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星灿的人生中,充满了各种拒绝:他拒绝领取下乡补助,拒绝领取没有文件和依据的福利和津贴,拒绝出钱给女儿购买私家车……施星灿平时生活非常节俭,甚至有些苛刻。但就是这位节俭得近乎吝啬的老人,在国家有困难,同胞有灾祸,群众有需求时,却毫不吝啬,慷慨解囊,将无边大爱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施星灿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在文斗工作期间,施星灿从来不领下乡补助。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物资特别紧缺的年代,下乡补助是每天1角钱,每一年单位给每个职工发8元钱的烤火费、两双解放鞋、一把雨伞、一个工作包,这本是正常工作支出,施星灿却很少领取,有时领一次物品几年不再领,补助更是一分也不要,不管大家怎么劝,也无济于事。施星灿说:“我的东西还能用,不能浪费。”有的人说,施星灿嫌补贴太少,不屑一顾。可后来,补贴涨了,慢慢由0.1元变成0.3元、0.5元、1元、1.5元……施星灿依然从未领取过。这些补贴和物品费用算起来达到1500元,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领?施星灿总是淡然地笑着说:“当年给地主放牛,连工资都没有,哪还有补贴?我的工资够用就行了,领来干什么?我从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走来,是一个幸存者,能活着,能为群众办点事,能有今天的生活,是参加革命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得到的。党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帮我不断提高,使我受到教育,让我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宣誓入党,时刻牢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为人民奋斗终生。在战争年代,我立过功,在和平阶段,我打算再立功,这些补助,就是考验我的一道道题目,我要考过关。”
文斗工作期间的每年春节,文斗财税所给每位职工发一斤猪肉过年,其他职工都领取了,施星灿仍然坚持不要。全所职工都给施星灿做工作,碍于礼貌,施星灿说:“这样吧,我的这一斤肉,放在单位食堂,我请大家一起过年。”说完,施星灿亲自到厨房动手做饭菜。那天,全所职工吃了一顿美餐。吃完饭,同事们笑嘻嘻地告诉施星灿:“我以为平原的人做不出山区人的口味,没想到施指导做的饭菜很适合我们的口味,看来你在部队也学得一手好手艺。”施星灿谦虚地说:“部队的人个个都做得一手好饭菜,我和原来那些战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在你们面前也是班门弄斧,让你们见笑了,只要你们大家不说我做的饭菜不好吃就谢天谢地了。”听完施星灿的一席话,全所职工哈哈大笑起来。
当时,国家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定的基本口粮是27斤,完成任务后每个月可以领到45斤。那时饭菜没油水,27斤口粮根本不够一个年轻人吃,施星灿每月都超额完成任务,但他坚持每个月只领取27斤粮食,不要另外奖励的18斤粮食。施星灿告诉其他干部,我节约18斤粮食不算多,但也可以让其他人多吃一点,不饿肚子。几年下来,施星灿节约的粮食都给了当地群众,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
一次,一个老人从文斗区税务所门前路过,正巧被施星灿遇见了。老人大约50多岁,年龄不算大,但脸上爬满了皱纹,虽然已年近初冬,老人身上穿得却很单薄,一件发黄的衬衣,一条打了很多补丁的裤子。在寒风中老人冻得瑟瑟发抖,施星灿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主动走上前,与老人一番寒暄后,从上衣口袋里掏出10元钱塞到老人的手上。告诉老人家,这钱拿去买一件一服,不能把身体冻坏了。老人临走时,给施星灿连磕三个头,施星灿一把扶起老人:“千万不要这样啊,老人家。我的工资不高,也没有多的钱,这只是表示我的一点心意,您一定注意保养好身体,不能冻着。”
工作期间每次调资时,施灿星都说自己的工资比同事要高,让其他人先调。长年累月下来,施星灿作为一个离休干部的工资反而比同事们低。每到评先进的时候,同事们都推荐施星灿,施星灿却说:“你们是冲锋在一线的战士,我没有你们辛苦,应先评你们,你们功劳大。”有人问施星灿为什么不领补贴不调资?施星灿总是说:“我当兵时经历那么多次战斗,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们牺牲的时候都没拿过一分工资啊!但却用生命为我们打天下,我能从死人堆里爬回来,活着就很幸运了!拿那么多钱我内心愧疚啊!况且我的工资已经够用,钱要那么多干什么?”
