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夏夜晚风与少年行 > 第18章 元宵夜的灯火与未凉的暖意

第18章 元宵夜的灯火与未凉的暖意

正月十四的傍晚,夕阳把客厅的地板染成淡金色。刘念初蹲在地上,帮妈妈把晾干的春联仔细叠好,放进印着“平安”字样的储物盒里。爸爸的手机突然在茶几上震动起来,那急促的铃声带着股不容置疑的紧迫,是队里的专线。

爸爸接起电话,原本舒展的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嗯”“好”“明白”几个字说得简短又沉重。挂了电话,他沉默地站在原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边缘,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歉意:“队里有紧急任务,我和你妈明早就得走。”

空气像被冻住了似的。妈妈手里的胶带“啪嗒”一声掉在地板上,她弯腰去捡,指尖却在触到胶带的瞬间顿住了,半晌才抬起头,眼眶有点红:“念念,对不起啊……本来说好陪你过元宵的,还说要带你去古文化街看灯会……”

“没事的,”刘念初赶紧站起身,把最后一副“福”字春联压在盒底,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快些,“工作要紧呀。你们上次不还说,抓着那个偷文物的团伙,就能让更多人安心过节吗?我都多大了,一个人过节没问题的,再说冰箱里还有那么多吃的呢。”

话虽如此,心里那点刚被团圆填满的角落,还是空落落的。就像刚烧旺的炉火,被突然泼了勺冷水,只剩滋滋的余温。

爸爸转身进了书房,出来时手里捧着个厚厚的牛皮笔记本,封面都磨出了毛边。“这是我整理的各地民俗资料,”他把笔记本递给刘念初,指尖带着常年握枪留下的薄茧,“你不是对导游业务感兴趣吗?里面记了不少元宵节的传说,从赏灯到猜谜,还有各地的汤圆方子,闲着没事可以翻翻。”

他顿了顿,又从钱包里抽出几张现金,仔细叠成小方块塞进她手里:“别总吃外卖,楼下超市的速冻汤圆不错,买点黑芝麻馅的,记得煮的时候多搅搅,别粘锅底。”

妈妈则一头扎进了厨房,叮叮当当忙到深夜。刘念初躺在床上,能听见冰箱开开关关的声音,还有剁馅时沉闷的咚咚声。第二天早上她醒来时,冰箱冷冻层整整齐齐码着两盒饺子,白菜猪肉馅的,是她最爱吃的。餐桌上摆着袋黑芝麻汤圆,旁边压着张粉色便签,妈妈娟秀的字迹写着:“水开后下锅,浮起来再煮三分钟,关火焖两分钟更糯。”

清晨五点,天还黑着,刘念初就被轻轻的动静弄醒了。她趴在卧室门后,看见爸妈穿着警服,背着鼓鼓囊囊的背包,正踮着脚换鞋。爸爸回头看了眼她的房门,压低声音说:“走吧,别吵醒孩子。”

门“咔嗒”一声合上,楼道里传来渐行渐远的脚步声。刘念初走到客厅,桌上的饺子和汤圆还在原地,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光带,却暖不透空荡荡的屋子。

元宵节那天,学校还没开学。刘念初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拉开窗帘,外面是难得的晴天,小区里挂着的红灯笼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一串串没被摘走的糖葫芦。她给自己煮了六个汤圆,盛在妈妈最喜欢的白瓷碗里,黑芝麻馅的,甜得有些发腻,咽下去时,喉咙里像堵着团棉花。

她翻开爸爸给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爸爸的字迹刚劲有力。翻到中间,夹着张塑封的照片——是2015年的元宵,她坐在爸爸肩头看灯会,手里举着个兔子灯,笑得缺了颗门牙,爸爸的警帽歪在脑后,眼里全是笑。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念念第一次看灯会,追着兔子灯跑了三条街。”

手机“叮咚”响了,是丁星禾发来的视频邀请。屏幕一打开,就涌来满屏的热闹:丁星禾举着个纸糊的灯笼,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老虎,背景里她妈妈正在厨房喊“汤圆煮好了”,奶奶坐在沙发上剪窗花,剪刀咔嚓咔嚓响。

“念初!你看我奶给我扎的灯笼!”丁星禾把镜头怼到灯笼上,“好看不?我妈煮了花生馅的汤圆,让你过来吃呢!我家楼下的灯会都开始搭台子了,可热闹了!”

“不了,”刘念初对着屏幕扯出个笑,“我刚吃完汤圆,肚子饱着呢。你们玩得开心点,多拍点照片给我看。”

挂了视频,屋子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她拿出吴敏送的钢笔,想写点什么,笔尖在纸上悬了半天,只画了个圆滚滚的汤圆,像个没嘴的笑脸。窗外的灯笼还在晃,可那点光,照不亮空荡荡的客厅。

傍晚,天色渐渐暗下来,小区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暖黄的光映在残雪上,泛着柔和的光晕。刘念初窝在沙发上看纪录片,讲的是南京夫子庙的元宵灯会,镜头里人潮涌动,猜灯谜的、舞龙灯的、吹糖人的,热闹得让人眼热。她摸了摸肚子,早上的汤圆早就消化完了,可冰箱里的饺子,她一个人实在懒得煮。

手机又响了,是吴敏。

“念念,在忙吗?”吴敏的声音带着笑意,像温水漫过脚背,“我和你周叔叔包了汤圆,豆沙馅的,知道你不爱吃太甜的。你要不要过来吃点?刚出锅的,还冒着热气呢。”

刘念初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暖烘烘的,嘴上却习惯性地逞强:“不了吴老师,谢谢您。我妈给我留了汤圆,刚煮好,正准备吃呢。”

“是吗?”吴敏的声音顿了顿,带着点了然的温和,“可我刚才路过你家楼下,看你家客厅灯没亮啊。是不是忘了开灯?”

