”。但是,管他呢,毕竟,天地本不全嘛!

我想说的话都说完啦!感谢大家看我啰嗦到这里!

最后的最后,还说回文里的一点小玄机,这一点非常非常微妙,很难用语言表达。所以还是,能体会到的就体会到,体会不到也没什么所谓,对阅读没什么影响。而且我自己都很难形容呢。

在大结局的时候,我埋下了一个点。这个点在所有的长评和评论里,我没看到有人提过。不知是不是真的没有人意会到。

那就是哪吒和大圣的对话。

“你看人间这千百个小书匠,却抵不得一个吴承恩吗?”

这是我对同人的赞美和颂扬,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系列所有同好的赞美和颂扬。同时,也是一个玄之又玄。那就是,其实大圣和哪吒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神明,是“人类的笔创造的”,或者说,意识到了自己或许是“小说中的角色”。在表天道和里天道之外,他们打破了第四面墙。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篇文?他们此刻的生存和说话又当如何理解?是作为笔者的我赋予了他们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是他们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智慧,而借我的笔来写出了呢?

它像庄周梦蝶一样玄妙。作为创作者的我本人也还说不透、悟不穿。真神奇!就当这是命运的小小伏笔,留给未来的我们吧!

再会!

另:还是要自恋地说一句,《娓娓》的存在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让我确信了我的才华,笃定了我的道路。在对《娓娓》的写作中,我真正感到我写作的能力开始走向炉火纯青。如果大家愿意,盛邀大家来见证我的前途无量!

这个年纪了依然这么猖狂,真是很抱歉。所以可见我的“少年理论”并不是诓骗大家,飞天薯条很诚实!

这次真的再会!期待和你的重逢!

2025.11.24

飞天薯条摸鱼中作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

乌鸦嘴[红楼]

前夫哥扮演系统崩溃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