2005年初春,积雪未消,寒意犹在,是年,施星灿已是77岁高龄。像所有退休老人一样,施星灿过着平静安详的晚年生活。很多时候,他会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静静地阅读。
施星灿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书柜前,拿出那些珍藏的书籍来学习。尤其是他钟爱的**诗集,不知读了多少遍,百读不厌。那泛黄的书页,带着岁月的痕迹,每一行诗句仿佛都能勾起他深深的回忆和感慨。
施星灿想起了战争年代的战友情深,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舍生忘死的战友们。他们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他们的呼喊仿佛还在耳边。他也常常感慨那时物力维艰,粮食匮乏,装备简陋,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更想到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有时,他总是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星灿看到,如今,国家日益强盛,老百姓生活水平与以前天差地别,但国家发展不均衡,地域贫富差距大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就是身边利川市的各个乡镇发展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曾工作过的车罗洞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更显贫困,地理区位、交通、资源、信息与教育都制约着那里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得到一定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讲,那儿仍然落后于利川其他地区三四年。
施星灿了解到车罗洞三角庄小学设施简陋,硬件软件上都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他在车罗工作时,有很多人的孩子因未能够接受到高质量教育而辍学打工,只有欧迪才一人考上中专,念完师范,毕业后坚持回村小任教。在这样偏远的地方,其实孩子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大人们没日没夜地劳作也只为山沟沟里能飞出金凤凰,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学业有成,能不再在山沟沟里重复祖祖辈辈简单的劳动,换取一点点微薄的收入。可是,学校落后的教育设施,培养孩子们成才又谈何容易?
想到这里,施星灿突然有了想法,他叫来自己的女儿:“丽蓉啊,我打算把家里的书全部捐出去,捐给车罗三角庄小学。”
施丽蓉知道,家里的书都是老人家的宝贝疙瘩,平时,他都非常珍爱的。于是惊愕地问:“您怎么突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呀?”施星灿合上手里的书,取下老花镜,微笑着说道:“我老了,留下这些书也没有什么用处,死了又不能带走,现在读读报纸,看看新闻联播就足够了,而山里的孩子想看书却没有,让他们多读几本书,增加知识,才有希望走出山沟啊。”听完父亲一席话,施丽蓉问道:“那您是要我帮您联系那边学校还是有其他事情?”
“我就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当然是支持您老的啦。”施丽蓉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些书留在家里我也看不完,占地方,送到学校孩子们都可以读。”
施星灿听完满意地笑了。当天,他便提笔给车罗洞三角庄小学的欧迪才写信说明捐赠意愿。
一个星期后,欧迪才收到信,当天便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第二天,欧迪才启程到利川施星灿家。从上次和施星灿分别,一晃20多年过去了,再次相见,欧迪才还是一眼认出了老人家。不同的是,老人家头发已经霜白,脸上布满皱纹,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年轻小伙如今已是耄耋老人,而欧迪才也从一个娃娃进入中老年了。一番嘘寒问暖,他们谈到了欧迪才工作的学校。三角庄小学是利川市凉雾乡所辖的村小学,现有300多学生,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落后,图书室更无从谈起,从建校以来就根本没有过!施星灿说要捐图书,正好是雪中送炭。听完欧迪才的话,施星灿说:“小欧啊,好像昨天你还趴在背上给我抓跳蚤,今天你就已经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了,能干!你可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啊。车罗那边我工作了8年,条件确实艰苦,那边的娃儿也很苦,越是这样,老师身上的担子越重,我家里面有1500多本书,我把它们交给你带回去,先成立个学校图书室,再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慢慢丰富图书室的藏书,要让学生有书读,喜欢读书。以后要是学校发展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来找我,我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们。”
把书搬上三轮车后,施星灿知道学校困难,从衣服口袋里掏出钱,抢着把车费都给了,欧迪才怎么阻止也挡不住。回去的路上,欧迪才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施星灿在院子为他抓跳蚤的情景,今天与老人家见面,又听到了谆谆告诫,很有收获。联想到施星灿掏车费时颤抖的手,欧迪才不禁热泪盈眶,做人做事能够如此便终生无憾矣!他知道,老人本来不富裕,以后即使有天大的困难,自己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要一起挺住,不能再麻烦老人家了。从那以后,欧迪才从没有再向施星灿说起过学校的困难,尽管后来施星灿问起过很多次。但是,师生们却有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施星灿那种对学校、对工作过的故土、对农村教育的关怀与牵挂,激励着他们永远向前。
在施星灿眼里,一个历经苦难和死亡的人,活着就是最幸福的了,哪还需要什么功名利禄?这其实也折射出一个**人的博大胸怀。中国正是有无数个像施星灿一样的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让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昌盛,人民走向富裕。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少党员干部居功自傲,经不起诱惑,腐朽变质,忘掉党性,丧失人格,让人痛心疾首,而施星灿自始至终一尘不染,清正廉洁,这是何等可贵的品质,平凡中透出一种伟大!
