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79号的藤椅上,沈妈妈正把刚熬好的绿豆百合汤往保温桶里装。她穿着淡蓝棉麻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腕间戴着和沈砚之一样的梧桐叶纹手镯——那是沈奶奶临终前给她打的。
“小晚,尝尝看。”她把汤勺递给林晚晴,“小砚之说你胃不好,我特意少放了糖。”
林晚晴接过碗,汤里浮着几颗蜜枣,甜香裹着绿豆的清苦,像极了外婆煮的味道。“沈阿姨,您太客气了。”她舀了口汤,暖意从喉咙直窜到胃里。
沈妈妈坐在她对面,目光落在她腕间的老搪瓷杯上:“这杯子我认识。”她指尖轻轻碰了碰杯身,“小砚之小时候,他奶奶也用这样的杯子喝药。那时候他怕苦,奶奶就给他讲‘杯子里的甜’——说每口药都是甜的,因为里面藏着奶奶的爱。”
林晚晴愣住。她想起沈砚之每次会说“我奶奶说…”,原来这些细节,都是刻在家族记忆里的。
“小砚之这孩子,嘴硬。”沈妈妈突然笑了,“上周他回家,说‘妈,我想把奶奶的织毛衣笔记送给一个姑娘’,我还笑他‘什么时候这么贴心了’。后来才知道,是给我们未来的‘咖啡馆老板娘’。”
林晚晴的脸腾地红了。她想起沈砚之送的围巾——藏青色毛线,针脚歪歪扭扭,袖口还补着块补丁。那是沈奶奶80岁时织的,原本想留给自己孙子,却被沈砚之“抢”了过来。
“对了,张阿婆送来的字。”沈妈妈从包里掏出幅书法,“她说这是你外婆生前最爱的句子。”
林晚晴展开宣纸——“岁月清浅处,一步一安然”。墨迹未干,还带着松烟的香气。她想起外婆总说:“晚晚,日子要慢慢过,像泡茶,急不得。”此刻看着这八个字,她突然鼻子发酸。
“小晚。”沈妈妈握住她的手,“小砚之昨天跟我说,他想把咖啡馆二楼改成‘旧物工坊’,教孩子们修老杯子、补旧书。你猜他怎么说?”
“怎么说?”
“他说:‘这样晚晴就能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再为钱发愁。’”沈妈妈拍了拍她的手背,“这孩子,把你的喜好都刻在心里了。”
庭院里传来动静。沈砚之抱着个纸箱跑进来,额角沾着汗:“妈,阿婆让我带的栀子花到了!”他转身对林晚晴笑,“张阿婆说,这花晒干了,给你煮酸梅汤最香。”
林晚晴接过纸箱,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十枝栀子花,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她忽然想起上周沈砚之在电话里的嘀咕:“我妈说你爱喝酸梅汤,张阿婆家的栀子花最地道,我明早去摘。”
“阿砚,辛苦你了。”她轻声说。
沈砚之挠头:“不辛苦。我奶奶说,给喜欢的人跑腿,腿都轻快。”他瞥见沈妈妈在偷笑,耳尖发红,“妈你别笑!我就是……就是觉得,能为她做点什么,挺开心的。”
沈妈妈把保温桶塞给林晚晴:“晚上留小砚之吃饭,我炖了莲藕排骨汤。”她转身往厨房走,又回头补了句,“对了,你外婆的老藤椅,我已经找人修好了,明天让小砚之搬过来。”
林晚晴望着沈砚之。他正蹲在地上逗阿福,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他背上,把衬衫照得透亮。她突然觉得,所谓“家人”,从来不是血缘的枷锁,而是有人愿意把你放进未来的每一步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