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年7月的北京,蝉鸣裹着暑气往猿人遗址博物馆的窗户缝里钻。顶楼的3号库房像个蒸笼,连墙皮都泛着潮味。林夏蹲在展柜前,鼻尖几乎要贴上冷玻璃,额角的汗珠顺着下颌滚进衣领,滴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晕开一团墨渍。
“林博士,您再不走,保安要锁门了。”值班的老张探进头来,手电筒的光扫过她膝头的笔记本,“这破石头真有那么金贵?都锁了三十年,连个断代都没做,我看就是块普通燧石。”
林夏没抬头。她的指尖沿着展柜里的石片边缘移动,放大镜的玻璃片上蒙着层薄灰,她哈了口气,雾气里,石片上的刻痕逐渐清晰——那不是自然形成的风化纹,是人为雕琢的符号,歪歪扭扭像某种象形文字,却又带着机械般的规整。更诡异的是,石片右下角有个锯齿状缺口,内侧竟有一道极浅的划痕,形状像极了字母“Ω”。
“老张,帮我联系地质所的王教授。”她合上笔记本,指节因为用力泛白,“要做碳十四测年和同位素分析,重点是石片里的硅酸盐结晶形态。”
老张挠了挠后脑勺,手电筒在墙上晃出个摇晃的光斑:“那啥...这石头连个说明牌都没有,您确定不是瞎折腾?上个月还有个搞收藏的老头来,说这是外星人刻的,被我轰出去了。”
“确定。”林夏摘下橡胶手套,露出颈间的银链——半枚锈迹斑斑的螺丝坠子,是导师陈垣临终前塞给她的。三个月前,陈教授在整理西伯利亚冻土样本时突发心梗,急救车鸣笛的声音至今还在她梦里响。临终前,老人攥着她的手,喉间发出咯咯的痰响,用最后一口气说:“找...卡卢加的螺丝,和100光年外的水星球。”
老张叹了口气,掏出手机:“行吧,我帮您联系。不过先说好,要是测出来啥都没有,您可别怨我。”
林夏没接话。她望着展柜里的石片,想起三天前在文献库里翻到的论文——俄罗斯科学院2019年发表的《卡卢加地区古生物化石研究》,里面夹着张模糊的照片:嵌在3亿年前页岩里的金属杆,表面螺旋纹与人类机床切削的痕迹高度相似,金属成分检测显示含3%的铱(地球地壳中铱含量仅0.001%)。论文结论写着:“疑似自然形成的金属富集现象。”
“自然形成?”林夏当时对着屏幕冷笑,“3亿年前连恐龙都没出现,哪来的自然现象能造出这种螺旋纹?”
手机突然震动。是导师的学生小周发来的消息:“林姐,您看这个——NASA公布了100光年外‘开普勒-452b’的最新数据,表面30%覆水,位于可居住带!他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海沫’。”
林夏的手指悬在屏幕上,咖啡杯里的液体早已凉透。她想起陈教授临终前的话,“水星球”三个字像根细针,扎得她太阳穴突突跳。三年前,陈教授带她去西伯利亚考察,在零下40度的冻土里挖出块黑色岩石,表面有类似熔岩冷却的纹路。当时老人拍着石头说:“这不是地球的,小夏。你看这成分——硅-30含量异常,和我在卡卢加螺丝化石里测到的一样。”
“叮——”实验室的门禁系统发出提示音。林夏猛地回头,老张举着手机站在门口:“王教授说可以加急,明天上午就能出碳十四结果。”
“谢了。”林夏抓起石片,放进防震盒里。金属搭扣扣上的瞬间,她指尖被划了道血痕——石片边缘比想象中锋利,像被刻意打磨过。
深夜的实验室泛着冷白的光。林夏将石片放进碳十四测年仪,盯着屏幕上的倒计时。窗外的月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石片上的刻痕。她打开电脑,调出卡卢加螺丝化石的资料:3亿年前嵌在岩石里的金属杆,表面螺旋纹与人类机床切削痕迹高度相似,金属成分含3%的铱(地球地壳中铱含量仅0.001%),却被地质学家判定为“自然形成”。
“这绝不是巧合。”林夏喃喃自语。她调出自己整理的“异常史前遗迹对照表”:云南抚仙湖底的青铜齿轮(年代比已知青铜文明早1万年)、苏格兰尼斯湖畔的石制齿轮(表面有现代机械加工痕迹)、埃及金字塔内的金属支架(成分与地球上任何矿石都不匹配)...所有线索像散落的拼图,此刻在“Ω”划痕和硅-30异常的串联下,逐渐显露出轮廓。
凌晨两点,碳十四测年仪弹出结果:“距今约70万年±5000年。”
林夏差点打翻咖啡杯——这和北京猿人遗址的年代完全吻合。更让她震惊的是同位素分析报告:石片中的硅-30含量高达12.7%(地球自然硅同位素中硅-30仅占4.7%),与她在国际期刊上看到的“卡卢加螺丝化石”金属残渣的硅同位素比例,误差不超过0.1%。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林夏的手指重重敲在键盘上,“是人为的。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不可能掌握这样的技术。”
她的目光落在桌上的半枚螺丝坠子上。陈教授说过,这是他在西伯利亚冻土里挖到的,和石片的材质“很像”。她抓起螺丝,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表面的螺旋纹竟与石片上的刻痕完全吻合!