20世纪80年代,单位分福利房,按施星灿的资历应分三室一厅,施星灿找到时任利川县财政局局长徐志强:“我家里人少,不需要太宽,两室一厅就够了。”徐志强告诉施星灿:“你是南下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为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经过全体职工同意,决定为你分三室一厅宽敞一点的房子。”可施星灿怎么也不同意,最终施星灿只要了两室一厅73平方米的房子。局长也感到很奇怪,从来找自己反映问题、扯皮的人都是嫌自己房子小了,要换大的,只有施星灿说自己的房子大了,要换小的。
大到住房,小到看病排队等小事,施星灿从不计较,主动避让,成全他人。
利川市中医院职工杨彬至今记得施星灿挂号时的情景,施星灿每次挂号总是让别人先挂。有一次,杨彬看见施星灿老人排了很久的队,主动说:“施老革命,您站了这么久的队,连我都不好意思,您把号先挂了吧。”施星灿却说:“我退休了,时间宽裕,让他们忙的先挂号,先看病,以便有更多时间做事。”施星灿还乐于助人,一次,施星灿拿药时,一个乡下来的人交药费差了10元钱,非常着急,在口袋里怎么摸也掏不出来。施星灿看到后,二话不说,马上从口袋里掏出10元钱为这位素不相识的人解危。
有一件事让施丽蓉至今无法面对,母亲去世后,按当地风俗,要烧掉母亲生前的衣物,可施星灿偏偏要把这些东西捐献出去,并告诉施丽蓉,烧了多可惜,要移风易俗,要施丽蓉把母亲生前的衣服捐献给需要的人。施星灿是革命军人,既是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份大爱情怀。施星灿对自己及家人很苛刻,但他对党的奉献、对社会的回报却很大方,无论谁有困难,他总会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虽然是离休干部,可是由于一次次放弃调资指标,他每月也就三千多元工资。而就是这三千多元钱,他留给自己的也很少,一直以来,他都会秘密进行一些捐赠。在单位和组织的记录上也都能看到施星灿的一笔笔爱心捐助。同志们问起他,他总是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是党救了我,教育了我,给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相比其他困难群众我还是过得更好一些,有一点能力,就应该帮助一下其他困难的人。”
在利川市国税局办公室,真实清晰地记录着施星灿历年来的捐款记录:
20世纪80年代,施星灿多次为利川的火灾毁房户捐款,累计金额达6000元。那些遭受火灾的家庭,在绝望中收到施星灿的捐款,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温暖的曙光。他的善举不仅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支持,更点燃了他们重建家园的希望之火。
1985年,施星灿为凉雾乡车罗小学贫困生捐款500元。对于那些贫困的孩子来说,这500元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基石,是能够继续求学的希望。
1992年,市税务局号召职工为贫困儿童捐款,每人拟捐2元,当时已经离休的施星灿得知情况后,当即捐款300元。同年,施星灿为江苏老家受灾户捐款2000元。他的心跨越地域的限制,将关爱传递到了远方。
1993年,施星灿为妻子周秀兰老家贫困户捐款2500元。他的爱心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那些贫困家庭的心。
1994至1995年,施星灿为江苏老家残疾人、贫困户捐款5000元。他的慷慨解囊,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1996年,当施星灿得知淮河发大水,立即给灾区人民捐款200元。虽然金额不大,但每一分都是他对灾区人民的深深牵挂。
1996至1997年,施星灿为利川贫困户、残疾人捐款4000元。他的每一笔捐款,都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都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施星灿的一生,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个**人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爱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8年,那是一个令无数人刻骨铭心的年份,长江流域遭遇了特大水灾,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吞噬了无数的家园和生命。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施星灿老人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 1000元,为灾区人民奉献了他的一片爱心。那 1000元,或许在一些人眼中不算多,但对于一位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来说,却是一份沉甸甸的深情厚意。
同年,命运的捉弄似乎并未停止,江苏和利川均遭受了洪灾的侵袭。施星灿老人心急如焚,他立即行动起来,为老家受灾户捐款 3000元,又为利川受灾户捐款 2000元。每一笔捐款,都是他从自己那并不丰厚的积蓄中挤出来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他对家乡人民的深深牵挂和无尽关爱。
