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写文干货 > 第18章 佛教法器合集

第18章 佛教法器合集

一、报时与节奏引导类

1. 钟

分为梵钟与唤钟,多为青铜制,悬挂于钟楼。梵钟用于召集僧众、早晚报时,敲击时象征断除烦恼,警醒修行者精进。执钟时右手握杵下部,以椎击钟,通常需遵循特定节奏(如晨钟暮鼓)。

2. 鼓

种类包括羯鼓、云鼓等,依用途分为斋鼓(食时用)、浴鼓(浴时用)等。寺院常见“左钟右鼓”布局,晨昏敲击以警示“慎勿放逸”。执鼓时左手托鼓,右手执椎,击鼓动作需配合仪轨节奏。

3. 木鱼

圆木鱼 :诵经时敲打,控制音声整齐划一,象征鱼昼夜睁眼的精进精神,提醒修行不懈怠。

长木鱼 :雕刻为鱼形或龙头鱼身,悬挂于斋堂,集合僧众时敲击,又称“饭梆”。

4. 磬

大磬 :铜制盂形,置于佛桌右侧,由维那以木棓击鸣,引导唱诵起落,礼佛时鸣三下。

引磬 :俗称小手磬,底部有纽,诵经起止时敲击以引起注意,代表“清凉地菩萨”。

5. 云板与梆

云板挂于斋堂,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节奏敲击报时;梆悬挂于廊下,通知用斋或浴时,形状类似民间梆子。

二、持行与供养类

1. 锡杖

由锡、木柄、錞组成,杖头四股十二环(象征四谛、十二因缘)。化缘时敲击三下,摇动发声以通知施主;亦用于驱蛇虫、辅助年老僧侣行走。持杖时需发愿“设大施会,示如实道”,象征佛法延续与慈悲。

2. 钵盂

比丘十八物之一,铁或铜制,用于化缘乞食。托钵时需遵循“次第乞食”原则,象征放下执着、平等接受供养。

3. 香炉

供养焚香之器,三足象征三宝(佛、法、僧)。大殿香炉多为住持专用,小型香炉可捧持行香,青烟袅袅象征佛法传播。

4. 幢幡

丝绸或布制旌旗,悬挂于佛殿,以文字、图案庄严道场,象征佛法弘扬与众生得度。

三、计数与象征类

1. 佛珠

汉传佛珠多为108颗圆珠,材质朴素(如菩提子),用于念佛计数,象征断除108种烦恼;藏传佛珠常配宝石、蜜蜡,颗数灵活(如110颗),更注重仪轨与装饰。持珠时需心念佛号,避免跨过首珠(代表“诸星之首”)。

2. 转经筒

藏传佛教标志性法器,分为手摇式与固定式。筒内装六字真言经卷,顺时针转动一周等同于诵经一遍,十万周可消罪障。大型转经筒常置于寺院走廊,信众绕行推动以祈福。

四、密宗专用法器

1. 金刚杵

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常见独钴、三钴、五钴形制。五钴代表五智,修法时手持以加持坛场,与金刚铃配合使用(铃表智慧,杵表方便)。

2. 金刚铃

密教修法时振铃惊觉诸尊,表“以智慧破除无明”。铃身刻佛菩萨像,持铃时需结印持咒,与杵共同构成“金剛鈴杵”仪式组合。

3. 曼陀罗

以几何图案象征佛国净土,用于观想与供养。修法时以五谷、宝石堆砌曼陀罗坛城,代表对宇宙的微观重构,契合“一即一切”的密宗理念。

五、其他法器

1. 法螺

海螺制成,法会吹奏以召集龙天护法,象征佛法如螺声远播。持螺时需先净口,吹奏音调需契合仪轨。

2. 如意

原为搔背工具,后演变为说法时所持法物,云形或手形,象征吉祥如意,表“遂心满愿”。

3. 香板

禅林用以警策修行,分警策、清规、巡香等类别。职事僧持香板巡视,提醒坐禅者保持正念,违规者亦会受香板惩戒。

六、宗派差异与象征意义

汉传佛教 :法器简约,注重实用性与仪轨规范,如梵钟、木鱼、大磬等。

藏传佛教 :法器华丽,密宗特色鲜明,如转经筒、金刚杵、唐卡等,强调观想与功德积累。

南传佛教 :侧重钵盂、锡杖等原始僧具,体现托钵乞食的传统修行方式。

一些相对冷门的法器

一、供养类延伸法器

1. 灯器(酥油灯、长明灯)

以酥油、植物油为燃料,置于佛前供养,象征“破无明黑暗,显智慧光明”。藏传佛教中,寺院常供千盏酥油灯,信徒每日添油祈福;汉传佛教多在佛事活动中点燃长明灯,寓意佛法永续。

