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平静而温暖的日常中悄然流转。自从共同度过母亲的手术危机后,余茵和尚小花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是一种经历过风暴考验后、深入骨髓的默契与安定。
她们依然定期去见李医生,但频率逐渐降低。咨询的重点,也从处理紧急的矛盾冲突,转向了更深层的自我探索和关系维护。
在一次咨询中,李医生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小花,余茵,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你们现在的状态,会是什么?"
尚小花思考了一会儿,轻声说:"像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根,在泥土下紧紧缠绕,彼此支撑,汲取养分;枝叶,却在阳光下自由舒展,拥有各自的空间和朝向天空的方向。"
余茵侧头看着她,眼神温柔,补充道:"而且,知道即使经历风雨,身边的这棵树也不会轻易倒下。因为我们的根,已经长在了一起。"
这个比喻让李医生微笑着点头:"很美的意象。这说明你们正在构建一种既紧密相依,又尊重彼此独立性的健康关系。"
这种"树与树"的关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生活总会带来新的考验。
一个傍晚,余茵下班回家,神情中带着一丝罕见的犹豫。她将一份文件放在餐桌上,推向尚小花。那是一份海外研修的邀请函,为期九个月。
"公司只有一个名额,"余茵的声音很平静,但紧抿的嘴角泄露了她的紧张,"高层会议决定推荐我去。"
尚小花拿起那份沉甸甸的文件,逐字逐句地看着。她的第一反应是心脏一紧——九个月,太长了。但她立刻压下了本能的不安,抬起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抛开所有外部因素,只问你的内心,你想去吗?"
余茵看着小花努力掩饰担忧却依然支持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点了点头,坦诚道:"想。这个机会很难得,无论是专业上还是视野上。但是……"
"没有但是,"尚小花打断她,伸手握住她的手,力道坚定,"我们之间,不应该成为彼此梦想的阻碍,而应该是托举对方飞翔的风。你去。九个月而已,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而且,"她努力挤出一个轻松的笑容,"我还可以趁年假飞过去看你,就当是公费旅游了。"
余茵的反驳被堵了回去,她看着小花明明不舍却强装大度的样子,心疼又感动。她们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一起详细规划这九个月——从每天的视频通话时间(要算好时差),到重要节日的安排,再到遇到紧急情况如何联系。她们甚至一起学习了几个简单的德语日常用语,尚小花笑着说要当余茵的"远程翻译"。
送别余茵去机场的那天,尚小花表现得出奇地镇定。她细心地帮余茵检查行李,反复叮嘱在外的注意事项,直到余茵的身影消失在安检口,她才任由眼泪滑落。她很快擦干眼泪,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我们要做两棵独立的树。
在余茵离开后的第一个月,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她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视频,分享着彼此的生活——余茵描述着慕尼黑陌生的街道、严谨的同事和新奇的工作模式;尚小花则汇报着家里的情况,阳台的栀子花长出了新叶,年糕似乎又胖了一点。她们甚至会同步看一部电影,然后在视频里讨论剧情,仿佛对方就在身边。
余茵在慕尼黑的公寓阳台上,也养了一盆小小的栀子花。她告诉小花,这是她在一个亚洲超市偶然发现的,看到它就想起了家,想起了她们阳台上的那一片芬芳。她会在视频里给小花看那盆异国他乡的栀子,汇报它的长势。"它好像有点水土不服,"余茵皱着眉说,"叶子有点黄,没有家里那盆精神。"尚小花则在屏幕那头,笑着指导她如何调整浇水和光照。这盆花成了她们之间一个温暖的联结。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挑战开始出现。
首先是时差带来的沟通不畅。余茵因为一个紧急项目连续加班,错过了几次约定的视频时间。当她疲惫地回到公寓发信息道歉时,尚小花这边的深夜,回复只有简短的"没事,你忙"。余茵能感觉到文字背后的失落,但累得连解释的力气都没有。同样,当尚小花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想向余茵倾诉时,却发现对方正在深夜熟睡,不忍心打扰。这种时空错位带来的孤独感,在寂静的深夜里被无限放大。