1999年,齐岳山下的沙子坎村发生了一场火灾,无情的大火瞬间吞噬了许多村民的房屋和财产。施星灿得知这一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捐出了 3000元,希望能为受灾的村民们带去一丝温暖和希望。他的善举,如同一股清泉,在村民们绝望的心中流淌,让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2000至 2003年,这四年间,施星灿从未停止过他的爱心之旅。他给江苏老家及利川的贫困户、火灾户捐款物累计达 14000元。每一次的捐赠,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关怀。或许是一件温暖的棉衣,或许是一袋救命的粮食,又或许是一笔能解燃眉之急的现金,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
2004年,凉雾乡车罗洞村的贫困生们面临着辍学的危机,施星灿老人得知后,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捐款 3000元。这笔钱,对于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让他们能够继续留在校园,追逐自己的梦想。
2005年,施星灿老人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举动。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 1500册个人藏书,捐赠给了凉雾乡三角庄小学。这些书籍价值 2万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他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让人更为感动的是,连这些书的搬运费,施星灿老人都不让学校出一分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无私奉献。
2006年,柏杨坝镇李子小学的贫困生们感受到了施星灿老人的温暖。他为这些孩子们捐款 2000元,希望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2007年,施星灿老人再次向利川的贫困户伸出了援手,捐款 3000元。他的善举,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2008年 5月,施星灿老人带着 6000元钱回到了江苏省亲,原本计划 6月返回利川。然而,5月 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 8.0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破碎,无数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家庭在瞬间破碎。
5月 20日一大早,施丽蓉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你什么时候接我回家?”施丽蓉吃惊地问:“您不是要过一个星期才回来吗?”施丽蓉的姑妈接过电话:“你老爸没钱了,刚刚把 5000块钱捐给了汶川地震灾区。”施丽蓉无奈,只得找车跑去江苏,接回老人。
回到利川后,施星灿老人心中的牵挂仍未放下。他又以特殊党费的形式,给汶川地震灾区再次捐款 5000元。在他看来,每一分钱都是一份力量,每一份力量都能为灾区的人民带去一丝希望和温暖。
2009年,施星灿老人为利川王家寨村的贫困户捐出衣物,价值 1000元。这些衣物,虽然不是价值连城,但却饱含着他对贫困群众的深深关爱。
2011年 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 7.1级地震。老人从电视上看到这一消息,心情沉重无比。他随即将 2000元钱装进信封,主动交到市国税局领导手中,说:“这是我的一份心意,请及时捐到灾区,表达我的一份深情。”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忧虑。
2011年 6月 21日下午,施星灿老人又颤巍巍地走进利川市国税局。他的步伐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拿出 10000元钱,说要为党的 90岁生日缴纳特殊党费。
工作人员关心地问他和家人商量了没有,老人毫不犹豫地说,缴纳党费是他个人的信仰。当时,正在外面办事的利川市国税局局长欧阳旗得知消息,急忙赶回局里。只见施星灿老人正拄着拐杖坐在办公室,他的脸上带着平静而坚定的神情。
他对欧阳旗说:“我现在身体不行了,为党和国家做不了什么了,今天交 10000元党费,希望用到国家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
施星灿老人缴纳了特殊党费后,还递上一张字条,“我党九十大庆,老党员施星灿自愿缴纳特殊党费。”欧阳旗局长被老人的举动深深震撼了,他的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此事经利川市委组织部上报,中组部签发的特殊党费收据现仍存放在施星灿家里,成为了他对党忠诚的见证。
平日里,按照规定他每月只需要缴纳党费 16元,然而他却每月坚持要缴纳 50元。他说,这是他对党的一份心意,一份永远不变的忠诚。
