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患者的误解:以为是“一家人”
那晚险些失控的情绪和未竟的话语,像一层薄薄的冰,暂时覆盖在了沈聿珩和顾清涵的日常互动之上。两人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表面的专业与平静,但彼此都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和未被点破的张力。
这种微妙的平衡,却被一位眼花的老年患者无意中打破了。
周三联合门诊,来了一位年近八十的老爷爷,由儿子陪着。老爷子冠心病多年,近期心悸、乏力、下肢浮肿得厉害,看了好几个科室效果都不理想,这才慕名挂了这个据说“有西医也有中医,一起看”的专家号。
问诊过程很顺利。沈聿珩快速浏览了厚厚一沓病历和检查单,眉头微蹙,情况确实复杂,心功能差,肾功能也受累,常规药物调整空间很小。顾清涵仔细切脉望舌,发现老人不仅心肾阳虚严重,水湿泛滥,更有深层次的元气亏虚。
两人低声交换了几句意见,很快达成共识:西医以改善循环、减轻心脏负荷、保护肾功能为主,用药需极其谨慎;中医则需大力温阳利水,同时峻补元气,扶正固本。
沈聿珩开着药方,顾清涵在一旁写着中药处方,两人偶尔就某个药物的剂量或选择低声交流一句,配合默契。
老爷爷眯着眼睛,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忽然笑了起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对他儿子说:“哎呀,这个好,这个好!两个人一起给我看,商量着来,真好!”他顿了顿,又仔细瞅了瞅并肩站在一起的沈聿珩和顾清涵,自顾自地点头,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诊室里的人都听到:
“这俩大夫,是一家的吧?夫妻档?真般配!一个开西药,一个开中药,合起伙来给我治病,我心里踏实!”
话音落下,诊室里瞬间陷入一片死寂。
正在写处方的沈聿珩笔尖猛地一顿,纸上洇开一小团墨迹。她整个人僵在原地,握着笔的手指关节微微发白,耳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变红,却强撑着没有抬头,只是呼吸明显滞涩了一下。
旁边的顾清涵更是瞬间闹了个大红脸,手里的钢笔差点掉在桌上。她猛地抬头,看向那位笑呵呵的老爷爷,又羞又急,连忙解释:“老爷子,您误会了!我们不是……我们就是同事,一起工作的同事!”
老爷爷的儿子一脸尴尬,赶紧拉他父亲:“爸!您胡说什么呢!这两位是医生!快别瞎说!”
老爷爷却很不以为然,依旧笑呵呵:“同事?我看不像!你看她们多有商量?多有默契?不是一家人,能这么合拍?比我儿子儿媳看着都般配!”
这话简直是越描越黑,火上浇油。
护士在一旁憋笑憋得辛苦,肩膀微微耸动。
顾清涵的脸红得快要滴出血,简直无地自容,解释的话堵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她下意识地偷偷瞥向沈聿珩,想知道她的反应。
沈聿珩依旧维持着低头的姿势,只能看到她绷紧的下颌线和红得异常的耳朵。她沉默了几秒,然后用一种极其不自然的、比平时更冷三分的语气,硬邦邦地对老爷爷的儿子说:“药开好了,去取药吧。注意事项护士会交代。”
她始终没有抬头看任何人,也没有对那个“一家人”的误解做出任何直接回应。仿佛用冰冷的无视,筑起了一道更高的墙。
老爷爷的儿子连声道歉,赶紧扶着还在嘟囔“明明就很般配”的老父亲离开了诊室。
门一关上,诊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顾清涵站在原地,脸上还烧得厉害,心里七上八下,又是尴尬又是忐忑。她不知道沈聿珩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被冒犯,会不会因此更加疏远她?
沈聿珩终于放下了笔,缓缓抬起头。她的脸色已经恢复了平时的冷白,但仔细看,眼睫毛还在轻微地颤动。她没有看顾清涵,只是面无表情地整理着桌上的病历,动作似乎比平时慢半拍。
“下一个。”她对着门口叫号,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任何情绪,仿佛刚才那场令人窒息的误会从未发生过。
但那种刻意维持的平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静。
顾清涵看着她冷硬的侧影,心里那点羞涩和尴尬慢慢沉淀下去,泛起一丝细细密密的疼。
患者的误解,像一面哈哈镜,夸张地照出了她们之间那种难以定义的亲密与默契。
也像一根针,轻轻戳破了那层薄冰,让冰下涌动的、未被承认的情感,泄露了一丝端倪。
沈聿珩用冷漠筑墙,恰恰暴露了她的在意和慌乱。
而顾清涵在这一片兵荒马乱中,反而奇异地镇定了下来。
原来,在别人眼里,她们已经是“一家人”的模样了吗?
原来,那份默契和般配,已经明显到连一个陌生老人都能一眼看穿了吗?
这个荒谬的误会,没有带来预想中的疏远,反而像一剂猛药,强行将某些她们都在逃避的问题,摊开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冰面已然裂开,春天,或许真的不远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