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新书的日子,阳光把教学楼的玻璃照得发亮。刘念初抱着一摞课本往教室走,怀里的《导游实务》封面蹭着胳膊,带来微凉的触感。吴敏走在她身边,手里提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给大家分的书签——是周叔叔用边角木料做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
“这次的课本加了不少新案例,”吴敏翻着自己手里的教师用书,指尖点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突发疾病应急处理’,上次你在景区帮游客处理低血糖,那个法子就很规范,我特意跟教研组提了,没想到真加进去了。”
刘念初眼睛一亮,凑过去看,案例里详细写着如何联系医院、如何安抚同行人员,甚至连“保持现场安静”这样的细节都提到了。她指尖在书页上轻轻点了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当时挺慌的,还是吴老师您教的‘先稳后动’原则管用。”
“学以致用才是真本事,”吴敏笑着把一个书签递给她,木签上的“途”字刻得苍劲,边缘打磨得光滑,“这个刻的是‘途’字,跟你的导游梦正好配。周叔叔说,刻的时候特意留了点毛边,像路上的石子,走起来才踏实。”
刘念初把书签夹进《导游实务》里,正好夹在“景区讲解技巧”那一页,抬头时看见吴敏正看着她怀里的书,便问:“吴老师,您以前学导游的时候,最喜欢哪门课呀?”
“《旅游心理学》,”吴敏回忆着,脚步慢了些,“那时候总觉得,能猜透游客的心思很厉害。比如带老人团要多停少赶,带学生团要多讲趣闻,这些都得靠观察。你性子细,肯定比我学得好。”
“可我总怕讲错历史典故,”刘念初小声说,“上次模拟讲解故宫,把‘太和殿’说成‘中和殿’,全班都笑了。”
“谁没闹过笑话呀,”吴敏拍了拍她的胳膊,“我第一次带团去长城,把‘烽火台’说成‘瞭望塔’,还是个老爷爷指出来的。后来我就把所有景点的资料抄了三遍,你看,”她翻开自己的旧课本,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批注,“错一次就记牢一次,比完美更重要的是愿意改。”
说话间到了教室门口,102班已经炸开了锅。丁星禾举着《旅游英语》在教室里转圈,新课本的油墨香混着她身上的橘子汽水味,飘得满教室都是:“念初!你看这页的插图!伦敦眼!我奶说等我考上导游证,就赞助我去英国!”
吴敏笑着摇摇头,对刘念初说:“下午的模拟课,咱们就练‘跨国游客接待’,正好让星禾当你的‘英国游客’,她那点英语单词,够你练手的。”
刘念初忍不住笑了:“那她肯定会故意说些稀奇古怪的词考我。”
“那才好呢,”吴敏挑眉,“真带团的时候,游客的问题可比这刁钻多了。对了,你上次说想研究天津的洋楼历史?我托博物馆的朋友找了本《五大道建筑档案》,下午给你带来。”
“真的吗?太好了!”刘念初眼睛亮起来,“我看课本里只提了几句,正想找详细资料呢。”
“做导游就得这样,课本是骨架,自己填的肉才香,”吴敏推了推她的后背,“进去吧,上课铃快响了。对了,中午一起去食堂?我请你吃糖醋里脊,就当庆祝新书到手。”
刘念初抱着书点点头,看着吴敏转身走向办公室的背影,忽然觉得怀里的课本好像没那么沉了。
下午的导游模拟课上,吴敏果然让大家分组演练“跨国游客接待”。丁星禾抱着《旅游英语》凑过来,故意捏着怪腔说:“Hi, guide! Why the clock tower on the street has three faces?”
刘念初愣了一下,想起吴敏课前提醒的“遇到不懂的别慌,如实回应更专业”,便笑着说:“That's a good question! I'm not sure about the details, but I can check it after class and tell you tomorrow. By the way, do you want to try some local snacks? The jianbing here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photos online.”
丁星禾没想到她能接得这么顺,吐了吐舌头:“算你厉害!”
吴敏在一旁看得点头,课后特意走到刘念初身边:“刚才应对得很好,承认不懂不丢人,反而显得真诚。对了,那座钟楼确实有典故,是民国时一个钟表匠为了方便不同方向的路人看时间特意设计的,我把资料发你微信了。”
“谢谢吴老师!”刘念初赶紧拿出手机保存。
傍晚,吴敏提着那本《五大道建筑档案》来到教室,还带了个笔记本:“这里面有我以前带团时记的笔记,哪个洋楼里有隐藏的壁画,哪个院子里的海棠花最好看,都标着呢,你可以参考。”
刘念初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几张老照片,是吴敏在不同季节拍的洋楼,背面还写着拍摄时的游客反馈:“春末去最好,海棠落下来像下雪,情侣们特别喜欢。”
“吴老师,您怎么什么都记得这么清楚呀?”刘念初由衷地佩服。
“因为喜欢呀,”吴敏坐在她旁边的空位上,翻着书说,“你喜欢一件事,就会忍不住留意所有细节。就像你记导游词时,会特意加进去游客可能喜欢的小故事,这就是用心了。”她忽然指着一张照片,“你看这张,门口的石狮子少了个耳朵,其实是当年修路时不小心撞的,后来修复时特意保留了痕迹,游客听到这个故事都觉得很有趣,比单纯说‘这是清代的石狮’要生动多了。”
刘念初赶紧把这个细节记在课本上,抬头时看见窗外的夕阳正落在吴敏的发梢上,镀上一层暖金。她忽然想起早上吴敏说的话,轻声说:“吴老师,您说得对,课本是骨架,自己填的肉才香。”
吴敏笑了:“孺子可教也。对了,周叔叔说他那套拓片工具还在,明天下午没课,要不要去试试?拓几张老门牌的字,贴在你的导游笔记本里,肯定特别。”
“好呀!”刘念初用力点头,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
回家的路上,刘念初路过小区的花坛,发现迎春花已经冒出了嫩黄的花苞,像撒了把星星在枝头。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途”字书签,想起吴敏的笔记、丁星禾的怪腔、周叔叔的拓片工具,忽然觉得,原来“旅途”不只是远方的风景,还有身边这些一点点教会你成长的人。
走到楼下时,她抬头看了看自家的窗户,灯是暗的。但她没像以前那样觉得冷清,因为书包里的《五大道建筑档案》还带着吴敏的体温,笔记本上的石狮子故事在脑子里打转,手机里有吴敏发来的消息:“明天带件旧衣服,拓片会沾墨。”
打开家门,刘念初把新书一本本放进书架,特意把《导游实务》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书签上的“途”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她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有课本里的知识,有吴老师这样的引路人,就算偶尔会犯错、会紧张,也能走得踏实又坚定。
春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点花草的清香。刘念初翻开吴敏送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旅途的意义,是遇到懂你的人,和愿意教你成长的人。”笔尖划过纸页,留下浅浅的痕迹,像给这个春天,埋下了一个温暖的伏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