2012年 5月 4日,施星灿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再一次来到利川市国税局。他将 10000元特殊党费交到市委组织部张应伦手中,向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礼。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缴纳大额特殊党费了,他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1966至 2010年,这漫长的岁月里,施星灿还累计为利川残疾人捐款、捐粮票、捐衣物,价值达 15000元。他的爱心如同阳光,洒遍了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施丽蓉说,父亲捐款捐物,很多她都不知道。每次上街,遇到残疾人,他总要掏出 5元、10元予以帮助,每年都要无偿献出爱心几百上千元。他的善良和慷慨,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深入骨髓的品质。
2009年春节的一天,利川市柏杨坝镇一小学校长提着一篮子鸡蛋来到利川市国税局宿舍区门口,东打听西打听。校长说来感谢施星灿老人为小学捐款捐书。施丽蓉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其实,很多捐赠施丽蓉也不知情,都是施星灿悄悄进行的。问起捐款的事情,施星灿老人总是不愿多说。他觉得,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不需要张扬和炫耀。
一份沉甸甸的捐款记录,凝结着一份暖沉沉的爱。几十年来,施星灿老人为国家节约的资金和捐款、缴纳的特殊党费总额达 10多万元。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10万元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是一个只有固定工资的老人做出的义举,更是施星灿对群众之爱,对党之忠的体现。
单位按规定下发的补贴,施星灿也要看到合理合法的依据,否则他绝不轻易领取。2011年建党 90周年庆典前夕,按照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7月 1日前,利川市国税局要给施星灿老人送去 1800元补贴,由局长欧阳旗亲手交到老人手上。
不料,施星灿并没接下这笔钱。他来到国税局财务室,非得找工作人员问清楚:这是一笔什么钱?为什么要发这笔钱?工作人员最后找出了上级有关单位提高离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的文件,并给施星灿作了详细解释,老人才终于放心签字,领走了这笔钱。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何如此慷慨?是工资很高无处可花,还是头脑糊涂做出的举动,他为什么自己不好好享受却心甘情愿捐出钱物?施星灿家里并不宽裕,但却屡次大方出手是为什么?
其实,这就是施星灿老人的大爱之心,他的忠诚之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党不仅给了我生命,而且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晚年更是衣食无忧,我应该对党做我力所能及之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坚定的信念。他把对党和人民的爱,融入到了每一次的捐款中,每一次的奉献中。
说真的,施星灿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岂止是付出钱物,即便需要付出生命,也会在所不惜。作为女儿的施丽蓉不仅完全理解自己的父亲,而且自己也深受感染。在做好工作的同时,精打细算,给父亲安排好柴米油盐,让父亲健康、快乐生活!虽然辛苦,虽然忙累,但每每看到父亲的举动,总会有一种力量从内心升腾,鼓舞鞭策自己不断向前。
施丽蓉深知父亲的为人,他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默默奉献,从未求过回报。她明白,父亲的心中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了一切。
在日常生活中,施丽蓉默默地支持着父亲的善举。她精心照料着父亲的生活起居,确保他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她会为父亲准备营养丰富的饭菜,会在父亲疲惫时为他捶捶背、揉揉肩,会在父亲讲述自己的捐款经历时,认真倾听,给予鼓励和赞扬。
施丽蓉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传递着爱与温暖。她会主动帮助同事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会在社区中参与志愿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关怀和帮助。她知道,这是对父亲精神的最好传承,也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
施星灿老人的事迹在当地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他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善良和正义。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纷纷伸出援手,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施星灿老人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赞歌。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