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仙侠玄幻 > 心灵守护指南 > 第10章 第一次合作:程序员王工

第10章 第一次合作:程序员王工

三号观察室的门在身后轻轻合上,将那片属于王工的、粘稠而尖锐的焦虑暂时隔绝。林凡几乎是拖着脚步回到陈砚清的办公室,将自己摔进那把硬邦邦的椅子,感觉比连续修复三件高难度的青铜器还要疲惫。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消耗,更是一种……被强行浸染后的不适。

陈砚清则径直走向那块巨大的白板,拿起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开始将他刚才记录的、林凡那些充满比喻的“感知报告”,转化为一个结构化的“问题模型”。他的动作流畅而精准,仿佛一个外科医生在绘制手术图谱。

林凡看着白板上逐渐成型的、由“认知毛线团”、“焦虑警报”、“存在性失控”、“绿色运行标识”等关键词构成的复杂网络,感觉极其怪异。那个在沙发上痛苦颤抖的活生生的人,在这里被分解成了一个个冰冷的“组件”。

“所以呢?”林凡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没察觉的烦躁,“知道了这些‘毛线团’和‘下坠感’,然后怎么办?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先生,你的心理地基塌了,请节哀’?”

陈砚清手中的笔顿了顿,转过身,平静地看着林凡:“诊断是为了治疗。你的感知提供了精准的‘病灶’定位。现在,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问题,设计干预方案,或者说……‘Debug’方案。”

“Debug?”林凡挑眉。

“类比于软件故障排除。”陈砚清用笔尖点了点白板上的“认知毛线团”,“他的思维逻辑陷入死循环,信息过载,需要清理缓存,优化流程。”

他拿起蓝色的笔,在“认知毛线团”旁边写下:

【干预策略一:信息断舍离与任务拆解】

·物理隔离:建议其申请短期离线工作,强制减少信息输入。

·清单化:将模糊的焦虑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待办事项清单,降低决策难度。

·微任务:设置极小的、必然能完成的日常任务(如“倒一杯水”、“整理桌面一件物品”),重建对生活的控制感。

接着,他换上红色的笔,指向“焦虑警报”:

【干预策略二:认知重构与生理调节】

·正念呼吸:在焦虑峰值时,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中断恶性循环。

·现实检验:引导其用具体事实,挑战脑海中灾难化的想象(如“项目失败是否真的等于世界末日?”)。

·渐进式肌肉放松:通过身体放松,反向降低生理唤醒水平。

最后,他的笔尖落在最核心的“存在性失控”与那微弱的“绿色运行标识”上,用了黑色的笔:

【干预策略三:重建自我效能感与意义锚点】

·回溯成功体验:引导其回忆并详细描述过去成功解决问题的经历,激活那个‘绿色的运行标识’。

·价值重估:帮助其将自我价值从单一的“工作表现”中剥离,连接到更广泛的层面(如“作为朋友/儿子/爱好者的价值”)。

·小步正向反馈:确保其在执行“微任务”和“清单”时,能持续获得微小的成功体验,逐步累积自信。

林凡听着他条分缕析地阐述,不得不承认,这块“砚台”的逻辑确实严密得像一套精密的算法。但……

“你说得都对,”林凡叹了口气,揉了揉依旧发胀的太阳穴,“但怎么让他配合?他现在那个状态,听得进这些大道理吗?我怕我走过去,还没开口,他脑子里那些‘红色警报’就先把我给‘防火墙’拦截了。”

“所以,需要你的配合,以及一个合适的‘媒介’。”陈砚清走向办公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金属U盘,上面印着某个早已倒闭的科技公司的logo,“这是王工大学时期第一个成功项目的备份载体,对他有特殊意义。我们可以以‘数据恢复与载体保养’为由,由你出面进行接触。”

林凡接过那个冰冷的U盘,指尖立刻传来一丝微弱的、属于多年前那个年轻程序员的、充满兴奋与成就感的余温。这感觉与他刚才感知到的混乱痛苦截然不同,让他心中一动。

“在‘修复’过程中,”陈砚清继续部署,“你可以自然地进行感知,尝试引导他的情绪,将我的‘Debug方案’潜移默化地融入交流。而我,会在外围提供‘技术支援’,并通过设备监测他的生理指标变化,评估干预效果。”

林凡看着手心里的U盘,又看了看白板上那套清晰的“修复蓝图”,知道自己没有理由拒绝。他沉默了几秒,认命似的吁出一口气。

“……行吧。”他站起身,扯了扯身上那件别扭的白大褂,“就当是……一次特殊的‘文物修复’了。”