用法:需以专用灯匙添油,点燃时诵“愿此灯烛,照破无明”等偈语,熄灭时避免直接吹灭(以灯盖覆盖)。

2. 水器(净瓶、供水杯)

净瓶 :多为观音菩萨手持法器,内盛甘露水,象征慈悲遍洒、清净身心,法会中用于洒水加持(如“洒净”仪式)。

供水杯 :佛前供七杯水(代表七觉支),每日更换,表“心如水清净”。南传佛教中,信徒向僧侣供水后,需将水倒于户外,象征“利益众生”。

3. 花器与果盘

佛前供养鲜花(如莲花、曼陀罗花),表“因果不坏,花开见佛”;果盘盛水果(忌用葱蒜等“五辛”),象征“修善得善果”。汉传寺院每日早课时更换供品,藏传佛教则以酥油花(如塔尔寺酥油花展)为特色,需经数月手工捏制,庄严坛城。

4. 食子(朵玛)

藏传佛教特有法器,以青稞面、酥油捏制,造型多样(如塔形、动物形),用于供养佛菩萨、布施饿鬼。修法时,朵玛需经诵经加持,分为“上供”(佛前)与“下施”(户外焚烧),象征“上求下化”。

二、仪式与密法专用法器

1. 手鼓(达玛如)

密宗修法中双面小鼓,鼓身刻骷髅纹,代表“生死不二”,配合金刚铃使用。摇动手鼓时,节奏象征“破除二障”,常用于护法神法会或降魔仪轨,持鼓姿势需配合特定手印。

2. 钹(铙钹)

铜制圆形乐器,汉传佛教法会中与钟鼓配合,调节诵经节奏;密宗中用于“护摩法”(火供),敲击声象征“惊觉迷梦,断除障碍”。用法需双手合击,力度均匀,避免杂音。

3. 颅骨器(嘎巴拉)

密宗特殊法器,以修行成就者颅骨制成,表“无常观”与“烦恼即菩提”。多用于灌顶仪式,盛甘露水或五谷,象征“净化贪嗔痴”。使用时需结“嘎巴拉印”,配合咒语,非一般信众可接触。

4. 金刚橛

形似短剑,头部为金刚杵,柄端刻佛菩萨像,用于“降伏魔障”。修法时插入坛城四角,象征“固定地界,隔绝不祥”,亦用于超度时“破地狱门”。持橛需念“金刚橛心咒”,配合观想。

5. 八吉祥(八宝)

组合象征法器,包括:

□□ :表佛法如轮运转,度化众生;

宝伞 :遮蔽烦恼,护佑众生;

白盖 :覆盖一切,象征慈悲广被;

莲花 :出淤泥不染,表清净菩提心;

宝瓶 :盛满甘露,象征福智圆满;

金鱼 :双鱼畅游,表解脱自在;

盘长 :无穷结,象征佛法永续;

海螺 :声传四方,表佛法远播。

用法:多绘于唐卡、雕刻于建筑,或制成摆件供养,亦在法会中以实物陈列,代表“吉祥圆满”。

三、禅修与仪轨辅助法器

1. 禅凳与蒲团

禅修时坐具,汉传禅林以方形蒲团(表“四大皆空”)为主,藏传佛教用圆形卡垫(表“圆满”)。坐时需调整身息,配合“七支坐法”,属“身法器”,辅助专注。

2. 戒尺与香板延伸

戒尺 :木质薄板,寺院授戒时用于轻拍受戒者肩背,表“警策持戒”,非惩戒工具;

拂尘 :汉传**时持用,拂去尘垢,象征“扫尽无明”,亦用于仪式中“扫坛”,清净道场。

3. 经架与经筒(汉传)

大型经架用于展开《大藏经》,讲经时固定经卷;小型经筒(非藏传转经筒)为圆柱形,内置经文,手持旋转等同诵经,多见于明清佛教民俗。

四、地域与宗派特色法器

1. 擦擦(模制佛塔/佛像)

藏传佛教民间法器,以泥土、青稞粉压模制成小型佛塔或度母像,用于装藏、砌玛尼墙,或埋于圣山,象征“积累善业,祈福消灾”。制作时需经开光,不得随意丢弃。

2. 贝叶经与经板

南传佛教以贝多罗树叶书写经文,刻字后涂墨,保存于竹制经盒,代表“佛法传承”;藏传佛教的经板(如德格印经院雕版)用于印刷经文,刻版本身亦被视为法器,需恭敬供养。

3. 马头明王像与降魔杵

藏传护法神法器,马头明王像(表“降服心魔”)常置于坛城中央,降魔杵(三棱形)用于驱散障碍,修法时持杵观想“马头明王加持”。

五、法器的象征深层意涵

佛教法器的本质是“表法”,如:

□□的八辐 :象征八正道;

金刚杵的五钴 :对应五方佛、五智;

