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火点燃的道火,历经无数岁月的燃烧与传递,已不再是幽谷中的零星萤光。修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万族前行的道路。然而,光明之下,巨大的阴影也随之浮现——传承的壁垒,如同无形的天堑,横亘在文明跃升的门槛之前。
这,被称为“口授时代”。
一位四转魂藏境的修仙者,若要传法,须将毕生感悟、功法要诀,乃至对天地灵气的微妙体察,尽数凝于一道灵念之中,渡入弟子识海。此法虽直指核心,却极耗神魂,一位师长终其一生,能倾囊相授者不过寥寥数人。更甚者,灵念如水,承者如器,器有万形,水入其中,难免失真、遗漏。一位火道大能的焚天之怒,传至第三代弟子脑中,或只剩下一簇摇曳的烛火。
各部族间,语言不通,形态各异。一株千年松树精的乙木长生感悟,如何能让一头暴烈的熔岩巨兽理解?一幅描绘引气路线的壁画,在人族看来是经脉行功图,在八目蜘蛛族眼中,或许就成了狩猎的罗网。
歧路万千,道统纷杂。无数天才因不得真传而泯然众人,无数玄妙感悟因无人可传而随大能陨落,消散于天地。修真文明在奔跑,却被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着双脚。
直至,一个名为仓颉的修行者,站立于文明瓶颈的悬崖之巅,仰望星空,俯察大地,决心斩断这条锁链。
仓颉并非其时境界最高者,他甚至并非战斗见长的修行者。他游历万族,曾为人族部落祭司,曾与狐族大圣论交,曾观星海运转,曾听地脉低吟。他深切地体会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痛苦,目睹着多少妙法因传承之弊而失其真意。
他意识到,需要一种超越语言、超越形态、能直指大道本源的载体。一种能够将灵魂对道的感悟,固定下来,传播开去的“器”。
于是,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伟业。
他登临不周山巅,观日月星辰之轨迹,察阴阳交替之玄机,将星辰运行的规律、光暗交织的韵律,刻入心间。
他潜入归墟之底,感水脉流转之柔韧,悟万物归寂之终始,将潮汐的力量、深渊的静谧,纳入神魂。
他行走于雷泽,记录雷霆生灭的暴烈符号;他憩息于扶桑,描摹木气勃发的生长纹路。
他研究人族刻画在龟甲上的卜辞,分析妖族血脉中传承的古老图腾,解读精灵族歌颂自然的旋律符文……他汇集了万族的智慧与历史的痕迹。
这并非简单的搜集与整理。仓颉是以自身无上智慧与灵魂力量,在进行一场浩大的“翻译”工作——将天地运行的“道”,将灵魂感悟的“真”,翻译成一种可以被视觉感知、被灵魂理解的“形”。
这个过程耗尽了他的心血,他的容颜迅速苍老,但他的双眸却越来越亮,如同承载了整片星海。
终于,在一个平凡的黎明,第一缕阳光刺破黑暗的刹那,仓颉立于大河之畔,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缓缓抬起了手。他的灵魂之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奔涌而出,不再是无序的灵念灌输,而是高度凝聚,与他对“道”的理解彻底融合。
他以指为笔,以魂为墨,以虚空为卷,开始书写。
第一个符号,诞生了。
它不是任何已知的文字,却让所有感知到它的修行者,灵魂深处都自然浮现出“日”的意象——光明、温暖、升腾、至阳。它并非描绘太阳的形状,而是直接诠释了“日”之大道的一缕真意。
紧接着,是第二个符号。幽深、宁静、沉降、至阴。是为“月”。
第三个符号,厚重、承载、生化万物。是为“土”。
第四个符号,轻灵、高远、覆盖诸天。是为“天”。
第五个,是水之汇川奔流;
第六个,是火之炎上革灭;
第七个,是风之无相流通……
他书写得越来越快,一个个符号从指尖流淌而出,如同星河泻地。这些符号,有的如龙蛇盘绕,有的如龟甲裂痕,有的如星斗排列,有的如草木生发。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一条大道的碎片,一种修行的真谛。
它们,就是最初的“道文”。
道文现世的刹那,天地为之失色,万物为之静默。
九天之上,原本晴朗的天空骤然汇聚起无尽的雷霆,那不是天劫,而是大道显化,因这窥破天地奥秘的创举而震鸣!雷霆滚滚,却并非毁灭,而是如同为新生事物奏响的礼炮。
九地之下,幽冥深处,传来万鬼恸哭。并非因痛苦,而是因这直指本源的文字,照亮了它们浑噩的魂灵,让它们感知到了自身存在的虚妄与渺小,故而悲泣。
山河震动,江海翻腾。无尽的灵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活跃起来,向着仓颉书写道文的方向汇聚,形成肉眼可见的灵气漩涡,辉映着那些悬浮于虚空、光芒万丈的道文。
这一刻,所有境界达到一定层次的修行者,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属于何族,灵魂都感到了一阵清晰的悸动。他们茫然抬头,不明所以,却又能模糊地感知到,某种贯穿古今的壁垒,被打破了。
仓颉停下了笔。他面前,三千道文悬浮流转,构成了一幅完美而玄奥的画卷,仿佛天地至理的具象化。他疲惫到了极点,也欣慰到了极点。他知道,他成功了。
他创造的,不仅仅是一套文字。而是一套“道”的坐标系统,一套“真”的传承载体。
从此以后:一位修行者,无需师长辈耗神灌顶,只需观摩“火”之道文,便能更清晰地感悟火之暴烈与温暖,引动火属性灵气。一部功法,无需依赖容易失真的口耳相传,可以用道文记录于玉简、兽皮、乃至寻常纸张之上。后学者即便无人讲解,也能通过观摩道文,结合自身实践,揣摩出七八分真意。
不同种族、语言不通的修行者,可以凭借对同一枚道文的共同理解,进行深层次的道法交流。
失落的古迹中,一块刻有道文的残碑,可能就蕴含着一部完整的传承。
道文的出现,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效率,提升了何止千万倍!它让修真文明从依赖于个体强大的“口授时代”,迈入了知识可以大规模复制、传播、积累的 “传承时代”。
仓颉的身影,在道文的光辉中渐渐模糊。他耗尽了所有,肉身坐化,灵魂亦投入轮回。但他留下的道文,却如同最珍贵的火种,迅速传递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后世修行者,在道文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符箓、阵法制式。那汇聚了常见道统的《万道句读》,其根基,便是这最初的三千道文。那收录一切未知与变异的《道外之道》,其书写工具,也依然是这道文。
仓颉之名,与道文一同,永刻修行史册。他所创立的,非一族之文字,乃是万族求道之舟筏,是照亮无尽修真长路的……不灭明灯。
口授时代,于此终结。
传承时代,由此开篇。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