他拿着U盘,走向观察室。在门口,他停下脚步,做了几次深呼吸,试图将脑海中那些属于王工的混乱噪音暂时屏蔽。那点来自U盘的、微弱的成就感,成了他此刻唯一的凭依。

门,被轻轻推开。

……

观察室内,王工依旧蜷在沙发里,对林凡的进入毫无反应,只是搓揉手指的动作更快了些。

林凡没有立刻靠近,而是拉过一张椅子,在稍远的地方坐下,尽量让自己的存在显得不具有威胁性。他拿出那个U盘,放在手心,并没有急于递过去,而是用一种平和的、类似于对老主顾介绍物件的语气开口:

“方先生(王工化名)?我是林师傅,受委托来看一下你这个U盘。听说里面存着很重要的资料?”

王工的身体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下,浑浊的目光扫过林凡手中的U盘,又迅速移开,喉咙里发出含糊的咕哝,像是在抵抗什么。

林凡耐心等待着,指尖感受着U盘传来的、稳定的积极情绪,同时小心地避开了直接感知王工本身那团狂暴的“乱码”。他就像在修复一件极其脆弱的釉上彩瓷,不能直接触碰画面,只能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器物本身的气息来感受。

过了一会儿,王工似乎确认了林凡没有 immediate threat (即时威胁),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了一丝。

林凡这才将U盘轻轻放在两人之间的茶几上:“介意我看看吗?或许能帮你把里面的数据导出来,做个备份。老物件了,里面的存储单元可能不太稳定。”

王工没有点头,但也没有反对。

林凡拿起U盘,假装仔细端详,实则将感知缓缓渗透进去。那股属于年轻时代的、干净的成就感和热情,更加清晰了。他斟酌着词语,尝试将陈砚清的方案,用他自己的方式“翻译”出来。

“这U盘,”林凡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王工听,“保存得还行,就是外壳有点旧了,接口好像也有些氧化……不过没关系,清理一下,应该就能读出来。” (对应:信息断舍离/物理隔离)

他注意到王工搓揉的手指慢了一点。

“里面的数据……”林凡闭眼感知了一下,“嗯,结构还挺清晰的,就是文件有点多,堆在一起了。要是能分个类,打个包,列个清单,找起来就方便多了。” (对应:清单化)

王工的呼吸似乎顺畅了一丝。

林凡放下U盘,看向王工,语气轻松:“小活儿,不难。今天就能帮你把数据读出来备份好。要不,咱们先从确认一下里面最重要的文件是哪个开始?” (对应:微任务/重建控制感)

这是一个极其微小、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

王工愣了一下,涣散的目光似乎凝聚了零点几秒,嘴唇翕动了几下,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启航’……文件夹……”

“好,‘启航’文件夹。”林凡立刻重复,给予明确的确认,“第一个目标明确了。”

就在这时,王工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身体又猛地绷紧,脸上掠过一丝恐慌:“……不行……还有BUG……没改完…… deadline……”

“红色警报”再次亮起!

林凡立刻感受到那熟悉的、尖锐的焦虑感如同针一般刺来。他稳住心神,没有跟着紧张,反而用一种更舒缓的语气,引向陈砚清的第二套方案:

“BUG嘛,总会有的。不急。有时候盯着屏幕太久,反而看不清楚。试试站起来,走到窗边,深呼吸几下,让脑子歇口气?说不定回来就找到思路了。” (对应:生理调节/正念呼吸)

王工茫然地看着他,没动。

林凡也不催促,自己先示范性地做了个深长的呼吸,然后看向王工:“或者,你想想,上次遇到比这还麻烦的BUG,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对应:回溯成功体验/激活绿色运行标识)

王工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似乎在记忆碎片中搜寻。过了几秒,他极其缓慢地、几乎微不可查地……点了一下头。

有效!