念珠的108颗 :除烦恼数,亦表“百八三昧”;

锡杖的环声 :“闻者断惑,见者生信”。

使用流程,供奉仪式:

一、法器使用的通用核心原则

1. 身心清净前提

使用者需先净手、漱口(忌食五辛后接触法器),着整洁衣物(避免暴露),若为正式法事需更衣、焚香,通过“身清净”表对法的尊重。

心态上需断除轻慢、杂念,观想“法器即佛法象征,使用即修行助缘”,如持念珠时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借事修心”之意。

2. 仪轨次第规范

法器需从“洁净高处”取放(如佛坛左侧为“清净方”),手持方式依形制而定(如金刚铃需握铃柄,拇指按铃舌;锡杖需手持中段,环部向上),避免触碰法器“神圣部位”(如佛像法器的面部、□□的轴心)。

用毕后需放回固定位置,如供杯置于佛坛前排中央,念珠收入布袋或经盒,不得随意丢弃或挪作他用(如将供果盘作日常餐具)。

3. 表法意涵贯穿

任何流程需契合法器的象征意义,如点燃酥油灯时观想“以智慧灯破无明暗”,而非仅作照明;敲击引磬时听声观“声尘虚妄,心归寂静”,而非追求节奏悦耳。

二、分类法器的具体使用流程

(一)供养类法器(以“佛前供水”为例)

1. 准备阶段

取7个供水杯(需完整无缺,忌用透明塑料杯),以净水冲洗三次,擦干后在佛坛前呈直线或弧形排列(杯距约一指宽,象征“七觉支”不杂不乱)。

备净水(自来水需静置片刻去氯,或用山泉水),持杯时双手拇指、食指轻捏杯沿,其余三指自然弯曲,如捧莲花状,忌手指触碰杯内。

2. 供养流程

注水 :从佛坛右侧(以佛面为基准)第一杯开始,用净水壶缓缓注入,水面至杯口约2毫米(不溢出,表“知足不贪”),边注边默念:“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或短偈:“清净法水,供养诸佛,普及众生,同得清凉”。

加持 :注水毕,双手合十,诵《供水咒》(如藏传“嗡阿弥得瓦阿依斯德吽帕得摩任渣利吽吽”)3遍,观想水化为甘露,遍洒法界,众生皆得身心清净。

撤供 :每日早课或晚课时更换,撤水时从左侧第一杯开始,将水倒于洁净处(如户外花草根部,忌倒于厕所、污水沟,表“利益众生”),倒毕再次净杯,为次日供养做准备。

(二)仪式类法器(以“汉传寺院早课钟鼓”为例)

1. 法器配置与司职

寺院钟楼置大钟,鼓楼置大鼓,早课时“钟鼓齐鸣”,由专职“维那师”或“悦众”操作,需经长期训练掌握节奏(如“晨钟偈”配合108响钟,对应108烦恼)。

2. 具体流程

启钟 :维那师立于钟前,三问讯,取钟槌(长柄木质槌,槌头包布),先轻击钟三下(表“三皈依”),然后持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开始敲击。

节奏规范 :

第一阶段:慢板,“一槌一叩”,配合诵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每句钟响一次,共18响(表“十八界”空);

第二阶段:中板,“三槌一叩”,诵《钟偈》(如“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每句钟响三次,共36响(表“三十六天”悉皆清净);

第三阶段:快板,“急槌18响”接“缓槌18响”,最后以“咚—咚—咚”三声长响收尾,共36响(累计108响,表断百八烦恼)。

鼓与钟的配合 :鼓点随钟声节奏变化,慢板时鼓击“单点”,中板时加“左右轮击”,快板时鼓点密集如“暴雨”,象征“惊觉沉迷,唤醒法身”。

收槌回向 :钟鼓毕,维那师将槌放回架上,三问讯,诵回向偈:“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度万亿人中”,观想“钟声所及,众生闻者生信”。

(三)密宗法器(以“金刚铃杵配合修法”为例)

1. 修法前的坛城准备

于清净处设坛,中央供佛菩萨像,左侧置金刚铃,右侧置金刚杵(铃表“般若智”,杵表“金刚定”,象征“定慧等持”),前设朵玛、甘露杯,四周以金刚橛插入坛城四角(表“结界护持”)。

2. 持器修法流程

结印持器 :右手持金刚杵(表“方便”),左手持金刚铃(表“智慧”),拇指与食指捏持器柄,其余三指自然舒展,结“金刚铃杵印”,先于胸前合十,念“嗡班扎尔拉吽”(金刚杵心咒)3遍,观想法器放光,净化自身及坛城。

仪轨应用 :

诵经时 :每诵一段咒语,摇铃一声,杵轻触坛城,表“以智慧铃音破无明,以金刚定力伏障碍”;

