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蝉鸣裹着湿热的风,吹得晨光出版社门口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苏晚站在出版社大厅里,时不时抬头看向门口——今天是沈知夏带山区孩子来参观的日子,她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把展厅里的图书重新整理了一遍,还在每个孩子的座位上放了一本彩绘版的儿童文学书。
“妈妈,沈阿姨什么时候到呀?”四岁的江念晚穿着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攥着一个手工做的香樟叶书签,那是她前几天在星华大学的香樟树下捡的叶子,跟着幼儿园老师学做的,特意要送给山区的小朋友。
“快了,你看,那不是沈阿姨吗?”苏晚指着门口,笑着说。
念晚立刻踮起脚尖,顺着苏晚指的方向看去——沈知夏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身后跟着十几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孩子们的脸上带着好奇又腼腆的笑容,手里紧紧攥着小背包,像是怕弄丢了什么宝贝。
“苏晚!”沈知夏看到苏晚,立刻笑着挥手,快步走了过来,“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车,让你久等了。”
“没事,我们也是刚到。”苏晚迎上去,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笑着说,“这些就是你的学生吧?都这么可爱。”
“是啊,这是我们班的孩子,平时在山里很少出来,听说要来看出版社,兴奋了好几天。”沈知夏摸着身边一个小女孩的头,笑着说,“这是小娟,学习特别好,最喜欢读故事书。”
小娟抬起头,看着苏晚,小声说:“阿姨好。”
“你好呀,小娟。”苏晚蹲下身,递给她一本《小王子》,“这是给你的礼物,希望你喜欢。”
小娟眼睛一亮,双手接过书,紧紧抱在怀里,小声说了句“谢谢阿姨”。其他孩子看到了,也纷纷围过来,苏晚和出版社的同事们把准备好的图书一一分给他们,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念晚也跑过来,把自己做的香樟叶书签分给小朋友们:“这是我做的书签,上面有香樟树的味道,你们可以夹在书里。”
“哇,好漂亮!”一个小男孩接过书签,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真的有香味呢!”
孩子们很快就熟悉起来,念晚拉着小娟的手,给她介绍展厅里的图书,像个小大人一样,认真地说:“这本《香樟树下的时光》是我爸爸妈妈和林叔叔一起做的,里面有很多好听的故事。”
苏晚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沈知夏邮件里说的,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课外书,这次带他们来上海,不仅是为了参观出版社,更是为了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心里种下“读书改变命运”的种子。
“我们先去参观编辑室吧,让孩子们看看一本书是怎么从文字变成图书的。”苏晚笑着说,带着孩子们往编辑室走去。
编辑室里,同事们早就做好了准备,把图书的策划方案、校样稿、设计图都摆在了桌子上。苏晚拿起一本《香樟树下的时光》,给孩子们讲解:“大家看,这本书首先要有作者写故事,然后编辑叔叔阿姨会修改文字,设计师会设计封面和插图,最后印刷厂会把它印出来,送到书店里,大家就能买到啦。”
“那编辑阿姨,你也会写故事吗?”小娟好奇地问。
“我会帮作者修改故事,让故事变得更好看。”苏晚笑着说,“不过你们也可以写故事呀,把你们在山里的生活、看到的风景、遇到的趣事写下来,说不定以后也能变成图书呢。”
孩子们眼睛一亮,纷纷说:“我要写我家的小花狗!”“我要写山里的星星!”“我要写沈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的事!”