“叮咚——”邮箱提示音响起。是小周发来的NASA数据:“开普勒-452b(海沫)表面30%覆水,大气成分检测到氧气(21%)、二氧化碳(0.04%)、甲烷(0.0001%),与地球环境高度相似。同步轨道发现环状金属结构,表面刻有未知符号。”
林夏点开附件里的照片。环状金属结构的阴影下,隐约能看到三个交叠的圆环——和石片上的“Ω”划痕,和卡卢加螺丝的螺旋纹,和奥克洛核反应堆的铀矿石裂痕...所有符号突然在她眼前重叠成同一个图案。
“原来如此。”她轻声说,后颈泛起凉意。
实验室的门突然“吱呀”一声开了。林夏猛地抬头,看见老张站在门口,手里举着个银色U盘:“陈教授的学生送来的,说是他临终前托我转交的。”
林夏接过U盘,插入电脑。一段视频弹了出来——陈教授靠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如纸,身后是西伯利亚的雪景。“小夏,别相信任何人。”他的声音虚弱却清晰,“卡卢加的螺丝、奥克洛的反应堆、摩亨佐·达罗的玻璃...它们都是‘钥匙’。有人在掩盖真相,他们不想让人类知道...我们不是唯一的‘种子’。”
视频突然中断。最后画面定格在陈教授床头的金属盒上,盒盖上刻着与石片相同的螺旋纹。
窗外传来闷雷般的轰鸣。林夏冲到窗边,看见夜空中有团蓝光闪过,转瞬即逝。她低头看向防震盒里的石片,发现刻痕边缘泛着幽蓝的光——像是被某种能量激活了。
“林博士!”老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保安说监控拍到...拍到石片刚才自己动了!”
林夏猛地转身。展柜里的石片正微微震动,刻痕里的蓝光越来越亮,像是有生命的活物。她抓起桌上的螺丝坠子,发现两者之间竟有细微的电流窜动,发出“滋滋”的声响。
“快关展柜!”她喊道。
老张扑过去按下开关,但展柜的电子锁纹丝不动。石片的震动越来越剧烈,蓝光穿透玻璃,在墙上投射出一幅星图——猎户座腰带三星、天狼星、半人马座α星...所有亮点的位置,与NASA公布的“海沫”星系恒星分布图高度重合。
“这是...”林夏的声音发颤。
“邀请函。”一个陌生的声音从身后响起。
两人同时回头。实验室门口站着个穿黑风衣的男人,左脸有道狰狞的疤痕,从眉骨延伸到下颌。他手里拿着把枪,枪口正对着他们。
“你们不该碰这些东西。”男人的声音沙哑,“陈垣教授不该告诉你们的。”
林夏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想起陈教授临终前的警告,想起石片上的“Ω”,想起“海沫”的蓝光——所有线索突然指向一个可怕的真相:有人一直在掩盖史前文明的存在,而她和陈教授,已经触碰到了禁忌。
“你是谁?”她握紧防震盒,后退一步。
男人没回答。他的目光扫过石片投射的星图,嘴角勾起一丝冷笑:“他们等这一天很久了。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3亿年前的卡卢加河滩,100光年外的‘海沫’...所有‘钥匙’都指向同一个地方。”
“什么地方?”
“播种者的母星。”男人的声音低沉,“而你们,只是他们的‘种子’。”
实验室的灯光突然熄灭。黑暗中,石片的蓝光愈发耀眼,照出男人风衣上的徽章——三个交叠的圆环,与石片上的“Ω”完全一致。
林夏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小周发来的消息:“林姐,快看新闻!卡卢加博物馆的‘螺丝化石’昨晚被盗了!”
她抬头望向窗外。夜空中,半人马座α星的方位,正有团蓝光缓缓移动,像一颗坠落的星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