其次是生活重压下的疲惫。尚小花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那种寂静让人心慌。她开始失眠,胃口也变得不好。但她不想让远方的余茵担心,在视频里总是报喜不报忧,说自己一切都好。然而,这种强撑出来的"好",让敏感的余茵察觉到了不对劲。她看着屏幕那头小花略显憔悴的脸和闪烁的眼神,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她开始怀疑自己出国的决定是否正确,这种内疚感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
第一次小摩擦发生在一个周末。余茵好不容易有空,想和小花长时间视频,分享她周末去新天鹅堡的照片和见闻。但尚小花这边却因为公司临时加班而不得不中断通话。当余茵兴致勃勃地讲到一半被突然打断时,一股难以言喻的委屈和烦躁涌上心头。她挂断视频,赌气没有回复小花后续道歉的信息。而屏幕那头的尚小花,在加班间隙看着暗下去的手机屏幕,心里充满了无力感和委屈。她何尝不想听听余茵的见闻?但生活的压力并不会因为她们的分离而减少。
冷战持续了不到二十四小时。最终是余茵先打破了沉默。她发来了一条很长的语音,声音里带着疲惫和坦诚:"小花,对不起。我知道你加班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太想你了,也太累了。在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有你。看到你好像过得不好,我又帮不上忙,觉得很无力。"
听到这条语音,尚小花筑起的心防瞬间崩塌。她也回复了语音,带着哭腔:"我也好想你……家里空荡荡的,我睡不好,吃不好……但我怕跟你说这些,会让你在那边分心,会让你觉得我扛不住……"
这次小小的摩擦,反而成了一次突破。她们意识到,试图在对方面前维持"一切都好"的假象,只会增加隔阂和误解。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在对方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和需要。
从那以后,她们的沟通变得更加真实。尚小花会坦诚地说"今天心情有点低落,因为下雨了,特别想你",余茵也会抱怨"今天被德国佬的固执气得头疼"。她们不再只是分享快乐,也开始分担彼此的疲惫和沮丧。这种真实的脆弱,反而让她们的心靠得更近。
在余茵出国第四个月的一个周末早晨(德国时间晚上),尚小花算好时间拨通了视频。电话接通了,画面却有些晃动,余茵似乎在一个比较嘈杂的环境里,背景音里有音乐和谈笑声。
"茵茵,你在哪儿呢?"尚小花问道。
"哦,和几个同学在啤酒馆,项目阶段性结束了,大家出来放松一下。"余茵的脸出现在镜头里,带着微醺的红晕,笑容比平时更放松。她切换了一下后置摄像头,扫了一圈周围的环境,"看,这就是慕尼黑有名的HB啤酒馆,很有特色吧?"
就在镜头扫过的瞬间,尚小花的瞳孔猛地收缩——她清楚地看到,在余茵旁边的座位上,一个金发碧眼、容貌靓丽的年轻外国女生,正十分亲昵地将手搭在余茵的椅背上,低头笑着对余茵耳语了什么,余茵也侧头回以一笑。那个姿态,超过了普通同事的安全距离。
"刚才……跟你说话的那个女的是谁?"尚小花的声音不自觉地绷紧了。
"哪个?哦,你是说安娜啊?"余茵似乎没太在意,又把镜头切回自己,"我们研修班的同学,德国本地人,挺活泼的一个小姑娘。怎么了?"
"没什么。"尚小花垂下眼睑,努力维持着语气的平静,"就是看她跟你……好像挺熟的。"
"还好吧,她性格就这样,对谁都挺热情的。"余茵显然没察觉到小花的情绪变化,还在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啤酒馆的氛围。
接下来的通话,尚小花变得心不在焉。那个叫安娜的女生亲昵搭手的画面,以及余茵那自然又不设防的笑容,像一根刺扎进了她的心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疯狂滋生。她开始回想之前的种种:余茵偶尔提到的"和同事聚餐",提到的"安娜帮忙解决了某个学术问题",现在想来都蒙上了一层暧昧的色彩。
挂断视频后,尚小花一个人坐在黑暗的客厅里,任由恐慌和醋意吞噬自己。她知道自己可能反应过度了,但分离的不安全感,加上那个直观的画面冲击,让她无法冷静。她甚至翻出了之前余茵发来的团队合照,放大那个安娜的身影,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找"证据"。
接下来的几天,尚小花在视频里变得有些阴阳怪气。她会"不经意"地问:"今天和安娜一起工作了吗?" 或者"那个热情的德国小姑娘没再找你喝酒?"
起初,余茵还耐心解释,但次数多了,她也有些不耐烦了:"小花,你能不能别老是安娜安娜的?她就是普通同学,我们研修班十几号人呢!"
"普通同事会贴那么近说话吗?"尚小花忍不住反驳,"我看她对你可不普通!"
"你这是在无理取闹!"余茵也生气了,"隔着屏幕你就能脑补出一出戏了?你能不能对我有点基本的信任?"
"信任?"尚小花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就是太信任你了,才会一个人在这里胡思乱想!"