沈知夏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眼眶有些湿润。她知道,苏晚的这句话,可能会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对“写作”“出版”产生兴趣,而这颗种子,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参观完出版社,苏晚带着孩子们去了附近的公园。江驰也特意请假过来了,还带着刚满一岁的江知夏。知夏坐在婴儿车里,手里拿着一个小皮球,看到孩子们,兴奋地挥舞着小手,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江驰把带来的零食和水果分给孩子们,笑着说:“大家多吃点,下午我们还要去星华大学,那里有很多高大的香樟树,还有漂亮的操场。”
“香樟树?是不是念晚说的,比爸爸妈妈年纪还大的树?”小娟问。
“是啊,那棵香樟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我和你们苏晚阿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在那棵树下看书、聊天。”江驰笑着说,给孩子们讲起了他和苏晚在星华大学的故事。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时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念晚也坐在一边,补充着故事里的细节:“爸爸那时候还背过妈妈呢,因为妈妈崴了脚!”
孩子们都笑了起来,公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苏晚看着江驰和孩子们聊天的样子,看着念晚和小娟一起追蝴蝶的场景,看着知夏在婴儿车里开心地拍手,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样的时刻,会成为孩子们童年里最珍贵的回忆,也会成为她和江驰人生里最温暖的片段。
下午,他们一起去了星华大学。校园里的香樟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枝叶,在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江驰带着孩子们走到那棵最高的香樟树下,笑着说:“大家看,这就是我跟你们说的香樟树,它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比我和你们苏晚阿姨的年纪都大。”
孩子们围着香樟树,仰着头看,有的还伸出手,轻轻摸了摸树干。小娟抱着《小王子》,靠在香樟树下,小声说:“这棵树好高呀,要是我能在这里看书就好了。”
“以后你考上星华大学,就能天天在这里看书了。”苏晚笑着说,“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纷纷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沈知夏拿出手机,给孩子们和香樟树拍了合影,笑着说:“等我们回到山里,把这张照片贴在教室里,让大家都看看,这就是星华大学的香樟树,是你们以后要去的地方。”
就在这时,苏晚的手机响了,是林屿舟打来的:“苏晚,你们在星华大学吗?我和晓雨正好在学校办‘青春校园创作营’的后续活动,要不要过来看看?”
“好啊,我们正好带孩子们在香樟树下,你们在哪里?”苏晚问。
“我们在图书馆三楼的会议室,你们过来吧,正好让孩子们看看创作营的作品。”林屿舟说。
挂了电话,苏晚带着孩子们往图书馆走去。图书馆里很安静,孩子们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三楼的会议室里,林屿舟和宋晓雨正在整理创作营的作品,桌子上摆满了学生们写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
“这是我们创作营的学员写的作品,都是关于青春、校园、梦想的故事。”林屿舟笑着说,拿起一篇短篇小说,递给小娟,“你看,这篇写的就是香樟树下的故事,跟你们现在看到的香樟树一样。”
小娟接过稿子,认真地读了起来。其他孩子也围过来,有的看诗歌,有的看散文,脸上满是好奇和羡慕。念晚也拿起一篇写儿童故事的稿子,小声读给知夏听,知夏虽然听不懂,却还是开心地拍手。
“这些作品以后会整理成一本合集,出版成图书。”林屿舟说,“如果你们有写的故事,也可以发给我,说不定以后也能收录进去。”
孩子们眼睛一亮,纷纷说:“我回去就写!”“我要写山里的故事!”