林凡心中一定,继续按照这个节奏,像修复古物一样,一点点地“清理”(引导他放松)、“加固”(给予微小确认和鼓励)、“补色”(引导他回忆积极经历)。

过程中,他时而能“听”到王工意识中“红色警报”的尖啸,时而能“感觉”到那“下坠感”的拉扯,但他始终牢牢抓住那丝微弱的“绿色运行标识”,以及陈砚清在外围通过设备传来的、关于王工生理指标(心率下降、皮电反应减缓)的简略反馈(通过一个微型的、隐藏的耳麦),作为他行动的“指南针”。

这场“修复”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结束时,王工虽然依旧疲惫,但那种濒临崩溃的狂乱气息已经平息了大半。他甚至主动开口,声音虽然沙哑,却有了清晰的逻辑:“数据……备份,麻烦你了。费用……”

“费用不急。”林凡笑了笑,感觉自己也快虚脱了,“U盘我先带回去处理,明天给你送过来。”

离开观察室,林凡几乎是扶着墙走回办公室的。

陈砚清正在快速记录着最后的数据,看到他进来,点了点头:“干预结束。初步评估:有效。目标焦虑水平(依据心率变异性及皮电反应数据)下降约40%,认知混乱程度(依据脑电波图谱)显著改善。你的‘感性引导’与我的‘理性方案’结合度,达到预期。”

林凡瘫在椅子上,连翻白眼的力气都没有了:“下次……这种‘潜入式修复’的活儿……得加钱。”他感觉自己的精神像是被扔进洗衣机里高速旋转过,满是褶皱。

陈砚清合上笔记本,看向林凡,眼神里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认可的情绪?

“你的‘感知翻译’能力,超出了我的模型预测。”他陈述道,“你将‘清单化’转化为‘分类打包’,将‘微任务’转化为‘确认最重要文件’,将‘回溯成功’转化为‘回忆解决BUG的经历’……这种基于共情的语言转换,是纯逻辑推演无法实现的。”

林凡愣了一下,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具体的……表扬?虽然听起来还是像在分析仪器性能。

“不然呢?”他没好气地哼了一声,“难道要我跟他讲‘现在开始执行认知重构第三项子条款’吗?”

陈砚清似乎真的思考了一下这个可能性,然后一本正经地回答:“理论上可行,但实践中的抗拒概率高达93.7%。你的方式是更优解。”

林凡:“……”

他决定放弃跟这块“砚台”在“人话”这个问题上纠缠。

“所以,这算……成功了?”林凡更关心结果。

“阶段性成功。”陈砚清纠正,“‘病毒’暂时休眠,‘系统’恢复基本运行。但根源性的‘漏洞’(存在性焦虑)尚未修复,需要后续持续干预和巩固。不过……”

他顿了顿,看向林凡:“我们证明了,‘感性触须’与‘理性骨架’的合作模式,具备可行性。”

林凡看着陈砚清那依旧没什么表情的脸,又看了看白板上那套曾经让他觉得冰冷的“Debug方案”,此刻却觉得,那或许不是冰冷,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严谨与负责。

他回想起刚才在观察室里,一边感受着王工的痛苦,一边依靠着陈砚清从外部传来的、冷静的数据反馈来调整策略的经历。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他一个人在黑暗的迷宫里摸索,却有一根看不见的、由逻辑构成的丝线,始终牵引着他,告诉他方向。

虽然过程鸡同鸭讲,笑料百出(比如他试图解释“下坠感”时,陈砚清认真追问“失重加速度约为多少G”),但最终,他们确实帮到了那个人。

“合作愉快,‘骨架’先生。”林凡扯了扯嘴角,带着疲惫,也带着一丝完成挑战后的释然。

陈砚清推了推眼镜,对于这个突兀的代号似乎接受良好,只是平静回应:“数据已记录。合作效率,评估为‘良’,有优化空间。”

窗外,天色已近黄昏。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

林凡看着那片温暖的、属于“正常”世界的灯火,忽然觉得,身上这件硌人的白大褂,似乎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第一次合作,在一种混合着疲惫、无奈、些许成就感和大量“鸡同鸭讲”的复杂情绪中,落下了帷幕。而他们都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前方,还有更多未知的“乱码”,等待着他们去共同“Debug”。

---

(第十章完)

陈砚清全程“Debug”、“系统架构”、“算法”、“参数”、“概率”等科技术语,将心理问题完全逻辑化、模型化。 林凡全程使用“修复”、“清理”、“加固”、“补色”、“感觉”、“气息”等充满感性与工匠精神的比喻。林凡初期对模型的反感,陈砚清对林凡比喻的“技术性追问”。陈砚清冷静外表下,对合作效果的客观评估,以及对林凡独特能力的隐性赞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第一次合作:程序员王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我道侣绝不可能是病娇

全球神袛时代:我的信徒太恐怖了

我对主角爱而不得

你的大师兄

无限之万界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