刘念初愣了一下,猛地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吴敏的蓝色轿车就停在楼下,吴敏正站在车旁,仰头朝她的窗户望,红色的羽绒服在灯笼光下像朵小太阳。她赶紧按亮客厅的灯,对着窗外使劲挥了挥手。

“你这孩子,”电话里的声音带着点嗔怪,更多的却是心疼,“一个人过节怎么不早说?等着,我上去接你。”

没过几分钟,门铃就响了。刘念初打开门,吴敏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个印着猫咪图案的保温桶,头发上沾着点晚风带来的凉意。“给你带了豆沙馅的汤圆,”她侧身走进来,目光扫过冷清清的客厅,“刚出锅的,还热乎着呢。你看你,灯也不开,想在屋里藏猫猫?”

“吴老师……”刘念初的鼻子忽然有点酸,想说点什么,却只挤出这三个字。

“别傻站着了,”吴敏把保温桶放在茶几上,打开盖子,一股淡淡的豆沙香飘出来,“走,跟我回家。你周叔叔在墙上贴了灯谜,说要跟你比一比谁猜得快。”

吴敏家的客厅亮堂堂的,暖气管子滋滋地响。周叔叔正踩着凳子往墙上贴灯谜纸条,红的、绿的、黄的,像挂了串彩色的小旗子。桌上摆着刚炸好的元宵,金黄酥脆,旁边还有几碟小菜:凉拌黄瓜、卤牛肉、腌萝卜,都是刘念初爱吃的。保温桶里的汤圆冒着热气,白白胖胖的,浮在清亮的汤里。

“快来猜这个!”周叔叔从凳子上跳下来,指着最显眼的一条灯谜,“‘白白糯糯小团子,肚里藏着甜心思’,打一食物。”

“汤圆!”刘念初和吴敏异口同声地说,话音刚落,三人都笑了起来,笑声在暖烘烘的屋里打着转。

门铃又响了,是丁星禾一家。丁奶奶手里捧着个走马灯,灯架是细竹条扎的,糊着半透明的红纱,点亮后,灯壁上的“嫦娥奔月”图案缓缓转动,光影在墙上投下流动的画。“念念快来,”丁奶奶把灯塞到她手里,“这个灯给你玩,我特意扎的,比买的亮堂!我家老头子以前就爱扎灯笼,说灯笼亮,日子就亮。”

吴敏给刘念初盛了碗汤圆,递过勺子:“尝尝我做的,比速冻的好吃。豆沙是自己磨的,没放那么多糖。”

刘念初咬了口汤圆,糯米软糯,豆沙绵密,甜得恰到好处,混着淡淡的桂花香气,从舌尖暖到胃里。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知道她不爱吃太甜的,每次做豆沙馅都少放糖,多搁点桂花。

窗外忽然“嘭”地一声,炸开一朵硕大的烟花,金红色的光瞬间照亮了夜空。紧接着,更多的烟花升起来,绿的像柳叶,粉的像桃花,紫的像葡萄,把半边天都染亮了。丁星禾拉着刘念初跑到阳台,指着最大的一朵烟花尖叫:“你看那朵像不像棉花糖!比上次在天后宫看到的还大!”

周叔叔举着相机跑来跑去,一会儿拍烟花,一会儿拍她们的笑脸,吴敏站在他身边,帮他扶了扶快要滑下来的眼镜,两人头挨着头看相机里的照片,肩膀偶尔碰到一起,笑着说“这张拍糊了”“那张好”。

刘念初看着眼前的热闹,鼻子又有点酸,却不是难过。她忽然明白,所谓的团圆,不一定非要和血缘里的家人绑在一起。这些愿意在你孤单时敲开你家门的人,这些把你的逞强看穿、把你的落寞接住的人,这些用一碗热汤圆、一盏小灯笼把冷清日子焐热的人,也能把节日过成暖暖的模样。

烟花落尽时,吴敏从柜子里拿出个新灯笼,是周叔叔下午刚扎好的,竹骨细细的,糊着米白色的棉纸,上面用毛笔写着个小小的“安”字,是刘念初的笔迹——上次在吴敏家练字时写的,被周叔叔细心地剪下来贴在了灯笼上。

“提着这个回家,”吴敏点亮灯笼里的LED灯,暖黄的光透过棉纸渗出来,柔和得像月光,“路上亮堂。”

回到家,刘念初把灯笼挂在阳台上,光透过“安”字的笔画,在墙上投下镂空的影子。她走到书桌前,拿出爸爸的笔记本,翻到元宵节那页,在空白处写下:“今年的汤圆,是豆沙馅的,放了桂花,很甜。吴老师做的,丁奶奶送了灯笼,周叔叔的灯谜没我猜得快。”

手机震了震,是吴敏发来的消息:“灯笼别关,亮着暖和。明天早上七点我喊你吃早饭,咱们一起去学校领新书,听说这次的导游实务课本里有新案例。”

刘念初回了个“好呀”,后面加了个笑脸表情。她走到阳台,看着灯笼在风里轻轻摇晃,光忽明忽暗,却始终没灭。她忽然不那么急切地盼着爸妈回来了。因为她知道,就算他们暂时不在,也有人把她放在心上,用一碗热汤、一盏灯、一句惦记,把日子填得满满当当的。

夜渐渐深了,远处还有零星的烟花在放,灯笼的光在窗帘上投下温柔的影子。刘念初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笑声,嘴角忍不住往上扬。这个元宵节,没有爸妈在身边,却好像比往年更热闹,更暖和。

因为她心里的那盏灯,被点亮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原神】百年契约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