这次争吵不欢而散。之后几天,两人的联系变得稀疏而冷淡。尚小花被巨大的不安全感笼罩,既后悔自己的冲动,又无法摆脱那些猜忌的念头。而余茵则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疲惫,她觉得小花的不信任否定了她在这段感情里的全部忠诚和付出。
在冷战了三天之后,尚小花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她查看了自己的年假和积蓄,迅速预订了最快飞往慕尼黑的机票。她没有告诉余茵,她要去亲眼看看,要去打破自己内心的魔障,哪怕最终的结局是破碎,她也认了。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辗转,当尚小花拖着行李箱,按照之前记下的地址,站在余茵在慕尼黑公寓的楼下时,她才感到一丝近乡情怯的惶恐。她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门铃。
对讲机里传来余茵带着疑惑的声音:"Hello?"
"茵茵,是我。"小花的声音有些沙哑。
短暂的沉默后,公寓门"咔哒"一声开了。尚小花乘坐电梯上楼,电梯门打开时,余茵正穿着家居服,一脸震惊和不知所措地站在公寓门口。
"小花?你……你怎么来了?"余茵看着风尘仆仆、眼眶通红的小花,所有的怒气都被担忧和疑惑取代了。
尚小花没有回答,只是走进公寓,放下行李,然后转身,紧紧地抱住了余茵,眼泪无声地涌出:"对不起……我只是……太害怕失去你了。"
余茵愣了片刻,随即明白了过来。她叹了口气,回抱住这个跨越了千山万水来找她"求证"的傻瓜,心疼又无奈:"所以你是不远万里跑来查岗的?"
那天晚上,她们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尚小花毫无保留地倾诉了她的不安全感、她的醋意、她的恐惧。余茵也坦诚了她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压力,以及被小花不信任时的伤心。
"那个安娜,"余茵认真地解释,"确实性格比较外向,但她有男朋友,而且对方也是我们项目组的。那天在啤酒馆,她只是习惯性地和比较熟悉的人靠近说话,在他们的文化里,这并不算越界。而我,从来没有,也绝不会做出任何背叛我们感情的事情。"
为了彻底打消小花的疑虑,第二天,余茵甚至带着小花去了研修班附近,"偶遇"了和男友在一起的安娜。看到安娜自然地挽着男友的手臂,热情地和余茵以及小花打招呼,尚小花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醋意和猜忌,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差异和分离焦虑催生的想象。
误会解除,压在两人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尚小花请了一周的假,留在慕尼黑。余茵特意调整了工作,抽出时间陪她。她们像普通游客一样,手牵手漫步在慕尼黑的街头,参观博物馆,在英国的公园里晒太阳,在市政厅广场下听钟声。尚小花看到了余茵日常生活中走过的路,见过的风景,接触的同事,那个曾经在视频和想象中模糊的世界,变得具体而真实起来。她真切地感受到,余茵的生活重心和情感归属,始终都在她们共同的那个家里。
在尚小花假期结束,即将回国的前夜,余茵将一个精心包装的小盒子塞到她手里:"回去再打开。"
飞机上,尚小花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精致的木质相框,框着她们这次在慕尼黑玛丽安广场上的合影,阳光下,两人笑得无比灿烂,仿佛之前的阴霾从未存在。相框背面,刻着一行细细的字:"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致我的树。"
看着这行字,尚小花的泪水再次涌出,但这次是释然和幸福的泪水。这场跨越重洋的"查岗"虽然冲动,却像一剂猛药,彻底治愈了她的分离焦虑和不信任感。她明白,真正的信任,不是盲目无知,而是在了解现实、沟通坦诚之后的坚定选择。
剩下的五个月异国恋,在一种更加成熟和稳固的心态中平稳度过。她们依然会分享快乐,分担烦恼,但少了猜忌,多了理解;少了强撑,多了坦诚。
九个月的研修期终于结束。余茵归国的那天,尚小花早早到了机场,手中捧着一束盛放的栀子花。当余茵推着行李车走出来时,她们在人群中相视而笑,没有狂奔,只是坚定地走向对方,深深地拥抱,仿佛要将对方的气息重新烙印进自己的身体。
"欢迎回家,我的树。"尚小花将脸埋在她肩头,声音哽咽。
"我回来了。"余茵回抱着她,感受着那份真实的、失而复得的温暖,"我们的根,好像穿越了大陆,经历了风雨,连接得更紧,也更坚韧了。"
生活回归了熟悉的节奏,但她们都因这段分离与和解而变得更加成熟、坚韧。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