加持时 :持铃杵于供品上方画“∞”形(表“法界圆融”),同时诵“嗡阿吽”三字明,观想供品化为甘露,充满法界;

降魔时 :左手摇铃急响,右手持杵虚空画“十字金刚杵”形,念“嗡班扎尔啪尼吽”,观想“金刚护法现前,邪魔退散”。

收器回向 :修法毕,将铃杵放于坛城右侧,双手合十,诵《普贤行愿品》偈句,观想“一切众生同得金刚智慧,成就菩提”。

(四)禅修类法器(以“念珠持用”为例)

1. 念珠选择与加持

依材质分菩提子、金刚子、水晶等(汉传多用108颗,藏传有108颗加“卡子”“计数器”),新念珠需经“开光”(如请法师诵经加持,或自诵《大悲咒》21遍),观想“念珠为三宝所护,持者得加持”。

2. 持用流程与规矩

握珠姿势 :双手或单手持珠,以拇指与食指捏住母珠(最大一颗,表“自性本觉”),其余珠子自然垂落,忌用中指、无名指捏珠(表“不恭敬”)。

计数方法 :从母珠旁第一颗开始,每念一句佛号或咒语,拨一颗珠,顺时针方向拨动(表“随顺□□”),至母珠时不可直接越过,需反向拨回(表“不越本觉,循环修证”)。

禅修应用 :

散念时 :日常持珠可出声念、默念,专注于“声”与“珠”的对应,断除妄想;

止观时 :配合呼吸,念“南无阿弥陀佛”,吸气拨珠,呼气默念,至108遍后,将念珠置于掌心,观想“佛号融入自心,妄念不起”。

禁忌与收存 :不持珠时,需将念珠放于洁净高处(如佛坛、经盒),忌挂于腰间、裤袋(表“不污法器”),他人欲借观时,需轻拿轻放,不得随意把玩。

三、宗派特色法器使用差异

1. 藏传佛教“转经筒”流程

分大型(固定于寺院转经廊)与小型(手持),材质为铜或木,内置《六字大明咒》经卷。

用法:顺时针旋转(忌逆时针,表“违逆□□”),手持时右手握柄,拇指按筒顶,其余四指顺时针拨动,边转边念“嗡嘛呢叭咪吽”,观想“经筒旋转,咒力遍洒”;转经廊中需按顺序逐筒旋转,不得跨越或逆行,每转一筒等同诵经一遍。

2. 南传佛教“托钵”法器流程

比丘每日清晨持铁钵(表“少欲知足”)托钵,信众以食物供养,流程如下:

比丘立于门外,双手持钵齐胸,默念“愿众生离苦”,信众以净手取食物放入钵中(忌用左手,表“清净”);

供养毕,比丘诵简短祝福偈(如“愿你善业增长”),信众合十礼拜,观想“以饮食供养,种福田因”;

比丘回寺后,将钵中食物分三份:一份自食(过午不食),一份供佛,一份布施动物,体现“三轮体空”的供养观。

3. 汉传佛教“锡杖”法会应用

多用于“出坡”(集体劳动)或“迎请法师”,持杖者为“引礼师”,流程:

锡杖横置左小臂(环部向下),右手扶杖头,行至佛前问讯,将杖竖立于地,环部朝上,表“振锡惊魔,开示正道”;

迎请时,引礼师持杖前行,杖环轻响,众人随其后,象征“以法音引导,破除障碍”,忌持杖随意摇摆或触地有声(表“威仪庄重”)。

四、法器使用的核心禁忌与如法要义

1. 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如使用朵玛时,若仅注重捏制造型而忽略“观想加持”,则沦为世俗工艺品;持念珠若心随境转、口诵心散,则徒具形式。《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法器使用的关键在于“以器摄心,以心证法”。

2. 不同宗派的相互尊重

汉传的“晨钟暮鼓”、藏传的“颅器灌顶”、南传的“托钵乞食”,虽流程各异,但皆以“三皈五戒”为根本,需避免以自身宗派仪轨否定他宗(如讥嫌密宗法器“血腥”,或轻视汉传法器“繁琐”),须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3. 日常护持的细节

法器若有损坏(如供杯破裂、念珠断线),需恭敬处理:供杯以净布包裹埋于净土,念珠可拆解后将珠子埋入树下,忌随意丢弃;金属法器生锈时,以净布蘸植物油擦拭,边擦边念“南无宝生佛”,观想“拂去尘垢,显本净心”。

总结:法器使用的“三步心法”

1. 先明“表法” :知灯表智慧、铃表般若、杵表定力,使每一步操作皆契合法理;

2. 次循“仪轨” :依宗派传承的流程规范操作,从净手到回向,次第不乱;

3. 终归“心行” :超越器物相,观“法器即自心显现,用法即修心过程”,方得法器妙用之真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怀上前夫他哥的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