沈知夏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林屿舟的这句话,给了孩子们很大的鼓励,让他们对“写作”有了更多的期待。
傍晚的时候,苏晚和江驰带着孩子们去了学校门口的餐厅。餐厅里的老板听说他们是带山区孩子来参观的,特意给孩子们送了果汁和甜点。孩子们吃得很开心,小娟一边吃着蛋糕,一边说:“苏晚阿姨,江叔叔,谢谢你们,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不用客气,希望你们以后能经常来上海,看到更多好看的风景,读到更多好听的故事。”苏晚笑着说。
吃完饭,沈知夏带着孩子们准备回酒店。分别的时候,小娟拉着苏晚的手,小声说:“苏晚阿姨,我以后一定要考上星华大学,当一名编辑,像你一样,把好听的故事带给更多的人。”
苏晚蹲下身,摸了摸小娟的头,笑着说:“阿姨相信你,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实现梦想。”
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跟苏晚和江驰告别,沈知夏也握着苏晚的手,真诚地说:“苏晚,谢谢你,今天真的麻烦你了。你不知道,今天的经历对孩子们来说有多重要,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我们是朋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苏晚笑着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跟我说。”
看着沈知夏和孩子们离开的背影,苏晚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大学时的沈知夏,那个因为嫉妒而挑拨她和林屿舟关系的女孩,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为山区孩子默默奉献的老师。时光真的很神奇,它能让人在经历中成长,在挫折中蜕变,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江驰牵着苏晚的手,抱着熟睡的知夏,念晚拉着苏晚的衣角,一家人慢慢走在星华大学的香樟道上。夏夜晚风轻轻吹过,带着香樟树的清香,还有淡淡的花香。
“今天真开心,看到孩子们那么高兴,我也觉得很幸福。”苏晚靠在江驰的肩膀上,轻声说。
“是啊,能帮到他们,我也觉得很有意义。”江驰握紧苏晚的手,“对了,我下周要去北京出差,参加全国文旅行业的交流会,到时候可以跟他们谈谈‘文化扶贫’的项目,说不定能为山区的孩子们争取更多的资源。”
“真的吗?那太好了!”苏晚眼睛一亮,“这样一来,不仅能给孩子们送图书,还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嗯,我已经跟领导汇报过了,领导很支持这个项目。”江驰笑着说,“等我出差回来,我们一起跟林屿舟聊聊,看看能不能把‘青春校园创作营’的模式复制到山区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写作。”
苏晚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这个项目如果能成功,将会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让他们通过读书、写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到家,念晚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江驰把她抱到床上,盖好被子。苏晚则坐在客厅里,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今天拍的照片。照片里,孩子们在出版社里好奇地翻看图书,在香樟树下开心地合影,在餐厅里狼吞虎咽地吃蛋糕,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童真和快乐。
苏晚把照片发给沈知夏,附了一句:“今天的照片,孩子们都很可爱,希望他们能永远保持这份纯真和对梦想的热爱。”
很快,沈知夏回复了:“谢谢你,苏晚。有你们这样的朋友,是我和孩子们的幸运。我会把照片洗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孩子们每天都能看到,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实现梦想。”
苏晚看着回复,心里满是温暖。她关掉电脑,走到阳台,看着窗外的月光。夏夜晚风轻轻吹过,带着远处传来的蝉鸣,还有家里淡淡的饭菜香。她知道,她的生活还在继续,未来会有更多的温暖和美好,等着她和江驰一起去创造,一起去分享。
几天后,江驰去了北京出差。苏晚则留在上海,忙着“青春文学回忆录”系列的后续推广工作,还要准备和林屿舟合作的“山区孩子创作集”的策划方案。虽然很忙,但她却觉得很充实,因为她知道,她做的这些事,不仅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更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江驰出差回来的那天,带回了一个好消息——“文化扶贫”项目已经初步确定,文旅局会联合出版社、学校,为山区学校建立“爱心图书馆”,还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去山区支教,开展“文学讲座”“写作培训”等活动。
“太好了!”苏晚高兴地抱住江驰,“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有更多的图书可以读,还有机会学习写作了。”
“是啊,我还跟林屿舟聊过了,他也很支持这个项目,愿意把‘青春校园创作营’的资源共享出来,帮助山区学校开展写作培训。”江驰笑着说,“我们计划下个月就去山区考察,确定‘爱心图书馆’的选址和图书捐赠的数量。”
苏晚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这个项目会成为她和江驰人生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会成为很多山区孩子人生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夏夜晚风再次吹过,带着香樟树的清香,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苏晚靠在江驰的怀里,看着身边熟睡的念晚和知夏,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她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会有更多的温暖和美好,等着她和她爱的人一起去经历,一起去见证。而夏夜晚风,会一直吹着,见证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幸福,见证着每一段岁月里的,传承与新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